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关羽

移除 3,515 位元組, 5 年前
历代崇奉
==历代崇奉==
[[File:金瓜石的關聖帝君,為手捧春秋文相坐姿於廟頂.jpg|金瓜石的關聖帝君,為手捧春秋文相坐姿於廟頂|[https://www.twbest1.com/pc001048/page094.htm 原圖連結]]]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代表,以關羽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例子,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 class="wikitable"
! 朝代
! 皇帝
! 年號、時間
! 封號
|-
| [[东汉]]
| [[漢獻帝]]
| [[建安 (東漢)|建安]]四年(199年)
| 受封 漢壽亭侯 爵位
|-
| [[蜀汉]]
| [[刘备|昭烈皇帝]]
| [[章武]]元年(221年)
| 蕩寇將軍、前將軍
|-
| 蜀汉
| [[刘禅|蜀漢後主]]
| [[景耀]]元年(258年)
| 壯繆侯
|-
| 蜀汉
| [[刘禅|蜀漢後主]]
| [[炎興]]元年(263年)
| 義勇壯繆侯
|-
| [[北宋]]
| [[宋徽宗]]
| [[崇寧]]元年(1102年)
| 忠惠公
|-
| [[北宋]]
| [[宋徽宗]]
| [[崇寧]]三年(1104年)
| 崇寧至道真君
|-
| 北宋
| [[宋徽宗]]
| [[大观 (北宋)|大觀]]二年(1107年)
| 武安王
|-
| 北宋
| [[宋徽宗]]
| [[大观 (北宋)|大觀]]二年(1107年)
| 昭烈武安王
|-
| 北宋
| [[宋徽宗]]
| [[宣和]]五年(1123年)
| 義勇武安王
|-
| [[南宋]]
| [[宋高宗]]
| [[建炎]]二年(1128年)
| 壯繆義勇武安王
|-
| 南宋
| [[宋孝宗]]
| [[淳熙]]十四年(1187年)
|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
| [[元朝|元]]
| [[元泰定帝]]
| [[天历 (元朝)|天曆]]元年(1328年)
|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
| 元
| [[元文宗]]
| [[至顺]]二年(1331年)
| 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招討使,兼提調諸宮神、無分地處檢校官、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駕前都統軍、無佞侯、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護國崇寧真君
|-
| [[明朝|明]]
| [[明太祖]]
|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 太祖皇帝恢復關帝原“前將軍壽亭侯”(之“漢”字久缺)頒旨列入祀典。
|-
| 明
| [[明神宗]]
| [[萬曆]]六年(1578年)
|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
| 明
| [[明神宗]]
|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
| 明
| [[明思宗]]
| [[崇禎]]三年(1630年)
|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
| [[清朝|清]]
| [[清世祖]]
| [[順治]]九年(1652年)
|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
| 清
| [[清世宗]]
| [[雍正]]三年(1725年)
| 追封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
| 清
| [[清世宗]]
| [[雍正]]三年(1725年)
|頒令全國啓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春秋兩祀,此為關羽列入國家祭祀主神之始。
|-
| 清
| [[清高宗]]
| [[乾隆]]元年(1736年)
| 山西關夫子
|-
| 清
| [[清高宗]]
|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 加封[靈佑]二字
|-
| 清
| [[清仁宗]]
| [[嘉慶]]十八年(1813年)
| 加封[仁勇]二字
|-
| 清
| [[清宣宗]]
| [[道光]]八年(1828年)
|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
| 清
| [[清文宗]]
| [[咸豐]]五年(1855年)
|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關聖大帝,再追封三代為王。
|-
|-
| 清
| [[清德宗]]
| [[光緒]]五年(1879年)
|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總二十六字、為關羽歷代最長之封號。
|}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敕封的官職最多,其次为清德宗光緒帝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封號,共26個字,採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4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