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弗朗茨·卡夫卡

增加 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 1924年,卡夫卡病情恶化,3月14日返回布拉格。完成《女歌手约瑟菲妮》。6月3日去世。葬于布拉格。短篇小说集《绝食表演者》出版。</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31年短篇遗著集《中国长城修建时》出版。1936年马克斯·布洛德主编的六卷本《卡夫卡文集》出版。1950-1958年马克斯·布洛德主编的九卷本《卡夫卡文集》出版。</p>
 
== 个人生活 ==
[[File:弗朗茨•卡夫卡作品1.jpg|缩略图|左|弗兰茨·卡夫卡著作1|
[http://s2.sinaimg.cn/mw690/005GO0dJzy7cyhTEXQt31&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c5c5010102x35x.html 来自新浪网]]]
== 个人生活 ==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卡夫卡<ref>[http://book.sina.com.cn/today/2011-06-27/1557287960.shtml “30年30本书”入选书目:城堡],新浪网, 2008年12月04日 </ref>一家中,这个内敛的作家被看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特别是他的父亲,他对于他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弗兰兹·卡夫卡越来越沉溺于文学当中,这与他的父亲关系甚大。</p>
<p style="text-indent:2em;"> 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他早期的生活却非常艰难。赫尔曼·卡夫卡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他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积累财富。他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经常肆意的使唤和责备他的店员。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每天都被他训斥,他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更好,并且应该感恩于他。此外,他一直对他的儿子们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即像他自己一样,坦诚、坚强、并且努力工作。</p>
== 主要作品 ==
[[File:弗朗茨•卡夫卡肖像.jpg|缩略图|右|弗朗茨•卡夫卡肖像|
[http://s2.sinaimg.cn/bmiddle/005GO0dJzy7cyhQqiQNe1&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c5c5010102x35x.html 来自新浪网]]]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LightSkyBlue;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艺术特色 ==
[[File:卡夫卡文集.jpg|缩略图|左|卡夫卡文集|
[http://booklibimg.kfzimg.com//data/book_lib_img_v2/isbn/0/290b/290b430a724e4e1ca62edda546ccb029_0_0_0_0.jpg 原图链接][http://book.kongfz.com/265992/1003666313/ 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p>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如长篇《城堡》、《审判》、《美国》和中短篇《变形记》、《地洞》、《判决》、《在流放地》、《桶骑士》、《万里长城建造时》等等。这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感。但它并非通过传统的写实或典型化的手法获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细节的真实,采用鲜明的象征、淡化的情节和寓言性质的人物,通过象征、暗示、夸张等手法予以表现。</p>
[[File:弗朗茨•卡夫卡肖像.jpg|缩略图|右|弗朗茨•卡夫卡肖像|
[http://s2.sinaimg.cn/bmiddle/005GO0dJzy7cyhQqiQNe1&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c5c5010102x35x.html 来自新浪网]]]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言、日记的卡夫卡。前者把灰暗的现实和梦魔般的主观意识,孤独、恐惧、悲苦的情绪表现在创作中;后者将锐利的斧头击碎心中的冰海,向人们倾诉他的心声和希望,言辞间闪烁着理想的火花。这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构成了卡夫卡这个复杂的统一体。因而,在叙事艺术上也是矛盾统一的。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风格。</p>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模式来塑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因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小说是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至死都无法对他的思考和探索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因此卡夫卡也无法通过他的创作描写生活的结局,无法给自己的小说一个满意的结尾。</p>
[[File:卡夫卡文集.jpg|缩略图|左|卡夫卡文集|
[http://booklibimg.kfzimg.com//data/book_lib_img_v2/isbn/0/290b/290b430a724e4e1ca62edda546ccb029_0_0_0_0.jpg 原图链接][http://book.kongfz.com/265992/1003666313/ 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 人物影响 ==
[[File:卡夫卡小说集.jpg|缩略图|右|《卡夫卡短篇小说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17/db0740042ce8406a95b7d29b4185e9ee.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98402425_99928115 来自搜狐网]]]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p>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13]
<p style="text-indent:2em;"> 卡夫卡对人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英国诗人奥登评)
最初我认为卡夫卡是文坛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多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我觉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辨出了他的声音,或者说他的习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评)</p>
[[File:卡夫卡小说集.jpg|缩略图|右|《卡夫卡短篇小说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17/db0740042ce8406a95b7d29b4185e9ee.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98402425_99928115 来自搜狐网]]]
== 后世纪念 ==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