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文偕

增加 4,43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张文偕.jpg|250px|缩略图|右|[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2/2711/30575613_10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27/11/112480_268176292.shtml 图片来自360doc]]]''' 张文偕 ''' (1907—1934), [[ 山东 ]] 掖县人,曾赴 [[ 苏联 ]] 学习。1933年6月回国,任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政委,后改任饶河反日游击大队队长。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收编了饶河救国军和山林队等200余人。次年2月,所部在饶河十八垧地与敌军200余突然遭遇,即指挥部队与敌战斗,共毙伤敌军30余,被战士成为“神枪手”。1934年8月28日率部袭敌,因大雨阻延,半途宿营。夜半时分,所部突然遭到大批敌军包围。即令部队撤离,自己断后掩护。部队安全撤出后,中弹牺牲。时年27岁 [1-4] 2015 。2015 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 个人简介 ==张文偕是山东掖县人,生于1907年。青年时代,他就加入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行列。在中国大革命高潮中,他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他日趋成熟,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进一步培养他,党组织送他到苏联学习。 1933年6月,张文偕从苏联回国,党组织派他到李延禄同志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任政委。他同广大抗日战士转战吉东地区,英勇地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4年初,饶河反日游击队在虎林战斗中遭到损失。为了加强游击队的领导,党组织派张文偕以救国游击军(后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政委的身份到饶河反游击队帮助工作,以后任饶河反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张文偕担任大队长后,他根据党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干部信》中提出实行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认真分析了饶河反日游击队当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他认为,建立巩固的统一战线,加强党对各种抗日武装的领导,是壮大饶河反日游击队的首要任务。他和其他领导同志,总结了游击队同救国军联合的经验教训,制定了积极宣传和稳妥联合扩大抗日队伍,提高游击队威望,共同打击敌人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通过一段时期整顿工作,新的局面打开了,游击队在多次战斗中取得了很大胜利。 1934年2月25日,张文偕率领队伍冒着大雪,在饶河一带开展游击活动。队伍行至十八垧地时,突然与200多日伪军相遇。从兵力上看,敌众我寡,难以取胜。张文偕迅速查看地形后,果断地决定,占据有利地形,给敌人以突然袭击。他命令队伍占领制高点,集中火力打击敌人。他奋勇杀敌,一人就打死打伤敌人八个。战士们在他带动下,士气大振,英勇拼杀。经过5个小时激战,共打死打伤敌人30多个,最后敌人狼狈逃跑了。这一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打出了游击队的威风,队员们都夸大队长有勇有谋,是个神枪手。敌人也被张文偕的枪法吓破了胆,伪军们在起誓赌咒时都说:“我若是说谎,出门就叫我碰上张文偕,枪子在脑门上穿个眼。”同年6月,张文偕又率队在暴马顶子击溃了汉奸走狗苑福堂70多人的走狗队。 张文偕不仅是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员,而且还是一个搞好部队建设的党的优秀干部。他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个战士。在日伪严密封锁的深山密林,给养非常困难。冬天到了,队伍棉衣不能全部解决,张文偕就主动把棉衣让给战士穿。有时饭不够吃,他宁肯饿着肚子也要让战士吃饱。张文偕是这样严以律已,处处以身作则赢得了战士的拥护和爱戴。 1934年7月,张文偕率领游击队和山林队攻打虎林县三人班的敌人,当天晚上队伍按三路进军,因天下起大雨,队伍没有按预定地点会合,部分同志只好在距离三人班四里多地一个窝棚附近宿营。由于山林队行动不够隐蔽,被敌人发觉。到了后半夜,敌人包围上来并发起猛烈攻击。张文偕当机立断:“我在这用枪顶住,你们快撤!”战士们不忍心队长掩护大家后撤,可张文偕发出命令:“马上撤走!”敌人的子弹全部集中到张文偕身边。当部队安全撤出重围时,张文偕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当时年仅27岁。 张文偕牺牲后,为了纪念这位抗日烈士,饶河抗日总会印发了悼文。悼文中说:“我们队员个个都非常爱护我们的大队长,他牺牲时我们都放声大哭,但同时更坚定我们抗日救国的意志。全体宣誓!以扩大第四团(饶河游击队后改为四军四团)成为抗日铁军,反日到底,收复东北失地来纪念我们的张文偕同志。”<ref>[5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dbmzjh/2009/1027/09102714545767DC8CF0AKJJH32A3719.html 抗日英雄—张文偕烈士],红色旅游网</ref> == 参考来源 ==<references />
5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