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登輝

增加 107,289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1=zh-cn:台; zh-hk:臺; zh-tw:臺; |2=zh-cn:台湾; zh-hk:臺灣; zh-tw:臺灣; |3=zh:康乃尔; zh-cn:康奈尔; zh-tw:康乃爾; |4=zh-cn:钓鱼岛; zh-t…”
{{noteTA
|1=zh-cn:台; zh-hk:臺; zh-tw:臺;
|2=zh-cn:台湾; zh-hk:臺灣; zh-tw:臺灣;
|3=zh:康乃尔; zh-cn:康奈尔; zh-tw:康乃爾;
|4=zh-cn:钓鱼岛; zh-tw:釣魚臺; zh-hk:釣魚台
}}
{{Infobox_President
|name = 李登輝<br>Lee Teng-hui
|nickname = 阿辉伯
|othername = 岩里政男
|image = President05-large 1 (cropped).jpg
|imagesize = 235px
|office = {{ROC}}[[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第7(繼任)、8、9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term_start= 1988年1月13日
|term_end = 2000年5月20日
|vicepresident =[[李元簇]]<br/>[[連戰]]
|predecessor = [[蔣經國]]
|successor = [[陳水扁]]
|office3 = {{KMT|24px}}第2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主席]]<br/>
|deputy3 = [[李元簇]]<br>[[郝柏村]]<br>[[林洋港]]<br>[[連戰]]<br>[[俞國華]]<br>[[邱創煥]]
|term_start3 = 1988年7月27日
|term_end3 = 2000年3月24日
|predecessor3 = [[蔣經國]]
|successor3 = [[連戰]]
|office4 = {{ROC}}第7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
|term_start4 = 1984年5月20日
|term_end4 = 1988年1月13日
|president4 = [[蔣經國]]
|predecessor4 = [[謝東閔]]
|successor4 = [[李元簇]]
|office7 = [[File:Taiwan Province Government emblem.svg|25px]] [[臺灣省政府]]第11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省主席]]
|term_start7 = 1981年12月5日
|term_end7 = 1984年5月20日
|predecessor7 = [[林洋港]]
|successor7 = [[邱創煥]]
|office8 = [[File:Seal of Taipei City (1920-1981).svg|24px]] [[臺北市]](院轄市)第4任[[臺北市市長|市長]]
|term_start8 = 1978年6月9日
|term_end8 = 1981年12月5日
|predecessor8 = [[林洋港]]
|successor8 = [[邵恩新]]
|nationality = {{Flag|Empire of Japan}}(1923年-1945年)<br />{{ROC}}(1945年至今)
|sex = 男
|birth_date = {{birth date and age|1923|1|15}}
|birth_place = {{TWN-JPN}}[[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新小基隆字埔頭坑<br />(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
|residence = {{TW}}[[台北市]][[士林區]]
|death_date =
|death_place =
|constituency =
|spouse = [[曾文惠]] (1949年至今)
|parents = [[李金龍 (警察)|李金龍]](父)<br />[[江錦]](母)
|children = [[李憲文]] (1982年去世)<br />[[李安娜]]<br />[[李安妮]]
|party = [[File:Red flag waving.svg|24px]] [[新民主同志會]]<br />(1946年-1948年)<br />{{KMT|24px}}<br />(1971年-2001年9月21日{{efn|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時兼為中國國民黨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卸任後,2001年9月21日,國民黨以其替[[台灣團結聯盟|台聯]]候選人站台為由撤銷黨籍。}})<br />{{Nonp|24px}}<br />(2001年9月21日至今)<br />{{Tsu|24px}}<br />(精神領袖,未入黨{{efn|前台灣團結聯盟創黨黨員[[黃宗源]]曾表示,自己的黨証編號是三號,一號和二號則是分別預留給李登輝以及[[蕭萬長]]。}})
|occupation = 政治人物、[[經濟學家]]
|profession = [[農業經濟學]]
|common languages = [[台灣語]]、[[中華民國國語|國语]]、[[日语]]、[[英语]]
|religion = [[基督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signature = Signature of Li Teng-hui.png
|allegiance= {{Flag|Empire of Japan}}
|serviceyears= 1944-1945年
|rank= [[File:Japan-army-1938-1945 09-1-.gif|border|40px]][[少尉]]
|branch= {{flagicon|Empire of Japan|army}} [[大日本帝国陆军]]
|battles= [[第二次世界大戰]]
|module= {{Infobox Chinese|child=yes|hide=no
|t = 李登輝
|s = 李登辉
|p = Lǐ Dēnghuī
|poj = Lí Teng-hui
|phfs = Lí Tên-fî}}
}}
{{Japanese
| japanese = 岩里 政男
| kana = いわさと まさお
| romaji = Iwasato Masao
}}<!-- 學經歷信息框開始 -->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width: 21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 right; " cellpadding="3"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 #CFCFCF; text-align: center" {{!}}學歷
|-
| colspan="2" style="font-size: 90%"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教育程度:'''
* [[臺北高等學校]]畢業<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43年)</span>
* 日本習志野陸軍預備士官學校畢業(第11期生)<span style="color: blue; ">(1944年)</span>
*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業部農林經濟科肄業<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43年-1946年)</span>
*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學士<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49年)</span>
*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53年)</span>
* 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68年)</span>

'''名譽學位:'''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名譽博士<br /><span style="color: blue; ">(2014年)</span>
*[[國立中興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br /><span style="color: blue; ">(2016年)</span>
</div>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 #CFCFCF; text-align: center" {{!}}經歷
|-
| colspan="2" style="font-size: 90%"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 [[大日本帝國陸軍]][[火砲|砲兵科]][[少尉]](參與[[二戰]])<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44年-1945年)</span>
* [[新民主同志會]]中央委員([[左派]]組織)<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47年-1948年)</span>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正<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54年-1957年)</span>
* 臺灣省合作金庫研究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53年-1954年)</span>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經濟分析股股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54年-1957年)</span>
*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講師<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58年-1978年)</span>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專門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61年-1970年)</span>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技正<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57年-1965年)</span>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組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70年-1972年)</span>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顧問<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72年-)</span>
* 行政院政務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72年5月29日-1978年5月29日)</span>
* 臺北市政府直轄市第四任市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span>
* 臺灣省政府第11任主席<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81年12月5日-1984年5月20日)</span>
* 第七任副總統<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span>
* 中國國民黨代理黨主席<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88年1月13日-1988年7月27日)</span>
* 中華民國第7任總統(繼任)<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88年1月13日-1990年5月20日)</span>
* 國家安全會議主席<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88年1月3日-2000年5月20日)</span>
* 中國國民黨(第2任)黨主席<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88年7月27日-2000年3月24日)</span>
* 中華民國第8、9任總統<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90年5月20日-2000年5月20日)</span>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會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91年3月-2000年5月20日)</span>
* 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四屆主任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96年1月-2000年5月20日)</span>
* 憲政研討委員會主任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96年-2000年)</span>
* 智利聖多瑪斯大學榮譽理事<br /><span style="color: blue; ">(1999年1月-)</span>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名譽會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 ">(2000年5月20日-)</span>
* 中國國民黨身心障礙者保護基金會董事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 ">(2000年5月20日-)</span>
* 臺灣綜合研究院名譽董事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 ">(2000年5月20日-)</span>
* 臺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總校名譽校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 ">(2000年5月20日-)</span>
* 台灣團結聯盟精神領袖<br /><span style="color: blue; ">(2001年9月21日-)</span>
* 台灣公平選舉國際委員會榮譽主席<br /><span style="color: blue; ">(2011年12月15日-)</span>
</div>
|}
[[File:三芝源興居.JPG|thumb|源興居]]
[[File:Lee Teng-hui younger.jpg|thumb|年輕時學習[[劍道]]的李登輝]]
[[File:Lee Teng-hui with brother.jpg|thumb|李登輝(右)與其兄李登欽,1943年(昭和18年)。當時李登輝就讀[[臺北高等學校]]三年級,李登欽為警察學校學生]]
'''李登輝'''{{efn|[[台語]]讀 Lí Teng-hui / Lí Ting-hui}}({{bd|1923年|1月15日|catIdx=L李}}{{efn|[[農曆]]1922年([[壬戌]])11月29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治台灣]][[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台灣本省人|臺籍]]國民黨主席;第一位臺灣人總統,以及落實臺灣[[民主化]]的重要[[領袖]]之一<ref>[http://twcenter.org.tw/a05/a05_01_03.htm 張炎憲,《邁向台灣國家建構的推手:李登輝總統的歷史定位》]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16074150/http://twcenter.org.tw/a05/a05_01_03.htm |date=2016-02-16 }}</ref>,因曾在任內推動[[民主]]改革,而被《[[時代雜誌|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台灣獨立運動|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efn|[[台語]]讀 A-hui peh}}([[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親日立場及兩岸政策,由早期操縱統獨議題至後期提出[[特殊兩國論]],導致台灣社會因統獨及族群矛盾而分化及撕裂。

== 生平 ==

=== 家庭背景 ===
李登輝在[[臺灣日治時期]]的1923年1月15日生於[[大日本帝國]][[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的「源興居」,屬[[閩西]]永定[[客家人]]後裔。但在其父[[李金龍 (警察)|李金龍]]一代,鄉里逐漸改說[[臺灣閩南語|閩南語]],不再說[[臺灣客家語|客家話]]。<ref>{{cite journal|title=末代客家人 - 三芝客家方言廢島尋寶|author=[[洪惟仁]]|journal = 客家風雲|issue = 5|date=1988年3月}}</ref>

1940年[[臺灣總督府]]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其中包括變更日本式姓名的[[改姓名運動]]。李登輝在該運動中更名為「'''岩里政男'''」({{jpn|j=岩里 政男|hg=いわさと まさお|rm=Iwasato Masao|f=h|link=no}}),其兄長李登欽也改名為岩里武則。他曾表示在22歲之前(1945年,此指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前)仍屬日本籍。此外,他在1961年加入[[基督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教會]]。

李登輝自認「我從不否認自己也是中國人,但是中國人長期以來非常可憐,不是被人管,就是被人欺負,不然就是被上面的壓制,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原本應該照顧最基層的人民大眾,但卻同樣玩著少數權力的統治」。「我不曾批評國父孫中山先生,也不曾批評過左派的優秀中國思想家,但是中國的文化、生活、歷史觀應該要徹底改變。」<ref>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錄,台北:印刻,2001年,頁366</ref>

李登輝最想去的三個地方分別是日本松尾芭蕉的俳句創作紀行「[[奧之細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和[[摩西]]離開[[埃及]]到[[西奈半島]]的路程。<ref>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錄,台北:印刻,2001年,頁372</ref>目前只有奧之細道成行。
李登輝愛打高爾夫球<ref>{{Cite web|url=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print/sh/esquire/4303/130158720046875091004.htm |title=高桿出擊 |language=zh-tw |accessdate=2015年9月29日}}</ref> ,曾經在會見台灣高爾夫球名將曾雅妮時,邀約共同切磋球技。<ref>{{Cite web|url=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101170051-1.aspx |title=李登輝曾雅妮 相約切磋球技 |author=溫貴香 |date=2011年1月17日 |publisher=中央社 |language=zh-tw |accessdate=2015年9月29日}}</ref>

妻子[[曾文惠]],育有一子兩女。獨子[[李憲文]]1982年病逝,身後留下一女;長女[[李安娜]],次女[[李安妮]](夫[[賴國洲]])。

兄長[[李登欽]](岩里武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被日軍徵兵至[[菲律賓]]參加[[太平洋战争]],並於當地[[阵亡]],奉祀於日本[[靖國神社]]內。異母弟弟[[李炳楠]]從事貿易工作。

*家系圖:
{{李登輝家族}}

=== 求學時代 ===
李登輝生長在一個小康之家,有機會接受完整的教育。因為其父李金龍任職[[警察|警界]],職務調動頻繁,因此李登輝也跟隨父親不斷地搬家和轉學。從6歲到12歲之間,先後在[[汐止區|汐止]][[公學校]]、[[南港區 (臺北市)|南港]]公學校、[[三芝區|三芝]]公學校、以及[[淡水區|淡水]]公學校等四校就讀過。李登輝於淡水公學校畢業以後,先在私立臺北國民中學(今[[臺北市立大同高中]])就讀一年,後於1938年轉學至[[淡水中學]]二年級就讀。李登輝在[[淡水中學]],幾乎各科成績都是排名第一<ref>台湾李登辉一生简历,李登辉是台湾人的悲哀![http://news.jqgc.com/guoneixinwen/53254.html]</ref>。在1941年考上[[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北高等學校]]。

在台北高等學校時代,李登輝就透過[[魯迅]]的《[[阿Q正傳]]》及《[[狂人日記]]》,幫助他了解[[中國]],由於未受過[[中文]]教育,因此讀的是[[日文]]翻譯本,而[[郭沫若]]與後來的[[柏楊]],也是他心儀的作家,李登輝坦承受到這些書的影響不小。<ref>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錄,台北:印刻,2001年,頁366</ref>此外他還讀遍了西方名著,包括英文、法文與德文書。如[[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哥德]]《[[浮士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另外尚有哲學、歷史、倫理學、生物學、科學幾乎所有領域的書籍。畢業時,就擁有七百多本[[岩波文庫]]的書。並自言其人生觀受[[西田幾多郎]]《{{link-jp|善的研究|善の研究}}》、[[和辻哲郎]]《[[風土]]》、哥德《浮士德》及《[[少年維特的煩惱]]》、[[杜斯妥也夫斯基]]《[[白癡 (俄國小說)|白癡]]》的影響。之後讀到[[湯瑪斯·卡萊爾]]的《{{link-en|衣裳哲學|Sartor Resartus}}》時,對其意涵心領神會。<ref name="新台灣的主張">{{cite book|author=李登輝著|title=新台灣的主張|location=[[台北市|台北]]|publisher=遠足文化|date=2015-08}}</ref>{{rp|44-46}}懷著更深入了解的衝動,走遍全台北市的書店及圖書館,偶然在[[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裡發現[[新渡戶稻造]]的《[[講義錄]]》,讀後對於[[生死觀]]之疑問得到化解,並開始敬佩新渡戶稻造,基於對其攻讀之農業經濟領域,因而決定就讀[[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林經濟學科。<ref name="新台灣的主張"></ref>{{rp|46-47}}

1943年9月,李登輝畢業於[[台北高等學校]],同年10月,他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系就讀。李登輝選擇農業經濟系就讀的理由,根據他說,一方面,他在小時後看到[[佃農]]的辛苦,想為他們打抱不平;另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受到高等學校歷史老師[[鹽見熏]]的影響。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談中國的歷史,使他深受影響。為了想把農業與馬克思經濟學相結合,他選擇農業經濟作為人生的研究目標。<ref>[http://bioagri.agec.ntu.edu.tw/president/life.htm 李登輝求學歷程及紀事 ]</ref>大學選科時,原本打算攻讀西洋史,但是受到中國史老師鹽見的潛移默化,李登輝毅然改學農業經濟,嚮往有一天能夠到中國東北(時稱滿洲)協助解決中國問題,因為中國問題最大的關鍵就是農業問題,如何讓所有中國人都吃得飽。<ref>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錄,台北:印刻,2001年,頁366</ref>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处于胶着状态,[[京都帝國大學]]校內日本學生所剩无几,文科系的學生也幾乎全被徵去軍訓。這個時期的李登輝,一方面為日益短缺的食物問題發愁,一邊只能自己學習「農業簿記」,或研讀[[河上肇]]或馬克思等社會主義相關書籍。李登輝自己這樣表示:「大學時期,我遍讀[[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對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也曾深加鑽研,反複讀過好幾遍。」
由於對西方經濟學者的著作涉獵廣泛,[[藍博洲]]如是評論這個時期的李登輝:「顯然地,這時候的青年李登輝,已經通過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不但使得他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壓過了對自我哲學的迷戀,而且決定將這樣的『解放哲學』付諸實踐吧!」

隨著大日本帝國在太平洋战争形势恶化,文科學生軍訓完畢也被遣外出征。先經[[第4师团|大阪師團]](第4師團)徵兵檢查第一乙種合格入伍通過。1944年、李登輝在短暫地回[[台灣]][[高雄市 (州轄市)|高雄]]接受基礎訓練之後,再回日本習志野(豐橋第二)陸軍預備士官學校(日本陸軍預備士官第11期生、校長島田惠之助少將)[[火炮|砲兵科]]學習、任命為見習「士官」(日語漢字的士官意思為軍官)。結訓後擔任[[大日本帝國陸軍|旧日本陸軍]]少尉、配屬後為名古屋高射第2師團高射砲第125聯隊(聯隊長大中正光[[中佐]]),在[[名古屋]]迎接終戰。李登輝述懷、1945年3月10日[[東京大轟炸]]及3月12日[[名古屋大空襲|名古屋大轟炸]]所造成的損害及戰況。是時對夜襲名古屋及其「飛機製造中心」([[千種區]]的[[三菱重工业|三菱發動機大幸工場]])的317架美軍[[B-29超級堡壘轟炸機|B-29轟炸機]],李登輝所部操作[[高射砲]]奮戰迎擊(此役14架B-29遭擊落)。<ref>[http://www.airforcehistory.hq.af.mil/PopTopics/chron/45mar.htm Air Force Historical Studies Office. U.S.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Combat Chronology. ''March 1945''.]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412003549/http://www.airforcehistory.hq.af.mil/PopTopics/chron/45mar.htm |date=2010-04-12 }} Retrieved March 3, 2009.</ref><ref>註: 參考日本電影(2008年):「[[我想成為貝殼]]」(私は貝になりたい);日本[[中部軍]]二等步兵「清水豐松」(入伍前原職「[[理髮師]]」、由「[[中居正廣]]」飾演)奉上級命令刺殺[[東京大轟炸]]所俘虜的B-29跳傘飛行員,結果戰後遭駐日美軍審判絞刑。</ref>而其兄李登欽,加入日本海軍陸戰隊,於[[馬尼拉戰役 (1945年)|馬尼拉戰役]]中陣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以後,因為日本戰敗,李登輝恢復學生身分,決定從東京回台北進入[[國立台灣大學]]繼續讀書。<ref name="大江">{{cite book|author=[[龍應台]]|title=《大江大海一九四九》|location=香港|publisher=天地圖書 |isbn=9789882191129 |date=2009年9月}}</ref>{{rp|283}}李登輝在1946年1月從[[九州]]搭乘客貨輪米山丸(Yone Yama Maru)隨同[[台灣高座會|高座少年工]]返回台灣,進入由[[台北帝國大學]]改組而成的[[國立台灣大學]]就讀。<ref>鄭閔聲/台北報導,"李登輝同船緣 卸任後互動多"{{cite web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1/112013050500120.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05-0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6235307/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1/112013050500120.html |archivedate=2013-05-06 }},中國時報,2013-05-05 01:26.</ref><ref>"板谷商船の所有船舶昭和初期~太平洋戦争-米山丸"[http://homepage3.nifty.com/jpnships/company/itayashosen_list1.htm],板谷商船株式会社,since 1998,2013查閱.</ref>他搭上的貨輪扺達基隆港,甲板上台灣人批評國軍裝備破舊,疲累不堪,儀態體格差;他突然插話對大家說:「為了我們的國家,國軍在這樣差的裝備條件下能打贏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們要用敬佩的眼光來看他們才是啊。」<ref name="大江"/>{{rp|283-284}}

1946年9月,台灣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延平學院」成立,二二八事件後遭牽連而被迫停辦。1948年9月以「延平高中補習學校」([[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前身)之名先行復校,時任[[合作金庫]]研究員的李登輝、及[[洪遜欣]](後曾任[[司法院大法官]])、[[許遠東]](後曾任[[中央銀行]]總裁,1998年[[中華航空676號班機空難|遭遇空難身亡]])、與[[邱永漢]](後為旅日文學家與實業家)等臺籍菁英均曾應聘任教。<ref>[http://www.yphs.tp.edu.tw/introduction/new_page_9.htm 創校五十週年紀念專輯錄], [[延平中學]], 2009</ref><ref>[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312 延平學院能否從二二八悲情中重生?]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29130222/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312 |date=2014-07-29 }},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2/02/25</ref><ref>[http://www.taahouston.org/2003news/0305_news/actv_rep.htm 「吳三連台灣史料研究半月刊」第19期 劉明先生 口述歷史]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106225922/http://www.taahouston.org/2003news/0305_news/actv_rep.htm |date=2009-01-06 }}, [[美國]][[德克薩斯州|德州]][[休士頓]][[台灣同鄉會]]</ref>

1947年初,[[二二八事件]]爆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候,他是台大二年級的學生。李登輝在自己的著作中,對自己和二二八的關係有以下這樣的說明:
{{Cquote|或許有人會問,當時我在哪裡?事實上,當時我也是被鎮壓的對象之一。…… 生為台灣人,既對台灣的未來充滿使命感,也對於學習農業政策懷抱著滿腔熱誠,正值年輕的我,怎麼可能在當時的情況下,還不問世事,閉門苦讀?|《[[台灣的主張]]》第49頁}}

1949年,李登輝從台大農經系畢業,並留在學校當講師。畢業不久,他與[[淡水區|淡水]]曾姓地主之女、兩家在祖父輩是世交的[[曾文惠]](基督徒)相親結婚,她畢業於當時的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今[[中山女高]])。
[[File:TsengWenhui marriage.jpg|thumb|left|200px|1949年李登輝與曾文惠在[[台灣大學]][[溫州路]]宿舍前的結婚照,當時李為台大農經系助教]]

=== 身世質疑 ===
[[李敖]]曾在2007年前寫文章揭露「登輝和他野父親的關係,李金龍矮矮的,李登輝高高的,兩個人除了都是一樣上男廁之外,其它沒有一點相像。」<ref>[http://www.taiwanenews.com/doc/20070617101.php 李登輝是日本人的兒子]</ref>。<br>
2013年4月,[[監察院]]在網站公佈一份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報告,其中[[監察委員]][[周陽山]]、[[李炳南]]對學者[[戚嘉林]]訪談時的逐字稿中,記錄[[世新大學]]教授戚嘉林在接受[[監察委員]]訪談時,談到[[謝雪紅]]、[[蔡孝乾]]等[[臺灣共產黨]]人士的事蹟後,突然話鋒一轉,提及李登輝也曾加入過[[中國共產黨]],「事實上人生不斷在變化,他應該是日本人的[[私生子]]沒有錯」<ref>[https://tw.news.yahoo.com/%E7%9B%A3%E9%99%A2%E5%A0%B1%E5%91%8A-%E6%9D%8E%E7%99%BB%E8%BC%9D%E7%94%9F%E7%88%B6%E6%98%AF%E6%97%A5%E6%9C%AC%E4%BA%BA-213000599.html 監院報告 李登輝生父是日本人]</ref>。這次是李登輝身世之疑,首度出現在台灣官方報告中,但該報告引起台灣各界痛批,後迅速被移除。許多民眾打電話到世新大學、監察院投訴,戚嘉林只好出面回應,表示自己並非憑空捏造,他只是懷疑而已,認為報告錯誤表達他的語氣,戚對媒體表示「我懷疑可能是,我沒有用肯定句啊,我整個都是用……用疑問句。」輿論質疑監察院所欲何為,根本是妨礙名譽,監察委員李炳南則表示該報告有些部分稍微偏離了主題。監察委員[[錢林慧君]]直呼太離譜,說:「以前父輩時代不少[[臺灣人]]改成日本姓,不能因李登輝曾用日本姓名,就斷定其生父是日本人。」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暗指批判者是小丑,表示:「沒甚麼回應吧……馬戲團總要有些人出來翻翻跟斗、踩踩氣球……」台灣中視新聞認為監察院將未查證的稗官野史放在公開報告中,「不禁讓人質疑監察院的可信度。」甚至連統派的《中國時報》都批評,不應該隨便指稱別人血統不正。李登輝本人則是回應:「覺得這些人很可憐。對這些有目的的可憐人,會祈禱[[上帝]]赦免他們,讓他們有機會檢討自己。」<ref>{{cite news |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4/130410_tw_lee_identity.shtml|title=李登輝回應日本人私生子指稱|date=2013-04-10|work=BBC中文網}}</ref><ref>{{cite news |ur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10/c_124562782.htm|title=李登輝是日本人私生子之謎:曾改名岩裏政男|work=環球時報|date=2013-04-10}}</ref><ref>{{cite news |url=http://video.chinatimes.com/video-bydate-cnt.aspx?cid=1&nid=100724|title=監院報告 李登輝生父是日本人|work=中視新聞|date=2013-04-08}}</ref><ref>{{cite|url=http://big5.huaxia.com/zk/jpwk/zplz/ldhxz003.html|title=李登輝身世之謎|author=[[徐淵濤]]|work=替李登輝卸妝}}</ref>

=== 共產學會 ===
2004年,《紫荆》、《军事历史》等杂志的记者先后采访了当年[[中国共产党]][[台北市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吴克泰]]和[[徐懋德]]。吴克泰称,1946年9月李登輝曾由他引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8月底吴克泰听说李登辉申请退党,前往劝说无效(李登辉的理由是“党内不纯”、“有人有野心”),之后时任[[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的-{[[蔡孝乾]]}-批准了李登辉退党,双方互相承诺保守秘密。除这次入党经历以外,李登辉还曾于1947年夏天與多位有志青年组织“[[新民主同志会]]”,并于同年年底随该组织成员集体加入中共(可能由于保密协定未公开反对,从而第二次加入中共),此后于1948年夏天以党员不自由为理由再次申请退党,由上级徐懋德批准,并且再次承诺保守秘密<ref>{{cite news |date=2002-11-08 |title=李登辉曾两次加入中共 |publisher=文汇报(香港) |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02/11/08/CH0211080063.htm |archiveurl=https://archive.fo/20120712190529/http://paper.wenweipo.com/2002/11/08/CH0211080063.htm |archivedate=2012-07-12 |accessdate=2017-04-06 |deadurl=yes }}</ref><ref name='紫荆'>{{cite journal |author=魏东升 |title=五十年来当事人首次打破沉默——李登辉加入、脱离中共的真实内幕 |journal=紫荆 |ur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5/2321475.html |accessdate=2013-09-17 |date=2004年2月}}</ref><ref name='军事历史'>{{cite journal |author=魏碧海 |year=2004 |title=李登辉加入和脱离中共内幕——李登辉入党介绍人吴克泰访谈录 |journal=军事历史 |issue=2 |pages=6-8 |url=http://www.hprc.org.cn/pdf/JSLS200402001.pdf |accessdate=2016-02-24 }}</ref><ref>{{cite news |url=http://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30627001011-260109 |title=李登辉与「新民主同志会」的同志们 |publisher=中国时报 |date=2013-06-27 |accessdate=2016-02-24 }}</ref>。

2008年,李登辉在被其评价为“所有內容沒有加油添醋,都是事實”的《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中承认自己曾经参与组织“新民主同志会”,并且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退出<ref>{{cite news|title=李登輝訪談錄出版 坦承曾加入共黨|url=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4345247.shtml|work=中央社|publisher=联合新闻网|date=2008-05-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06201417/http://uocn.bestroc.org/archiver/tid-10969.html|archivedate=2017-04-06|accessdate=2017-08-18}}</ref><ref>{{cite news|title=曾經是共產黨員 李登輝終於認了|url=http://hk.crntt.com/doc/1006/4/8/1/100648142.html|publisher=中国评论通讯社|date=2008-05-17|accessdate=2017-04-06}}</ref><ref>{{cite web |url=http://bestroc.org/archiver/tid-4519.html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06110816/http://bestroc.org/archiver/tid-4519.html|title=我為什麼加入又退出中國共產黨?回首恐怖動盪的年代 |publisher=李登輝口述 張憲炎訪問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 |date=|archivedate=2017-04-06 |accessdate=2017-08-18 |quote=當時李薰山告訴我:「你要參加這個會議[指新民主同志會],所以你要入黨才可以。」這大約是一九四七年十月的事情,確實的時間我不是記得很清楚。入黨的時間是各人的事情,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確實入黨時間,別人也不知道。我不知道陳炳基、李蒼降他們入黨是不是吳克泰批准的,這款事一概沒有人會知道。我在共產黨的時間實在沒有多久,一九四七年十月到一九四八年六月我大學畢業,還不到一年吧,以後我就退黨了。一九四八年二二八週年紀念會以後我沒參加新民主同志會的活動,從此我沒有在同志會裡。說我被派出去外面做工作,老實說,我在外頭也沒有什麼活動,每日都在讀書,哪有什麼活動?可能主要是徐懋德在領導,變成一個人對一個人。這麼說來,你們可以瞭解我做了差不多一年的共產黨員,很早就離開新民主同志會。我負責過學生活動,以後感到沒什麼意思,就離開共產黨。有可能徐懋德對我在共產黨的事最清楚,因為可能都是他在領導,聽說關於過去的事情,徐懋德也不主動提起。加入共產黨只是寫申請書而已,並沒有什麼儀式,退黨也是同款,我也沒寫理由,說要退黨就退了。 }}</ref>。2013年,李登輝重申自己曾组织“新民主同志会”,又说该组织被共產黨吸收之後,他本人宣布退出;同时又表示并未宣布自己“沒有加入過共產黨”<ref name="新民主">{{cite news |language = zh-tw |author = 林朝億 |url =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3-06-19/37446 |title = 李登輝:曾組織新民主學會 後被共黨吸收|publisher = [[新頭殼]]|date =2013年6月19日 |accessdate =2013年6月19日 |quote=由於李登輝回答問題時,沒有親自說出「曾加入共產黨」,媒體追問,「當有人表示你有加入共產黨,所以,你今天是宣佈你沒有加入過共產黨?」李登輝則回應,「這不是,我沒有講這句話」,「我有加入一個組織,這個組織被共產黨吸收去;有這個事情,不能否認。但吸收後,我看這個情形不是很理想,我宣佈我要離開。他說詳細的事情寫清楚,讓我離開」。}}</ref><ref>{{cite news|title=视频:专访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四) |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multimedia/2014/07/140728_vid_li_denghui_intv4.shtml |language=zh-cn |publisher=BBC中文网 | date=2014-07-28 |accessdate=2014-08-01 }}</ref>。然而2015年,李登輝却在與[[魏德聖]]的對談中否认曾加入共產黨<ref>{{cite journal |year=2015 |script-title=KANO精神は台湾の誇り |journal={{tsl|ja|Voice (雑誌)|Voice (杂志)|Voice}} |issue=2 |url=http://www.php.co.jp/magazine/voice/?unique_issue_id=12446 |accessdate=2016-02-24 |language=ja }}</ref><ref>{{cite news |url=http://www.peoplenews.tw/news/d0d84fd6-7e38-4404-8767-ade1b8abaac9 |title=KANO精神是台灣的驕傲──李登輝與魏德聖的對談 |publisher=[[民報 (2014年)|民報]] |date=2015-07-31 |accessdate=2016-02-24 |quote=在台灣大學時,我是學生運動的領袖。從事學生運動是事實,但我並非從事台灣獨立運動,更何況我根本不曾加入共產黨。根據馬克思的《資本論》,共產革命應該發生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然而,當時的中國距離那狀況還太遠,也沒培育出足以擔任革命大任的勞工階級。當時我發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推崇馬克思主義,不過是把它當作「施行古代專制政治」的工具而已。那麼可怕的黨怎麼可能讓你入黨兩次,還大方讓你全身而退呢(笑)?}}</ref>。

=== 留學美國 ===
李登輝在基礎教養階段深受日本教育的影響,學術上則以在美國所受的高等教育為最高成就。美國文化與基督教信仰,對於其思想和決策之形成亦有高度影響。1950年,長子李憲文出生。兩年後,李登輝獲得中美基金獎學金,首次赴美,到[[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農業經濟。1953年取得碩士學位,同年自美返回台灣,擔任台灣省農林廳技士及經濟分析股股長,同時也在[[國立台灣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兼任講師的工作。<ref>{{cite web|url=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residentreview/aboutlee.htm|title=細說李登輝|publisher=中國時報|quote=民國四十七年至六十七年間,在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授課。期間再度赴美深造,民國五十七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農經博士學位。}}</ref><ref>{{cite web|quote=李登輝先生也因為吳俊才的關係來任教,他是研究農業經濟,所以來東亞所開課。|url=http://raec.igd.tw/act/tw-15.doc|title=芮和蒸老師談談逐字稿|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last=王|first=信賢}}{{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之後,他又陸續轉到[[合作金庫銀行|合作金庫]]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就職,擔任研究性質的工作。由於農復會有美國財政支援,待遇相對優渥,李登輝因此在該機關服務了12年。在這期間,他曾經於1960年被調查局約談,未經判決就被拘留四個半月。當時農復會的負責人[[沈宗瀚]]委託蔣彥士向情治當局交涉,後來調查局以無罪釋放李登輝。

1964年,獲得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以及康乃爾大學聯合獎學金,李登輝預備前往[[康乃尔大学|康乃爾大學]]攻讀農業經濟博士。過境日本東京時,因與[[王育德]]大哥[[王育霖]]認識,他前往王育德家拜會,也因此曾見到[[黃昭堂]]。當時,王育德、黃昭堂皆是[[台灣青年社]](日本獨盟前身)的成員。

1965年,李登輝到達[[康乃尔大学|康乃爾大學]]。在美國期間,1970年[[四二四刺蔣案]]的主角[[黃文雄 (政治運動家)|黃文雄]],和李登輝交往甚密。1968年,李登輝取得農業經濟學的博士學位。他的論文《Intersector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獲美國農學會全美傑出論文獎,同時也在1971年由[[康乃爾大學出版社|康大出版社]](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版。李登輝在1968年提出論文以後,立刻返國,回國後被聘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兼農復會技正。

== 從政時期 ==
=== 到農復會工作 ===
李登輝1971年正式加入國民黨前曾到農復會工作,他形容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 農復會長官[[沈宗瀚]]介紹給蔣經國 ===
{{seealso|蔣經國}}
1970年,[[聯合國]]開發總署東亞支部邀請他到[[曼谷]]主講農業經濟問題時,政府因為他政治上「觀察中」的原因,沒有允許他出境。

因為這次事件的發生,時任農復會長官[[沈宗瀚]]在1971年8月將李登輝以農業問題專家的身分介紹給[[蔣經國]]。當時剛接掌國民黨權力的[[蔣經國]]正準備組閣,接掌最高行政權力,十分賞識他,復勸李登輝加入國民黨。同年10月,在經濟學者[[王作榮]]的介紹下,李登輝正式加入了國民黨。翌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一職,李登輝以政務委員入閣,成為當時中華民國最年輕的[[部長|閣員]],年方49歲。自此之後的六年之間,以農經專長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這時他把運作25年、對農村影響甚大的「[[肥料換穀]]」-{制}-度廢除掉。李登輝在蔣經國「百日追思感言」中,記述這樣幾句話:
{{quote|
民國六十三年,登輝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有關農業經濟問題,經常要向院長經國先生報告,有次提及肥料換穀辦法取消後,仍有人建議恢復。經國先生當即堅決的說:「以前的辦法,實在對農民不方便,假如恢復,豈不是又要增加農民的不便。」他對農民發自內心的關切令人感動。<ref>{{cite book|author=漆高儒|title=《蔣經國的一生》|location=台北|publisher=傳記文學出版社}}</ref>{{rp|147-148}}
}}

=== 官派[[台北市市長]] ===
*1978年,蔣經國任命李登輝為[[台北市市長]]。
*在擔任台北市長的這三年期間,李登輝推動禁行機車的政策,但不受支持而失敗(但有有相關文獻資料李登輝非實施禁行機車首例)。<ref>[http://tx.liberal.ntu.edu.tw/TxFB/Essay/Min_Sen_News/B%E9%83%A8%E4%BB%BD%E8%B7%AF%E6%AE%B5%E7%A6%81%E8%A1%8C%E6%A9%9F%E8%BB%8A%E6%A7%8B%E6%83%B3.htm 吳統雄,部份路段禁行機車構想.有了初步反響 原載:民生報1978]</ref>

=== 被任命為[[台灣省政府]]主席 ===
1981年,李登輝由[[台北市長]]升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在省主席任內,他提倡「八萬農業大軍」,並培養「核心農家」,同時處理[[二重疏洪道]]的糾紛。他在省主席期間「引進區域發展觀念,促進農業改革及城鄉的平衡發展,同時運用他的農業專業知識,推進稻田轉作,改進農產品運銷」。

1984年2月16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quote|
「李登輝同志各方反應亦深以為得人」<ref>周美華、蕭李居編,《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下),台北「[[國史館]]」出版,2009年,第402頁</ref>
}}

=== 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 ===
1984年2月15日,蔣經國總統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候選人,並經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選舉,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在提名書中,蔣經國寫到「少時即痛心邦國為日人侵凌,富有民族意識」。

=== 從政軼聞 ===
*1968年6月。李登輝自康乃爾留學回國,回到農復會工作。因為大學時參與的讀書會與中國共產黨有關以及在海外曾會見台獨運動人士,再一次被[[警備總部]]約談,第一次約談的時間長達17個小時,之後又持續了一個禮拜才結束。李登輝在晚年回憶往事時表白,這件事使他「下定決心,如果有機會執政的話,絕不願意同胞再忍受這種[[白色恐怖]]之苦」。
*獨派大老[[辜寬敏]]說,1972年在臺北市一場有關臺灣未來前途走向的討論中,李登輝當時直言:臺灣要獨立,才會有將來。日後出任[[中央銀行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的[[梁國樹]]也同意;日後曾任[[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長]]的[[孫震 (台灣政治人物)|孫震]]說原則同意,只是他是[[外省人]],態度必須保留<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0824/248035/1/%E8%BE%9C%E5%AF%AC%E6%95%8F%E7%88%86%E6%9D%8E%E7%99%BB%E8%BC%9D1972%E5%B9%B4%E5%8D%B3%E6%8C%87%E5%8F%B0%E7%81%A3%E8%A6%81%E7%8D%A8%E7%AB%8B%E6%89%8D%E6%9C%89%E5%B0%87%E4%BE%86 辜寬敏爆 李登輝1972年即指台灣要獨立才有將來], [[蘋果日報 (台灣)]], 2013年08月24日</ref>。

=== 繼任總統 ===
1988年1月13日,時任國民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1月27日,李登輝成為代理黨主席,至7月正式出任黨主席,成為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也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由臺灣[[本省人]]擔任總統,然而,這樣的發展令許多[[台灣外省人|外省人]]不滿,導致國民黨「外省派系鬥本省派系」正式浮上檯面{{來源請求}}。

他在繼承總統職務之初,受國民黨「外省派系」鬥爭與壓迫,但他的[[基督教]]信仰帶給他力量。李登輝曾在[[中山樓 (台北市)|中山樓]]文化堂以[[聖經]]教導所有高官及高級將領和[[國大代表]],並且將自己比喻為[[舊約]]中帶[[猶太人]][[出埃及|逃離埃及]]高壓統治的領袖人物——有著[[耶和華]]神祝福的領袖[[摩西]]{{來源請求}}。

李登輝和蔣經國青年時代都曾是懷抱[[共產主義]]理想的共產黨員,都熟讀[[社會主義]]理論著作,經歷過共產黨的組織生活,背景相似。李的學歷高,而且能力強、為人聰明又謹慎,深得蔣經國賞識和歡心,將李安置身邊,多方提攜教導。

李登輝擔任國家元首之前的兩年,亦即蔣經國生命的最後兩年,面對[[反對黨]][[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和澎湃之民情,政府開始逐步推動各項政治改革,包括解除[[台灣省戒嚴令|戒嚴]]開放組織政黨與辦報。

1989年4月7日,李登輝總統任內,支持[[台灣獨立]]的[[異議人士]][[鄭南榕]]為抗議政府對言論自由的箝制,壯烈自焚。後來李登輝持續推動修法促進[[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學術自由]],也下令釋放在兩蔣時代遭政治軟禁的人,如[[張學良]]、[[孫立人]]。

1989年6月4日,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李於當晚發表聲明:「中共所採取毫無人性的做法,必將受到歷史的裁判,為抗議中共以武力鎮壓民主運動,登輝要以最沉痛的心情,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呼籲全世界所有愛好自由,重視人權的國家與人士,對中共暴行給予最嚴厲的譴責。」

1990年2月,中華民國爆發[[二月政爭]]。7月,李登輝召集朝野各黨派,開「國是會議」,徵求各界意見作為憲政改革參考,配合是年「[[野百合學運]]」之學生運動的要求,解決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包括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退職問題。

=== 當選首任總統 ===
1990年5月20日,李登輝獲[[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第8屆總統,開始完整任期(此前是繼任蔣經國剩餘任期)。李登輝的參選搭檔為搭檔[[李元簇]](祖籍[[湖南]][[岳陽]])<ref>愛台不回大陸 李元簇曾問:我是台灣人還是外省人? https://udn.com/news/story/1/2328842</ref><ref>談李元簇 徐耀昌:他以身為台灣人為榮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2329246</ref>,李元簇出身[[司法]]界,早年於中國大陸擔任[[推事]](法官),出任[[副總統]]前亦曾任[[政治大學]][[校長]]、[[法務部長]]等職。李元簇於副總統任內全力輔佐李登輝總統推動憲政改革,包括「[[萬年國會]]改選」、「總統直選」等,被認為是中華民國民主化<ref>汪子錫,《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中華民國101年10月),頁150。</ref>的重要推手之一。

1991年5月,李登輝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開展第一次修憲,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使各中央民意機關得以換屆改選。修憲後,中華民國的民主改革即快速進入深化階段。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認為,「如果以1992年『萬年國會』告終為第一階段;那麼,第二階段是1994年[[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長選舉的實現;第三階段則為1996年總統選舉的實現。」這三階段改革都是在李登輝總統任期內完成的。關於總統選舉的方式,國民黨一度有[[委任直選]]之草案(依憲法由直選產生的國民大會間選總統),李登輝後來主張[[全民直選]],但由於國內意見不一,在1992年的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以上提議並未通過。

1993年,以李登輝為首的本土派系,取得了國民黨內的領導權,稱為「主流派」。而原先佔據領導地位的國民黨其他派系,主要即以[[外省人]]為主的派系,被普遍稱為「非主流派」(部分外省籍、非主流派人士,以[[新國民黨連線]]成員為主,日後退出國民黨,另立[[新黨]])。在1994年7月召開的國民大會決定自下屆(第九任總統)開始,實施正副總統直接選舉。

{{See Also|臺灣選舉|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務實外交與強化國防 ===
{{see also|務實外交|1995年李登輝總統康乃爾大學之行|精實案}}
李登輝在總統任內採取「務實外交」,默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的場合,取代兩蔣時代過去「漢賊不兩立」,並與多個國家建立或恢復邦交,以總統身份成功出訪[[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約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等無邦交國和[[南非]]、[[巴拿馬]]等許多[[中華民國外交|邦交國]],加強與[[日本]]關係,推動「[[南向政策]]」增進與[[東南亞]]鄰邦友誼,促進中華民國外交空間。

李登輝接任總統後不久便在1989年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訪問新加坡,會見[[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被稱呼為「從台灣來的總統」,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對此稱謂「不滿意,但可接受」,這次訪問後要到2015年才由[[馬英九]]以總統身份兩度訪問新加坡,到新加坡弔唁李光耀及出席[[兩岸領導人會面]]。

中華民國政府也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以中華台北之名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ref>[http://issue.udn.com/FOCUSNEWS/LEE/a2.htm 李登輝大事紀]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118104956/http://issue.udn.com/FOCUSNEWS/LEE/a2.htm |date=2008-11-18 }},聯合報。</ref>李總統於1995年重返母校[[康乃爾大學]],在歐林講座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公開演說,首次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家定位。<ref name="Cornell-1">[http://taiwaninfo.nat.gov.tw/ct.asp?xItem=13324&ctNode=103 Text of Lee's Cornell address]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30001106/http://taiwaninfo.nat.gov.tw/ct.asp?xItem=13324&ctNode=103 |date=2016-10-30 }}, TAIWAN INFO,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995-6-16</ref><ref name="Cornell-2">[http://news.tvbs.com.tw/other/389500 國家定位 李前總統︰ROC在台灣], [[TVBS]], 2003/12/21</ref>

李登輝執政時,[[經國號戰機]]剛好出爐,也向美國購買150架[[F-16戰隼戰鬥機|F-16戰鬥機]]與[[愛國者飛彈]],向法國購買60架[[幻象2000戰鬥機]]與6艘[[康定級巡防艦|拉法葉級巡防艦]]。

李登輝任內發生[[江國慶案]],當時的嫌疑人[[陳肇敏]]後來還被李登輝親自提拔晉升[[上將]]出任[[中華民國空軍司令|空軍總司令]]也引發了不少爭議,使社會各界質疑李登輝晉升將官的用人標準。

{{see also|戒急用忍}}
這是在1996年9月14日時,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台灣經營者大會上所提出的對台灣企業界投資中國大陸的主張,強化1987年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所提出的觀點。

行政院長蕭萬長亦於1998年強調檢討調整「戒急用忍」政策的前提是「中共消除對我敵意,結束敵對狀態並存,尊重兩岸對等分治,以平等互惠對待我,不再阻擋我方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台商投資權益經過協議獲得確切保障,而且不影響台灣經濟穩定發展」。

1998年,[[馬英九]]首次競選臺北市市長時,李登輝曾高喊其為"新台灣人",並助其當選,讓國民黨奪回台北市的執政權。但此後馬英九的歷次選舉,李登輝未有再公開支持他。

=== 統獨立場 ===
在統獨立場上,身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執政黨]][[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代表[[中華民國政府]],1991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政治實體]],且於公开场合多次表露要实现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

1988年2月,他在繼任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說:“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只有一個中國,我們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90年10月,李登輝又表示:“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責任,也不應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努力”。<ref>總統國慶講話全文,自由時報,1990年10月11日</ref>

1990年代初期,在[[南懷瑾]]的安排下,李登輝派出[[蘇志誠]]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派出的[[楊斯德]]秘密會談。楊斯德告訴蘇志誠,中共中央對李登輝先生是肯定的,也希望在他任內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這次中央對台工作會議確定將以李先生為談判對手,他們從來沒說李登輝是「台獨」,而他們也在幫李先生工作,凡是有台灣朋友到北京,他們都會告知若一味對本省人排斥,是不會被接受的。蘇志誠之後並與[[汪道涵]]會談,促成了1992年的[[辜汪會談]]。嗣後,蘇志誠還多次與[[江澤民]]的密使[[曾慶紅]]會晤,直到1995年4月因[[新黨]][[郁慕明]]的揭發而曝光終止。<ref>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錄,台北:印刻,2001年,頁192、196、202、204</ref>

1991年,李登輝主持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2006年2月分別被时任總統陳水扁下令以「終止運作、終止適用」的名義撤銷和廢除),在《國統綱領》中,寫有「台灣固爲中國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

1994年發生[[千島湖事件]],李登輝於4月9日抨擊中共政權處理事件的行徑「像土匪一樣」,並指「任何政權都應深切體認『[[主權在民]]』的精義,否則必將被覺醒的人民唾棄」。<ref>[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ht/General/SimpleTwht.asp?page=437&KeyWord= 戰後臺灣歷史年表 1994年4月9日], [[中央研究院]]主題計劃·臺灣研究網路化</ref><ref>殷德惠,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196/8/45100108.pdf 語言與權力:李登輝與民粹主義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Y5UVF/record?r1=1&h1=0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頁124</ref>

1995年的[[中華民國國慶]],他這樣表示:「四十多年來我們之所以奮鬥不懈,就是要爲將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立下可供遵循的典範」。此外,他也曾在接見美國聯邦眾議員湯姆·坎貝爾二世(Tom Campbell II)的時候,表示「『[[台獨]]』只會斷送國家的大好前途,犧牲社會的安定繁榮,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我們應該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樣的話語,因此儘管曾被中國共產黨批評是台獨勢力,不過從其言行可以推斷,他也曾是中國統一的堅定支持者。

然而他在某些場合的發言,亦開始隱約表達了台灣主體意識。1994年4月,他接受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訪問,當司馬講到「地方的痛楚」時,他說,出生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波士尼亞]]的人,實在是太不幸了。李登輝對司馬表示,他有不能為波士尼亞盡一份心力的痛楚,生為台灣人,也有過不能為台灣盡一份心力的悲哀。<ref name="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此段1994年4月的談話被司馬以「{{lang|ja|場所の苦しみ}}」(場所的痛苦/苦悶)為題,刊載於日本「周刊朝日」。台灣的譯文為「[huang.cc.ntu.edu.tw/pdf/01-07.pdf 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由自立晚報於1994年4月30日、5月1日、5月2日分三份刊完, 轉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黃俊傑教授網站。</ref>他進一步指出:

{{quote|
到目前為止,掌握台灣權力的,全都是[[外來政權]]。最近我能心平氣和地說就算是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只是來統治台灣人的一個黨,所以必須成為台灣人的國民黨。以往像我們七十幾歲的人在晚上都不能好好的睡覺,我不想讓子孫們受到同樣的待遇。——引自《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ref name="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

李登輝談到他對台灣人的感情時,則這樣表示:

{{quote|
我沒有槍,拳頭母也小粒,在國民黨中的我,能夠維持到今天的原因,是我心中的台灣人之聲。台灣人期待我,而我一定要做的這種想法。——引自《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ref name="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

1995年6月,李登辉[[1995年李登輝康乃爾之行|访问]]母校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為[[中華民國]]及[[臺灣]]第一位訪問美國的在任[[國家元首]],美國國會議員和康大校方都稱呼他是台灣總統。同月9日,李總統在歐林講座向師生發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歷史性演說,當中以流利[[英語]]提及「中華民國」達四次,且指出臺灣其實已實現「[[主权在民]]」的政治體系。<ref name="Cornell-1"/><ref name="Cornell-2"/><ref>[http://www.taiwan.gov.tw/friendship100/story_content.asp?code=A&citem=A05&lang= 總統李登輝訪美國康乃爾大學,臺灣民主受推崇]{{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行政院新聞局]]</ref><ref>[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83362 民國84年李登輝總統於康乃爾大學歐林講座發表演講],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ref><ref>[http://taup.yam.org.tw/comm/comm9507/tpdc5720.html 李總統訪美與民進黨初選座談會紀實],台灣教授協會通訊,1995年7月</ref>

{{see also|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1996年,國民黨提名李登輝以及[[台灣本省人]][[連戰]]搭檔競選正副總統,以54.0%的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公民直選]]的國家元首,奠基[[東亞]]新興國家民主發展又一里程碑。[[若林正丈]]描述這次大選中「飛彈與選票對峙」的過程:

{{quote|
在總統大選的最後階段,「飛彈」(missiles)與「選票」(ballots)的對壘更形鮮明。配合總統選舉最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於[[台灣海峽]]舉行一連串稱為「海峽九六一」的軍事演習以恐嚇中華民國。美國為防範有事,自日本和[[關島]]兩地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防臺灣海峽。選舉就在這樣一觸即發,稱為「[[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的局勢下完成。——引自《蔣經國與李登輝》
}}

在當選中華民國首位民選總統後,面對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持續軍事外交打壓威脅,同年底中華民國失去最後一個重要邦交國[[南非]]后,李登輝關於兩岸關係的言論逐漸表現出台灣獨立的傾向。

1999年7月,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的時候,明確提到海峽兩岸的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他在受訪時這樣表示:

{{quote|
有別於[[國統綱領]]以及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一廂情願式的國民黨政策宣示,實際上的歷史的事實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權成立以後,從未統治過中華民國所轄的台、澎、金、馬。我國並在1991年的修憲,增修條文第十條(現在為第十一條)將憲法的地域效力限縮在台灣,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統治權的[[合法性]];增修條文第一、四條明定[[立法院]]與[[國民大會]]民意機關成員僅從台灣人民中選出 ……使所建構出來的國家機關只代表台灣人民,國家權力統治的正當性也只來自中華民國人民的授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完全無關。1991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所以,戰爭既已結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中華民國視為「叛離的一省」,有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
}}

1999年,李登輝在卸任總統前一年出版《[[台灣的主張]]》一書,之後再發行日文和英文版。<ref>[http://www.ylib.com/book_cont.aspx?BookNo=o2038 台灣的主張], [[遠流出版社]], 1999年5月20日</ref>該書討論台美日關係頗多,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有兩大述說:一、定義台灣為[[中華民國在台灣]];二、分割中國為七部分(台灣、西藏、新疆、蒙古、華南、華北、東北),各自競爭發展以維持安定。後者即引起軒然大波的「中國七塊論」<ref>[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5210 認識中國vs.認識台灣]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29123840/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5210 |date=2014-07-29 }},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3/02/26</ref>。

李登輝曾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他的領土範圍在台澎金馬」。<ref>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見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217-66。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ref>他在2000年選擇不競選連任並卸任後與日本學者[[中嶋嶺雄]]合著的《亞洲的智略》一書即表示「中華民國在台灣大致上可分為兩個時期,[[蔣介石]]、[[蔣經國]]統治是第一時期,因為,憲法都是在[[國共內戰|中國內戰]]時訂下的。現在,台灣的憲法不但經過大幅度修改,過去的立法院也已全面改選,[[萬年國會|老立委]]退職、[[國民大會]]虛級化、台灣省已經『[[凍省]]』了、總統由人民[[直選]],台灣經歷了這些重大變革,憲法與政府結構也已經重組,這就是[[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第二共和]]。」<ref>李登輝、中鳩嶺雄,2000,亞洲的智略,駱文森、楊明珠譯。台北:遠流。</ref>

=== 政黨輪替 ===
{{main|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0年3月18日,在野黨[[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以相對多數(39.3%)依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由於陳水扁的當選,李登輝實現「在任內和平轉移政權」的理想。國民黨成为在野黨,結束台灣長達五十五年的統治。

李登輝自述,中央黨部在選前提報的民調結果都顯示連戰會贏,只是多少的問題。在選前一天,李登輝還告訴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國民黨的連戰會贏六個百分點」。而有的估票系統提醒說那些樂觀的選情有假,李登輝還一度懷疑其忠誠。直到開票當晚,李登輝取消了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行程,因為「口袋裡只準備了勝選謝詞,沒有落選感言」。<ref>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錄,台北:印刻,2001年,頁158</ref>

國民黨大选失利后,大批國民黨支持者抗議選舉結果。黨內長期不滿李登輝的人士要求其辭去黨主席一職。他们一度包圍位於[[博愛特區]]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在宋楚瑜宣佈將在黨外組黨之後,李登辉即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交予連戰代理。

2000年5月20日,正式離開總統府,與陳水扁進行權力交接,結束12年的統治。

卸任後,李登輝已完全離開國民黨的權力核心。2001年9月21日,由於為新成立的[[台灣團結聯盟]]候選人站台,正式被國民黨撤銷黨籍。

== 卸任總統後生涯 ==

=== 宣揚信念 ===
1999年2月接受倫敦金融時報亞洲版專訪時,李登輝透露,卸任退休後,會積極從事幫助弱勢團體的工作,並且到山區傳教,將心力投注於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ref>{{cite news|title=李總統:兩岸必然統一 但無時間表|url=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CHINA/022701.htm|accessdate=1999年2月27日|publisher=中國時報|date=1999年2月27日}}</ref>。在卸任後李登輝於為實現其在山區傳道的理想於神學院就讀考取牧師,也成為台聯的「精神領袖」。

前總統李登輝96歲大壽,目前人在保外就醫中的前總統陳水扁,專程北上到翠山莊為李前總統祝壽,並留下萬壽無疆的賀詞,給他口中的「台灣民主之父」,顯示李扁二人的關係已經回溫。

其實李登輝在擔任總統時期,與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情同父子,但在陳水扁擔任總統後兩人關係逐漸生變,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與一張字條有關。
陳水扁在執政末期,扁家爆發洗錢案,意外演出兩位卸任元首互揭瘡疤的大戲,陳水扁和李登輝互控對方將鉅款匯往海外。不過陳水扁早在2002年就對李登輝出手,當年3月12日,陳水扁趁李登輝住院前去探視,卻亮出寫有「陳國勝」、「李忠仁」名字的紙條,問李登輝認不認識這兩人,陳水扁還加一句這兩人幫你洗錢,把李登輝氣炸,將「問候病人」演成「政治恐嚇」,這可不是小學生玩傳字條的遊戲,驚悚度只有在電影中能看到。
前總統李登輝新書《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近日出版,他在書中談到,台灣的現狀是不屬於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個別存在,所以他也未曾主張台獨。

根據《聯合報》報導,李登輝在出版的新書內文提到,現在超過8成的國人希望台灣與中國關係是維持現狀,而台灣是不屬於中國、且獨立狀態。

<ref>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930929</ref>

TWIMI | 獨立媒體 http://www.twimi.net (轉貼請保留此連結)
李登輝基金會2016年9月24日晚間舉辦年度募款餐會,會中也首度發表費時五年拍攝的前總統李登輝口述歷史紀錄片精華版內容,同時李登輝過去二年多來的下鄉記錄也集結成冊出版。

李登輝記錄片談到1996年的台海危機,李登輝表示,他是台灣的領導人,對面用喊的,「我不會怕啦」,他也表示,台灣雖然很小,但「我看不起中國」他也說「中華民國是比你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早成立的一個國家,台灣的地位本身是特殊的國和國的關係。」

談到2000年大選,李登輝說,當年他力挺的連戰,「但連人氣不夠,再怎麼拼都沒用」,後來政黨輪替,陳水扁當選,李登輝說,「台灣人第一次管自己,管到台灣人都嚇到要死」,國民黨後來又執政,但是還是管得亂七八糟,「沒疼惜老百姓,私心嘛」。

2006年11月4日,台灣團結聯盟提名台北市長參選人[[周玉蔻]]發表一封公開信《挺腐化的民進黨,台灣萬劫不復》,表明「李登輝不會和徹底腐化無能的民進黨站在一起」,也呼籲台北市民不能再繼續支持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李登輝在這封信末尾親自簽名,日期是在[[國務機要費案]]和[[中華民國首長特別費事件|首長特別費案]]的起訴書双双出爐之前。

2007年1月29日,李登輝接受《[[壹週刊 (台灣)|壹週刊]]》專訪時表示,他不是「台獨教父」,也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台灣並不存在統獨的議題,只有左右的問題。而台獨本身是假議題,因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只是現在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目前國家正常化才是接下來的目標,而正名、制憲、建立國家認同、加入聯合國則是[[國家正常化]]的要素;李登輝也主張在「維護國家尊嚴、照顧全民利益、彰顯[[臺灣主體性]]」的三大前提原則下開放中資,開放中國大陆觀光客來台灣,賺中國大陆的錢避免[[磁吸效應]]。讓中國大陆觀光客進來,但40%的投資上限必須堅持。

2007年1月31日,李登輝接受[[TVBS]]專訪時,他說,他不必追求台獨,因為台灣事實上已經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他進一步說明,追求台獨是退步,而且是危險的作法;因為這種作法不但把台灣降格為未獨立的國家,傷害台灣的主體性,也會引起美國、中共方面很多困擾。<ref>[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3711800.shtml 2007年2月1日《聯合報》:{{〈}}李登輝大轉向:從未主張台獨{{〉}}]</ref>他強調,現在有些人喊台獨,只是為了權力鬥爭。他也批評,「現在(民進黨政府)的[[臺灣黑金政治|黑金]]比較厲害。」李登輝『從未主張台獨』言論經多方解讀為路線改變;然而細讀其脈絡,李登輝是確定台灣已經是獨立的國家,故不存在是否獨立之議題,政黨惡鬥由統獨而起,也因此造成國家的割裂。台獨與否乃政客操弄的假議題,國家正常化才是要努力的目標,在台灣主權已經獨立的現狀基礎下,正名、制憲、加強國家認同。這樣的說法加上台聯政綱向左派靠攏,被解讀為與立委選舉單一選區兩票制下小黨爭取更多選票的務實作法<ref>[http://advocates.tomeet.biz/wooooa/ezcatfiles/advocates/img/img/41/805442607.pdf 正常國家vs. 台獨]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21145833/http://advocates.tomeet.biz/wooooa/ezcatfiles/advocates/img/img/41/805442607.pdf |date=2007-10-21 }},《群策會》</ref>。

2007年5月30日,李登輝赴[[日本]]展開「學術交流及探訪『[[奧之細道]]』之旅」,並參訪[[靖國神社]]祭拜其亡故長兄李登欽(李登欽二次大戰時為台籍日本兵,戰歿於南洋)。他曾提出:[[謝長廷]]或[[馬英九]]選上[[台灣總統]]都無法解決台灣目前的困境。9日,李登輝結束訪日行程,在[[成田機場]]準備搭機返回台灣時,遭到中國籍男子薛義以裝有果汁的塑膠瓶攻擊,李登輝沒有受傷,李曾文惠則擦傷膝蓋,受到驚嚇,差一點身子站不穩。該男子旋即遭到[[日本警察]]逮捕<ref>[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10/today-fo1.htm 瓶攻李登輝 中國男子被日警逮捕]</ref><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7/6/9/n1738732.htm 李登輝成田機場遇襲 一中國男子就逮]</ref>。

2013年5月31日,李登輝在臺灣大學以「全球化虛擬現時下的臺灣」為題發表演說。他認為政府存在著五大問題:對中國過度依賴;對中國過度投資;自由化意識造成政府政策失焦;過度依賴進口能源、農糧,金融應刺激經濟。政府責任在確保安全,不要忽略經濟結構安全問題。<ref>{{cite news|url=http://www.twimi.net/detail.php?mid=1916|title=李登輝-全球化虛擬現時下的台灣|work=[[獨立媒體 (台灣網站)|獨立媒體]]|date=2013-05-31}}</ref>

2013年9月28日,李登輝受邀到臺灣大學EMBA會計暨管理決策學會演講,對特偵組監聽立法院總機節費器,李登輝覺得特偵組的行為已經違法,這事情跟[[水門事件]]差不多。

2014年在日本以日文出版名为《余生:我的生命之旅与台湾民主之路》的书,称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结果,现在残存台湾,台湾是中华民国领土,只要保全中华民国主权地位,修改宪法内容,让中华民国成为新共和国,就没有台独的必要。把中华民国「台湾化」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从中华民国分裂出来,是分离出来的新国家,台湾已发展出了「台湾中华民国」意识,不是以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第二共和」。两岸是「两个国家」的想法才是正确的,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尚未對國內外明白宣告「臺灣是一個國家」,未來應明確主張「臺灣是[[主權國家]]!」<ref>[http://cn.rfi.fr/%E6%94%BF%E6%B2%BB/20160216-%E6%9D%8E%E7%99%BB%E8%BE%89%EF%BC%9A%E5%8F%AA%E8%A6%81%E4%BF%AE%E6%94%B9%E5%AE%AA%E6%B3%95%E6%88%90%E4%B8%BA%E6%96%B0%E5%85%B1%E5%92%8C%E5%9B%BD%E4%B8%8D%E5%BF%85%E5%AE%A3%E5%91%8A%E6%B9%BE%E7%8B%AC%E7%AB%8B 李登辉:只要修改宪法成为新共和国不必宣告湾独立]</ref><ref>[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958632 李登輝:應對外宣告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 [[自由時報]], 2016-02-17</ref>。

2015年, 李登輝在年日本 Voice 雜誌上的文章表示: 本來直至七十年前為止,日本和台灣原本就曾經「同為一國」。因為曾「同為一國」,故不存在有台灣與日本打仗(抗日)這樣的事實。我志願進入陸軍,而我的兄長李登欽則志願進入了海軍。當時我們兄弟倆無疑地是以作為一個「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的…到底對台灣而言,維持現狀究竟是甚麼意思呢?就是指維持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意思。換言之,對台灣而言的「現狀維持」即是表示著台灣與中國是個別的「存在」。那是因為高唱「獨立」而在國際社會引起摩擦是不必要的。我自己本身也從未主張過「台灣獨立」<ref>{{Cite web |url=http://www.storm.mg/article/63608 |title=李登輝《Voice》全文中譯:日本台灣曾經同為一國,作為「日本人」為祖國而戰 |language=zh-tw |accessdate=Sep 13, 2015}}</ref>。同年9月15日出的新書上表示:「台灣當日本的奴隸很悲哀」<ref>[http://www.news.tvbs.com.tw/politics/news-617185/ 祖國日本李登輝改口?稱台當日奴隸悲哀]{{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TVBS新聞 2015/09/15 18:50</ref>。

=== 支持謝長廷 ===
2008年3月20日,李登輝在總統選舉投票前夕,表態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李登輝說:「他推動民主化就是希望台灣人民當家作主,他關心並非[[泛藍|藍]]、[[泛綠|綠]]的問題,而是台灣要如何走出去,以及深化台灣民主。他的一票將投給謝長廷,至於選舉結果如何,他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

=== 支持蔡英文 ===
[[File:蔡英文總統與前總統李登輝握手致意.jpg|250px|thumb|2016年蔡英文總統與前總統李登輝握手]]
2012年1月13日,[[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前一天晚上,於在野民進黨在新北市板橋區的造勢晚會上,李登輝表示:「我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太好,甚麼時候會離開我心愛的臺灣,不知道。能做的實在是有限,未來就要靠你們大家打拚了啊。選[[蔡英文]],選我們的希望,選我們的幸福;相信我們自己,相信蔡英文;給自己一個機會,給臺灣一個機會。我李登輝這輩子,最後一次向大家拜託。」<ref>[http://www.facebook.com/DrDemocracy/posts/274544455938456 李登輝臉書發文]我已經年歲多啊,身體啊無外好,甚麼時存會離開我心愛的臺灣,不知。會凍擱做的實在有限,未來就要靠你們大家打拚啊。選蔡英文,選咱的希望,選咱的幸福;相信咱家己,相信蔡英文;乎家己一個機會,乎臺灣一個機會。我李登輝這世人,最後一次加大家拜託。</ref>

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李登輝因身體不適,沒有參加投票,但有表達對蔡英文的支持。

=== 支持柯文哲 ===
2018年2月28日,李登輝出席「喜樂島聯盟籌組記者會」,會後接受媒體報導,被詢問到[[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2018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否支持[[柯文哲]]連任,李登輝表示:「[[民進黨]]沒人可以出來選嘛!柯文哲不錯,他確實有他的問題,例如,提到[[一五新觀點|兩岸一家親]]這是不對的,但他的運動會(指[[2017臺北世大運]]),這辦得很好,應該要給他肯定。」<ref>[https://tw.news.appledaily.com/politics/realtime/20180228/1305438/ 2018台北市長選舉 李登輝:柯文哲不錯]</ref>

=== 對釣魚臺列嶼之觀點 ===
{{see also|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
李登輝於總統任內的1996年曾表示[[釣魚台]]屬於[[中華民國]][[台灣省]],但在卸任后經常公開表達[[釣魚台]]一直是日本的領土。<ref>[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8-21/63746 宋楚瑜:李登輝曾說釣魚台屬於台灣省]</ref>

李登輝2002年9月16日在台北接受日本《沖繩時報》專訪時說,有關釣魚台領土問題,「中共主張是他們的領土,這是因為當地有石油蘊藏量問題,但中共在那些島上沒有駐軍,釣魚台顯然是日本領土。」他更公開批評「保釣」人士。對香港保釣人士登島不以為然,認為煽動台灣漁民「保釣」。<ref>[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020926/2851995 指港人煽動台民保釣 李登輝:釣魚台是日本的],2002年9月26日</ref>

2008年9月24日,在[[沖繩縣]]知事[[仲井真弘多]]主辦的午宴上,李登輝重申「[[釣魚臺列嶼|尖閣列島]]無可爭議是日本領土,不存在主權問題」。

2011年1月,在接受《[[文藝春秋]]》專訪時,重申了以上立場。對此,[[臺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處]]發表聲明指出:「此項發言純屬李的個人看法,我國政府就釣魚台列嶼屬於中華民國領土之一的立場從未改變。」[[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歐鴻鍊]]也表示,中華民國的主張沒有改變,不會對個人言論發表評論。<ref>[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52164&type=%E6%94%BF%E6%B2%BB 李登輝批中爭釣魚台 籲日本別讓步]{{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自由電子報</ref>

李登輝說,在很早以前,釣魚台一帶有很好的漁場,琉球人捕魚之後,會在台灣北部的基隆上岸,以台北做為市場賣魚貨。當時的琉球縣政府就將釣魚台委託[[台北州]](現在的台北)管理,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日本戰敗,[[琉球]]的行政權[[美國治理琉球時期|由美國掌管]],之後才[[沖繩返還|交還給日本]],由日本的自衛隊負責這個海域;但台灣的漁民習慣到當地捕魚,因此衍生出問題。<ref>[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168979 李登輝:根據歷史來看 釣魚台是日本領土]{{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08/9/24</ref>

台灣跟釣魚台就是漁場問題,可以跟日本討論魚權,讓台灣漁民也可以去抓魚。李登輝強調,台灣的百姓與漁民,關切的是釣魚台附近的漁場能否讓我國前往捕魚。現在重要的是漁場,釣魚台附近的漁場裡,有台灣很多家庭都需要吃的[[魩仔魚]],日本應開放給我們才對,漁業問題應透過WTO及民間機制洽商漁業協定解決。{{efn|1=2013年4月,中華民國與日本正式於[[台北賓館]]簽署《[[台日漁業協議]]》,日本開放釣魚台列嶼周邊經濟海域給台灣漁船作業。}}<ref>[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169111 李登輝重申釣魚台是日本領土]{{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08/9/25</ref><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20912/142023 釣魚台是誰的? 李登輝:沒咱ㄟ代誌啦!], 蘋果日報, 2012年9月12日</ref><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20713/132184 李登輝重申 釣魚台不是台灣的], 蘋果日報, 2012年7月13日</ref><ref>[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14/today-fo6-3.htm 李登輝:別搞民族主義 騙老百姓], [[自由時報]], 2012-9-14</ref>

2015年7月23日於日本外國記者協會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釣魚島是日本領土,不屬於台灣,引起台灣內部極大反彈。<ref>{{cite news|title=釣魚台是日本的,台灣很感謝被日本統治|url=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723/539545.htm |accessdate=2015年7月23日|publisher=Ettoday|date=2015年7月23日}}</ref>。

2014年在日本出版的「李登辉送给日本的话」中说,「钓鱼台列屿不归属台湾,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台湾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马英九。2000年民进党当政,行政院长游锡堃把钓鱼台列屿列入[[宜兰县]]头城镇,「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不只是中国,连台湾的政府要员都在欺骗人民」。该书2016年在台湾出版,引发总统府发言人[[马玮国]]、前行政院长游锡堃反驳,马玮国表示这是丧权辱国的言行,中华民国政府与国民都不能接受。游锡堃说他1981到1984年之间担任台湾省议员时首次听台湾省政府主席李登辉说钓鱼台列屿归属台湾<ref>[http://cn.rfi.fr/%E4%B8%AD%E5%9B%BD/20160216-%E9%92%93%E9%B1%BC%E5%8F%B0%E5%BD%92%E5%B1%9E%E6%9D%8E%E7%99%BB%E8%BE%89%E7%A7%B0%E4%B8%AD%E5%9B%BD%E5%92%8C%E5%8F%B0%E6%B9%BE%E6%94%BF%E5%BA%9C%E9%83%BD%E6%AC%BA%E9%AA%97%E4%BA%BA%E6%B0%91 钓鱼台归属李登辉称中国和台湾政府都欺骗人民]</ref>。

2016年2月17日蔡英文接受記者訪問時回答「這件事情民進黨的立場一向很清楚,也就是釣魚台是屬於台灣的」。民進黨的立場一向很清楚,就是「釣魚台是屬於台灣的」(而非中國)。反對李登輝對於釣魚台的看法。

=== 對慰安婦和南京大屠殺的看法 ===
2014年1月,李登輝在[[小學館]]發行的[[日本右翼]]雜誌《{{tsl|ja|SAPIO}}》上撰文称,「中国這個國家将[[南京大屠殺]]之类的胡説傳播到世界」,「韓国和中国将捏造的『歷史』作为本国宣傳活動的一環。『[[慰安婦]]』就是最好的例子」<ref>{{cite journal|script-title=「国を守るため」私も兄も志願兵となった 今も生きる「日本精神」がある限り日本は大丈夫だ|url=https://www.amazon.co.jp/SAPIO-%E3%82%B5%E3%83%94%E3%82%AA-2014%E5%B9%B4-02%E6%9C%88%E5%8F%B7-%E9%9B%91%E8%AA%8C/dp/B00HFD3PZW|author=李登辉|journal={{tsl|ja|SAPIO}}|volume=2014|issue=2|date=2014-01-10|language=ja}}</ref><ref>{{cite web|url=http://www.news-postseven.com/archives/20140127_236180.html|script-title=李登輝氏 ホラ話を広め軋轢を生む中国はリーダーになれない|publisher={{tsl|ja|NEWSポストセブン|NEWS Postseven}}|date=2014-01-27|accessdate=2017-08-17|language=ja}}</ref><ref>{{cite web|url=http://ritouki-aichi.com/kyoei/%E3%80%8C%EF%BD%93%EF%BD%81%EF%BD%90%EF%BD%89%EF%BD%8F%E3%82%B5%E3%83%94%E3%82%AA%E3%80%8D2%E6%9C%88%E5%8F%B7%E3%82%82%E6%9D%8E%E7%99%BB%E8%BC%9D%E5%85%83%E7%B7%8F%E7%B5%B1%E3%81%AE%E8%AB%96/20140121|script-title=「SAPIO(サピオ)」2月号も李登輝元総統の論考を掲載|publisher=[[日本李登辉之友会|爱知李登辉之友会]]|date=2014-01-21|accessdate=2017-08-17|language=ja}}</ref>。2015年8月,李登輝在日本月刊雜誌《{{tsl|ja|Voice (雑誌)|Voice (杂志)|Voice}}》上撰文称,「台灣慰安婦的問題已經了結了,這是很清楚的,現在才又炒冷飯實在毫無意義」,并且评论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建立慰安妇人权运动纪念馆等「一連串的行動,可以說是在找日本的碴」<ref>{{cite journal|script-title=日台新連携の幕開け|url=http://www.php.co.jp/magazine/voice/?unique_issue_id=12453|author=李登辉|journal={{tsl|ja|Voice (雑誌)|Voice (杂志)|Voice}}|volume=2015|issue=9|date=2015-08-10|language=ja}}</ref><ref>{{cite web|url=http://www.ritouki.jp/index.php/info/20150800/|script-title=日台新連携の幕開け|trans-title=揭開日台合作的新帷幕|author=李登辉|publisher=[[日本李登辉之友会]]|date=2015-08-21|accessdate=2017-08-17|language=ja}}</ref><ref>{{cite web|url=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23429|title=李登輝《Voice》採訪全文翻譯:揭開日台合作的新帷幕|publisher=[[自由时报|自由评论网]]|date=2015-08-25|accessdate=2017-08-17}}</ref>,被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痛批「不是無知,就是冷血」,「如果李登輝真的以為慰安婦問題已獲解決,就請他親自去電影院,看看《[[蘆葦之歌]]》這部電影」<ref>{{cite news|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18700|title=慰安婦問題已解決? 總統府批李登輝無知、冷血|publisher=[[自由时报]]|date=2015-08-20|accessdate=2017-08-17}}</ref>。

=== 訴訟 ===
{{main|國安密帳案}}
2011年6月30日,[[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認定李登輝為協助[[台灣綜合研究院]]儘速籌得創院資金,於1998年與前[[中华民国国家安全局|國安局]]長[[殷宗文]]、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謀議,涉嫌侵占國安密帳「鞏案」歸墊的剩餘公款779萬7193美元,挪供劉泰英支付台綜院購置院舍價金、裝置、人事等費用,涉有侵占公有財物及洗錢等嫌而予起訴,但念及年邁及對國家貢獻,並未具體求刑。全案由[[台北地方法院]]金融專庭承審。<ref>{{cite news|url=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04920|title=國安密帳案 李登輝遭訴|publisher=中央社|date=2011-06-30|accessdate=2012-11-0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ref>{{cite news|url=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6300139&pType0=aALL&pTypeSel=0|title=殷宗文病歿 涉案將獲不起訴|publisher=中央社|date=2011-06-30|accessdate=2011-07-04|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09220627/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6300139&pType0=aALL&pTypeSel=0|archivedate=2014-08-09}}</ref><ref>{{cite news| url=http://www.cna.com.tw/Show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Popular&TNo=2226&ID=201107010002| title=國安密帳案 北院金融庭承審| publisher=中央社| date=2011-07-01| accessdate=2011-07-0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09215455/http://www.cna.com.tw/Show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Popular&TNo=2226&ID=201107010002| archivedate=2014-08-09}} </ref><ref>[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70726 李登輝出庭 否認涉國安密帳案]{{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2/8/10</ref>

2013年11月15日,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宣判,李登輝無罪。[[劉泰英]]依侵占公有財物罪被判刑2年8月,並褫奪公權3年。12月2日,特偵組提起上訴。2014年8月20日,[[台灣高等法院]]二審宣判,李登輝無罪定讞。[[劉泰英]]依侵占公有財物罪罪被判刑3年,並褫奪公權3年。2015年11月4日,最高法院三審宣判,劉泰英依侵占公有財物罪罪被判刑3年,並褫奪公權3年定讞。

=== 健康狀況 ===
2011年李登輝確診罹患[[大腸癌]]二期,結腸有一個3.5公分的腺癌,11月2日住院手術切除約25公分的結腸。[[台北榮民總醫院]]表示,李登輝手術後恢復得還不錯,預計最快一周可以出院<ref>[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6252162/article-%E6%9D%8E%E7%99%BB%E8%BC%9D%E7%A2%BA%E8%A8%BA%E5%A4%A7%E8%85%B8%E7%99%8C-%E8%A1%93%E5%BE%8C%E8%89%AF%E5%A5%BD?instance=tw_bull 李登輝確診大腸癌 術後良好]{{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但隨後出現肺部術後積水、持續發燒,可能會延至11月中旬才出院<ref>[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11/06/c_122241684.htm 李登輝肺部手術後發燒 將延至中旬出院]</ref>。

2013年7月12日上午11時開始,進行{{link-en|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支架]]置放手術,12時30分完成,歷時1小時30分。創世界最高齡紀錄,全身[[血管]]支架已達12支。<ref>{{Cite web |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713/35147953/ |title=92歲李登輝 椎動脈裝支架 |author= |date= 2013-07-13 |publisher=《蘋果日報》 |language=zh-hant |accessdate=2015-03-23 |quote= }}</ref>。

2016年9月24日晚間,參加「李登輝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後,因身體不適送往台北榮總檢查,所知沒有大礙。

=== 核四公投 ===
2014年4月11日,李登輝曾在新竹表示「他不會去投核四公投」,並對蔡英文所提出的「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表達不認同。<ref>[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791120 支持核電 李登輝:不去投核四公投] 2014年4月11日 自由時報</ref>

2014年4月23日,李登輝以「啟動第二次民主改革」為題於臺南演講,內容為他擔任總統的作為與感想,其中提及[[核四公投|核四爭議]]。次日《聯合報》報導,稱李登輝提出「但究竟有多少人同意林義雄的意見?若沒核電,台灣要怎麼辦?這些問題不能不考慮。」等質疑。 <ref>{{cite news |author=黃宣翰|title=李登輝問:不要核電,台灣怎麼辦|url=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32617.shtml|accessdate=2014-04-24|newspaper=聯合報|date=2014-04-24}}</ref>同日李登輝在其臉書回應,表示人民主要是擔憂核四的安全問題。領導者應該傾聽民意,到底人民的意見是什麼,是不是人民都與林義雄先生有相同的擔憂與主張,由全民直接作決定。如果民意最後決定要停建「核四」,政府就應該進一步思考,「沒有核電,要用什麼方法才有電?」、「沒有核電,我們的生活要靠什麼?」並且積極發展因應方案。對於核能議題,他則認為以「鈾」為原料的核能發電是高污染、高風險的,並加以反對,主張應該思考研究低汙染的「釷」為原料的方向。 <ref>{{cite web|author=李登輝|title=關於昨天我在台南演講|url=https://www.facebook.com/tenghuilee/posts/632746370112838|publisher=李登輝 Facebook|accessdate=2014-04-24|date=2014-04-24}}</ref>

=== 兩岸關係 ===
2014年8月1日,李登輝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現在的兩岸關係已經是「大魚吃小魚」的關係。同時,他還認爲「[[两岸领导人会面|馬習會]]」([[馬英九]]和[[習近平]]以兩岸領導人身分進行雙邊會談)沒有必要。<ref>{{Cite web|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7/140728_exclusive_tw_lidenghui.shtml|title=獨家專訪李登輝:兩岸關係是「大魚吃小魚」|publisher=BBC}}</ref>

== 各界評論 ==
{{main|对李登辉的评价}}
[[File:2013 臺灣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桃園弘化育幼院 Former President of TAIWAN Visited Orphanage.jpg|250px|thumb|2013年李登輝拜訪桃園弘化育幼院]]
美國[[時代雜誌]]稱李登辉為「民主先生」。<ref>[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695&CtNode=1349 Cementing Democracy]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10071721/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xItem=695&CtNode=1349 |date=2014-11-10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aiwan, 02/02/2002</ref><ref>Richard C. Kagan,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AAmc2O9nx40C&printsec=frontcover&dq=inauthor:%22Richard+C.+Kagan%22&hl=zh-TW&sa=X&ei=ZYAeUtGkCeuajAKPpoHQBg&ved=0CDAQ6AEwAA#v=onepage&q=%22father%20of%20democracy%22%20OR%20%22father%20of%20Taiwan%20democracy%22%20OR%20%22father%20of%20Taiwanese%20democracy%22&f=false Taiwan's Statesman: Lee Teng-Hui and Democracy in Asia],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ref><ref>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atatives, [http://www.fapa.org/abian/floordebate292.html DEBATE ON THE FLOOR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ONGRATULATING THE PEOPLE OF TAIWAN ON 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REAFFIRMING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10455/http://www.fapa.org/abian/floordebate292.html |date=2015-09-24 }},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 March 28, 2000</ref><ref>United States Congress, [http://www.fapa.org/LTH%20Visit%202005/Congressional%20Remarks%20at%20HC-5.htm Congressional Reception for former Taiwan President Lee Teng-hui]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10452/http://www.fapa.org/LTH%20Visit%202005/Congressional%20Remarks%20at%20HC-5.htm |date=2015-09-24 }},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 October 19th, 2005</ref><ref>HON. HILDA L. SOLIS, [http://www.gpo.gov/fdsys/pkg/CREC-2005-10-19/html/CREC-2005-10-19-pt1-PgE2126-3.htm IN RECOGNITION OF FORMER TAIWANESE PRESIDENT LEE TENG-HUI],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atatives, October 19th, 2005</ref><ref>[http://www.gpo.gov/fdsys/pkg/CREC-2005-10-19/html/CREC-2005-10-19-pt1-PgE2126-3.htm WHY TAIWAN MATTERS],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atatives, JUNE 16, 2011</ref><ref>[http://www.gpo.gov/fdsys/pkg/CHRG-113hhrg80550/html/CHRG-113hhrg80550.htm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OF 2013],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atatives, APRIL 25, 2013</ref>。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则批李登辉說钓鱼台是日本的言论为“丧权辱国”。<ref>{{cite web|url=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7/7134599.html|date=2015-07-29|title=台各界痛批李登辉媚日言论|publisher=环球网}}</ref>

2015年7月,李登辉访問日本后,[[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赖士葆]]提出,台湾民众每年提供李登辉近1000万元新台币的礼遇金,李登辉却到日本发表“釣魚台是日本的”的言论。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将尽一切努力,推动修订相关法规,让李登辉不能享受任何礼遇。<ref name="east-hubei">{{cite web|url=http://www.xianzhaiwang.cn/news/guonei/39596.html|date=2015-07-29|title=李登辉是日本人吗怎么还不逝世 李登辉被开除党籍|publisher=鄂东网}}</ref>

前大法官[[楊仁壽]]公開稱前總統李登輝的終身俸沒有被改掉,李登輝非常不滿,2017年3月16日李登輝辦公室發出公開信,強調李登輝卸任時已放棄數十年公職年資累積的18%優惠存款,禮遇係依《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辦理,相關規定皆是公開資訊,並無領取終身俸<ref>{{cite web|url=https://tw.news.yahoo.com/%E5%90%A6%E8%AA%8D%E9%A0%98%E5%8F%96%E7%B5%82%E8%BA%AB%E4%BF%B8-%E6%9D%8E%E7%99%BB%E8%BC%9D%E8%BE%A6%E5%85%AC%E5%AE%A4%E8%A6%81%E6%B1%82%E6%A5%8A%E4%BB%81%E5%A3%BD%E5%85%AC%E9%96%8B%E9%81%93%E6%AD%89-100500600.html|title=否認領取終身俸 李登輝辦公室要求楊仁壽公開道歉|publisher=風傳媒|date=2017-03-16}}</ref>。楊仁壽於隔日上午公開道歉。

台湾媒体报道,全台湾最有钱的政治人物会是谁?最近一则新闻,却让很多人跌破眼镜,那就是李登辉儿媳妇张月云,在短短一个月内,用“现金四亿元”(新台币),在台北大直买了两间房。买房子用现金买,还一口气拿出四亿元,这究竟是李家的口袋深?还是李登辉这个儿媳妇口袋很深?
大直地区的房仲说,李登辉的儿媳妇买房 ,一开始其实是没人知道的。“那两间房, 成交的速度很快。”是李登辉的儿媳妇亲自来谈的吗?“不是,都是别人来谈的。”“她只看过一次房,价格什么的,都是别人来谈,最后才知道是她。”“现金,是卖家要求的。”买房的过程很低调,一如很多人都忽略,“原来李登辉还有个儿媳妇存在!”
<ref>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6%9C%88%E4%BA%91/4391007</ref>

== 個人著作 ==
* 1968. Intersector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 Ph. D. diss., Cornell University.
* 1971. ''Intersector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92. ''Creating the Future: Towards a New Era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aipei: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 1999. ''The Road to Democracy: Taiwan's Pursuit of Identity''. Kyoto: PHP Institute.
* 1980,《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聯經
* 1990,《愛心與信心》,宇宙光
* 1991,《中國命運 自己創造 李總統登輝先生言論選集》,中央文物供應社編輯,中央文物供應社
* 1994,《經營大台灣》,遠流出版公司
* 1999,《[[台灣的主張]]》,遠流出版公司
* 2004a,《[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250547?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蕭志強譯,前衛
* 2004b,《[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258546?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見證臺灣:蔣經國總統與我]》,李登輝原著口述,國史館李登輝口述歷史小組編輯,允晨文化
* 2005,《[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281313?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總統照片集]》,李登輝口述,國史館
* 2008,《[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406457?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允晨文化
* 2008,《[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434896?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一個臺灣人總統的誕生:李登輝總統口述訪談菁華]》,李登輝口述,國史館
* 2009,《[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434421?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最高領導者的條件]》,蕭志強譯,允晨文化
* 2013,《[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587223?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遠流
* 2013,《[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587241?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遠流
* 2015,《[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6583 新.台灣的主張]》,遠足文化
* 2016,《[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3146 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作者:李登輝,譯者:劉又菘,出版社: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ISBN 9789865719746{{zh-hant}}

== 參見 ==
{{div col|cols=3}}
* [[兩國論]]
* [[中國分裂論]]
* [[中國崩潰論]]
* [[務實外交]]
* [[戒急用忍]]
* [[二月政爭]]
* [[台灣本土化運動]]
* [[台灣獨立運動]]
* [[皇民化運動]]
* [[台海現狀]]
* [[台灣問題]]
*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 [[慰安婦問題]]
* [[歷史修正主義]]
* [[國安密帳案]]
*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div col end}}

== 注释 ==
{{Notelist}}

== 參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30em}}

=== 来源 ===
{{refbegin}}
; [[新聞稿]]
*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9年,《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 總統府新聞稿]。
{{refend}}
; 書籍和論文
{{refbegin|2}}
* 戴國煇、王作榮 口述,2001,《[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146253?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夏珍 記錄整理.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丁遠超,1997,《李登輝選戰日記》,中央日報
* 南方朔,1994,《[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13664?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時代的批判]{{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風雲時代
* 藍博洲,2000,《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紅岩
* 李達,1988,《李登輝傳》,廣角鏡出版社([[香港]])
* 李昭鈴,2008,《李登輝政治領導風格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 李敖,1993,《[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88543?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的真面目]》,李敖出版社
* 李敖,2000,《[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6077?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的假面具]》,李敖出版社
* 林衡哲,2001年,《[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160655?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二十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上)]{{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頁436-463):《民主政治家李登輝:台灣民主政治的奠基者》,望春風文化。
* 何洛,1996,《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李登輝先生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軌跡》,生活智庫出版有限公司
* 侯立朝,1990,《李登輝總統論:台灣新希望的幻滅/New Dictator in Taiwan》,博學出版社
* 黃年,2000,《[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48681?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總統的最後一千天]》,聯經
* 黃輝珍,1999,《李登輝路線:前進國家新世紀》,中央日報
* [[井尻秀憲]],2010,《[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460170?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的實踐哲學]》,允晨文化
* 徐宗懋,1997,《[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71625?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日本情結:從蔣介石到李登輝]》,天下文化
* 許漢,1993,《李登輝的七十年》,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許介鱗,2002,《李登輝與臺灣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周玉蔻,1993,《[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47962?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的一千天]》,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張慧英,1999,《[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69600?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時報
* 張慧英,2000,《[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05879 李登輝 1988-2000 執政十二年]》, 天下文化
* 張讚合,1996年,《[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92349?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兩岸關係變遷史]》,周知文化。
* 張炎憲,2004年,《李登輝先生與臺灣民主化》,玉山社
* 陳芳明,1991年,《[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67061?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情結]》,前衛
* 鄒景雯,2001,《[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156892?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 蔡玲、馬若孟 著,1998年,《[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377043?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羅珞珈 譯,三民書局
* 上坂冬子,2001,《[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160105?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駱文森、楊明珠 譯,先覺
* 若林正丈,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賴香吟 譯. 遠流出版公司.
* [[伊藤潔]],1996,《[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066929?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李登輝新傳]》,賴香吟 譯. 希望 出版.
* 王作榮,1995,《[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0010173831?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王作榮談李登輝]》,稻田出版.
* Dickson, Bruce, and Chien-min Chao. eds. 2000.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F010814339?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Assessing the Lee Teng-hui Legacy in Taiwan's Politics]'', Armonk, N.Y.: M. E. Sharpe
* Kagan, Richard C. 2007.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amezku/products/F011222937?utm_source=jamezku&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404 Taiwan's Statesman: Lee Teng-Hui and Democracy in Asia]'', Naval Institute Press.
{{refend}}

== 外部連結 ==
{{Wikiquote}}
{{Commonscat|Lee Teng-hui}}
* [http://www.ritouki.jp/ 日本李登輝之友会]
* [http://lee-tenghui.destroy-china.jp/ 香港李登輝之友會]
*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4/07/140728_exclusive_tw_lidenghui.shtml BBC独家专访李登辉]
* [http://mail.tku.edu.tw/cfshih/seminar/20030924/20030924.htm 施正鋒:台灣在「李登輝時代」的民主轉型]
* [http://udn.com/news/story/1/2113639 李遠哲:勸離黑金與非法高爾夫 與李登輝成陌路]

{{-}}
{{start box}}
{{s-off|{{ROC}}[[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國家元首]]}}
{{s-before|[[蔣經國]]}}
{{s-title|[[File:Standard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5px]][[中華民國總統]]<br><small>副總統繼任<br>1988年1月13日-1990年5月20日}}
{{s-none|續任}}
|-
{{s-none|任期連續}}
{{s-title|[[File:Standard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5px]][[中華民國總統]]<br><small>第八、九屆<br>1990年5月20日-2000年5月20日}}
{{s-after|[[陳水扁]]}}
{{s-off}}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Emblem of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ROC.svg|25px|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
|-
{{s-before|[[謝東閔]]}}
{{s-title|[[File:Standard of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25px]][[中華民國副總統]]<br /><small>第七屆<br />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s-none|總統[[蔣經國]]過世<br />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br /><small>下次相同職位者:[[李元簇]]</small>}}
{{s-gov}}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ile:Seal of Taipei City (1920-1981).svg|25px]][[台北市政府]]'''
|-
{{s-before|[[林洋港]]}}
{{s-title|[[台北市市長]]<br><small>直轄市官派第四任<br>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5日}}
{{s-after|[[邵恩新]]}}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Taiwan Province Government emblem.svg|25px]][[台灣省政府]]'''
|-
{{s-before|[[林洋港]]}}
{{s-title|[[台灣省主席]]<br><small>第十一任<br>1981年12月5日-1984年5月20日}}
{{s-after|[[邱創煥]]}}
{{s-ppo}}
|-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 center; "|{{Kmt}}
|-
{{s-before|[[蔣經國]]}}
{{s-title|[[中國國民黨主席]]<br /><small>第二任<br />1988年1月13日-2000年3月24日}}
{{s-after|[[連戰|連 戰]]}}
{{end box}}

{{李登輝}}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台灣歷代實質統治者}}
{{中華民國副總統}}
{{臺灣省主席}}
{{臺北市市長}}
{{中國國民黨領袖}}
{{Cold War figures}}
{{Authority control|NCL_URL=000212766 |HKCAN_URL1=李登輝 |HKCAN=25382 |CALIS_URL=418a6b2bde0aaf382728dfa08bd83e11 |NLC_URL=000324993}}

{{DEFAULTSORT:Lee李}}
[[Category:李登輝| ]]
[[Category:臺灣新教徒]]
[[Category:台灣農學家]]
[[Category: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校友]]
[[Category:淡江中學校友]]
[[Category: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校友]]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校友]]
[[Category:京都大學校友]]
[[Category:台籍日本兵]]
[[Category:爱荷华州立大学校友]]
[[Category:康乃爾大學校友]]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Category:被开除中国国民党党籍者]]
[[Category:前中國共產黨黨員]]
[[Category:前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中國國民黨主席]]
[[Category:台灣團結聯盟]]
[[Category:台北市市長]]
[[Category:台灣省主席]]
[[Category:中華民國副總統]]
[[Category:中華民國總統]]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反同性婚姻人士]]
[[Category:臺灣獨立運動者]]
[[Category:南京大屠杀否认者]]
[[Category:日軍戰爭罪行否認者]]
[[Category:大東亞戰爭肯定論者]]
[[Category:三芝人]]
[[Category:李姓|T登]]
[[Category:李登輝家庭| ]]
[[Category:台灣反共主義者]]
[[Category:客家裔臺灣人]]
[[Category:慰安婦問題相關人物]]
[[Category:臺灣政黨領袖|台灣團結聯盟]]
2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