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施士洁

增加 30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內部連結
| 知名作品 = 壬寅年後蘇龕泉廈日記(遺稿)、<br>《鄉談律聲啟蒙》一冊、<br>《喆園吟草》四冊、<br>《後蘇龕草》二冊、<br>《後蘇龕稿》四冊、<br>《後蘇龕文稿》二冊、<br>《後蘇龕詩鈔》十一冊、<br>《後蘇龕詞草》一冊
}}
'''施士潔'''({{bd|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原名'''應嘉''',字'''澐舫''',號'''芸況''',又號'''喆園'''、'''愣香行者'''、'''鯤澥棄甿''',晚號'''耐公'''、'''耐道人''',或署'''定慧老人'''。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今福建[[石獅市]][[永寧鎮]]內),是[[施瓊芳]]的次子,兩人為清代臺灣仅有的父子進士。他是 [[ 丘逢甲 ]] 的老師, [[ 連雅堂 ]] 在《台灣詩乘》將施士浩與丘逢甲並稱為光緒以來台灣詩壇的巨擘。
== 經歷 ==
出生於台南赤崁樓旁,家學淵源,父親施瓊芳、叔父 [[ 施昭澄 ]] 都曾任海東書院院長。由於他的出生日月時辰與 [[ 蘇軾 ]] 相同,常以坡公再世自況,並用後蘇龕名其集,並常為文表明自己和東坡命運的暗合。自幼聰慧,21歲即登鄉薦,1877年考上進士<ref> {{Cite book | author = 龔顯宗 | title = 台灣文學家列傳| publisher =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 date = 1997 | pages = 91-92 }} </ref>,雖然未中舉之前也曾慘淡苦讀,但相較同期其他文人中進士的年紀,可說是意氣風發,少年得志。
他官至內閣中書,但因個性較為放誕,不喜官場, 1876 年辞官回台,在台旅遊,曾作客嘉義、鹿港、新竹、台北等地;1882 年,应聘入于台湾安平知县祁征祥幕中<ref> {{Cite book | author = 汪毅夫 | title = 闽台区域社会研究| publisher = 鹭江出版社| date = 2004 | pages =154 }} </ref>但之後投身教育事業,曾擔任白沙、崇文書院山長,在1886年, [[ 唐景崧 ]] 來臺主持歲考,聘他擔任海東書院山長,並從臺灣學子中選拔 [[ 汪春源 ]] 、丘逢甲、 [[ 鄭鵬雲 ]] 等送入海東書院就讀<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余美玲 | title = 海東進士施士洁的詩情與世情| journal =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year = 2000 | volume = | issue = 1期 | pages = 38 }}</ref>。
1895年後,日軍來台統治,施士浩至中國廈門,曾會晤了 [[ 許南英 ]] ,後與家人相聚至梅林澳、吳堡<ref> {{Cite book | author = 龔顯宗 | title = 台灣文學家列傳| publisher =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 date = 1997 | pages = 102-103}} </ref>,後定居於泉州晉江縣,先學做生意,後到同安縣任馬巷廳長。1904年,四十九歲時一場大病兩個月,幾乎讓他遭逢不測<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余美玲 | title = 海東進士施士洁的詩情與世情| journal =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year = 2000 | volume = | issue = 1期 | pages = 43 }}</ref>。1917年,福建省修至局聘他為委員,他在這時期又染上疾病,因此不久就辭官,曾到蘇門答臘、棉蘭等地旅遊,後來寄居鼓浪嶼
終老,1922年過世,享年 68 歲<ref> {{Cite book | author =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title = 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 publisher =文津出版社| date = 2003 | pages = 102}} </ref>。
 
 
== 成就 ==
===創作===
5,4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