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凱達格蘭大道

增加 2,10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right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凱達格蘭大道''' </p>
|-
| style<center><img src="backgroundhttps: #BC8F8F" align= center| '''<big>凯达格兰大道</big>'''|/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0/06/20200620PHO0060l-|<center>[[File:凱達格蘭大道600x400.jpg|缩略图|居中]]" width="280"></center> <small>[https://www.travelkingepochtimes.com.tw/tourguideb5/20/6/21/scenery781n12201564.html htm 来自 TravelKing 的图 來自epochtimes]</small>|-} '''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 style="background: #BC8F8F" align= center中正區]]的[[道路]],全線位於[[總統府 (臺灣)|總統府]]與[[臺北府城東門| 景福門]]之間。原名'''東門街''',戰後更名為'''<big></big>介壽路''',1996年3月21日改為現名,來源自此處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之傳統領域。
該道路見證[[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至今歷次國家中樞儀式慶典,與[[自由廣場 (臺北)|-自由廣場]]並列為臺北市的[[遊行示威|集會遊行]]舉辦時選擇的重要集結點。
== 歷史 ==*[[臺灣清治時期]],前身為[[臺北府城]]'''東門街'''。*[[臺灣日治時期]],依照日本市區道路不命名的習慣而沒有路名,並於1920年(日本[[大正]]9年)劃入[[文武町]]。*[[臺灣戰後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臺灣,1946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當天,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六十大壽,除將台灣總督府大廈籌修為「介壽館」外,館前道路亦更名為「介壽路」<ref name="黃士榮">{{Cite news| alignurl= light|title=細數介壽路的點點滴滴 儘管時光更迭名稱如何改 新公園、介壽路長存台北人記憶 |author=黃士榮|language=zh-tw|publisher=《民生報》|date=1996-01-22|accessdate=}}</ref>。公務員退休的黃靜嘉曾為台北市多處街道取名,他表示此當時改 旨在頌揚當時執政者,並用《詩經》 凯达格兰大道「以介眉壽」作典<ref name="黃靜嘉">{{Cite news|url=|title=地名趣譚 台北村里街 有些是我命名|author=黃靜嘉|language=zh-tw|publisher=《聯合報》|date=1998-03-22|accessdate=}}</ref>。
外文 [[劉廣定]]表示照字面解釋成「介公之壽」,也可按「介」者助也解釋為「助壽」,並也是《詩經》的句子,稱讚取的人實在不失高明<ref name="劉廣定">{{Cite news|url=|title=《民生論壇》從台北公園改 :Ketagalan Boulevard談起|author=劉廣定|language=zh-tw|publisher=《民生報》|date=1996-03-02|accessdate=}}</ref>。
地理位置:台 *1996年3月21日,時任[[臺 北市 中正区市長]][[陳水扁]]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名稱來源即因此處為[[凱達格蘭族]]之傳統領域,故易名以象徵對[[臺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肯認與尊重。唯此道兩旁之派出所與公園仍沿用「介壽」之名稱。之後,此道成為民眾常集會遊行抗議的聖地,故常被賦予另一層政治意義。
长   度:400 m[[臺灣戒嚴]]時期,總統府前警備森嚴,氣氛嚴肅,民衆必須低頭而過。總統府前的介壽路及重慶南路一段也曾經禁行[[摩托車|機車]]及[[腳踏車]]。在時任臺北市市長陳水扁任內,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時,也廢除了規定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及[[重慶南路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禁行機車及腳踏車的相關[[交通標誌]],是陳「空間解嚴」的主張。<ref>{{cite web|title=來去總統府,新年好幸福|url=http://www.president.gov.tw/1_epaper/91/910221.html|website=阿扁總統電子報|accessdate=2016-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208154230/http://www.president.gov.tw/1_epaper/91/910221.html|archivedate=2005-02-08|dead-url=no}}</ref>並將總統府前廣場定名為凱達格蘭廣場,還曾經舉辦府前「飆舞」舞會。
起   点:总统 2007年5月22日,[[臺北市政 厅舍]]宣布把凱達格蘭大道加註改名為「反貪腐大道」,大道東側之[[公園路]]至[[景福門]]間廣場則加註「反貪腐民主廣場」,並於即日生效。同年12月6日,市政府在上述大道東側的路燈柱懸掛「反貪腐民主廣場」的路標,但反貪腐大道則未見任何標示,市府發言人羊曉東表示掛牌是為配合12月9日的[[聯合國]]國際反貪腐日的活動。此舉造成部分原住民激烈反對,媒體解讀此舉認為是時任臺北市市長[[郝龍斌]]反制中央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稱[[臺灣民主紀念館]]以及「[[大中至正]]」卸匾的舉動。2016年3月17日,臺北市市長[[柯文哲]]主政的臺北市政府把已懸掛9年的有關28塊反貪腐民主廣場的路牌全數拆除。<ref>{{cite news|title=反貪腐民主廣場告示牌 柯P:2小時內拆光|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406/832607/|accessdate=2016-04-11|agency=蘋果日報|date=2016-04-06|archive-date=2016-04-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1050509/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406/832607/|dead-url=no}}</ref>
== 终   点:府城景福门(东门)抗議 ==
简   称:凯 * 2017年2月23日臺灣原住民的抗議「[[凱 部落]]」前開始。
== 命名时间:1996年3月21日沿線設施 ==|}'''凯达 凱達 大道'''(简称凯道)是位于台北市中正区的一条道路,全线位于台湾当局所谓“中华民国总统府”厅舍与長約400[[ 台北府城公尺]][[景福门]](东门)之间。台湾光复后初命名为[[介寿 ]];1996年3月21日 寬約40公尺 时任台北市长[[陈水扁]]为彰显本土化特色取原住民[[凯达格兰族]]之名 雙向共有10線車道 使之成为该道路的正式名称 不設置分隔島 凯达格兰大道见证了国民 沿線共有2個 政府 迁台历次重要仪式庆典,与機關及2座[[ 自由广场公園]] ,以下設施由東至西排 为台北市的集会游行举办时选择的重要集结点。<ref>[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893613 历史上的今天 政府宣布介寿路更名凯达格兰大道 见证北市历史发展],台湾英文新闻</ref>
=='''历史沿革'''==清朝时期,前身为台 *[[臺 北府城 东门街。日据时期,依照日 東門|台北東門]](位於 路段與[[仁愛路 (台北 区道 )|仁愛 不命名的习惯而没有 一段]]、[[信義 名,并于1920年(日治大正9年)划入文武町。 ( 湾光复后,该 北市)|信義 命名为介寿 一段]]、[[中山南 ,“介寿”的名称是为了庆祝前总统蒋 (臺北市)| 正的寿辰而命名的。1947年,位于介寿 山南 上的原台湾总督府厅舍亦仿此而更名为介寿馆。1949年,蒋介石当局以介寿馆作为总统府办公场所,直到2006年3月25日,介寿馆入 ]]交會 衔牌才正式改名为总统府。1996年3月21日,陈水扁任台 *[[臺 市市长时,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旁边的广场改名为凯达格兰广场,以象征对賓館]](1號)*[[ 台湾原住 中華 國外交部]] 历史及文化的尊重。凯达格兰是最初居住在台北地区的(2號)*[[ 二二八和 埔族公園]] 原住民 凯达格兰族)名称。此后 位於本路段北側 凯达格兰大道就一直被赋予另一层政治意义,更成为民众集会游行抗议的圣地,但两旁之派出所与公园仍沿用“介寿”之名称 正門設於懷寧街109號 *[[ 台湾戒严时期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3號 总统府前警备森严 位於[[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气氛严肃,民众必须低头而过。总统府前的介寿路及重庆南路一段也曾经禁行机车及脚踏车。陈水扁在台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雖位於[[臺 北市 长任内,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时,也废除了规定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及重庆南路一段禁行机车及脚踏车的相关交通标志,是陈“空间解严”的主张。并将总统府前广场定名为凯达格兰广场,还曾经举办府前“飙舞”舞会。2007年5月22日,台 ]][[中正區 (臺 北市 政府宣布把凯达格兰大道加注改名为反贪腐大道,是取2006年倒扁运动之口号。同时,大道东侧之 )|中正區]][[ 至景福门间广场加注反贪腐民主广场;并且于即日生效。 ]]的尾端, 另一方向,此举造成部分原住民激烈反对,媒体解读此举认为是郝龙斌反制中央政府将[[ 中正纪念堂門牌]] 改称台湾民主纪念堂的举动。同年12月6日, 編號為[[臺北 政府在上述大道东侧的路灯柱悬挂“反贪腐民主广场”的路标。 ]][[中正區 (臺北 府发言人羊晓东表示挂牌是为配合12月9日联合国国际反贪腐日活动。媒体则解读是反制原 )| 中正 纪念堂“ 區]]凱達格蘭 中至正”卸匾的争议 道3號 另一方 *[[介壽公園]](3號對 面, 反贪腐大道则未见任何标示。<ref>園內有[[國民政府]]主席[[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0308w003 誰是台灣 林森]] 主人:總統府 銅像、 府前空間的演變流轉[[白色恐怖]][[紀念碑]] ,文化</ref>。)
=='''地标位置'''== 凯达格兰大道长400米,共有2个机关单位及2座公园 另外需注意的是 以下设施由东至西排列:· [[ 台北东门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 于本路段与仁爱路一段、信义路一段、中山南路交会口)· 於凱達格蘭大道的尾端,但其[[ 台北宾馆門牌]] (1号)· 台湾当局所谓“外事”部门(2号)·編號為[[ 二二八和平公园]](位于本 重慶南路 (臺北市)|重慶南 北侧,正门设于怀宁街103号)· [[二二八纪念馆]](3号,二二八和平公园内)· [[介寿公园]] (3号对面,园内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铜像、与白色恐怖纪念碑)122號。
== 视频佚事 ==<center>===凯达格兰 台灣歌手[[羅大佑]]創作一首粵語歌曲《[[皇后 大道 (KTV版歌曲)==={{#iDisplay:p0016nbm2m0|640|360|qq}}</center>==参考资料==皇后大道東]]》,其閩南語版《大家免著驚》由[[李坤城]]作詞,即為描述凱達格蘭大道(介壽路)與中正紀念堂。
== 參考文獻 == {{reflist}}[[Category: 歷史事件733 臺灣‎ ]]
47,9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