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要塞

大小無變化,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大规模战争,战争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军队。在新的战争、新的战术思想面前,规模较小、常备守军不多、基于单纯防御指导思想的棱堡式要塞,难以完成战争所赋予的坚守任务,这种要塞在围攻火炮的轰击和敌方的强击下很快陷落,或由于防御范围有限而被迂回、围困。于是,防御正面和纵深增大,便于兵力机动的堡垒式要塞在西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这种要塞的纵深可达10千米以上,其核心仍保留着带有围墙的内堡垒,在距内堡垒6-8千米的外围,配置一线堡垒带,堡垒之间相距3-4千米。在一线堡垒带与内堡垒之间配置二线堡垒带。堡垒是要塞的主要支撑点,内驻炮兵和步兵。堡垒之间设有重炮炮台,其炮火可以支援两侧堡垒。要塞内还配备有强大的预备队,并预先构筑有野战工事和机动路,提高了要塞防御的灵活性,增加了敌方围攻、迂回的困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比利时]]的列日、那慕尔、安特卫普和法国的莫伯日等要塞在短期内相继失陷,没有起到阻止和吸引大量敌方的作用,证明要塞筑城体系已不能适应当时的战争规模和武器的发展及攻防战术的变化。这种孤立的封闭式的要塞,其工事和重型火炮集中配置、独立防守,缺少友邻和后方支援,极易被摧毁、攻陷和迂回。而在战争中,能进行有力抵抗和长期坚守的是那些由堑壕、炮台和铁丝网等构成的有较大纵深的带状阵地。因此,欧洲一些国家战后在国境线相继建设了以堑壕、掩盖射击工事和地下掩蔽工事为主,沿正面连绵延伸、纵深梯次配置的堑壕阵地筑城体系(如[[马奇诺防线]]、[[曼 海姆防线]]和[[齐格菲防线]]等),用以取代要塞。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22,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