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3,451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疹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ce76982570…”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疹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ce769825704eb64d.gif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2&eid=4064708&sid=4263170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疹,汉语一级字, 读作疹(zhěn),其字本义是病人[[皮肤]]上起的很多的小疙瘩,通常是红色,小的像针尖,大的像豆粒,如丘疹、[[疱疹]]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部首;


五笔;
UWEE

仓颉;
KOHH

郑码;
TOPD

字级;
一级(2030)

平水韵;
上声十一轸

异体字;
疢 胗

注音;
ㄓㄣˇ

总笔画;
5+5

结构;
左上包围

造字法;
形声

基本字义;
zhěn ㄓㄣˇ

皮肤上起的小颗粒,通常是红色,多由[[皮肤]]表层发炎浸润而起:湿~。

麻~(亦称“疹子”)。风~。丘~。疱~。荨麻疹。

郑码:TOPD,U:75B9,GBK:D5EE

笔画数:10,部首:疒 部首笔画:5 部外笔画:5 四角号码:0012
=='''英汉互译'''==
anthema exanthem exanthema pox

折叠编辑本段方言集汇
粤语:can2zan2客家话:[台湾四县腔]tsiin3[宝安腔]zin3zin1[海陆丰腔]zhin3[梅县腔]zhin3[客英字典]zhin3[东莞腔]zin3[客语拼音字汇]zin1
=='''详细解释'''==
疹 zhěn名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也指痘疮 [rash]。如:湿疹,瘙疹,瘟疹;疹粟(肌肤因受寒而起如粟一般的疹粒);疹子(麻疹)病 [disease]遂动旧疹,缠绵经月。——《洛阳伽蓝记》《康熙字典》《午集中》《疒字部》 ·疹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5

《集韵》《韵会》《正韵》止忍切,[[音轸]]。《说文》脣疡也。 又《释名》疹,诊也。有结气可得诊见也。《玉篇》瘾疹,皮外小起也。《正字通》俗呼痘疮曰疹。 又《集韵》丑刄切,同疢。热病。《越语》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张衡·思赋》思百忧以自疹。《注》疹,疾也。 又《五音集韵》奴结切,音涅。义同。 又《集韵》颈忍切,音紧。脣疡也。
=='''疾病症状'''==
疹,证名。 ①指[[温热]]病发疹。见《伤寒九十论·发斑证》。又称疹子。《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疹从血络而出,属经。”由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所致。为皮肤上发出之红色小点,形如粟米,抚之碍手,并见发热烦躁,咳嗽烦闷,口渴,舌绛等证。

疹色以红活为佳,紫赤者为热盛,紫黑者为毒重。疹为邪气外达,治宜透发。疹出而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若神志不清,系热毒炽盛,正不胜邪,有内陷之象。治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温病条辨·上焦篇》:“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参见斑疹条。 ②指疮疹。《丹溪心法·斑疹》:“疹即疮疹。” ③指久病。《素问·奇病论》:“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王冰注:“疹,久病也。”<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7%96%B9 疹],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