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海上画派

增加 1,823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海上画派 ,国画画派之一,又称</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ada1e20111e0cf05.jpg width=" 海派300" ,或></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066213&sid=6279277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 沪派background: #FF2400" ,一般指的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至廿世纪初期(1927年)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align= center| '''<big></big>'''
清朝末年,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城市开埠通商,吸引着各方画家云集。他们最先接受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融合外来艺术技法因素,在"正统派"外别树旗帜,形成"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代表画家有"清末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和蒲华。|-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海上画派| align= light|
中文 沪派、 称; 上画
所属画 别名;沪派、海 国画
所属画派;国画
诞生时间 十九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和蒲华|} '''海上画派''',国画画派之一,又称"[[海派]]",或"[[沪派]]",一般指的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至廿世纪初期(1927年)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97874 萧山文化名人录㉒:“海上画派”重要人物——任薰] , 澎湃新闻 2022-06-02 </ref>  清朝末年,[[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城市开埠通商,吸引着各方画家云集。他们最先接受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融合外来艺术技法因素,在"正统派"外别树旗帜,形成"[[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代表画家有"清末海派四杰":[[ 虚谷 ]] [[ 任伯年 ]] [[ 吴昌硕 ]] [[ 蒲华]]。<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HR7I3E5H0514CN4V.html 海上画派: 现代10家仕女图] , 网易 2023-01-16 </ref> ==综述==
目录
1综述
2画风
3风格
4意义
5人物
折叠编辑本段综述
"海上画派"是19世纪中叶(1843年)至20世纪初(1927年)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海上画派"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画家们的创作仍具有益的启迪,今天仍能从现代中国画家们的笔端感受一二。
"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和上海这座新城市的崛起直接相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只是海滨小渔村,黄浦江上仅泛几只小渔船,自1840年开埠,上海既成为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成为中西文明的交融点。在短短的四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一座由各种 [[ 政治 ]] [[ 经济 ]] [[ 文化 ]] 势力共同作用下的近代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具魅力与活力、光华四射的大都会。上海这样一个繁华都会的形成,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才到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淘金地。富商阶层可在此寻找商机,达官贵人可在此享受奢华生活,知识分子可在此觅得更多知音,年轻学生可在此学习新知,艺术家当然也不能例外。
历史有时就像一个万花筒,有些偶然的、并不经意为之的因素出现,往往会导致一种巨大而富有转机的嬗变。海派书画艺苑在清末民初之际,与 [[ 陈宝琛 ]] [[ 沈曾植 ]] [[ 张謇 ]] [[ 陈三立 ]] [[ 朱祖谋 ]] [[ 康有为 ]] [[ 曾熙 ]] [[ 李瑞清 ]] [[ 张元济 ]] 等这批从宫殿官场上退下的高官、名臣、大吏不期而遇,而改朝换代的时代洪流又挟带着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汇入了这个新崛起的艺术流派。于是,历史为海派书画提供了一种高端发展的契机和创造辉煌的平台。这批士大夫中的绝大多数人禀性正直而为人友善,清刚自律而政声良好,颇得时誉。只是他们怀着"一士不事二朝"的古训和"忠君不二"的旧传。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直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周边的画家,带着 [[ 吴门派 ]] [[ 浙派 ]] [[ 扬州派 ]] [[ 金陵派 ]] [[ 虞山派 ]] [[ 毗陵派 ]] 的遗风走进上海,如 [[ 杨伯润 ]] 传扬着虞山派脉绪, [[ 齐学裘 ]] 则带来 [[ 石涛 ]] 的气息, [[ 张熊 ]] 则把 [[ 恽南田 ]] [[ 吴门画 ]] 挟风带雨进了上海, [[ 任伯年 ]] 带来了 [[ 陈老莲 ]] 的风格, [[ 朱梦庐 ]] 带来的是 [[ 华新罗 ]] 的气韵。
在当时的上海,商贾与仕绅交往之间,绘画与书法的赠酬,是极为现实性的礼品,典雅适宜;这项经济状况的衡量也间接促成上海地区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正由于商业因素的极大介入,海上画家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开始求新求变,从原先日渐封闭保守的中国画壁垒中突破出来,将自己的视野放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个性鲜明;重视诗书画印诸方面的修养,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雅俗共赏;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凸显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画派",使绘画更加符合社会的审美需要,从而成为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
折叠编辑本段 == 画风== 海上画派,上承唐宋传统技艺,吸取明清 [[ 陈淳]](白阳)、 [[ 徐渭]](青藤)、 [[ 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 [[ 石涛 ]] 和" [[ 扬州八怪]]"等诸家之长,又受清代 [[ 金石学 ]] 的影响。
明末清初,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城市开埠通商,吸引着各方画家云集。他们最先接受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融合外来艺术技法因素,在"正统派"外别树旗帜,形成"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
其四是强调画法的根源,与清代的考据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常有模仿或仿真的同类画作出现,然求画者络绎于途,即表现出此画作其来有自,已开始有形式化的趋向。
折叠编辑本段 == 风格== "海上画派"的主要画家有:"清末海派四杰"即 [[ 虚谷 ]] [[ 任伯年 ]] [[ 吴昌硕 ]] [[ 蒲华 ]]
赵之谦的作品,善于将篆隶书法功力融入画面,风格浑朴秀劲,花卉设色浓艳,宏伟富丽,以象征吉祥。
吴昌硕也以书法、篆刻入画,作品金石味浓郁,风格沉着雄肆。他除花卉外,兼长人物、山水,画面题诗文以吐泄豪情,即使意境丰富。吴昌硕治印也很出名,他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创始人。
"四任"中以任颐(字伯年)最著,他善于画人物、花鸟,所作受 [[ 陈洪绶 ]] 影响,略作夸张,线纹坚劲凝练;而又吸收民间设色技法,色彩明丽。任颐好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入画,如《 [[ 钟馗 ]] 》、《 [[ 凫荷图 ]] 》、《 [[ 风尘三侠 ]] 》、《 [[ 吕布与貂蝉 ]] 》等,雅俗共赏。
两个画派皆有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点,而岭南画派吸收西画与日本画的元素更多一些,更注重实景写生,较之传承性强的海上画派,其绘画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感更为强烈。
融书法写意为主,虽也具文人画意或形式,更为重要的也是使中国画形式化的开端。作者计有虚谷,画作以写意为主,将自然景物变形、简化、书写化。
折叠编辑本段 == 意义== 
由于海上画派有特殊的形成背景,诸如重视师承的关系,也得到赞助者的支助,因此很容易形成志同道合的团体,这也就是书画团体的成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台湾光复后的中华民国画学会、七友画会、八朋画会,就是这项活动的具体事实,姑不论其对于绘画创作有何影响,就美育理念上,认同传统与现实的协调,有某种程度的意义。
四、画境保守,中国画形式与内容,来自综合性的表现,诸如诗、词、文学、印章等,都能在作者画境需要上有所感悟、有所新意,然在海上画派的画境中,大都引自他人的词句或内容,未见有较创新的意境出现。除了少数能对现时生活有所批判、如齐白石的感悟之外,但他已经不纯属海上画派了。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海上画派</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zmkm8.com/data/attachment/portal/201908/14/145211gsqws81ogqwsdztr.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6%B5%B7%E4%B8%8A%E7%94%BB%E6%B4%BE&src=tab_www&correct=%E6%B5%B7%E4%B8%8A%E7%94%BB%E6%B4%BE&ancestor=list&cmsid=e34a215e3fb285366fe53d50315a7b74&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8#id=ed3ee7094e5adef90617f2a77e35966c&currsn=0&ps=51&pc=51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人物==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
就比较常被讨论的画家,依其画风可略提几位代表性的画家,以为进一步深层研究的参考。在此可分为:
[[ 朱熊 ]] ,工花卉,师法白阳山人,尤有简逸之笔;
[[ 张熊 ]] ﹝花卉册1872﹞,工花卉,画风保守,晚年作没骨、水墨淋漓,用色艳而不俗,子弟甚多;
[[ 王礼 ]] ,习花卉,取径新罗、陈老莲、恽南田等人,弟子有朱偁、任伯年等人;
[[ 周闲 ]] ,号范湖居士。善花卉蔬果,师法陈淳,恽南田等,风格儒雅秀挺;著名晚清词人,工篆刻;与任熊友挈。海上四杰之一蒲华曾跟周闲学过绘画;
[[ 任熊 ]] ,构图奇特、变化多样,善人物、花鸟等,与任熏、任颐、任预等人被称为早期海派「四任」之首;
[[ 朱偁 ]] ,初学张熊花鸟,后师承王礼,从其学者亦多;
[[ 钱慧安 ]] ,以人物画为多,花卉次之,从其学者亦众;
[[ 任熏 ]] ,人物、花卉、山川皆师其兄任熊之笔法:吴嘉猷,人物仕女、山水、花鸟等为专长;
[[ 任颐 ]] ,花鸟、人物走兽均佳,画风更近民间现实精神。
此一派风格,延续在中上层社会中,所传承之美学理念,除了文人画精神的原素外,加入通俗的平实题材,有借景写意的意义,并且开始有西方式的写生事实,显然受到近代西方美术观念的影响,其影响近代五十年的中国画风,也历历可属。
[[ 赵之谦 ]] ,书画皆佳,善金石考据,画以花鸟画为佳,笔调涵有金石气,即枯湿浓干白,以书法线条为行笔方式; [[蒲华]],以青藤、白阳为宗,笔墨恣肆、奔放、真率。学生[[杨士猷]]传其方法;[[吴昌硕]]﹝紫藤1919﹞,书画印均为所长,行笔如写,画境质朴,力求画面光整与平衡,受其影响者如[[齐白石]]、[[潘天寿]]等等; [[高邕]],以书法为主,用笔深重,画宗八大、石涛,对于书画活动贡献大,此画派特色,均强调画法如书法,书画同源,以书法笔法应用于绘画形质,力促笔墨的老辣古朴。 [[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中国清末民初的著名篆刻家,亦以书法、绘画等闻名。浙江省湖州安吉县鄣吴村人。父亲[[吴辛甲]]是清朝的举人。母亲姓万。他的本名是"吴俊"或"吴俊卿"、昌硕是他的字号,他也使用过字号"昌石"、另有别号为"缶卢"、"苦铁"、"大龙"等,晚年在70岁之后,称自己为"吴字"。
蒲华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中国近代画家。名质 以青藤 字朴存 白阳为宗 朴人 笔墨恣肆 别号予向 奔放 虹庐 真率 虹叟,中年更号宾虹,以号着称 祖籍安徽歙县, 杨士猷传其方法;吴昌硕﹝紫藤1919﹞ 于浙江金华。早年拥护辛亥革命 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并担任 局编辑多年。任商务 均为所长 书馆美术部主任 行笔如写 上海博物馆董事、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 画境质朴 杭州国立艺专教授 力求画面光整与 国立北 师范学院讲师等职。1949年后 受其影响者如齐白石、潘天寿等等;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
高邕 [[赵之谦]](1829-1884)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 书法 为主 用笔深重 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 别出时俗。善绘 宗八大、 ,花卉学 石涛 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 对于书画活动贡献大 继法秦汉玺印 此画 复参宋、元及皖 特色 均强调画法如书法 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 书画同源 一扫旧习 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 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 书法 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 笔法 应用于绘 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 形质 、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力促笔墨的老辣古朴 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 自幼读书习字 中国清末民初的著名篆刻家 博闻强识 以书 法、绘 等闻名 为生 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 省湖州安吉 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 鄣吴村 ,卒于任上。擅 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 父亲吴辛甲是清 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 的举 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 。母亲姓万。他的本名是" 吴俊"或"吴俊卿魏底颜面" ;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 昌硕是他 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 字号 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 他也使用过字号"昌石" 其艺术将诗、书 画印 别号为"缶卢"、"苦铁"、" 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 龙"等 。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 晚年在70岁之 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 称自己为"吴 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 " 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中国近代画家。名质,字朴存、朴人,别号予向、虹庐、虹叟,中年更号宾虹,以号着称。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v3008y32fzs|480|270|qq}}<center>通城旧物 重现芳 。早年拥护辛亥革命,后在上 、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并担任书局编辑多年。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 海博物馆董事、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国立暨 画派 大学艺术系教授,杭州国立艺专教授,国立北平师范学院讲师等职。1949年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通传承</center></center>
==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 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考资料 ==
[[Category:650 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 。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國史料]]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