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毛利元就

增加 22,703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毛利元就''' (1497</p>|-1571年),是日本戰國時代中國地方大名,本是安艺国(今广岛县境内)的国人领主,领主[[毛利弘元]]的次子。幼名松壽丸,另名為少輔次郎。由于其兄长[[毛利兴元]]早亡,加上兄长的嗣子夭折,毛利元就在 27 岁时继承了家督之位。他領導安藝毛利氏從一個地方小勢力發展成統治中國地方10個分國的勢力,以離間計聞名,後人稱其為「謀將」、「謀神」、「知將」、「西國/中國第一智將/謀將」。|<refcenter>{{cite book|title=日本家训研究|url<img src="https://bookswww.googlesteamxo.com/books?idwp-content/uploads/2021/03/Iv9sYq162729_1818772.jpg" width=r9gnAAAAYAAJ|year=2006|publisher=天津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1-05216-8}}"280"></refcenter><small> 。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曰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势力急剧扩张。最终于“严岛合战”中一举击败大内家权臣陶晴贤,日本史学界称此役为“西国桶狭间”。继而攻灭尼子氏,威震关西,并一度染指北九州。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吉川元春|元春https://www.steamxo.com/2017/11/28/1818772 圖片來自steamxo]]继承吉川家、三男[[小早川隆景</small> | 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歷史軼事==「三矢之訓」相傳在 '''毛利 元就 臨死之前 '''({{bd|1497年|4月16日|1571年|7月6日|Mouri, Motonari}}) 將三個孩子[[ 毛利隆元日本戰國時代]] [[ 吉川元春中國地方]] [[ 小早川隆景大名 (称谓)|大名]] 叫到病榻前 給他們一 [[安藝]][[國 一支箭,讓他們折斷之後,再把三支箭綁在一起,命他們折斷,沒有人可以折斷。於是 眾]][[ 毛利 就教誨他們:「只要兄弟齊心,毛利家將永遠繁隆。」可是根據史實,元就七十五歲卒於元龜二年﹝一五七一﹞,當時長 ]]之次 隆元早在永祿六年﹝一五六三﹞辭世 三兄弟根本不可能在臨終時齊聚於病榻之前 幼名'''松壽丸''' 那這個故事怎麼來的?其實,這個故事也不是空穴來風 另名為'''少輔次郎'''。原姓大江 家系以[[大江廣 就在逝世的十 ]] 年前,曾經寫過一封信,提到「三兄弟若不互相團結一致,將會像一支一支的箭被折斷;但若是成為三支箭,就不容易被折斷了」。這個老生常談,很明顯是要告誡 男[[ 毛利 季光]]为祖先。[[ 紋]]為一文字 兄弟要齊心。是後來才被後人穿鑿附會,變成現代人所知這個「三矢訓」的故事 星紋
在大哥[[毛利興元]]與侄子[[毛利幸松丸]]早逝後,接下家督之位。当时,[[中國地方]]西有盤踞[[周防國|周防]]、[[長門國|長門]]的[[大內義興]]、[[大內義隆]]父子,北有狼臥[[出雲國|出雲]]、[[伯耆國|伯耆]]的[[尼子經久]]、[[尼子晴久]]祖孫。然而在他領導下,[[安藝國|安藝]][[毛利氏]]在西討[[大內氏]]、北伐[[尼子氏]]、南征[[大友氏]]的努力下,從一個地方小勢力最終發展成統治[[中國地方]][[備中國|備中]]、[[備後國|備後]]、[[安藝國|安藝]]、[[周防國|周防]]、[[長門國|長門]]、[[石見國|石見]]、[[出雲國|出雲]]、[[伯耆國|伯耆]],還染指北九州大友家勢力的[[筑前國|筑前]]、[[豐前國|豐前]]等10個分國的勢力,領地石高接近120萬石,成為西日本強大的勢力之一。他以[[離間計]]聞名,後人稱其為「謀將」、「謀神」、「智將」、「西國/中國第一智將/頂尖的謀將」。與出雲的[[尼子經久]]、備前的[[宇喜多直家]]被稱為「'''中國三大謀將'''」。
== 參考资料生平 =={{Reflist}}=== 早年生活 ===1497年([[明應 (日本)|明應]]6年)3月14日,在[[鈴尾城]](福原城,大江毛利一門[[福原広俊]]居城,同時也是毛利元就的外祖父)元就出生,幼名'''松壽丸''',當地現今留存了元就誕生的石碑。
1500年(明應9年),父親[[毛利弘元|弘元]]因捲入[[大內氏]]及[[室町幕府|幕府]]之間的紛爭決定讓位給嫡男[[毛利興元|興元]],松壽丸和弘元移居[[多治比猿掛城]]。
1501年([[文龜]]元年),母親逝世。
 
1506年([[永正]]3年),父親[[毛利弘元|弘元]]因酒精中毒逝世。由於兄長興元此時隨大內家遠征畿內,無依無靠的松壽丸在此時遭到家臣[[井上元盛]]多番欺凌,甚至一度因居城遭霸佔流落民間,與養母(弘元繼室)[[杉大方]]相依為命,而被坊間稱為「乞食若殿」。
 
1511年(永正8年),賴[[杉大方]]拜偕興元勸說,松壽丸元服,並以居城多治比為姓成為毛利氏分家,更名'''元就'''。
 
1516年(永正13年),長兄[[毛利興元|興元]]亦死於酒精中毒,興元稚子[[毛利幸松丸|幸松丸]]繼任家督,多治比(毛利)元就以二十歲之齡擔任後見役家老。翌(1517)年倒戈[[尼子氏]]後積極拓展勢力範圍的安藝[[武田氏]]當主[[武田元繁]]趁勢進攻,率領5千大軍攻打[[吉川氏]]的有田城。吉川氏向毛利氏求援,元就代替侄子幸松丸為陣代出兵救援,亦為元就的[[初陣]]。元就先以奇襲討死武田氏先鋒[[熊谷元直]],後誘使亟欲復仇的[[武田元繁]]至占有地利的右打川交戰,並在亂戰中將其射殺;潰敗的武田軍稍後試圖發動夜襲,卻又被早有準備的元就擊敗<ref>{{cite book |author=陳傑|title=《日本戰國史》|pages=第127頁}}</ref>([[有田中井手之戰]])。此役元就以千餘寡兵大破強鄰,名震安藝,亦被後世稱為西國桶狹間之戰,而安藝武田氏則隨之衰落。
 
1517年((永正14年)),與[[吉川國經]]女兒[[妙玖]]結婚。
 
=== 繼承家督 ===
1523年([[大永]]3年),元就支援[[尼子經久]]攻打[[安藝國]]中支持大内氏的藏田氏([[藏田房信]]),是為[[鏡山城之戰]],元就用計誘降敵將[[藏田直信]]開城進而攻陷鏡山城<ref name="s118">{{cite book |author=陳傑|title=《日本戰國史》|pages=第118頁}}</ref>,因此威名大振,卻也讓尼子氏備感威脅,[[毛利幸松丸]]在此戰之後,以9歲幼齡病逝,最終家臣推舉元就為毛利家的繼承人。而反對他為繼承人包括了三位家老[[坂廣秀]]、[[桂廣澄]]、[[渡邊勝]],在尼子氏的煽動下受到了其一門[[尼子豐久]]及重臣[[龜井秀綱]]的指示而試圖謀反,推舉元就之弟[[相合元綱]]取而代之。但元就在傅役[[志道廣良]]協助之下,取得了京都幕府[[足利氏|足利將軍家]]的'''御內書''',幕府將軍家認可元就是毛利家繼承人的書狀,清除了謀反勢力。同年,長男[[毛利隆元|隆元]]誕生。<br />
 
1525年(大永5年),由於敵對的尼子經久介入元就家督繼承人問題內耗下,種下元就『親大內,遠尼子』重要原因,元就決定轉而臣服於西邊的[[大內義興]]之下<ref>{{cite book |author=洪維揚|title=《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pages=第32頁}}</ref>。
 
1529年([[享祿]]2年),消滅曾經透過幸松丸介入毛利家的外戚[[石見國|石見]]國人眾[[高橋興光]]。同年與長年宿敵宍戶家修補關係。將長女毛利五龍嫁給[[宍戶氏]]家督[[宍戶元源]]嫡孫[[宍戶隆家]]。後來毛利家亦招攬了生城山[[天野氏]]及有著殺父之仇的原武田氏家臣[[熊谷氏]],確保了安藝國盟主的地位。
 
1539年([[天文 (後奈良天皇)|天文]]8年),大內氏消滅了北九州大名[[少貳氏]],大內氏與[[大友氏]]關係得以和解。因而安心地向安藝武田氏發動攻擊,首先是向[[佐東銀山城]]進軍,毛利元就跟隨戰鬥,城主[[武田信實]]逃離佐東銀山城,一度前往[[若狹國]],後來成為了尼子氏家臣。
 
1540年(天文9年),[[尼子晴久]]率領三萬大軍入侵[[吉田郡山城]],兵分兩路進攻毛利氏。先鋒由[[尼子氏]]精銳部隊[[新宮黨]]擔當,[[尼子國久]]為大將經[[備後]]進入[[安藝]],毛利元就向姻親[[宍戶氏]]求援,宍戶氏及深瀨氏部隊在[[可愛川]]附近以投石戰術截擊新宮黨,尼子國久敗走。尼子晴久稍后親率尼子大軍經[[石見]]進入[[安藝]],並得到毛利氏舊盟[[吉川氏]]加入,在[[吉田郡山城]]附近的[[風越山]]佈下本陣。毛利元就徵召全境領民加上原有的3000兵準備[[防衛戰|籠城戰]]死守,並向[[大内氏]]及附近安藝國人眾求援。基於劣勢,毛利軍採取[[游擊戰]]減少士兵傷亡,竹原[[小早川氏]]及駐扎在[[豐島]]的大内氏[[杉隆相]]部隊亦與毛利氏聯合抵抗,尼子勢亦把本陣轉移至[[青光山]]。
 
戰事由8月初持續到11月底,他們終於等到大內氏援軍,在[[陶隆房]]率領1萬士兵支援下,毛利氏和大内氏部隊成功突襲尼子本陣,斬殺[[高尾久友]],尼子氏戰況危急,原來反對[[尼子晴久]]出兵的[[尼子久幸]]不惜犧牲己命,掩護晴久撤退,結果被毛利氏[[中原善左衛門]]所殺<ref>{{cite book |author=陳傑|title=《日本戰國史》|pages=第121頁}}</ref>。毛利和大内的襲擊成功迫使士氣低落的尼子軍撤退,毛利家確立了安藝國的勢力。同年,毛利軍順勢收復了被尼子軍攻佔的[[佐東銀山城]],[[武田氏]]家督[[武田信實]]逃亡到[[出雲國]],一門眾[[武田信重]]切腹自盡,安藝武田氏徹底滅亡。戰後元就將安藝武田氏旗下的川内警固眾加以組織化,後來成為了[[毛利水軍]]的基礎。
 
=== 統一安藝與控制吉川、小早川 ===
1543年(天文12年),與大內軍聯合攻打[[月山富田城]]([[第一次月山富田城之戰]]),但是安藝國吉川氏家督[[吉川興經]]、出雲國人眾[[三澤氏]]、[[三刀屋氏]]等叛變,由於大內軍戰線過長,後路一度被尼子軍阻礙,毛利氏家臣[[渡邊通]]喬裝為元就的替身,與安藝國人眾[[小早川正平]]等人的拼死奮戰下,元就安全返回[[吉田郡山城]]。次年,毛利元就派遣[[兒玉就忠]]以及[[福原貞俊]]支援備后國[[三吉氏]],但是支援軍被尼子軍所擊敗([[布野崩]])。
 
長期臣服于大内氏之下,亦為大内氏立下功勞的元就備受[[大内義隆]]的信任,大内義隆將大内氏家老重臣[[内藤興盛]]之女收為養女,並許配給曾在山口擔任人質的元就長子[[毛利隆元]],以此強化大内和毛利的關係。
 
1546年(天文15年),養母杉大方與正室[[妙玖]]先後病逝。毛利元也宣布退位隱居並讓家督由隆元繼承。在戰國時代,提前隱居為政權交接鋪路並非罕見之事,且彷彿以此為分水嶺般,元就對外的調略及擴張開始變得異常活躍。
 
1547年(天文16年),元就試圖控制正室妙玖出身的吉川氏,他利用當時吉川氏家臣團的不和,拉攏吉川興經叔父、妙玖的兄弟[[吉川經世]],幫助經世剷除興經寵信的家臣[[大鹽右衛門尉]],並與[[吉川經世]]、[[森脇祐有]]合謀迫使[[吉川興經]]隱居,將次男元春過繼吉川氏成為興經的養子,把興經送到毛利領内幽禁起來並監視。
 
1548年(天文17年),次男元春與妻子新莊局(熊谷信直之女)誕下嫡子鶴壽丸(即日後的[[吉川元長]])。元就偕同三子,長男毛利隆元、次男吉川元春、三男小早川隆景同赴山口館拜見大內義隆,並定下了隆元與內藤興盛之女妙壽的婚事。
 
1549年(天文18年),大內義隆認妙壽為養女,嫁予長男隆元,是為尾崎局。
 
1550年(天文19年),三年後元就為免除後患,委派旗下的國人眾[[熊谷信直]]、[[天野隆重]]就將吉川興經及其子[[吉川千法師]]殺害<ref>{{cite book |author=陳傑|title=《日本戰國史》|pages=第130頁}}</ref>。另外,元就亦介入安藝國人眾[[小早川氏]]的繼承人問題,當時小早川氏分爲竹原小早川氏和沼田小早川氏,竹原小早川氏家督[[小早川興景|興景]]病亡無嗣,元就先把三子德壽丸送往竹原繼承竹原小早川氏,得到[[手島景繁]]及[[磯兼景通]]等竹原家家臣支持。沼田小早川氏家督[[小早川正平]]在月山富田城之戰陣亡,當時小早川正平長子[[小早川繁平]]雙目失明並不適合繼任家督,元就計劃讓隆景迎娶正平之女,並繼承沼田家,一統兩家小早川。爲此元就重施故技拉攏沼田家家臣,如[[乃美宗勝]]、[[椋梨弘平]]、[[梨子羽宣平]]、[[國貞景氏]],但也有部分小早川氏家臣反對,在親毛利派的沼田家臣協助下,反對派的[[田坂全慶]]、[[土倉秋平]]、[[近宗長平]]被殺,小早川氏落入毛利氏的控制下,小早川繁平隱居讓渡家督予德壽丸,兩小早川氏重新統一。透過這兩次事件毛利氏控制了吉川氏及小早川氏,確立了毛利兩川體制,吉川氏鄰近[[出雲國]]和[[石見國]],小早川氏則握有[[水軍]]且位處安藝國東南,兩家直接併入毛利無疑大大增強毛利氏的實力。毛利元就透過婚姻外交結盟、軍事援助及過繼等手段,把毛利氏勢力逐漸伸展至整個安藝國,甚至接受大内氏的命令進入臨近的[[備後國]],攻打親尼子氏的備後國人眾[[江田隆連]]、[[杉原理興]]等。
 
1550年(天文19年),毛利元就一舉翦除以家臣[[井上元兼]]爲首的安藝[[井上氏]]一族,僅少數井上族人因或與毛利氏有姻親關係;或為元就之心腹而得以倖免,事件過後毛利氏家臣發表向毛利元就忠誠的宣誓文書。透過這次肅清行動,毛利元就加強家臣對主家的向心力,從此毛利氏正式轉化為[[戰國大名]]。
 
=== 陶晴賢叛亂及嚴島之戰 ===
1551年(天文20年),大內義隆被家臣[[陶晴賢]]推翻([[大寧寺之變]]),[[大内義隆]]及嫡子[[大内義尊|龜童丸]]被弑,陶晴賢不欲負上謀反的罪名,因此向[[豐後國]][[大友氏]]過繼大友晴英到大内氏<ref>{{cite book |author=洪維揚|title=《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pages=第43頁}}</ref>,改名[[大内義長]]繼承大内氏以作傀儡<ref>大内義長之母是[[大内義興]]之女</ref>。毛利元就一直對陶晴賢的謀反行動不置可否<ref>{{cite book |author=茂呂美耶|title=《戰國日本》|pages=第65頁}}</ref>,待義隆死後元就先發制人,出兵攻擊[[平賀氏]]的[[頭崎城]]及大内氏的[[槌山城]],元就出兵支援平賀氏宗家的[[平賀廣相]]奪回被[[大内義隆]]指派、來自小早川氏的[[平賀隆保]]所佔據的平賀氏家督位置,平賀隆保走投無路下自盡<ref>{{cite book |author=陳傑|title=《日本戰國史》|pages=第131頁}}</ref>。然而毛利氏仍然未公開跟陶晴賢決裂,[[石見國]][[吉見氏]]家督、[[大内義興]]女婿[[吉見正賴]]首先宣佈討伐陶晴賢,並聯絡元就共事。吉見正賴跟陶晴賢相比實力顯得懸殊,不久戰敗降服。可是這時候,毛利氏卻公開向陶晴賢斷交,並繼續攻打原屬大内氏控制的[[安藝國]]西部。
 
有鑑於兩軍的兵力動員差距,毛利軍最多只能召集4000兵,而陶軍可以召集3萬兵。倘若毛利元就選擇正面跟[[陶晴賢]]作戰,可謂毫無勝算。毛利元就決定用計策對付陶晴賢。首先,毛利元就偽造一封書信,刻意洩露給陶晴賢知道,信中涉及毛利氏跟陶晴賢得力家臣[[江良房榮]]聯絡,並且得到江良房榮答應擔任内應。陶晴賢不虞有詐,當下捕殺了江良房榮。與此同時,毛利元就為避免和[[大内氏]]決戰之時受到[[尼子氏]]襲擊,毛利元就再次運用偽造書信的策略,同樣刻意把書信洩露給尼子氏家督[[尼子晴久]],毛利元就假造與身兼尼子晴久叔父和丈人、精銳部隊[[新宮黨]]領導人[[尼子國久]]秘密交往,於是使晴久懷疑新宮黨忠誠,結果晴久召喚新宮黨到[[月山富田城]]覲見,以此成功誘殺新宮黨大部分核心成員,包括國久及其子[[尼子誠久|誠久]]、[[尼子敬久|敬久]]、誠久數子<ref>{{cite book |author=洪維揚|title=《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pages=第35頁}}</ref>。誠久第四子在乳母保護下逃亡[[京都]]東福寺出家,他就是後來被[[山中幸盛]]擁立的[[尼子勝久]]<ref>也有一說認爲晴久實際上識破元就的計策,他仍然肅清新宮黨,意在消除尼子氏内部能威脅自己的勢力,強化自己的地位</ref>。時為1554年,經過兩次精心策劃的反間計,元就成功削弱了大内氏和尼子氏。
 
為了開戰的準備,毛利元就仍需要多做些預備工作,他認為必須把陶晴賢引誘上[[安藝國]]南方的[[嚴島]]決戰,利用那裏不利於大部隊活動的地形,一舉消滅陶軍,於是他先在嚴島上建築[[宮尾城]],委派[[己斐直之]]、[[坪井元政|新里宮内少輔]]率領少量士兵進駐,又派遣間諜進入大内氏領内散佈謠言,宣稱毛利元就害怕陶晴賢攻打宮尾城,讓陶晴賢信以為真<ref name="s66">{{cite book |author=茂呂美耶|title=《戰國日本》|pages=第66頁}}</ref>。爲了加強計謀的效果,元就指示擔任自己家臣、嚴島對岸的[[櫻尾城]]城主[[桂元澄]]寫信予陶晴賢以報父仇為名<ref>桂元澄之父[[桂廣澄]]因早年牽涉入[[相合元綱]]謀反事件而自裁</ref>暗通陶晴賢,願擔任陶軍内應,配合其攻打嚴島云云<ref>{{cite book |author=洪維揚|title=《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pages=第49頁}}</ref>。經過這幾件事,元就成功讓陶晴賢相信攻克宮尾城便能消滅毛利氏。
 
1554年(天文23年),陶晴賢派遣先鋒[[宮川房長]]先行出兵三千攻擊毛利氏,雙方在折敷畑山開戰,是為[[折敷畑之戰]]。宮川房長部隊和安藝國反毛利氏勢力合流,全軍增加到7000人,但卻被毛利元就、[[毛利隆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四父子從三方包圍,宮川房長戰敗而亡,支持大内氏的安藝國人眾[[野間隆實]]被元就招降後滅族,至此安藝國完全落入毛利氏手中。
 
1555年(天文24年),陶晴賢不顧重臣[[弘中隆兼]]等反對決意親征嚴島,弘中隆兼等人主張應從陸路攻打毛利氏。陶晴賢得到[[屋代島]]水軍的援助,全軍分乘500艘船隻渡海攻打嚴島宮尾城。毛利元就在此時成功爭取到[[瀨戶内海]]海賊眾的三家村上水軍<ref>[[因島]][[村上吉充]]、本屬[[伊予國]][[河野氏]]的[[來島通康]]、[[能島]][[村上武吉]] {{cite book |author=洪維揚|title=《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pages=第51頁}}</ref>加入,據説當毛利元就求助村上水軍時,只要求村上水軍借出船隻一日時間搭載毛利士兵往嚴島。雙方主力在嚴島交戰([[嚴島之戰]]),毛利元就、隆元和元春三父子乘著暴風雨登陸嚴島,並乘夜翻越[[博弈尾]]突襲駐扎在山坡下[[塔之岡]]的陶軍,另一方面小早川隆景及[[兒玉就方]]等率領毛利水軍和村上水軍包圍嚴島對開海面,並消滅[[大内氏]]的屋代島水軍[[三浦房清]]等,陸上的陶軍被毛利軍夜襲而一片混亂,潰不成軍。弘中隆兼及其子[[弘中隆助|隆助]]嘗試組織士兵抵抗不果,雙雙陣亡。最終僅得4000士兵的毛利元就擊敗了5倍於己、號稱二萬大軍的陶晴賢,陶晴賢本人則一路奔逃到陶軍登陸地大元浦,他眼見海面盡是毛利水軍,自覺無路可逃便自盡了斷<ref>{{cite book |author=陳傑|title=《日本戰國史》|pages=第133頁}}</ref>。經此一役,毛利氏加緊進攻大内氏領地,確立了橫跨[[周防]]、[[安藝]]兩國的霸權。
 
1555年([[弘治 (日本年號)|弘治]]元年),[[尼子晴久]]為奪取位於石見國的石見銀山,趁著大內家因[[陶晴賢]]弒主產生混亂,在聯合豪族[[小笠原長雄]]一舉攻奪了石見銀山。
 
1556年(弘治2年),同樣覬覦石見銀山的[[毛利元就]]也對石見伸手,策反尼子家山吹城守將刺賀長信,親自帶兵攻打護衛銀山的據點龜谷城。當時正發兵備前國的尼子晴久迅速轉向,發兵兩萬五千救援龜谷城,並在忍原與毛利軍分隊[[宍戶隆家]]的七千兵馬展開激戰,毛利軍在死傷數百後,宍戶隆家敗走,敗軍波及[[毛利元就]]和[[吉川元春]]的部隊,被尼子晴久伺機追殺擊潰。
 
1557年(弘治3年),出兵攻打大內氏([[防長經略]]),接連擊敗或降服大内氏的國人眾,如[[杉隆泰]]、[[椙杜隆康]]、[[山崎興盛]]、[[江良賢宣]]等,包圍[[長門]][[且山城]],大内氏家老[[内藤隆世]]<ref>[[内藤興盛]]長孫</ref>以[[毛利氏]]許諾保全[[大内義長]]性命為條件開城投降後切腹自盡,但毛利氏仍強逼義長自盡,大內氏宣告滅亡。
 
=== 驅逐尼子氏及晚年 ===
雖然毛利氏控制了大內氏大部份在中國地方的舊領土,毛利軍為奪取[[石見銀山]]屢屢向尼子家發起攻勢,1556年敗給尼子晴久後([[忍原崩]]),1559年毛利元就再度進攻,雖拿下[[小笠原長雄]]鎮守的[[溫湯城]],但無法打下[[山吹城]],毛利軍在撤退時遭到山吹城守將[[本城常光]]的突襲受到重創,毛利軍大敗而回([[降露坂之戰]])。及後,毛利元就假意答應讓出石見銀山的管理權,方能讓本城常光倒戈投降,但本城一族隨即遭到毛利氏誅殺,銀山落入毛利氏手中。本城常光的死令不少一度轉投毛利氏的石見、出雲國人眾,如[[福屋隆兼]]、[[三澤為清]]、[[三刀屋久祐]]等重投[[尼子氏]]。
 
1561年([[永祿]]3年)12月,尼子晴久病逝,由[[尼子義久]]繼任。尼子氏出現了混亂,幕府將軍[[足利義輝]]介入,雖然元就一度無意與幕府協調和解工作,但是為顧及面子,元就決定與尼子氏和睦,史稱[[雲藝和議]]。
 
1562年(永祿4年),毛利氏摒棄與尼子家和議的條約,尼子軍前線主將本城常光被毛利元就派人勸降。翌年派兵攻打尼子軍的[[白鹿城]],毛利軍攻佔了白鹿城之後基本上將[[月山富田城]]包圍起來,對尼子氏來説白鹿城的失陷等於月山富田城已無屏障,大批國人眾被逼降服于毛利氏之下。其後為攻打月山富田城做好足夠的準備。
 
1563年(永祿5年),長男[[毛利隆元]]在[[備後國]]與當地國人眾[[和智誠春]]見面后突然急病逝世,對元就造成不少打擊,有傳隆元被下毒暗殺,元就命令和智誠春及隆元心腹[[赤川元保]]自盡以示負責。
 
1565年(永祿8年),毛利軍對月山富田城開始進行包圍,第一次包圍被尼子軍擊退。同年9月進行第二次包圍,期間成功散佈謠言云尼子氏家老[[宇山久兼]]已和毛利氏内通,義久盡信傳言,將負責處理兵糧的[[宇山久兼]]斬首處死<ref name="s124">{{cite book |author=陳傑|title=《日本戰國史》|pages=第124頁}}</ref>。毛利軍經過長時間的包圍下,城內開始缺糧,城中開始以[[粥]]代[[飯]],陸續出現投降的士兵。11月,尼子義久向毛利軍投降,與兩名弟弟移送[[安藝國]]監禁長達二十多年。當時毛利氏已經成為了控制八國的大名。
 
尼子家仍未正式滅亡,部份尼子家餘臣仍然嘗試作出反抗,[[山中幸盛]]推舉了[[尼子誠久]]在[[京都]]出家的兒子[[尼子勝久]],試圖恢復尼子氏的政權,另外[[大友氏]]亦準備在[[九州 (日本)|九州]]進行爭奪原屬大内氏的[[豐前國]]和[[筑後國]]領地,長年流亡大友氏的[[大内義興]]之侄[[大內輝弘]]得到大友氏援助試圖恢復大内氏,向山口發動突襲,毛利陷入兩難情況。毛利氏爲了進入北九州的門戶——豐前[[門司城]]多番和大友氏作戰,並且和[[古處山城]]的[[秋月種實]]結盟,又策反臣屬大友氏的[[立花山城]]城主[[立花鑑載]]和[[寳滿山城]]城主[[高橋鑑種]],經過權衡得失之後,毛利元就決定與大友軍和解,撤兵返回中國地方平定大内氏和尼子氏的殘餘勢力。毛利放棄了[[九州 (日本)|九州]]的領土,把[[大友宗麟]]一直無法攻佔的[[門司城]]讓出,最後毛利軍擊敗了受大友氏援助入侵[[周防]]的大內輝弘。雖然多個出雲國的城堡被尼子軍攻佔,但毛利軍成功守住險要[[月山富田城]]。
 
1570年([[元龜]]元年),[[毛利輝元]]率兵在[[布部山之戰]]擊敗了尼子軍,將尼子軍完全驅逐出雲。
 
在元就晚年期間,開始與京畿活躍的勢力接觸,幕府將軍[[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關係決裂後,曾拉攏毛利元就參與信長包圍網,不過元就拒絕了義昭,元就並與信長維持良好關係,在元就逝世,織田信長派遣使者悼念他。
 
元就踏入晚年身體開始衰弱,曾經找[[足利義輝]]醫師[[曲直瀨道三]]治療,並且成功康復。最終1571年([[元龜]]2年)[[六月十四|6月14日]]在吉田郡山城病逝,死因可能是[[衰老]]或[[食道癌]]<ref>{{cite book |author=洪維揚|title=《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pages=第39頁}}</ref>。
 
用兵方面毛利元就,根据各种文书的统计,其一生合战次数超过200次,这在战国时代是相当少见的。(当然也有说法把他的合战次数压缩到了48场,其中赢了43场,胜率依旧是最高的),且屡出奇计,经典战例有:有田中井手之战,此战中败杀了号称今之项羽的武田元繁,以及吉田郡山城合战,笼城军不过千余,配合大内义隆的援军成功击退了尼子晴久的数万兵马,还有严岛之战,借用村上武吉的水军大破陶隆房二万,斩首三千,被誉为中國的桶狭间(实际上应该是桶狭间合战被称为“本州的严岛”)。其一生出奇谋无数,早年甚至有明朝人士朱良范在日本,曾為元就觀卜面相,称赞元就说此人有唐宗宋祖之相,不可小觑。而元就的败绩也是很少的,日本人统计出来只有5场,而无论是5/48,还是5/200,这在日本战国的失败率都是相当小的。無疑可说毛利元就為日本第一常勝將軍,就算是武田信玄或上杉謙信,亦無法與之相較。
上杉谦信一生38战23胜4败11平,武田信玄一生54战37胜8败9平,整體質量無法跟元就相比。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Category:日本軍政人物]]
[[Category:日本人]]
47,8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