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小凯

移除 29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2001年,正当杨小凯意气风发之时,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对杨小凯是个相当致命的打击——他在平静命运里刚刚想做些事情。<br>
[[杨小凯]]因此开始笃信基督,每日祷告。而杨小凯的基督教信仰依然与他的学术主张相关。“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这就是从宗教和意识形态来的,而不是从经济基础来的。是这种意识形态决定整个制度、人与人的关系,然后就再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br>
2002年12月,杨小凯的身体出现奇迹。他不仅能够运动自如,打网球玩帆船,更奇怪的是,体内的肿瘤不见了。但在努力抗争了几个月后,2004年7月7日早上7时49分,杨小凯最终还是虚弱地走了,享年56岁 [1]<ref>悼念杨小凯专题 .搜狐财经[引用日期2013-05-24]</ref> 。<br>
杨小凯从不吸烟,却患上肺癌。有人认为这恐怕是十年牢狱种下的病根。<br>
杨小凯走后,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悼念和惋惜,包括那些学术上的“冲突者”。一位在学术场上和杨小凯常常剑拔弩张的知名学者说,“他的学术生涯只有二十年:满是火花的二十年。小凯不枉此生。”<br>
2014年7月5日,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主办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到场的除了他的妻子、还有昔日同窗、学生和学术伙伴们,大家不无嬉笑地聊着他的稀松平常。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而这两个名字却代表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br>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7岁的杨曦光在湖南长沙一中高中部读书。父亲杨第甫官至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ref>[https://www.baidu.com/s?word=%E6%9D%A8%E7%AC%AC%E7%94%AB&tn=site888_3_pg&lm=-1&ssl_s=1&ssl_c=ssl1_169bed5d096 杨第甫] .湖南图书馆网[引用日期2014-08-16]</ref> 母亲陈素曾担任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后任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文革爆发后,他的父母被双双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及至1968年,他的一篇《中国向何处去》,像一把匕首,尖厉地刺向权力中心,他因而被贴上“造反派”的标签入狱十年。<br>
1978年后,他选择亲手将“曦光”与那段峥嵘岁月一同埋葬,启用乳名小凯,而后经年累月,独辟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
妻子吴小娟回忆起1979年在湖南邵阳新华印刷二厂与杨小凯的初识,忍俊不禁。“那时我们在同一个车间工作,我排字,他校对。他老是找我的麻烦,问我一天到晚想什么怎么犯那么多排字错误。我心想,管你什么事。”十年铁窗显然并未磨掉杨小凯为人处事的标准和态度,这点吸引了[[吴小娟]],两年后,二人喜结连理。<br>
2001年,在他最后奋力工作的日子里,他认为他对经济学的贡献“大致类似哥白尼与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把专业化与分工的问题放回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我们就能在一个单一的涵盖式的框架之内,解释与预测像厂商的出现、商业周期、失业、货币、城市以及经济成长等重要问题”。<br>
临近生命的终点,有一天他在散步时对学生说,“可能上帝让我早点离开是有道理的,这样年轻人才能更快地冒出来,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br>
他最后的遗憾可能是没有看到自己的《牛鬼蛇神录》在大陆出版,而靠个人维护的“超边际经济学”的网站如今已无法登录。 [3]<ref>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祭:“造反派”的启蒙 .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祭:“造反派”的启蒙[引用日期2014-07-06]</ref><br>
{{#ev:youku|XNjQ5NTQwNjg0|alignment=left}}
== 参考文献 ==
悼念杨小凯专题 .搜狐财经[引用日期2013-05-24]
2. 杨第甫 .湖南图书馆网[引用日期2014-08-16]
3. 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祭:“造反派”的启蒙 .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祭:“造反派”的启蒙[引用日期2014-07-06]
6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