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AN/SPY-1 3D相位陣列雷達

增加 4,939 位元組, 1 年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AN/SPY-1 3D相位陣列雷達'''<br><img src="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spy1-cg5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E-Radar-SPY1.htm 圖片來自mdc.idv.tw]</small>
|}
AN/SPY-1,為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是為[[神盾系統|神盾艦載作戰系統]]發展而來的,可提供神盾艦艇所需要的強大偵蒐與射控能力,在神盾艦上表現出優越的防空性能,目前裝備於[[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ref>[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CG47.htm 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mdc.idv.tw</ref> 、[[亞里·勃克級驅逐艦]]、[[南森級巡防艦]]、[[金剛型護衛艦]]、[[愛宕級護衛艦]]、[[霍巴特級驅逐艦]]、[[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和[[阿爾瓦羅·巴贊級巡防艦]]。
 
==簡介==
非神盾艦的美系一般艦艇(如[[維吉尼亞級巡洋艦]]、[[紀德級驅逐艦]]等),在發射[[面對空飛彈|防空飛彈]]時,效率有限,以裝備[[SPS-48]]E(機械式)為例,至少需要三次 接觸才能建立目標檔案,再花費一次接觸取得第二次目標的方位距離並計算出速率,再經由數次計算速度向量來完成威脅判定 ,而SPS-48E的最大水平旋轉速率是每四秒一周,三次接觸就要花費12秒,更不提後續還需要更多雷達接觸來完成速率計算與威脅判定,以sm-2為例:目標捕獲之後,由於SPS-48E本身精確度不足,因此需要再將資料轉移給MK-74飛彈射控系統,再由MK-74啟動SPG-51照明雷達重新在空中搜索目標並展開射擊接戰,由於[[RIM-66飛彈|sm-2]]只需在接近目標時才需照明雷達的照射,飛彈上的MK-2自動駕駛儀(autopilot)透過慣性參考單元提供的位置來計算航道,並週期性地進行下(downlink,飛彈將本身位置回報給發射艦,位置資訊由飛彈上的慣性參考單元提供)與上鏈(uplink,發射艦將修正[[彈道]]的控制參數給飛彈)動作,以獲得最新的航道控制指令,又再一次的因為SPS-48E本身精確度不足,SPG-51照明雷達照射目標時,要進行額外的搜索與捕捉動作,因此防空飛彈的發射數嚴重受到照明雷達數量的限制。
 
但如果裝備SPY-1的話,SPY-1在搜獲目標後能立刻進入追蹤狀態,SPY-1也能同時追蹤目標以及在空中飛行的[[RIM-66飛彈|sm-2]],此外也能隨時分出波束(S波段)對SM-2飛彈進行上鏈傳輸,神盾艦上的[[RIM-66飛彈|sm-2]]飛彈在發射後便 快速而規律地進行下鏈傳輸回報位置,接著SPY-1雷達便將目標與飛彈的位置一併餽入神盾系統的武器控制系統(WCS)武器控制系統,進而計算出飛彈與目標間的位置相對變化,然後再透過SPY-1將新的控制參數上鏈給空中的SM-2飛彈 ;此種上/下鏈傳輸的更新速率極高,並持續進行到飛彈轉入終端照明階段、由連續波照明雷達接手為止。此外,照明雷達開始照射之後也不需要自己追蹤目標,完全由SPY-1相位陣列雷達指揮調整照射方向直到命中,由於只需要單向的照明,SPG-62的構造比過去美國海軍的照明雷達簡化許多,沒有G波段搜索功能,只具備X波段(I)波段照明功能 (只有發射器,沒有接收功能),成本與重量得以降低。
 
相較於波長較短的[[C波段]]、[[X波段]],[[S波段]]由於[[波長]]較大,傳遞距離較遠,但鑑別度也比較差;如果欲以S波段達成照射等級的精確度,就必需加大天線孔徑,這對於直徑有限的防空飛彈,是不可能的([[RIM-66飛彈|sm-2]]防空飛彈),所以同時交戰的目標數,仍取決於艦上照明雷達的數量。不過由於SPY-1雷達精確度相當高,因此由中途導引轉換至終端照射階段時,SPG-62照明雷達可直接 依照SPY-1提供的目標方向進行照射,不需要進行額外的搜索與捕捉動作,大幅縮短反應時間。
 
==規格==
大小: SPY-1A.B.D.D(V) 3.65M SPY-1F.F(V) 2.43M SPY-1K 1.67M
 
波段:[[S波段]](150.00 - 75.00 mm) [[E波段]](5.00 - 3.33 mm) [[F波段]](3.33 - 2.14 mm)
 
最大偵測距離:>325km
 
功率:6 MW
 
==裝備==
'''SPY-1A:'''
*US[[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CG-47~58)
 
'''SPY-1B:'''
*US[[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CG-59~73)
 
'''SPY-1D:'''
*US[[亞里·勃克級驅逐艦]]Flight1/2(DDG)
*JPN[[金剛級護衛艦]](DDG)
*SPN[[阿爾瓦羅·巴贊級巡防艦|艾爾瓦洛·迪巴贊級]](DDG)
 
'''SPY-1D(V):'''
*US[[亞里·勃克級驅逐艦]]Flight2A(DDG)
*JPN[[愛宕級護衛艦]](DDG)
*JPN[[摩耶級護衛艦]](DDG)
*ROK[[世宗大王級驅逐艦]](DDG)
*AUS[[霍巴特级驱逐舰]](DDGH)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39,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