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叶燮

增加 1,215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文名字:
|}
摘要 叶燮xiè(1627~1703)清初诗论家<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5%8F%B6%E7%87%AExi%C3%A8%EF%BC%881627%EF%BD%9E1703%EF%BC%89%E6%B8%85%E5%88%9D%E8%AF%97%E8%AE%BA%E5%AE%B6&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叶燮xiè(1627~1703)清初诗论家 ],诗词名句网 - https://www.shicimingju.com/...- 2023-2-5</ref> 。字星期,号己畦。 [[ 嘉兴 ]] (今属浙江)人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5%AD%97%E6%98%9F%E6%9C%9F%EF%BC%8C%E5%8F%B7%E5%B7%B1%E7%95%A6%E3%80%82%E5%98%89%E5%85%B4%EF%BC%88%E4%BB%8A%E5%B1%9E%E6%B5%99%E6%B1%9F%EF%BC%89%E4%BA%BA&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字星期,号己畦。嘉兴(今属浙江)人 ],百度 - https://bkso.baidu.com/...- 2020-7-31</ref> 。晚年定居江苏吴江之横山,世称横山先生。叶绍袁、沈宜修幼子。康熙九年进士,十四年任 [[ 江苏 ]] 宝应知县。任上,参加镇压三藩之乱和治理境内被黄河冲决的运河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5%8F%82%E5%8A%A0%E9%95%87%E5%8E%8B%E4%B8%89%E8%97%A9%E4%B9%8B%E4%B9%B1%E5%92%8C%E6%B2%BB%E7%90%86%E5%A2%83%E5%86%85%E8%A2%AB%E9%BB%84%E6%B2%B3%E5%86%B2%E5%86%B3%E7%9A%84%E8%BF%90%E6%B2%B3&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参加镇压三藩之乱和治理境内被黄河冲决的运河 ],搜狐 - www.sohu.com/a...- 2021-9-12</ref> 。不久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主要著作为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有讲星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和诗文集《己畦集》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AD%A4%E5%A4%96%E5%B0%9A%E6%9C%89%E8%AE%B2%E6%98%9F%E5%9C%9F%E4%B9%8B%E5%AD%A6%E7%9A%84%E3%80%8A%E6%B1%9F%E5%8D%97%E6%98%9F%E9%87%8E%E8%BE%A8%E3%80%8B%E5%92%8C%E8%AF%97%E6%96%87%E9%9B%86%E3%80%8A%E5%B7%B1%E7%95%A6%E9%9B%86%E3%80%8B&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此外尚有讲星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和诗文集《己畦集》 ],百度 - https://bkso.baidu.com/...- 2020-7-31</ref>
快速导航:词条图册
中文名 : [[ 叶燮]]
主要成就:诗论专著《原诗》
民族: [[ 汉族]]
逝世日期:1703年
代表作品:原诗、江南星野辨、己畦集
信仰 : [[ 佛教]]
身份: 诗论家
出生日期:1627年
出生地 : [[ 江苏 ]] 吴江市北厍镇
国籍 :明末清初
  1627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明崇祯元年,叶燮生于南京国学署,祖居今吴江市北厍镇叶家埭
村。叶氏家族的历史可上溯至宋代,其六世祖叶梦得(1077~1148,号石林)为南、 [[ 北宋 ]] 间著名学者、诗人,曾官至翰林学士,极力主张抗金,多陈抗金 之计,退职后居乌程(今浙江湖州)。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著述甚丰,有《石林诗话》等著作传世。此后,叶氏支派绵延,散居各地,江、浙、沪一带   较为集中,宋、元间名人辈出,有“吴中叶氏、天下望族”之誉。明初,叶氏第十六世叶福四由同里迁居分湖,成为分湖始迁祖,其居住的地方,后来被   叫作叶家埭(即今午梦堂故里)。定居分湖的叶氏一族,注重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以第二十世叶绅起,代有中举人、中进士的,叶绅在明成化间中进士,   官至尚宝司少卿,人称尚宝公。其后,第二十二世叶可成、第二十三世叶重弟(叶燮祖父)都是进士出身,叶可成曾参与并指挥抗倭斗争,吴江历史上有   名的胜墩战役就是叶可成参与策划及指挥的。
  叶燮的父亲叶绍袁是晚明文坛重要作家,母亲沈宜修则是明末最杰出的女诗人,叶绍袁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辞官归隐后,与沈宜修在叶家埭筑午梦堂而居,夫妇二人与膝下的子女陶醉在文艺的氛围里,一门之中,相互唱和,留下厚厚的十卷《午梦堂集》传世,其文学成就为叶氏家族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时人赞为“吴汾诸叶,叶叶交光”。叶燮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崇尚气节和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家庭中,为他此后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叶燮为叶氏第二十五世,按族谱,叶燮原名世倌、字星期。为叶绍袁第六子。
中文名字:
|}
  叶燮的五个兄长、四个姐姐,个个都富于文思才情,在贫淡的生活中,流连诗词歌赋,表达对于生活的热爱。特别是三姐叶小鸾,常常手把手地教叶燮读诗、古文,培养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小鸾在去世前的几天,还在教叶燮读《楚辞》。 家庭生活的幸福,在父亲叶绍袁归隐后的最初几年达到高   潮,聪慧的叶燮,四岁时由叶绍袁亲自教读《楚辞》,过目即能成诵,一时传为美谈。五岁时,与兄长们一起迁入谢斋(叶家读书之所)读书,由叶绍袁   亲自教导,叶绍袁常指着家中“清白堂”的匾额对年幼的叶燮他们说:“我家自都谏公以来,五世食禄,所贻者止此二字,故我每一顾不敢忘。我虽贫,   不为戚戚,固穷安命,可以自怡。汝辈若能兴起继志,吾愿毕矣!”父亲的这些训诲,叶燮“谨泣而志”,铭刻在心,终生不忘    然而,不幸却接二连三地光顾这个贫困的家庭,在兄姐们(二兄世偁、大姐纨纨、三姐小鸾)相继夭折后,母亲沈宜修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那 时,叶燮才八岁,就遭遇了人生三大悲痛之一的“少年丧母”,使年幼的叶燮更多地体味着尘世的悲欢离合。 母亲去世后,叶燮跟随父亲读诗作文,家 庭的变故,促使他在思想上的早熟,诗歌创作也突飞猛进,三兄世傛夭折时,年仅十四岁的叶燮作《哭兄诗八首》载入《灵护集·附》(《灵护集》为世傛的作品集)。   受父亲叶绍袁的影响,叶燮从小钻研佛学,精通佛理,尤其是《楞严经》、《楞伽经》等。叶绍袁也常把叶燮带到佛寺接受熏陶。其中,10岁那年, 叶燮随父到浙江径山拜访雪峤上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至晚年游庐山时,在山上寺里见到雪峤上人画像后题诗:“从来散圣别禅宗,巨擘唯推此一公(雪 峤)。我到庐山无别识,原来两世有家风”。可见佛学对叶燮有着深刻的影响,包括他的诗文创作。到了十五、六岁时,叶燮对佛学的理解和阐释,甚至 连许多道行高深的老和尚都驳不倒他了
   然而  1645年 不幸却接二连三地 南明弘 顾这个贫困的家庭 元年 在兄姐们( 兄世偁、大姐纨纨、三姐小鸾)相继夭折后 母亲沈宜修积劳成疾 朝廷派人到民间采选淑女 终于一病不起,那时 风波传到浙江 渐近嘉善。 叶燮 才八岁,就遭遇了人生三大悲痛之一 “少年丧母”,使年幼的叶燮更多地体味着尘世的悲欢离合。 母亲去世后,叶燮跟随 亲读诗作文, 庭的变故,促使他在思想上的早熟,诗歌创作也突飞猛进,三兄世傛夭折时,年仅十四岁的 嘉善王家紧急派人通知 叶燮 作《哭兄诗八首》载入《灵护集·附》(《灵护集》为世傛的作品集)。赶快到嘉善成婚,因
  受父亲 叶绍袁 的影响,叶燮从小钻研佛学,精通佛理,尤其是《楞严经》、《楞伽经》等。叶绍袁也常把叶燮带到佛寺接受熏陶。其中,10岁那年,叶燮随父到浙江径山拜访雪峤上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至晚年游庐山时, 山上寺 见到雪峤上人画像后题诗:“从来散圣别禅宗,巨擘唯推此一公 雪峤 时在杭州 。我到庐山无别识 原来两世有家风”。可见佛学对 叶燮 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长兄世佺带领赶往嘉善 包括他的诗文创作。 因赶 了十五、六岁时 稍缓 叶燮对佛学的理解和阐释 风波也已过去 甚至连许多道 没有举 高深的老和尚都驳不倒他了 婚礼 恰好那时嘉兴府开设科举考试(考秀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二月,朝廷派人到民间采选淑女,风波传到浙江,渐近嘉善。叶燮的岳父家嘉善王家紧急派人通知叶燮赶快到嘉善成婚,因叶绍袁不在家里(时在杭州),叶燮由长兄世佺带领赶往嘉善,因赶到稍缓,风波也已过去,没有举行婚礼。 恰好那时嘉兴府开设科举考试(考秀 才),叶燮就在嘉兴参加应试。三月发榜,叶燮高中第一,其应试文章得到高度评价,学使李于坚(介止)评为:“辞锋郁壮,妙辩纵横,至慧心灵悟,雷霆发声,万国春晓,岂小乘家可望”。阁学钱塞庵击节赞道:“以《南华》之汪洋,阐《楞严》之了义”。
===三年流亡===
  1644年甲申之变,崇祯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随后,清兵大举入关,铁骑所到之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企图以武力来威胁人民臣服。 在“民社既屋”之际,有民族气节的文人、学士,或树起义旗抗清,或削发为僧,走向空山荒刹。 1645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叶燮一大早起来,与三个   兄弟,随父亲在家庵圆通庵,和家人挥泪泣别,乘一叶扁舟,冒着瓢泼大雨,驶向茫茫分湖,开始居无定所,出没飘摇的流亡生涯,谁都不会想到,这一 去,竟再也没有回来,故乡,从此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秋风瑟瑟 芦叶飞花,凄凄秋雨裹挟着漫无方向的离人之途。船行过处,遭受兵火之劫的土地满目荒凉,到处是颓墙废桓,路上尽是逃难的人群,扶老携幼。直到九月十二日,打听到杭州城外皋亭山华桐坞 竟再也没 个叫安庐的地方 回来 较为安全 故乡 叶燮立即动身前往,联系妥当后,将父亲等人接到安庐,暂时歇脚。流亡途中的生活,让叶燮真切地感受了人情冷暖。在皋亭山住了两个多月,在 期间,既无法让家中知道他们流亡的情况,更无从知道家中会发生什么变故。寄居的庵主主动提出来愿代劳去分湖跑一趟,本以 有些油水 遥不 捞的庵主没想到叶家竟相当贫困,回到山中立刻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 与庵主相对照 是周围的人家平日对叶家父子就很照顾,听到被赶走的消息,借了船送叶燮父子离开,也亏得他们帮忙,才侥幸躲过清兵的盘查,重新雇船再走
  秋风瑟瑟,芦叶飞花,凄凄秋雨裹挟着漫无方向的离人之途。船行过处,遭受兵火之劫的土地满目荒凉,到处是颓墙废桓,路上尽是逃难的人群,扶 老携幼。直到九月十二日,打听到杭州城外皋亭山华桐坞有个叫安庐的地方,较为安全,叶燮立即动身前往,联系妥当后,将父亲等人接到安庐,暂时歇 脚。流亡途中的生活,让叶燮真切地感受了人情冷暖。在皋亭山住了两个多月,在此期间,既无法让家中知道他们流亡的情况,更无从知道家中会发生什 么变故。寄居的庵主主动提出来愿代劳去分湖跑一趟,本以为有些油水可捞的庵主没想到叶家竟相当贫困,回到山中立刻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 与庵 主相对照的是周围的人家平日对叶家父子就很照顾,听到被赶走的消息,借了船送叶燮父子离开,也亏得他们帮忙,才侥幸躲过清兵的盘查,重新雇船再走。   到下一年(1646)农历四月,叶燮父子辗转进入太湖,先后在太湖周边的寺、庵中避难。一路上,叶燮他们大多寄住在寺、庵,使叶燮有机会观摩佛事的礼仪,与僧人讨论佛学,象奉慈庵迎如来佛像的仪式,圣恩寺说戒受戒的仪式等,既让叶燮对佛理及佛事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也给叶燮的流亡生活以   些许的精神调节和慰藉,暂时忘却流亡的痛苦,同时对叶燮的学术和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在太湖中相对平静的生活转瞬即逝,清兵疯狂搜捕、屠杀江南 抗清义士的消息传到太湖中,叶绍袁也在追捕的名单中,不久,杨廷枢等人被捕杀害,叶燮父子只得离开太湖。   叶燮雇小船陪同父亲由水路前往浙江, 一路上困难重重,经过平望时,清兵设了重重关卡,叶燮与父亲化妆成农民,弃船上岸,绕道而行,在莺 湖边与船只会合,重新上船,先到嘉善,随   后,赶往浙江平湖,那已经是1647年的夏天。平湖冯家,是叶绍袁的外婆家,叶燮在平湖陪伴年迈多病的父亲,直到父亲病逝。
===隐居横山===
中文名字:
|}
  叶燮在平湖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离开平湖,孤身一人来到太湖,隐居横山。 横山,在苏州城西南约十五里(古时计量,据《木渎志》)的地方,因四面皆横而得名。横山又名踞湖山,也叫七子山。据《横山志》,横山方广四十余里,苏州城外的茶磨、吴山、宝华、紫石、民山等山都在横山范围之   内,横山是其总称,有横山山脉的说法,其南面临石湖,宋代诗人范成大隐居石湖,有范石湖之称。 叶燮在三年的流亡生活中,曾经一度在太湖周边的山中、寺庵居住,对横山的地理环境有相当的了解。横山树木葱笼,地域广大,人烟稀少、人迹罕至,是个适宜于隐居的处所,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就曾隐居于些,如朱桓、陆云、顾野王等。当时,山中就有一名据说姓陶的隐者隐居于此,此人从不与人交往,叶燮隐居于横山之后,二人也从来没有见过面,叶燮曾数次去寻访那人也避而不见,因此,选择在横山隐居,可以避开尘世的纷纷扰扰,尤其在清初,存有复明之想的叶燮,自然把横山看作是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处。 古人在选择隐居场所时,往往存有忠、孝两全的想法,不少人在先人的坟前结庐而居,同时为先人守坟,尽后辈一点孝道。 叶燮选择横山,也不无这样的考虑。
  迁分湖之前,叶家的祖坟葬在吴县西山,迁分湖之后,叶家的祖坟就葬在北厍大珠圩。尚佛的叶绍袁觉得风水不好,多方选择理想的墓穴。1641年、叶绍袁入太湖,在踞湖山百福字圩看中了一块地,买了下来,准备安葬先人的坟墓,其后,叶绍袁多次到踞湖山,规划坟地,到1643年农历十二月,叶燮随父亲等人到踞湖山百福字圩,将祖父祖母的坟安葬好,并迁入其它先人的坟。在出家流亡离开太湖往浙江前,叶燮还曾到祖先的坟上扫墓。 在横山隐居,既可以为先人守坟尽自己的孝心,又能躲避清廷的追捕,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读书,此举是一石三鸟,横山,自然成为叶燮隐居的首选之地。 况且,当时叶燮的长兄世佺、四兄世侗、七弟世倕都在横山附近的邓尉、支硎等地避难、就医,也需要叶燮的照料,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叶燮在横山隐居下来。 隐居于横山的叶燮,在横山一住二十多年,除了出门游历坐馆之外,几乎闭门不出,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读书上,博览古今典籍,参悟学理与佛理。
===奔鲋炊饭===
  叶燮的婚礼于流亡途中的1646年三月十八日在嘉善的岳父家举行。在那段流离失所的日子里,为了照顾疾病缠身的父亲和兄弟,在岳父家住了不到二十天,叶燮便不得不与新婚的妻子垂泪泣别。在横山住下来后,叶燮把妻儿接到横山,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自食其力,在住所边上开垦出小块土   地,种上稻米、蔬果,还植花种草调节贫困的生活。 为了生计的需要,叶燮有时还得离开横山。旧时的文人谋生的方式以当私塾的老师为主,称为坐   馆。叶燮也是如此,叶燮少负才名,在江浙一带有一定的影响,请叶燮前去坐馆的人家很多,叶燮前后曾在苏州本地以及浙江的海盐、石门等地做过多年的坐馆先生。   在做坐馆先生那些年中,叶燮在教小孩子读书之余,还有机会同当地一些少年文士相交往,这些人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清初文坛的知名人物或者地方 上的大吏要员。他们以文章声气相应求,文人的交往常以酒助兴,所谓诗酒唱和,叶燮与这些少年文士的交往亦常常约为诗文酒会,叶燮的雄辩阔论,精 辟独到的见解,下笔千言立就的敏捷才思,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俨然有精神领袖的风采。而这种交往中建立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人生的暮年,几十年过 后,名士劳之辨(康熙三年进士)回忆当初与叶燮的交往时说:“予甫事操觚,追随于…诸君末,大率少壮习气,未尽除去”。当初叶燮等人的意气风发 由此可见一斑,劳之辨又说,“其议论兼读其古文辞,学海才澜,随手涌出,予信其必以文章名世”。 叶燮坐馆时与文人的交往,以及南来北往的匆匆奔走,开阔了思维的视野,文友交往时思想碰撞的火花,都为叶燮的诗文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   而叶燮自己对这一时期的坐馆生活却很不满意,这不是自己愿意选择,而是为了生计的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叶燮把自己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分别结集
  在做坐馆先生那些年中,叶燮在教小孩子读书之余,还有机会同当地一些少年文士相交往,这些人中,有不少后来成 清初文坛的知名人物或者地方上的大吏要员。他们以文章声气相应求,文人的交往常以酒助兴,所谓诗酒唱 《奔鲋集》 《炊饭集》 叶燮与 正是表达了 些少年文士的交往亦常常约为诗文酒会,叶燮的雄辩阔论,精辟独到的见解,下笔千言立就的敏捷才 ,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俨然有精神领袖的风采 而这种交往中建立 鲋是鲫鱼 友谊,一直保持到人生的暮年,几十年过后,名士劳之辨(康熙三年进士)回忆当初与叶燮的交往时说:“予甫事操觚,追随于…诸君末,大率少壮习气,未尽除去”。当初叶燮等人的意气风发由此可见一斑,劳之辨又说,“其议论兼读其 文辞 学海才澜,随手涌出,予信其必以文章名世”。 叶燮坐馆时与文人的交往,以及南来北往的匆匆 走,开阔 鲋即是为 思维 觅食而奔波 视野 文友交往时 炊饭的意 想碰撞的火花 也差不多 都为叶燮的诗文创作提供 说明 大量的题材。无奈、艰苦却还要去
  而叶燮自己对这一时期的坐馆生活却很不满意,这不是自己愿意选择,而是为了生计的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叶燮把自己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分别结集为《奔鲋集》和《炊饭集》,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鲋是鲫鱼的古称,奔鲋即是为了觅食而奔波的鱼,炊饭的意思也差不多,说明了无奈、艰苦却还要去 做的意思。因而,这两部书稿中的大部分作品,叶燮晚年在编《已畦诗文集》时多删弃没有选用,仅存的部分作品也散见在其他人回忆、追悼叶燮的诗中。
===科举出仕===
  清朝初年,为了巩固和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特别是抗清运动声势浩大的江南地区,清朝统治者一方面残酷镇压抗清运动,包括进行文化控制,制造了“明史案”等惨案,一方面又使用怀柔手段,笼络江南的知识分子,在科举考试中,大量录用江南的知识分子,尤其苏州,清初的科举考试中,出了 许多状元(当然还有大量进士),状元和进士的数量超过全国其它地方。 随着清朝政权的逐步稳固,复明已经成为不可能,在这样有时代背景下,胸怀大志的叶燮重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选择,决定走科举出仕的道路,做一番人生的大事业    早在少年时期,为了应试科举,叶燮就学习过应制的诗文写作,青年以后,社会时局的变迁,生活境遇的变化,使叶燮在诗文创作时喜欢“六朝骈丽指事属辞饾饤藻馈”一类的作品,即诗文中堆砌华丽的词藻,也学习长于表达情感的长短句(即词)的写作,这些写作,是叶燮在特定条件下的游戏之 作,晚年时,叶燮把此类作品尽行砍去,一首不留。 科举应试,主要是写策论之类的文章。叶燮为了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大量阅读经史子集等典章 时,把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写成策论式的文章,一则是练习应试的技巧,一则是记录自己读书的所思所得,这些策论文章中的部分精品,后来收入 已集》。 收入文集的这些策论,一方面继承了“文以载道”说,一方面又能直抒胸臆,争是非而不争工拙,文章议论风发,语言雄辨,很有气势,构思 畦文新颖,立论大胆,层次清晰,步步深入,极富感情色彩,而最突出的特点是能不因袭前人,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却又非故作怪语的翻案文章,如《诸葛 孔明论》、《李泌论》等。从具体的事实出发,以实践来检验功过是非,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认为诸葛亮并非历来所论的“智”与“义”,李泌则才是 当之无愧的“社稷之臣”,此论力排众议、不同凡响。经过精心的准备,叶燮在科举考试中一路顺风满帆,康熙五年(1666)在乡试中中举人,康熙九年取进士
   早在少年时期,为了应试科举 进士归来 ,叶燮 就学习过应制 诗文写作,青年 知名度比 后,社会时局的变迁,生活境遇的变化,使叶燮在诗文创作时喜欢“六朝骈丽指事属辞饾饤藻馈”一类的作品,即诗文中堆砌华丽的词藻,也学习长于表达情感的长短句(即词)的写作 前更高了 这些写作 趁着尚未被选派官职 叶燮 在特定条件下的 到安徽黄山等地 戏之作 晚年时,叶燮把此类作品尽行砍去,一首不留。 科举应试,主要是写策论之类的文章。叶燮为了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大量阅读经史子集等典章时,把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写成策论式的文章,一则是练习应试的技巧,一则是记录自己读书的所思所得,这些策论文章中的部分精品,后来收入《已畦文集》 抒发豪兴 收入文集 黄山 这些策论,一方面继承了“文以载道”说,一方面又能直抒胸臆,争是非而不争工拙,文章议论风发,语言 奇险绝、变化万端 很有 势,构思新颖,立论 象之阔 胆,层次清晰,步步深入,极富感情色彩,而最突出的特点是能不因袭前人,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却又非故作怪语的翻案文章 如《诸葛孔明论》、《李泌论》等。从具体的事实出发,以实践来检验功过是非,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认为诸葛亮并非历来所论的“智”与“义”,李泌则才是当之无愧的“社稷之臣”,此论力排众议、不同凡响。经过精心的准备,叶燮在科举考试中一路顺风满帆,康熙五年(1666)在乡试中中举人,康熙九年取进士。
  进士归来,叶燮的知名度比以前更高了,趁着尚未被选派官职,叶燮到安徽黄山等地游览,抒发豪兴。黄山的雄奇险绝、变化万端,其气象之阔大, 让叶燮感慨不已,他在黄山住了十多天,反反复复地体味揣摸黄山的精神和韵味,但没有写一首诗,在古稀之年追忆当年游黄山时,依然为黄山的博大精深所感怀,觉得难以提笔作诗。
===知县宝应===
  宝应古称安宜,秦时属东阳郡,唐代天宝年间,尼姑真如于安宜得到八样宝物献给肃宗,朝廷目为祥瑞,即将安宜改为宝应,隶属扬州府,沿习至今。 康熙十四年(1675),49岁的叶燮怀着为国为民干点有益事业的理想,出任宝应知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叶燮到任之时,宝应县境满目疮夷,   百废待兴,而民怨沸腾充塞于道,叶燮接任之时,立即着手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驱除水患。 宝应县境东北有一射阳湖,是当地的大湖泊。前任孙蕙在任   时,射阳湖发生一起杀人劫案,迁延日久,未获真盗,孙蕙急于破案,竟轻信其心腹奸吏祥的捏辞,将射阳湖无辜渔民四十六人,指为盗匪团伙,骈斩结   案。叶燮到任后,当地渔民纷纷告状诉说怨情,叶燮展开周密的调查,详察灾情,在查清事实真相后,严惩凶犯,为被杀的无辜渔民恢复名誉,加以抚   恤,终使怨案云开雾散,并将奸吏祥驱逐出境,赢得当地百姓的拍手叫好。 面对当时连年水患,那些高官们只知墨守成规,却不懂因势制宜的治水方   法,徒扰百姓而于患无补。康熙十五年,淮(河)黄(河)并溢,山阳钓鱼台,宝应高家堰,高邮清水潭一时并决,河水泛滥,声如雷霆,道路村庄全被   冲垮,百姓呼号连天,景状十分惨烈。叶燮征督民夫抢修堤防,对老弱病残的贫户一律免派,而对那些“公然脱籍簿”,依然灯红酒绿的豪绅富户却概不豁免。叶燮审时度势,根据地理状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加紧抢修,叶燮亲自参加抢修河堤的劳动,与民工同吃同住,经过三个月的奋力抢救,宝应东西60里   河堤全部保住,大大缓解了水灾造成的损失,虽然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却也得罪了那些豪门富户、缙绅之家。 水灾刚过,洪水尚未退尽,当道监司即令   申报涸田,以便恢复征赋。当道派出使者查勘,厉声呵斥:居然目中无官,而不报涸田。叶燮陪同使者同去查看,待看到实情以后,使者也只得同情地叹   息而去。 兴修水利恢复生产都需要钱,以前,宝应地丁岁入了万余两,驿站额支1万余两,到叶燮时,地丁岁入仅1700余两,且须按月提解,无可挪移,   驿站额支减为400余两,不啻杯水车薪,应付往来信使犹嫌不足。而“三藩”军兴以来,军器、粮草等运输使费,皆须地方垫支,虽可报销拔补,也大多   是一纸空文,叶燮多次呈文催拔,自然引起上司的不快,勉强拔补,也是大打折扣。叶燮面临财政空虚,而家无余资的情况,只得私人举债,以应驿政急    需(后来还有人到横山向叶燮讨债)。其实,叶燮并非没有钱路。当时宝应有“万乡绅之盗案”等三大狱,说情者,仇陷者,络绎不绝。若以此据为奇   货,攫取万金可说轻而易举,叶燮却丝毫不为所动,秉公执法,行之以恕,他的清正廉洁为当地百姓所拥护。
===白田风雅===
  作为诗人的叶燮,在繁忙的公务政事之隙,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的社会现状,一腔悲愤之情溢于笔端,写下了反映宝应民生疾苦的《纪事杂诗十二首》,悉系发自肺¸之言,堪为史诗。《御马来》写讨伐“三藩叛乱”时,骑兵过境,先遣一骑冲风而来,“手持大府贴,   马到头行”,索要军需粮草限时刻日,军帖告诫:“毋轻身与名”,连县官吏役都战战兢兢,何况百姓。清廷为恩赏讨叛将士,特自内库关发饷银,由京   解送前线,称为“帑金”,《帑金递》纪述,所过州县,要确保其安全,且须备足民夫到站倒换,“夕到朝送发,斯须勿停徂”,而宝应当时“邑小剩残黎”,应募的人虽勉强挨达前州,却“道死十三躯”,尸体运回,家人哭声动野。   反映宝应水患的《荷锸夫》记一位荷锸持畚、挑土筑堤的老翁,“皮骨抛酸楚”,“肠饥转鸣鼓”,相反豪门巨户却“占籍酣歌舞”。《采柳谣》描 述水患时的扰民,当时令百姓扎柳成埽用以培堤,“去年采东乡,今年采西乡,东西两乡柳,采之尽斧戕”,以致“境内一望空”,而这些“投之沧渊 中,飘如马脱僵”。《衙前钟》等抨击上官、令史和大差们,不顾人民疾苦,索要“牺牲酒醴罗,玉帛交横陈”的供应,尤其是频繁的大役,搞得人诚惶诚恐,闻“钟”丧胆,惟恐“抗拂立粉齑”。    叶燮的这些诗稿在宝应的文人中迅速流传开来,一批正直的文人为知县的人品、文品所感动,不约而同地汇集起来,用诗人的敏感和率真,写出了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并且追随在叶燮身边,形成了一个诗人群体,这些人和叶燮结成了真挚的友谊,并这种友谊保持、发展到人生的暮年以至终 老。 这些人中有称为宝应二杰的王筑夫、陶 (及其子文虎),宝应状元王式丹(康熙四十二年,当时还是青年),翰林侍读乔莱及其子崇烈等。 乔 莱,号石林,康熙六年进士,后举博学鸿词,升至翰林侍读,至今宝应仍存其私家园林纵棹园。乔莱与王式丹在叶燮晚年曾多次到横山探望叶燮,留下不 少诗作。乔莱归隐后在故居(后改名亏园)筑乐志堂,请叶燮作《乐志堂记》,那时叶燮已64岁。 后来,宝应的诗人还邀叶燮重至宝应,并由叶燮撰
  反映 宝应 水患的《荷锸夫 重修六事亭碑记 记一位荷锸持畚、挑土筑堤的老翁 。宝应又有别称白田 “皮骨抛酸楚” 后来 “肠饥转鸣鼓”,相反豪门巨户却“占籍酣歌舞”。《采柳谣》描述水患 宝应的诗人将叶燮在宝应 所作 扰民,当时令百姓扎柳成埽用以培堤,“去年采东乡,今年采西乡,东西两乡柳,采之尽斧戕”,以致“境内一望空”,而这些“投之沧渊中,飘如马脱僵”。 衙前钟 记事杂诗十二首 等抨击上官、令史 及其他唱和之作 大差们,不顾人民疾苦,索要“牺牲酒醴罗,玉帛交横陈”的供 后来重至宝 ,尤其是频繁 所作 大役,搞得人诚惶诚恐,闻“钟”丧胆,惟恐“抗拂立粉齑”。 诗与
  叶燮的这些诗稿在宝应的文人中迅速流传开来,一批正直的文人为知县的人品、文品所感动,不约而同地汇集起来,用诗人的敏感和率真,写出了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并且追随在叶燮身边,形成了一个诗人群体,这些人和叶燮结成了真挚的友谊,并这种友谊保持、发展到人生的暮年以至终老。 这些人中有称为宝应二杰的王筑夫、陶 (及其子文虎),宝应状元王式丹(康熙四十二年,当时还是青年),翰林侍读乔莱及其子崇烈等。 乔莱,号石林,康熙六年进士,后举博学鸿词,升至翰林侍读,至今宝应仍存其私家园林纵棹园。乔莱与王式丹在叶燮晚年曾多次到横山探望叶燮,留下不少诗作。乔莱归隐后在故居(后改名亏园)筑乐志堂,请叶燮作《乐志堂记》,那时叶燮已64岁。 后来,宝应的诗人还邀叶燮重至宝应,并由叶燮撰《宝应重修六事亭碑记》。宝应又有别称白田,后来,宝应的诗人将叶燮在宝应时所作的《记事杂诗十二首》及其他唱和之作和后来重至宝应所作的诗与当地 诗人的作品,分别编成《白田唱和集》和《白田风雅》等集子。这一时期是清初宝应诗人最活跃的时期,极一时风雅之盛,史称白田风雅。
===罢官退隐===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