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玄奘法师

增加 1,879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玄奘 法师</big>'''|-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3107992670,1221951610&fm=253&fmt=auto&app=138&f=JPEG?w=471&h=590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8E%84%E5%A5%98%E6%B3%95%E5%B8%88&step_word=&hs=0&pn=11&spn=0&di=7146857200093233153&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27334849%2C615930686&os=3778576558%2C3618051248&simid=3395102890%2C365999217&adpicid=0&lpn=0&ln=1565&fr=&fmq=1666132163753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kk.51.com%2Frefer%3Furl%3Dhttps%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jpg%2FFVibhPENsEprrkKWLcQT6vgUiaQPaq8HXaRqt4LEyicEd5OzJYKOP6yFYMxFxNv22XU1pS7s3RMTpWyN5sZNo5Fag%2F%3Fwx_fmt%3Djpeg%26refer%3Dhttp%3A%2F%2Fkk.51.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68724155%26t%3Dd72934e2a882df214be5d4731799f7ab&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i54j_z%26e3Bc8_z%26e3Bv54AzdH3Fp552bbAzdH3F1tw6yAzdH3Foxtpj4AzdH3F9cl88b_z%26e3Bip4s&gsm=c0000000000000c&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IsNCw1LDEsNiw4LDcsOQ%3D%3D 唐代著名高僧 来自 锁定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玄奘法师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即 玄奘。'''<big></big>'''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基本信息中文名玄奘| align= light|
别称唐僧、唐三藏、陈祎中文名;玄奘
所处时代隋末 别称; 僧、唐三藏、陈祎
出生地河南洛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所处时代;隋末唐初
出生 日期仁寿二年 地;河南洛阳洛州缑氏 公元602年 今河南偃师
逝世 出生 日期麟德元 ;仁寿二 年(公 元664 元602 年)
主要作品《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逝世日期;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主要 成就西行取佛经,翻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创 品; 《大 唐西域记 般若经》、《心经 , 开创法相宗
目录1生平事迹2译经事业3弟子折叠生平事迹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 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 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 深密 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 《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 《瑜伽师地论》 ,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 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 唯识 决择 论》 。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折叠译经事业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 主要 从事译 成就;西行取佛 事业 先后 出大小乘 论共七十五 论75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 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折叠 总计1335卷, 创作《大唐西域记》,  |}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ref>[https://wenda.so.com/q/1369859242075389 玄奘的身世] , 360问答 2013年5月30日 </ref> ==生平事迹==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 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声名大起。 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 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 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 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译经事业==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 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 弟子==玄奘弟子有几千人,著名的有 [[ 窥基 ]] [[ 圆测 ]] [[ 普光 ]] [[ 法宝 ]] [[ 神泰 ]] [[ 靖迈 ]] [[ 慧立 ]] [[ 玄悰 ]] [[ 神昉 ]] 等。 ==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p05285i9ddd|480|270|qq}}<center>中国佛教一代宗师玄奘法师的一生,他呕心沥血,最终修成正果!</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