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晋

增加 565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分类 增加图片
[[File:西晋1.jpg|缩略图|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乃于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后世称「西晋」,为[[晋朝]]的一部分。这大一统时期为时仅51年,倘由灭[[孙吴|吴]]始计,则仅37年。西晋先定都洛阳,后以[[长安]]为陪都。]]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乃于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后世称「西晋」,为[[晋朝]]的一部分。这大一统时期为时仅51年,倘由灭[[孙吴|吴]]始计,则仅37年。西晋先定都洛阳,后以[[长安]]为陪都。实行两京制。
== 历史 ==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一个名为[[河内郡_(中国)|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历任[[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 (中国)|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官至大将军、父亲[[司马昭]]官至[[相国]],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霸府]]司马氏控制下在263年灭了[[蜀汉]]。265年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西晋于279年发动[[晋灭吴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File:司马懿1.jpg|缩略图|左|司马懿: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权倾一时。]]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一家,是形成[[霸府政治]]的[[世族]]权臣,在[[高平陵之变]]后,武力控制曹魏朝廷,并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动乱的前期表现为宫廷政变。晋武帝临终,命其岳父[[杨骏]]辅政。惠帝皇后[[贾南风]]夙有干政野心,与宗室楚王[[司马玮]]合谋,于[[元康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发动政变杀杨骏及其家属亲党,以辈份较高的宗室[[司马亮|汝南王亮]]辅政。不久,贾后唆使楚王玮杀亮,然后又以专杀之罪杀玮,这样大权就落到了贾后手中。此后数年,尽管地方上连续出现流民及内迁诸民族的暴动,朝廷尚相对稳定。元康九年(299年),贾后废黜惠帝后宫所生的太子[[司马遹]],并于次年将他杀害,此举使西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大为激化。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随后又废黜惠帝,自即帝位。赵王伦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诸王的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变为内战。在12外任都督的[[司马冏|齐王冏]](时镇[[许昌]])、[[司马颖|成都王颖]](时镇[[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司马颙|河间王颙]](时镇[[关中]])起兵讨伐赵王伦,拥惠帝复位,随后三王又互相厮杀,[[司马乂|长沙王乂]]、[[司马越|东海王越]]也卷入了战争。
诸王各引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的民族参战使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自惠帝即位至此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称“[[八王之乱]]”。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皆已败死,东海王最终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晋怀帝|怀帝]]。八王之乱遂结束。<ref>[cite book|author= 张帆|title= 中国古代简史|publisher= 北京大学出版社|pages=108 ,108 |isbn=9787301047705]</ref>
===衣冠南渡===
==延伸阅读==
*辻正博:〈[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5384122 西晋的诸王封建与出镇]〉。
 
[[category:中国历史朝代]]
128,8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