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小凯

增加 98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0、“专业化、信息和增长“, 《发展经济学评论》 ,1997年第1卷第3期<br>
11、《中国政治随想录》<br>
 
== 人物轶事 ==
 
混乱岁月<br>
 
1966年他升入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中部后,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这时候杨小凯是一个忠诚的红卫兵。<br>
 
1967年2月4日由于路见不平的对抗行动,被关进了市公安局的看守所,监禁了两个月。<br>
 1967年下半年至1968年初,杨小凯的“文革”活动已很大程度摆脱了当时的派性争执,开始认真严肃的思考,并写出了一批在当时属“大逆不道”、而在   今天看来却略嫌幼稚不成熟的论文,即《中国向何处去?》(1968.1.6)。结果连康生、陈伯达、江青都知道了[[杨小凯]],[[华国锋]]也知道并且也认   为杨小凯是反革命,于是1968年2月杨小凯第二次被关进了黑暗的监牢,而且长达十年之久。<br> ''' 铁窗十年''' 杨曦光在狱中开始了人生中最为漫长而黑暗的日子。只有高中学问的杨曦光暗自选择知识作为自己十年的主要生活内容。幸运的是,那个时代的监狱里充   满了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学富五车却皆因政治问题入狱。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曦光拜当时关在牢里的二十几位教授、工程师为师——他们成   为杨曦光黑暗岁月中一团团温暖的光。在监狱里,[[杨曦光]]还拜师学习了英语、机械、经济和数学。与生俱来的质疑精神和个人经历使他并不相信流行   的政治经济学,在没有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训练之下,他开始了与世隔绝中的自由思考。在狱中,杨曦光自己推导出了戈森第二定律、层级理论、纳什议   价模型以及劳动分工理论。<br>
在长达十年的监禁生活里,杨曦光做了五六十本读书笔记,还有一个电影文学剧本。这些材料中包含很多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不相容的东西。狱友曾爱斌一直帮他深藏在监狱的木工房里。
再陷纷争<br>
1978年4月,[[杨曦光]]刑满释放时已是而立之年。杨曦光出狱后,没有一个单位敢录用这位著名反动文章的作者。他在父亲家闲居了一年。这一年,他   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了不少课。这些旁听都是由湖南大学刚复职的一些教授安排的。也是在这一年,他决定埋葬“杨曦光”,同时埋葬那段苦难的历   史。他恢复使用乳名“杨小凯”。<br> 
改名后不久,杨小凯找到工作,在湖南新华印刷二厂当校对工。<br>
 1979年杨小凯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实习研究员,但因其历史,被拒绝参加考试。1980年他再次报考,在当时的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的帮助下,   他终于获得参加数量经济学考试的机会,后被录取为实习研究员。<br> 1980年,55万在23年前被错整的所谓“右派”们,都已全部获得平反,但杨小凯还没有被平反,主要是因为华国锋当时还在位,而杨小凯的入狱是华国锋   做的批示。后来胡耀邦代替华国锋成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后亲自批示中央组织部:“杨曦光的问题要由法院依法处理。”<br> 尽管[[杨小凯]]展示了他过人的才华,但由于没有正规文凭,社科院仍不能正式安排他的工作。1982年,当时任武大校长刘道玉得知杨小凯非常有才华,   但由于户口不能进京而没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用时,立即派人到湖南,把他和妻女的户口调到武大。为了让其安心工作,刘道玉又疏通关系将杨小凯及   其父母的“历史问题”彻底平反。因此,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教授数理经济学课程。在武汉大学期间,杨小凯出版完成了《数理经济学基础》和   《经济控制理论》两本著作。他估计的一些计量经济模型未能在国内引起反响,却获得了当时来武大访问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注意。<br> 1983年,在邹的安排下,杨小凯被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伴随杨小凯十几年的厄运在这一年才算最终结束。他没有选择学成回国,从此   永远留在了海外。<br>  
惨淡人生<br>
2001年,正当杨小凯意气风发之时,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对杨小凯是个相当致命的打击——他在平静命运里刚刚想做些事情。<br>
杨小凯从不吸烟,却患上肺癌。有人认为这恐怕是十年牢狱种下的病根。<br>
杨小凯走后,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悼念和惋惜,包括那些学术上的“冲突者”。一位在学术场上和杨小凯常常剑拔弩张的知名学者说,“他的学术生涯只有二十年:满是火花的二十年。小凯不枉此生。”<br>
 
== 人物评价 ==
 杨小凯的出现使国际社会开始重新评价华人经济学者的分量。就全球华人经济学家而言,对中国的政治变迁和经济改革有切身体验和真知灼见者,是少   数;能对现代经济学作出理论性贡献或挑战现有理论体系者,是极少数;而同时具备这两者者,更是凤毛麟角。而杨小凯,就是这样一个人。<br> 关于杨小凯的经济学贡献,广为人知的是:他为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原动力这一伟大洞见,提供了微观机制   和数学框架。另一个伟大成就是成功地创立了一个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崭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又称“超边际经济学”。<br> 在他离世后,连一向自负的经济学怪才[[张五常]]都由衷感叹:“只有上帝知道,如果小凯没有坐牢十年,老早就有像我那种求学的际遇,他在经济学的   成就会是怎样的。拿个诺贝尔奖不会困难吧。”<br> 有人分析,杨小凯思想伟大之处还在于其有着强烈的处境意识,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是他理论的真实背景。正如国际知名学者杰弗瑞·萨克斯所言:毫无   疑问,杨小凯也是研究其祖国——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最深刻而无畏的分析家之一。
杨小凯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学者,在他的言说中透露着大量的政治智慧,也渗透着他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并提出了众多观点,如开放户籍制度、破除行业垄断、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等等。<br>
1980年代在普林斯顿大学一起读书的一位密友说,“当时我对小凯的感觉是,他决心远离中国政治,潜心研究学问,但后来我发现最初的感觉是错的。小凯仍然十分关心‘中国向何处去’。”<br>
“我渐渐发觉他从不回避当代中国面临的许多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他的有些观点会引起很多争论,甚至误解,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从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除非被证明是错误的。”他的老友,著名经济学家文贯中说。<br>
在杨小凯去世后,一位学术上的死对头放下多年的骄傲对他作了一番真诚的评价:“其一,小凯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预感天分的中国学子;其二,他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思想。聪明才智之士不少,博学多识之辈也不难求,但预感好,知道什么重要,则要靠天赋,要学也学不来。”<br>
 
== 十周年祭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最好的纪念,或是斯人离世十年,而他当年抛出的问题仍有思考价值和争论空间,垂范也好,批驳也罢,愿杨小凯的文章得以传世。<br>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杨小凯已辞世十年,学界近日也以学术讨论的方式延续追思。<br>
 
无论是他的生活经历,还是思想演进都充满了矛盾与冲撞,颠覆与新生。<br>
 2014年7月5日,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主办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到场的除了他的妻子、还有昔日同窗、学生和学术伙伴们,大   家不无嬉笑地聊着他的稀松平常。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而这两个名字却代表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br>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7岁的杨曦光在湖南长沙一中高中部读书。父亲杨第甫官至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ref>[https://www.baidu.com/s?word=%E6%9D%A8%E7%AC%AC%E7%94%AB&tn=site888_3_pg&lm=-1&ssl_s=1&ssl_c=ssl1_169bed5d096 杨第甫] .湖南图书馆网[引用日期2014-08-16]</ref> 母亲陈素曾担任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后任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文革爆发后,他的父母被双双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及至1968年,他的一篇《中国向何处去》,像一把匕首,尖厉地刺向权力中心,他因而被贴上“造反派”的标签入狱十年。<br>
1978年后,他选择亲手将“曦光”与那段峥嵘岁月一同埋葬,启用乳名小凯,而后经年累月,独辟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
'
== 视频 ==
自由的灯火——忆 === 杨小凯经济学思想史时代意义上传于 2020-04-12 23:22==={{#ev:youku|XNjQ5NTQwNjg0|alignment=leftXNDYyOTQ2OTQzNg }}
== 参考文献 ==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