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声闻

增加 8 位元組, 2 年前
由来
'''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
* (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 * (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 * (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
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
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思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盘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
*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 * (二)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 * (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 * (四)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盘,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 (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盘),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卷八十、'''法华玄论'''卷一、卷四、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法华文句卷一上]
10,7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