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AIM-9響尾蛇飛彈

增加 10,940 位元組, 1 年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AIM-9響尾蛇飛彈'''<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4/98a/nBnauM3X0QTN3gjN2cTN0cjM1QTM4QTMxkTNzQTNwAzMwIzL3U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AIM-9%E2%80%9C%E9%9F%BF%E5%B0%BE%E8%9B%87%E2%80%9D%E9%A3%9B%E5%BD%88 圖片來自百科知識]</small>
|}
美國三軍通用編號'''AIM-9'''[[響尾蛇]](Sidewinder)[[空對空飛彈]]<ref>[http://www.fengbau.com/?p=7027 空對空飛彈],蜂評網</ref> 是第一款以紅外線作為導引設計,也是第一款有擊落目標記錄的空對空飛彈。它在1956年配備至[[美國海軍]],1964年[[美國空軍]]也開始使用,是一款歷經考驗的空用武器。
 
響尾蛇飛彈是[[美國海軍]]空用武器中心所研發,使用單位遍及美國四大軍種,外銷數量與使用國家眾多,對現役所有的[[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的基本設計概念都有深厚的影響,[[蘇聯]]的第一款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K-13(北約代號[[AA-2飛彈|AA-2環礁]])實際上是仿造響尾蛇而來,蘇聯設計人員虽對設計小組采用红外制导的巧思讚賞不已,但当时的空空导弹机动力低下,包括响尾蛇在目标做出3G以上机动时即无法跟踪,至后来越南战场更被证明早期的空空导弹更适合远程偷袭,因此苏联对制导距离短的响尾蛇未以修改简单仿制。
 
== 服役與實戰 ==
在1946年,響尾蛇飛彈開始研發。最初它是位於加州的美國海軍武器測試站撥款的小型研發科目,這個研發團隊由[[威廉·布爾戴特·麥克萊恩]]博士領軍。他與測試站內協助的志願者拼湊一些基礎設計與料件打造稱為「熱能尋標火箭」,在官方的名稱為「地區性引信開發計畫第602號」(Local Fuze Project 602),這個計畫到1951年才獲得美國海軍撥款,在1952年展示給[[美國海軍軍械局]]副局長[[威廉·斯特林·帕森斯]]海軍上將,雖然在前幾次測試未完全成功,但美國海軍接受了這個計畫,並繼續推動完成。
 
響尾蛇飛彈這個代號則是在1950年決定,響尾蛇(Sidewinder)是在美國加州出沒的[[沙漠響尾蛇]]簡稱,它除了是種毒蛇,搜捕食物的手段則是靠著身上的紅外線感覺器官找尋獵物,正好與飛彈的偵搜特質相符。
 
響尾蛇飛彈的首次試射在1952年9月3日,1953年11月首次對空中無人靶機進行射擊,在1954年至1955年間進行射擊了51次實彈測試,才完成驗收進入量產。首款實戰型響尾蛇飛彈,型號AIM-9B於1956年進入美國空軍服役。
 
首次實戰,由[[中華民國空軍]]的[[F-86軍刀戰鬥機]],於1958年9月24日在台灣海峽上空的空戰(史稱「[[九二四溫州灣空戰]]」)中使用,宣称此空战共擊落解放軍9架[[殲-5]],擊傷1架及疑似擊落2架。实际当时美方总共提供台湾40枚响尾蛇导弹可装备20架F86,当天國军参战的第11大队的3个中队共12架F86中,只有第44中队的4架F86F载有8枚响尾蛇。解放军飞行员“王自重”驾驶的1架歼5落单后与11大队发生遭遇战,其间國军发射6枚响尾蛇,最终将其击落。因空战爆发于温州的陆地上空,有2-3枚响尾蛇残骸及未爆弹最终落地后被当地居民拾获并交给解放军,后中共将其中1枚未爆弹拆除引导头后转交苏联,而苏联以此实物和瑞典间谍提供的图纸仿制成为AA-2环礁。
 
== 飛彈次型介紹 ==
=== AIM-9A ===
原始編號XAAM-N-7的響尾蛇原型飛彈於1953年9月試射成功,這一個次型後來更改編號為GAR-8,後又改為AIM-9A,又被稱作響尾蛇1型。美國海軍第一個接收AIM-9A的單位是[[大西洋艦隊]]部署在Randolph號[[航空母艦]]上的VA-46[[中隊]]。這個中隊於1956年7月14日正式在他們的[[F9F|F9F-8]][[黑豹戰鬥機]]上使用響尾蛇飛彈。同年8月[[太平洋艦隊]]Bonhomme Richard號航空母艦上的VF-211中隊與他們的[[FJ-3|FJ-3M]]戰鬥機接收到第一批的飛彈。
 
[[美國空軍]]則是在次年開始先在本土防空單位的[[F-104]]戰鬥機上面佩掛響尾蛇飛彈。
 
根據1956年由兩航空母艦上面部署單位試射200枚飛彈的統計,單發命中率大約在60%上下,遠低於海軍自己的評估但是比較接近真實的情況。
 
9A生產數量大約3500枚,服役時間很短,1957年開始就陸續由性能更好的AIM-9B取代。
 
=== AIM-9B ===
AIM-9B最初的編號是AAM-N-7,第一次在台海衝突首創飛彈擊落敵機紀錄時,[[中華民國空軍]]的[[F-86]]軍刀機使用時編號是GAR-8,最後的通用編號是AIM-9B。AIM-9B也是美國海空軍進入[[越戰]]時的主力空對空飛彈之一。由於AIM-9B飛彈彈頭尋標圓錐體積過大,不利穿音速飛行;且因尋標頭陀螺儀追蹤效能差及感應引信脫靶率過高,故美軍早已在越戰時期大量使用AIM-9E改良型響尾蛇飛彈,甚至在AIM-9J改良問世後將大量AIM-9E庫存飛彈軍援海外盟國。
 
創下首次用飛彈擊落飛機紀錄的飛行員,是當時中華民國空軍駐[[新竹機場]]第十一大隊第四十四中隊,中隊長李叔元中校。
 
=== AIM-9C ===
AIM-9C是響尾蛇飛彈系列裡面最特別的一個次型,僅有[[美國海軍]]配備。它的導引方式並非紅外線導引,而是[[半主動雷達制導|半主動雷達導引]]。由於響尾蛇飛彈-{隻}-能由目標的後方鎖定攻擊,使用上的限制比較大,如果改用半主動雷達導引,配備AIM-9C的戰鬥機就可以採取對頭攻擊。當時美國海軍艦載戰鬥機的主力之一是[[F-8]]十字軍式戰鬥機,限於硬體因素(雷達性能侷限、掛點限制等),F-8最初設計隻能佩掛響尾蛇飛彈,AIM-9C的計畫就是針對提升F-8的作戰能力而來。這個提升使得隻能操作F-8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上的戰鬥機中隊具備類似大型的[[F-4幽靈II戰鬥機]]同性質的對頭攻擊能力,但受限彈體仍為標準響尾蛇規格,射程僅限視距內。
 
然而當F-8隨著小型航艦的退役而離開戰場的時候,AIM-9C失去服役服役的舞台。這型飛彈在失去掛載平臺後並未立即銷毀,1980年代美國海軍重新修改內部零件追蹤邏輯,提供[[美國海軍陸戰隊]]直升機與固定翼機運用的[[AGM-122佩槍式反輻射飛彈]]。
 
=== AIM-9D ===
由福特航太和雷神共同生產,有著最新的導向裝置及飛控系統,以硫化鉛光電池尋標器(Pbs)搭配氮氣(Nitrogen)冷卻系統,俯視角可達40度,光網頻率由70Hz提高到125Hz,追蹤目標的能力為每秒12度,彈鼻的玻璃罩乃由一較小的氟化鎂所取代,讓紅外線中波長較長的部分更容易穿透。外型上,AIM-9D採用卵狀(Ogival)低阻力鼻錐罩設計。越戰中,大部分[[美國海軍]]的[[米格-17戰鬥機|MIG-17]]、[[米格-19戰鬥機|MIG-19]]的擊落紀錄都是由AIM-9D/H型所創下的。
 
其他改良的部分還包括:
*換裝洛克達因(Rockdyne)公司的Mk 36火箭推進器,使得飛行速度更快,飛行距離由3海浬(5.6公里)延長到9.6海浬(17.7公里),飛行速度約2.5馬赫
*彈頭較大且為連續柱形態、漸縮式彈鼻的新彈體、尾翅弦線加長。
 
=== AIM-9E ===
AIM-9E飛彈保留了原先AIM-9D的尋標器、信管和發動機,並將尋標器攻擊角度提高至16度、感應範圍增至40度。AIM-9E是經由尋標器升級過後的5000發AIM-9B飛彈。後來在AIM-9J飛彈出現後,開始將庫存的AIM-9E飛彈送往海外軍援盟國。
 
==== AIM-9E-2 ====
換裝低煙發動機
 
=== AIM-9G ===
自G型開始,響尾蛇飛彈增加擴搜尋模式(Sidewinder Extended Acquisition Mode,'''SEAM'''),這個模式利用驅動裝置讓導引頭以預定的擺動路徑進行目標搜索,或者可以先由發射飛機上的[[雷達]]帶領[[尋標頭]]搜索目視距離以外的目標,當尋標頭鎖定目標的[[紅外線]]訊號之後,雷達解除對尋標頭的控制,讓飛彈進入準備發射階段。這個模式可以增加響尾蛇飛彈的接戰距離與效率,[[越戰]]時即曾經被[[F-4|F-4戰鬥機]]大量使用。
 
=== AIM-9H ===
為解決真空管電路導致飛彈可靠度極差的困擾,福特航太公司由AIM-9H開始使用電晶體電路,這型飛彈保留了AIM-9G絕大部分的導向及控制系統,追蹤速率則提升到每秒20度,成為當時機動性最佳的飛彈。福特航太公司和雷神公司共為美國海軍生產了7,720枚的AIM-9H。
 
=== AIM-9J ===
1968年,空軍開始發展AIM-9J,將前控制翼變更為雙三角翼構型,並強化控制翼結構部份,強化引信部威力,提升AIM-9J機動性能與發動機推力,並將最小射程縮短至300公尺。AIM-9J可在載機負載7.5G情況下發射,並且不侷限鎖定目標引擎噴嘴,而是可鎖定目標後方任何位置,並首度引進延伸攔截模式(SEAM),可以使飛彈在發射前隨戰機雷達鎖定。到1975年為止,一共向空軍交付了14000枚AIM9B/9E改造而成的AIM-9J,每枚改造AIM-9J要價7000[[美元]]。
 
==== AIM-9JULI ====
德國BGT公司曾開發針對AIM-9J/9N/9P的升級套件,使AIM-9J/9N/9P能夠達到AIM-9L作戰效能。主要是將核心部分更換為DSQ-29紅外線感應器(AIM-9L核心部分)
 
=== AIM-9K ===
AIM-9K是美國海軍原本要獨自發展AIM-9H飛彈的後繼型號,但後來因為加入了美國空軍的AIM-9L共同發展計畫,而取消了AIM-9K的發展計畫。
 
=== AIM-9L ===
1971年時,[[美國空軍]]與美國海軍決定共同開發性能大幅提升的AIM-9L,此型是由AIM-9H改良而來的。主要改良如下:
 
* 偵測元件由硫化鉛改為銻化銦,由於銦化銻對紅外線波長的敏感度提高,也使得AIM-9L成為AIM-9家族中第一種具備全方位攻擊能力的紅外線導引飛彈。而不限於追尾攻擊或受到雲端或地面反射的紅外線訊號所幹擾。AIM-9L飛彈可區分熱焰彈與敵機機身發出的紅外線輻射差別。
 
* 前控制舵翼改為雙三角翼,提高了飛彈的運動性能。
 
* 加裝了主動雷射近接引信,以砷化鍺固態雷射發射脈衝光束,搭配矽光電二極體來接收反射訊號以觸發彈頭引信。可有效抵抗電子反制與幹擾。
 
1984年,德國BGT公司將AIM-9L改裝為AIM/SHORAD短程地對空飛彈。
 
=== AIM-9M ===
AIM-9M為AIM-9L的修改型,於1979年3月完成開發,1982年開始進行生產。
*加強尋標器的抗干擾能力。
*採用Mk 36 Mod5低煙發動機。
*採用WGU-4E/B尋標器。
*使用真空管數量減少至2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39,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