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Talk:長腳赤蛙

移除 3,941 位元組, 1 年前
以“{{Special:最近更改}}”替换内容
[[File:長腳赤蛙.jpg|thumb|right|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ublic/photos/13381932941rek-l.jpg 原圖鏈結]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35 「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網站 」] ]][[File:長腳赤蛙1.jpg|thumb|right| [https://gd-park.org.tw/sites/gd-park.org.tw/files/biopic/DSCN3211.JPG?1531985750 原圖鏈結]  [https://gd-park.org.tw/biolist/5433 「 關渡自然公園網 」] ]][[File:長腳赤蛙2.JPG|thumb|right| [https://4.bp.blogspot.com/-jyzavqM1zqE/UO0LRNEF5_I/AAAAAAAALaI/v6Qh4c28-Ds/s320/IMG_2611-S.JPG 原圖鏈結]  [http://mangrove20110301.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html 「 紅樹林生態教育館 」] ]]'''長腳赤蛙'''Rana longicrus  俗名:Long-legged frog  科名:赤蛙科 界名:動物界  門名:脊索動物門 綱名:兩生綱/保育等級  目名:無尾目 ==型態特徵==成蛙:中型,紅棕色,鼓膜周圍菱形斑明顯,背部有八字形黑斑,具背側褶。蝌蚪:褐色,尾部與身體連接處有一對深色斑點。 ===成體特徵=== 體型:中型修長,♂4-5cm,♀5-6cm。 頭部: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尖,兩鼻孔間距離小於眼睛到鼻孔的距離。上下唇白色,有黑色斑點。從吻端經眼睛、鼓膜沿顳褶到肩上方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型斑,形成一個黑眼罩。 背部:紅褐色、褐色或灰褐色。兩眼間有不明顯的黑色橫帶,背部有一個八字形黑斑及一些小褐斑。 體側:背側褶細長明顯,腹側散佈一些深褐色的小斑點。 皮膚:光滑,但有一些小顆粒性突起。 腹部:白色光滑。 前肢:有深褐色橫紋,指細長,指間無蹼。 後肢:細長,有深褐色寬橫紋。趾細長,趾間有半蹼。 ===第二性徵===雌蛙的顏色較偏紅褐色,體型顯著的大於雄蛙。雄蛙沒有鳴囊,叫聲細小。 ==卵==卵塊成球狀不具有黏性,常數十個聚成一大團,一次產350-450粒卵。 ==蝌蚪==褐色,在尾部和身體相接處左右各有一個深色斑點。  ==相近種類比較==梭德氏赤蛙的吻鈍圓,後腳比較短。 ==分布==零散分布於中北部山區,數量逐漸減少中。 ==繁殖期==冬天繁殖的種類,12月及1月較常見。長腳赤蛙雄蛙及雌蛙會突然大量湧出在水域附近。雄蛙出現於淺水域或草叢鳴叫,雄蛙叫聲屬小聲的「波、波、波」或「揪」,需靠近才能發現聲音。雄蛙是主動尋找雌蛙來形成配對,雌蛙會帶雄蛙到約10公分左右的淺水域產卵,他們經常聚在一起產卵。 ==行為==長腳赤蛙屬性為零散分佈於台灣西中北部平地及低海拔山區,偶而可在草叢或闊葉林底層發現到牠們的蹤跡,尤其越接近繁殖期時越容易看到。 ==生態習性==棲息於低海拔闊葉林內的淺水潭、水田、水塘、草澤、草地。以靜水域為產卵場。卵成團狀聚集。蝌蚪主食為藻類、落葉;成蛙主食為小型無脊椎動物。區域性分布在北部與中西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地區。 ==長腳赤蛙快速識別方式== 1:中型修長 2:鼓膜周圍有菱形斑 3:背部有一個八字形黑斑 4:有背側褶 ==聲音特徵==  1. 鳴叫時間間隔 1.955±0.898(秒) 2. 鳴叫長度 0.266±0.007(秒)  3.主要頻率 1252±170.3(Hz) ==學名歷史== 長腳赤蛙是在1898年由美國學者史丹吉氏Leonhard Stejneger(1851-1943)描述命名,史丹吉氏是在研究日本學者Tsunasuke Tada於1896-1897年在台灣採集的一批兩棲爬蟲類標本時,發現長腳赤蛙是新種,並加以命名,命名用的模式標本來自台北,全世界僅分佈於台灣及中國福建省。{{#evuSpecia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38Zxzo5BmI最近更改}}==參考文獻==[[楊懿如]],2002。賞蛙圖鑑。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參考資料==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5,0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