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长恨歌传

增加 37 位元組, 1 年前
"隐事"一说,来自于1929年《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二号上的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该说认为,《长恨歌》写的是一件"皇家逸闻",但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公开披露,只能遮遮掩掩地暗含于诗中,此"逸闻"即是,马嵬事变中杨妃未死,易服潜逃,流落民间,大约当了女道士。玄宗晚年罹杨妃,不是死别之苦,而是生离之恨。"隐事"说在80年代之后,又热闹了起来,周煦良的《<长恨歌>恨在哪里?》(《晋阳学刊》1981年第6期)对俞氏的观点加以引申,说:"诗的中心思想是写杨妃不忠实于爱情"。诗中的后半,杨将李忘得一干二净。李杨今日同在人间,纵使他日同在天上,也不能成为连理枝与比翼鸟,其长恨就在这里,孙次舟在《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四辑中发表了《读<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一文,重申了俞说,并综合正史、野史和笔记小说,对马嵬事变的真相作了考析和描述,认为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马嵬变起,禁军诛杀诸杨,又围驿请杀贵妃。玄宗无奈,同意赐死遗妃。然监刑的高力士和陈玄礼皆为玄宗的亲信,按照玄宗旨意,利用赐死的地点(驿馆僻处佛堂)和埋尸时间(黄昏以后),以另一宫女代替杨妃。杨妃则改装,在黑夜中混入难民群,然后渡越终南山,浮汉水,下襄阳,沿长江向东,最后落脚于东方某一海滨城市,在城中作妓女,也可能是名妓而兼"假母",主持着一个很大的妓院。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派中使寻访到杨妃,杨妃不愿返转长安,只交墚年定情和交中使带回。之所以不愿回长安,原因可能是玄宗年老失势,杨看透了皇家的富贵荣华,不愿再试风险。也可能因杨氏一门在马嵬之变中遭受惨祸而心怀怨恨。<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27/14/52920_640537713.shtml 长恨歌传],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