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刁协

移除 6,68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刁协| 圖像 = [[File:刁协.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2373407706&di=a3a747c7bcc2f0c221e15fb97fc85a1c&imgtype=0&src=http%3A%2F%2Fy2.ifengimg.com%2Fcmpp%2F2015%2F05%2F25%2F06%2Fadf22c90-498e-4c66-b99a-7d8267b1b239_size68_w400_h484.jpg 原图链接]]]}} [[ 刁协 ]] (?-322年),字玄亮,一作元亮 [1-2] ,渤海[[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人,东晋大臣,御史中丞刁攸之子。<ref name="名人那些事">{{cite web |url=https://www.mr12345.com/topic/1811 |title=刁协| accessdate=2019-03-12}}</ref>
刁协出身于渤海刁氏,早年曾在西晋担任[[太常博士]],八王之乱期间历经诸王幕府,官至颍川太守,永嘉之乱时南奔江东,进入晋元帝司马睿的幕府,由镇东军谘祭酒累迁至丞相左长史,被司马睿引为心腹。他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历任左仆射、尚书令,参与制定朝廷的典章制度。后又与[[刘隗]]推行“刻碎之政”,抑制门阀势力,维护皇权,引起士族的不满。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讨伐刘隗的名义发动叛乱,攻打国都建康,同时亦列举刁协罪状,于当年三月攻占石头城。刁协组织反攻,却被叛军击败,被迫逃离建康,结果在途中被随从杀害。[[王敦]]之乱平定后追复尚书令。以太牢之礼祭祀。
 
本 名: 刁协
 
别 称: 刁令
 
字 号: 字玄亮 一作元亮
 
所处时代: 晋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渤海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322年
 
主要成就: 制定典章制度,抑制门阀
 
官 职: 尚书令、金紫光禄大夫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刁协年轻时喜读儒家经籍,而且博闻强记,初授濮阳王国文学,累迁至太常博士、渤海郡大中正。他在八王之乱期间先后依附成都王[[司马颖]]、赵王[[司马伦]],长沙王[[司马乂]],历任平北将军司马、相国参军、骠骑将军司马。 [3]   === 任职江东===永嘉元年(307年),东嬴公司马腾出镇邺城(治今河北临漳),并征辟刁协为幕府长史。不久,刁协出任颍川太守,后又被任命为河南尹,但却并未到职。 [4]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汉国肆虐中原,俘获[[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刁协避乱渡江,到建康(治今江苏南京)投奔琅琊王司马睿,被授为镇东将军府军谘祭酒,后又改任镇东将军长史。 [5]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继位,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并征拜刁协为御史中丞。但当时皇室、世族纷纷南下江东,西晋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刁协遂留在江东,被司马睿授为丞相左长史。 [6]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称晋王,建立东晋,并于次年正式称帝,史称晋元帝。刁协初任尚书左仆射,后进拜尚书令,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当时,东晋政权初建,典章制度均未确立。刁协因曾在中朝任职,熟悉旧制,被委以创立宪章的重任。 [7]   抑制门阀 东晋建立后,皇权薄弱,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门阀势力非常强盛。王导担任丞相,居建康辅政;王敦为大将军,拥重兵于武昌(治今湖北鄂州),王氏子弟都位居要职,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晋元帝对此非常忌惮,便重用刁协、[[刘隗]],以抑制琅琊王氏的权势,并逐渐疏远王导。 [8] 刁协与刘隗奉行元帝意旨,推行一系列“刻碎之政”,以排抑豪强。 [9]  刁协生性强悍,待人接物不习苟且,凡事都崇上抑下,常借醉酒之机凌辱公卿 [10] ,琅琊王氏等门阀势力都对他侧目以视。但他悉心尽力,志在维护皇权,因而极得晋元帝的信任。 [11] 刁协曾建议将扬州诸郡的僮客恢复良民身份,以备征役。士族对此都怨恨不已。 [12] 出身汝南周氏的[[周嵩]]更对刁协进行直接的人身攻击,称他为佞幸小人。 [13]   兵乱遇害
昌元 嘉五 (322 (311 年), 王敦在武昌起兵 匈奴汉国肆虐中原 以讨伐刘隗的名义东攻建康,兵至芜湖时又列举刁协罪状。 俘获[[ 怀 大怒,召回出镇的[[戴渊]] 、刘隗 准备与史称[[ 王敦永嘉之乱]] 决战 。刁协 在刘隗回朝后,与他一同向元帝进言 避乱渡江 主张诛杀留在 建康 (治今江苏南京)投奔琅琊 氏族人。但元帝却没有采纳 司马睿,被授为镇东将军府军谘祭酒,后又改任镇东将军长史 [14]
建兴元年(313 三月 王敦逼近建康 晋愍帝继位,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 占据石头城。 并征拜 刁协 与刘隗 为御史中丞。但当时皇室 戴渊等人率军反攻,企图夺回石头城,却被王敦击败。王敦乘胜攻入建康。刁协与刘隗退至太极殿,元帝拉住二人的手,流泪呜咽 世族纷纷南下江东 让他们逃离建康以避祸 西晋政权已是名存实亡 。刁协 表示要以死尽忠 遂留在江东 ,被 元帝劝阻。元帝拨给二人兵 ,让他们自寻生路 睿授为丞相左长史 [15]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称晋王,建立东晋,并于次年正式称帝,史称晋元帝。 刁协 年老体弱 初任尚书左仆射 出逃 不能骑马,以致行动迟缓 进拜尚书令 上平 授[[金紫光禄大夫]]。当 对人素无恩情 同行随从都离心离德 东晋政权初建,典章制度均未确立。刁协因曾在中朝任职,熟悉旧制,被委以创立宪章的重任 他刚到江乘(今南京 ===抑制门阀=== 北二十公里处) 晋建立后 便被左右随从诛杀 皇权薄弱 首级送呈 以琅琊 氏为代表的门阀势力非常强盛 王导担任丞相,居建康辅政; 王敦 允许刁 为大将军,拥重兵于武昌(治今湖北鄂州),王 家属将刁协收葬 子弟都位居要职,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晋元帝 得知 对此非常忌惮,便重用 刁协 还是未免一死 、[[刘隗]] 非常悲痛 以抑制琅琊王氏的权势 将送交 并逐渐疏远王导。 刁协 首级者秘密逮捕诛杀 与刘隗奉行元帝意旨,推行一系列“刻碎之政”,以排抑豪强 [16]
平反昭雪刁协生性强悍,待人接物不习苟且,凡事都崇上抑下,常借醉酒之机凌辱公卿,琅琊王氏等门阀势力都对他侧目以视。但他悉心尽力,志在维护皇权,因而极得晋元帝的信任。刁协曾建议将扬州诸郡的僮客恢复良民身份,以备征役。士族对此都怨恨不已。出身汝南周氏的[[周嵩]]更对刁协进行直接的人身攻击,称他为佞幸小人。===兵乱遇害===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以讨伐刘隗的名义东攻建康,兵至芜湖时又列举刁协罪状。晋元帝大怒,召回出镇的[[戴渊]]、刘隗,准备与[[王敦]]决战。刁协在刘隗回朝后,与他一同向元帝进言,主张诛杀留在建康的王氏族人。但元帝却没有采纳。
太宁二 (324年) 三月 ,王敦 再次叛乱 逼近建康 最终兵 占据石头城。刁协与刘隗、戴渊等人率军反攻,企图夺回石头城,却被王敦击 身死 。王敦 之乱彻底平定 乘胜攻入建康 晋明 刁协与刘隗退至太极殿,元 为王敦之乱中遇害 拉住二人 [[周顗]]、[[戴渊]]等人平反 手,流泪呜咽 让他们逃离建康 追赠 避祸 刁协 却因出逃未获同等待遇 表示要以死尽忠,被元帝劝阻。元帝拨给二人兵马,让他们自寻生路 [17]
咸康年间(335年-342年), 刁协 之子刁彝上疏朝廷 年老体弱 请求为父亲平反。辅政大臣庾冰等人都认为,刁协 出逃后 不能 死节 骑马, 报君王 致行动迟缓 反而死于出逃途中 再加上平时对人素无恩情 不肯恢复其官爵 同行随从都离心离德 丹阳尹殷融、 他刚到江乘(今南京东北二十公里处),便被 光禄大夫蔡谟对此持有异议 右随从诛杀 先后为 首级送呈王敦。王敦允许刁氏家属将 刁协 鸣不平,认为 收葬。晋元帝得知 刁协 中兴功臣 未免一死,非常悲痛 忠于国家 将送交刁协首级者秘密逮捕诛杀。===平反昭雪===太宁二年(324年) 出逃是迫不得已 王敦再次叛乱 理应加以追赠 最终兵败身死。王敦之乱彻底平定 。晋 恢复刁协官位可对后 王敦之乱中遇害的[[周顗]]、[[戴渊]]等 起劝勉作用 平反 便 予以 赠。但 刁协 为尚书令,以太牢之礼祭祀 却因出逃未获同等待遇 [18]
咸康年间(335年-342年),刁协之子刁彝上疏朝廷,请求为父亲平反。辅政大臣庾冰等人都认为,刁协不能死节以报君王,反而死于出逃途中,不肯恢复其官爵。丹阳尹殷融、左光禄大夫蔡谟对此持有异议,先后为刁协鸣不平,认为刁协是中兴功臣,忠于国家,出逃是迫不得已,理应加以追赠。晋成帝认为恢复刁协官位可对后人起劝勉作用,便追复刁协为尚书令,以太牢之礼祭祀。
=主要成就=
刁协精通儒学,谙习典章制度,在东晋创立初期,负责制定宪章,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定了一整套封建典章礼仪制度,对于明尊卑、辨贵贱、别等级、防僭越、崇皇权、抑权臣具有一定作用。他和刘隗是晋元帝心腹,推行“刻碎之政”,与琅琊王氏等门阀势力相抗衡。 [19]
=轶事典故=
周顗一次在尚书省值夜时突然发病,病势危急。刁协当时正好在场,极力营救,表现的非常亲密友好。天亮时,周顗病情有所好转,刁协便命人通知其弟周嵩。周嵩急忙赶来,刚一进门,刁协便离座大哭,述说周顗夜里病危的状况。周嵩扬手一耳光,打得刁协惊退到门边。他来到周顗床前,也不探问病情,便直截了当地对哥哥说:“您在中朝是与和峤齐名的人物,怎么会和刁协这种佞幸小人有交情?”说完掉头便走。 [13]
=人物评价=
[[王导]]: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岩岩,卞望之(卞壸)之峯距。
[[司马睿]]:尚书令协,抗志高亮,才鉴博朗,朕甚喜之。(《下刁协诏》) [20]
[[司马衍]]:协情在忠主,而失为臣之道,故令王敦得托名公义,而实肆私忌,遂令社稷受屈,元皇衔耻,致祸之原,岂不有由!(《追赠刁协本官诏》) [21]
[[虞预]]:少好学,虽不研精而多所博涉。中兴制度,皆禀于协。 [22] <ref name="国学导航">{{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201/00qjjs/029.htm |title=虞预《晋书》| accessdate=2017-12-18}}</ref>
[[何法盛]]:中兴草创,制度未立,朝臣无练习旧仪者。惟协以久在中朝,加性聪朗,多谙故事,朝廷宪体、出入威仪、唱赞一皆禀於协,当时称为强记。 [23]
[[沈约]]:自汉末剥乱,旧章乖弛,魏初则王粲、卫觊典定众仪;蜀朝则孟光、许慈创理制度;晋始则荀顗、郑冲详定晋礼;江左则荀崧、刁协缉理乖紊。 [24]
[[房玄龄]]:夫太刚则折,至察无徒,以之为政,则害于而国;用之行己,则凶于乃家。诚以器乖容众,非先王之道也。……玄亮刚愎,与物多违,虽有崇上之心,专行刻下之化,同薄相济,并运天机。是使贤宰见疏,致物情于解体;权臣发怒,借其名以誓师。既而谋人之国,国危而苟免;见昵于主,主辱而图生。自取流亡,非不幸也。 [25]
[[司马光]]:丧乱之后,江东草创,刁协久宦中朝,谙练旧事,贺循为世儒宗,明习礼学,凡有疑议,皆取决焉。 [26]
[[袁燮]]:臣闻:“自古舆隶小臣,未有久任事而不坏其国,亦未有坏其国而不及其家与身者。”费无极、赵高、江充、息夫躬、刘隗、刁协、朱异、赵岩之流,家国俱祸,覆辙可鉴。 [27]
[[曹彦约]]:敦之举兵内向也,专以刘隗、刁协为名,人徒知隗协二子与敦不相好耳。考其本末,则导初相元帝,亲近无二,及刘隗用事,渐见疏远。协崇上抑下,为王氏所嫉,敦既作逆,隗又请诛王氏,导之切齿二子,非特一日,则举兵而诛隗协,不可谓非导之意。 [28]
[[周应合]]:晋自渡江,崎岖百年, [[ 王敦 ]] [[ 苏峻 ]] [[ 桓温 ]] 父子,相继称兵内侮,其弱甚矣。敦峻之乱,自刘隗、刁协、庾亮启之,然寇至辄遁,王导亦避峻出奔。数人皆执政大臣,或元舅故老,一时之望,而仓卒之际,委主于贼,苟求自全。 [29]
=个人作品=
《全晋文》收录刁协的奏疏四篇:《 [[ 秦为显义亭侯焕选官属 ]] 》、《奏请缓征徐龛》、《驳孙文上事》、《复肉刑议》。 [30]
=亲属成员=
祖父,[[刁恭]],官至齐郡太守。 [31]  父亲,[[刁攸]],官至御史中丞。 [31]  儿子,[[刁彝]],官至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曾杀王敦党羽以报父仇。 [32]
孙子父亲,[[刁攸]],官至御史中丞。
儿子,[[刁彝]],官至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曾杀王敦党羽以报父仇。===孙子===[[刁逵]],曾任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参与桓玄之乱,授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后被刘裕斩于石头城。 [33]
[[刁畅]],曾任始兴相,参与桓玄之乱,授为右卫将军,后被刘毅击败,伏诛。 [33]
[[刁骋]],桓玄之乱后幸免于难,官至给事中,后因谋反被杀。 [33]
=史籍记载=
[[ 晋书 ]] ·卷六十九·列传第三十九》 [25]
=影视形象=
2016年电视剧《 [[ 书圣王羲之 ]] 》, [[ 姚鑫 ]] 饰演刁协。=参考 资料=1. 虞预《晋书》:刁协字元亮。渤海饶安人。 2. 《晋中兴书·卷七》:刁协字元亮,除左仆射。 3. 《晋书·刁协传》:协少好经籍,博闻强记,释褐濮阳王文学,累转太常博士、本郡大中正。成都王颖请为平北司马,后历赵王伦相国参军,长沙王乂骠骑司马。 4. 《晋书·刁协传》:及东嬴公腾镇临漳,以协为长史,转颍川太守。永嘉初,为河南尹,未拜。 5. 《晋书·刁协传》:避难渡江。元帝以为镇东军谘祭酒,转长史。 6. 《晋书·刁协传》:愍帝即位,征为御史中丞,例不行。元帝为丞相,以协为左长史。 7. 《晋书·刁协传》:中兴建,拜尚书左仆射。于时朝廷草创,宪章未立,朝臣无习旧仪者。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凡所制度,皆禀于协焉,深为当时所称许。太兴初,迁尚书令,在职数年,加金紫光禄大夫,令如故。 8. 《资治通鉴·晋纪十三》: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后敦自恃有功,且宗族强盛,稍益骄恣,帝畏而恶之。乃引刘隗、刁协等以为腹心,稍抑损王氏之权,导亦渐见疏外。 9. 《晋书·刘隗传》:与尚书令刁协并为元帝所宠,欲排抑豪强。诸刻碎之政,皆云隗、协所建。 10. 《晋书·熊远传》:时尚书刁协用事,众皆惮之。尚书郎卢綝将入直,遇协于大司马门外。协醉,使綝避之,綝不回。协令威仪牵捽綝堕马,至协车前而后释。 11. 《晋书·刁协传》:协性刚悍,与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为王氏所疾。又使酒放肆,侵毁公卿,见者莫不侧目。然悉力尽心,志在匡救,帝甚信任之。 12. 《资治通鉴·晋纪十三》:诏免中州良民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尚书令刁协之谋也,由是众益怨之。 13.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泣,说伯仁昨危急之状。仲智手批之,刁为辟易于户侧。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与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迳便出。 14. 《资治通鉴·晋纪十四》:戊辰,敦举兵于武昌,上疏罪状刘隗。……敦至芜湖,又上表罪状刁协。帝大怒,乙亥,诏曰:“……今亲帅六军以诛大逆,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帝征戴渊、刘隗入卫建康。隗至,百官迎于道,及入见,与刁协劝帝尽诛王氏;帝不许。 15. 《资治通鉴·晋纪十四》:三月,……敦据石头。……帝命刁协、刘隗、戴渊帅众攻石头,王导、周顗、郭逸、虞潭等三道出战,协等兵皆大败。敦拥兵不朝,放士卒劫掠,宫省奔散。……刁协、刘隗既败,俱入宫,见帝于太极东除。帝执协、隗手,流涕呜咽,劝令避祸。协曰:“臣当守死,不敢有贰。”帝曰:“今事逼矣,安可不行!”乃令给协、隗人马,使自为计。 16. 《晋书·刁协传》:协年老,不堪骑乘,素无恩纪,募从者,皆委之行。至江乘,为人所杀,送首于敦,敦德刁氏,收葬之。帝痛协不免,密捕送协首者而诛之。 17. 《晋书·刁协传》:敦平后,周顗、戴若思等皆被显赠,惟协以出奔不在其例。 18. 《晋书·刁协传》:敦平后,周顗、戴若思等皆被显赠,惟协以出奔不在其例。咸康中,协子彝上疏讼之。在位者多以明帝之世褒贬已定,非所得更议,且协不能抗节陨身,乃出奔遇害,不可复其官爵也。丹阳尹殷融议曰:“王敦恶逆,罪不容诛,则协之善亦不容赏。若以忠非良图,谋事失算,以此为责者,盖在于讥议之间耳。即凶残之诛以为国刑,将何以沮劝乎!当敦专逼之时,庆赏威刑专自己出,是以元帝虑深崇本,以协为比,事由国计,盖不为私。且中兴四佐,位为朝首。于时事穷计屈,奉命违寇,非为逃刑。谓宜显赠,以明忠义。”时庾冰辅政,疑不能决。左光禄大夫蔡谟与冰书曰:“刁令中兴上佐,有死难之名,天下不闻其罪,而见其贬,致令刁氏称冤,此乃为王敦复仇也。内沮忠臣之节,论者惑之。……”冰然之。事奏,成帝诏曰:“……若极明国典,则曩刑非重。今正当以协之勤有可书,敦之逆命不可长,故议其事耳。今可复协本位,加之册祭,以明有忠于君者纤介必显,虽于贬裁未尽,然或足有劝矣。”于是追赠本官,祭以太牢。 19.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0. 全晋文:卷八 .古籍 文献 网[引用日期2017-09-18] 21. 全晋文:卷十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2017-09-18] 22. 虞预《晋书》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12-18] 23. 晋中兴书:卷七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2017-09-18] 24. 宋书:礼志一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09-18] 25. 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09-12] 26. 资治通鉴:晋纪十二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09-19] 27. 絜斋集:卷十一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2017-09-19] 28. 南宋·曹彦约《昌谷集·卷二十一》 29. 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 30. 全晋文:卷一百九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2017-09-12] 31. 《晋书·刁协传》:祖恭,魏齐郡太守。父攸,武帝时御史中丞。=32. 《晋书·刁协传》:彝字大伦。少遭家难。王敦诛后,彝斩仇人党,以首祭父墓,诣廷尉请罪,朝廷特宥之,由是知名,历尚书吏部郎、吴国内史,累迁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广陵,卒于官。 33. 《晋书·刁协传》:子逵,字伯道,逵弟畅,字仲远;次子弘,字叔仁,并历显职。隆安中,逵为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假节;畅为始兴相;弘为冀州刺史。桓玄篡位,以逵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镇历阳;畅右卫将军;弘抚军桓修司马。刘裕起义,斩桓修,时畅、弘谋起兵袭裕,裕遣刘毅讨之,畅伏诛;弘亡,不知所在。逵在历阳执刘裕参军诸葛长民,槛车送于桓玄,至当利而玄败,送人共破槛出长民,遂趣历阳。逵弃城而走,为下人所执,斩于石头。子侄无少长皆死,惟小弟骋被宥,为给事中,寻谋反伏诛,刁氏遂灭。{{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