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金玉米带

增加 764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黄金玉米带</big> '''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bd1b71cb8f6f8f87.jpg width="300"></center>|<small>[[Filehttps:|缩略 //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844425&sid=10191373 来自 呢 |居中|[ 链接]]]</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黄金玉米带
 
类型;粮食
品牌;地域
|}
'''黄金玉米带''',即最适合玉米种植生长的黄金地带。
中国 [[ 东北 ]] 玉米带从 [[ 黑龙江 ]] 南部起始,包括 [[ 吉林省 ]] [[ 内蒙古 ]] 自治区东部地区,延伸到 [[ 辽宁省 ]] 北部的区域,
与同纬度的 [[ 美国 ]] 玉米带、 [[ 乌克兰 ]] 玉米带并称为世界“ [[ 三大黄金玉米带 ]] ”。<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e93d0a75849d8536?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走进县城看发展丨“黄金玉米带”上现代农业样本], 快资讯 , 2022-06-14 </ref>
==背景介绍==
黄金玉米带,即最适合玉米种植生长的黄金地带。
[[ 吉林玉米带 ]] 位于北纬40°-42°、东经125°-128°之间  ,与同纬度的 [[ 美国玉米带 ]] [[ 乌克兰玉米带 ]] 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吉林黄金玉米带(吉林省中部,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也被称为中国黄金玉米带  )核心区域为长春平原,具有三大独特的地理优势:年平均400-800毫米的丰沛降水、年日照近3000小时、肥沃的黑土地,造就了高品质的玉米油原料。黄金玉米带含油量平均比其他地区平均高0.3%,蛋白质含量比其他地区平均高0.5%。
==现状==
[[ 吉林省黄金玉米带 ]] 是地球上稀少的资源之一  ,既是 [[ 吉林省 ]] 独有的优势资源,也是吉林省特有的宝贵财富。吉林黄金玉米带做为世界上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战略意义重大。吉林黄金玉米带是吉林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命脉,如何对珍贵的黄金玉米带实施充分利用、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实现优势资源永续利用,发挥长效经济效益,应成为我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省黄金玉米带多年来为平衡国家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在黄金玉米带开发保护上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实现现代农业的基础薄弱,地域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土壤保护不够,种植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加重,防灾抗旱能力弱,品种优化不足,黑土资源蚕食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黄金玉米带保护问题已刻不容缓。
==资源情况==
[[ 吉林玉米带 ]] 位于北纬N40°-42°、东经S125°-128°之间,与同纬度上的 [[ 美国玉米带 ]] [[ 乌克兰玉米带 ]] 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它分布于吉林省长春地区的 [[ 九台市 ]] [[ 榆树市 ]] [[ 德惠市 ]] [[ 农安县 ]] [[ 双阳区 ]] ,四平地区的 [[ 公主岭市 ]] 、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市,松原地区的 [[ 扶余市 ]] 、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宁江区,白城地区的 [[ 通榆县 ]] 、大安市、洮南市,辽源地区的 [[ 东辽县 ]] 、东丰县,吉林地区的 [[ 永吉县 ]] 、舒兰市、磐石市等6市22个县(市、区),总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占吉林省幅员面积的30%以上;耕地299.75万公顷,占吉林省耕地面积的75.1%;粮食作物面积254.1万公顷,占吉林省播种面积的75.7%;年总产量530亿斤  ,占吉林省玉米总产量的82%。
==存在问题==
1、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上世纪80年代无疑是进步的,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在改革开放30年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逐步富裕,农村经济组织和经纪人的涌现,农村的组织形式又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不利于规模经营,也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当前我省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由于耕地面积狭小,农民只能沿用传统耕作方式,机械化生产难以实现。我省大多数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在2公顷以下,而世界上中等收入以上的国家平均每个生产单位的面积是76.5公顷,美国农户平均家庭经营规模超过100公顷。人均农用地资源较少,这种组织形成,既有优势一面,也有劣势一面,那就是:许多农民不能真正离开土地,安心从事非农业产业,而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又不能通过扩大生产面积取得规模效益,同时又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2、 [[ 玉米 ]] 的食用价值和高品质营养成份被淡化和忽视。玉米是世界粮食三大主力作物之一,世世代代为人类生存和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 玉米 ]] 是最好的主食,2006年全球玉米食用量为粮食总量的29.7%。玉米的各类营养成份超过水稻和小麦,被称为“ [[ 生命食品和黄金食品 ]] ”。一位 [[ 美国 ]] 专家说:“玉米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含有丰富的,把玉米染成金色的色素——叶黄素和玉黄质,是强大的抗氧化剂。玉米中叶酸是大米3倍,钾、硒是大米的3.6倍。玉米中含有多种抗癌因子,如临胱甘肽、叶黄素、硒、镁、烟酸和高品质纤维等,都证明玉米是无可替代的保健食品和最好的主食。”2006年 [[ 美洲国家 ]] 玉米人均食用量为132.5市斤,美国人均为 117.6市斤。玉米对控制疾病,调整膳食结构,保护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玉米的食用价值被淡化,玉米被戴上“粗粮”的帽子,食用玉米被看成“生活不富裕”的表现,一些人以主食大米、白面为荣,不识玉米真面目,从而打破了膳食结构的平衡。糖尿病、肥胖症、“三高”人群的增加和玉米食用量的缺乏有直接关系。
3、地域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吉林省黄金玉米带是吉林省乃至中国、亚洲珍贵的稀有土地资源,农业地位举足轻重,地域品牌价值和长白山有着相同的重要地位,因此应引起全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然而我省对黄金玉米带宣传不够,很多人不了解黄金玉米带,不了解玉米的第一食用属性,不知道玉米是最好主食,在舆论导向宣传上不全面、不科学,缺乏对黄金玉米带的重视和保护引导。
4、土壤保护不够。吉林省黄金玉米带的黑土是地球上稀少的资源,是世界上三大黑土资源之一。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已被除草剂所替代,由于常年大量超标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土地出现板结化。加之多年的水土流失,仅30多年时间,黄金玉米带的黑土厚度已由60-70厘米减少到20-30厘米,黑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的耕地仅占全省黑土耕地的30.5%,18-20厘米的黑土耕地占全省黑土耕地的42.3%。据测算,我省平均每年损失黑土表层约0.4-0.5厘米,属中、强度侵蚀。如不加紧治理,再过50年,黑土地将流失殆尽,耕地将失去生产能力,世界闻名的黄金玉米带将不复存在。
5、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我省黄金玉米带播种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高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之土地荒漠化等原因,我省一些耕地的土壤结构已经受到损害,荒漠化土地以每年1.4%的速度扩大, [[ 嫩江 ]] 下游的盐渍化区域东扩,重度和中度盐碱地面积增加。与此同时, [[ 科尔沁 ]] 沙地东侧沙化土地继续扩大,与大片盐渍化区域几乎连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中部粮食主产区的黄金玉米带。措施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生态环境的不良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荒漠化土地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6、环境污染加重。黄金玉米带在奉献出丰饶物产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代价。现有黄金玉米带耕地总体质量降低,存在一些区域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养分不均衡。由于开发缺乏规划性,粗放耕作、重用轻养等,破坏了黑土的自然修复能力,造成一些耕地土壤退化,土壤侵蚀严重、作物养分减少,表土存量流失,土层逐年变薄,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年流失的黑土,流失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数字惊人,“保护黑土地、爱护大粮仓”已成当务之急。
7、防灾抗旱能力弱。我省黄金玉米带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水利灌溉资源薄弱,因此抗灾能力弱,水旱灾害尤其是旱灾导致玉米带粮食生产波动性大,极大地影响玉米品质的提高和产量的增长。
8、品种优化不足。 [[ 吉林省 ]] 内栽培的玉米品种抗旱、抗倒伏能力差,特用型玉米更少,优良品种有限。在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玉米的食用价值发生了动摇,人们对养育了我们祖先、养育了世世代代、养育了吉林人的玉米糊涂了,据统计,作为口粮的玉米只占总产量的15%左右,粮食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保护意义==
==保护措施==
1、加大立法保护和宣传推广力度。着眼吉林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应就吉林黄玉米带的保护尽快立法,制定《[[吉林省黄金玉米带保护法]]》,实行严格的法律保护。由省农委或省玉米产业协会组织牵头,成立吉林省黄金玉米带保护领导小组和吉林省黄金玉米带管理办公室,划分吉林省黄金玉米带生态保护区,以 [[ 长春 ]] 地区的 [[ 九台市 ]] [[ 榆树市 ]] [[ 德惠市 ]] [[ 农安县 ]] [[ 双阳区 ]] 为黄金玉米带核心保护区,在总体布局上以黄金玉米带核心保护区为主体,其他区域为重点,一般产区为补充。根据区域优势的原则,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集中,实行规模经营,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建议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将其列入监察重点,省玉米产业协会、省农委负责具体推进。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加大“黄金玉米带”的宣传力度,借助东北亚博览会、农博会、玉博会等有利契机,和各种媒体加大黄金玉米带宣传力度,打造享誉中外的“吉林省黄金玉米带”地域品牌。
2、发展“规模化”或“农场化”订单农业促进规模经营。根据体制,克服传统农业的弊端,逐步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实行土地承包流转,相对集中规模管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纪人、种粮大户的作用,可称为“规模化订单农业”或“农场化订单农业”。在组织形式上可采取“企业+经纪人+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或由政府扶持,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农民自愿为前提,组建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使土地实现规模化和等级化经营,由龙头企业控制种源,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定期回收加工。各级政府对种植面积达到50公顷或100公顷以上实行财政补贴和购买农机补贴等政策扶持。实行农场化订单农业,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种植,象 [[ 甜糯玉米 ]] [[ 高油玉米 ]] [[ 高纤维玉米 ]] 等需要保护种植环境的专用玉米,规模化尤为重要。
3、推行土壤质量监测监管。借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式,在确定“吉林省黄金玉米带资源保护区”的基础上,制定《[[吉林省黄金玉米带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法规]]》,在各级农业部门建立土壤监测监管部门,对黄金玉米带内的所有土地进行一次普查监测,区别不同情况,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地力培肥措施,实行地力补偿制度。推广生物技术灭虫,实行轮作或间作制度,深耕深松,增强土壤透水性,使黑土层下黄土能逐渐腐熟,补充黑土的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确保土壤营养成份平衡,采用测土配方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大力推广生长期短的可供鲜食加工的特种玉米种植,以提高土地墒情休养期。建立黄金玉米带化肥、农药使用标准,严格控制超标准施用,确保各项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水平。黄金玉米带要建成绿色产业带,严格执行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过程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及相关标准,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系列玉米食品。
6、提高防灾抗旱能力。加强政府的产业政策倾斜,加大玉米生产的投入,加强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及科研、技术推广。提高科技扶持力度,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配合抗旱保墒耕作、坐水播种等措施,将水旱自然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建立完善的黄金玉米带区域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发布气候变化预警信息,做到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7、做好玉米品种优化。努力提高科技在玉米生产中的投入比重,要加速种子工程建设,引进优质种源,抓好良种繁育与推广,选育适合黄金玉米带的优质专用玉米品种。同时还要加大 [[ 新技术 ]] [[ 科研成果 ]] 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 [[ 抗旱 ]] [[ 抗倒伏 ]] [[ 抗螟虫 ]] [[ 适于青贮 ]] [[ 鲜食加工 ]] 的优质和 [[ 特用型玉米品种 ]] ,促进增产方式的转变。
8、短期内不种植转基因玉米。因为转基因玉米自问世以来,其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领域,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还未能达到确切地了解和控制插入基因的位置、表达状态和全部影响,因而不能够从科学原理上证明转基因食品完全无害或确定有害。被人为改变了生物经过数亿年进化而形成的稳定基因结构的转基因作物,到底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怎样的危险,还让很多人心存疑虑。现今科学不能证明其有害,以风险预防的原则,对于转基因食品采取强制性特殊标签制度,加强控制。所以不使用转基因技术是保护黄金玉米带,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利保证。
黄金玉米带延长带
[[ 辽宁 ]] 省北部、 [[ 黑龙江 ]] 省南部、 [[ 内蒙古东部 ]] 部分地区(锡林郭勒、赤峰、通辽、兴安盟、呼伦贝尔等地),近年来开始推广种植吉林高产玉米,已开始逐渐形成黄金玉米带延长带,“东北玉米带”渐渐显露端倪。随着人类农业的不断进步,玉米的黄金价值正逐渐为世人所发现。 ==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n0018fl6ivi|480|270|qq}}<center>黄金玉米带的金色收获</center></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地理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