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安縣志

增加 20 位元組, 1 年前
增加內部連結
《'''新安縣志'''》是[[中國]][[廣東]]新安縣的地方志,記錄新安縣的人、事、地、物,也保留了不少重要的地方文獻,對重構 [[ 香港 ]] 歷史有重大幫助。目前留存於世的《 新安縣誌》祇有 [[ ]] [[ 康熙 ]] 二十七年及清代 [[ 嘉慶 ]] 二十四年刊行的兩個版本. 香港及 [[ 深圳 ]] 在明清兩代,是廣州府新安縣管轄。《新安縣志》是記載香港開埠前歷史的重要文獻。<ref>{{Cite Web|url=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entity/g155p_2n3?hl=zh-TW|title=新安縣志|website=google藝術與文化|accessdate=2022-08-15}}</ref>
==揭密香港==
香港位處南海之濱,既遠離朝廷,亦非國防重鎮,因此在古代極少引起史官注意。要了解香港的古代面貌,文字資料方面主要依賴地方志。
 
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隨着人口增加,沿海一帶海盜不時出沒,為了方便管治,從東莞縣劃出新縣——新安縣(含「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地理範圍大約就是今日香港與深圳。
其後當地政府着手編纂地方志,香港自此在地方志中開始有較詳盡的記載。
萬曆十四年(1586年)《新安縣志》第一次纂修完成,至民國初年經過多次重修增補,可惜目前存世的僅餘兩個版本,分別是康熙版(1688年)及嘉慶版(1819年)。<ref>{{Cite Web|url= https://www.hkchronicles.org.hk/志在四方/四方修志/新安縣志-揭開香港本來面貌的主要文獻|website=香港地志中心|accessdate=2022-08-15}}</ref>
康熙版《新安縣志》約9萬字,包括輿圖、天文、地理、職官、宮室、田賦、典禮、兵刑、選舉、人物、防省、藝文、雜志等13卷。然而,因成書於清初復界之後,當時新安縣人丁稀少,內容未算完全齊備。
另外,卷二《輿地一.墟市》中列出了當時香港居民「血拚」的主要去處,包括圓朗墟、石湖墟、大步墟、長洲墟等墟市,反映出今日新界地區在清朝中葉的商業狀況,也可以推想當時村民如何從居住的村莊,按一定的墟期步行到這些墟市消費。這種動輒要花上一天來回的消費行為,實非今日出入以港鐵代步的香港人所能想像。
卷二《輿地二.物產》, 其中有一段關於茶葉的記載, 茶產邑中者甚夥,其出於杯渡山絕壁上者,有類蒙山茶。烹之作幽蘭茉莉氣。緣山勢高得霧露以滋潤之故,味益甘芳,但不易得耳。蒙山茶,又名蒙頂茶, 從唐玄宗天寶元年起,蒙山茶列為朝廷的貢茶,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年間,從未間斷,時間跨度超過一千年。嘉慶《新安縣志》將屯門杯渡山絕壁上所產的茶與皇家貢茶蒙山茶相比,可見其品質之佳!<ref>{{Cite Web|url=http://www.takungpao.com.hk/taiwan/text/2018/0504/163361.html|title=《新安縣志》記載明清港人生活|date=2018-05-04|accessdate=2022-08-15}}</ref>
 
 
取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刻印的《新安縣志》(鳳岡書院藏版)。校注工作根據的是香港著名作家葉靈鳳收藏的刊本,它是現在罕見的嘉慶《新安縣志》中的第一版原本,但缺頭兩頁和序二,最末一頁的藝文志隻有殘頁。它雖非完璧,卻是最具史料價值的版本。經一年多時間進行校補, 2007年這套線裝本《新安縣志》初版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印了300套,早已斷市。 孫立川后又校出不少錯漏,再次重刊時,他還請國學大師饒宗頤再次題簽。<ref>{{Cite Web|url= http://ydyl.people.com.cn/BIG5/n1/2017/1103/c411837-29624876.html|title=為香港正史觀|date=2017-11-03|website=人民網|accessdate=2022-08-15}}</ref>
13,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