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荷包

增加 77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荷包 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后发展为爱情信物,荷包 </big>'''|-|<center><img src=http://i0.hdslb.com/bfs/article/3323de9c206a8467d5a6d86403a2a960b298af67.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so.com/view?src=tab_baike&q=%E8%8D%B7%E5%8C%85&correct=%E8%8D%B7%E5%8C%85&ancestor=list&cmsid=30afda3780ed0c49dfb8230308302498&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18&adstar=0&clw=258#id=7cad905bb170afa2b3e23c3d53aca69c&currsn=0&ps=68&pc=68 来自 呢图网 的图 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荷包|-
别名荷囊| align= light|
类属汉族传统服饰中文名称;荷包
佩带方式随身佩带别名;荷囊
造型圆形、方形等类属;汉族传统服饰
图案花卉、鸟兽、山水等佩带方式;随身佩带
用途装零星物品造型;圆形、方形等
目录1荷包简介2汉代3南北朝4唐代5称谓考6绣荷包7端午节挂荷包8 图案;花卉、鸟兽、 西民调9香包10关于荷包的歌11荷包的现状折叠编辑本段荷包简介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所谓"荷囊",即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因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 ),只能贮放在这种袋里。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囊"之称。
折叠编辑本段汉代《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曹瞒传》:"(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细物。"《晋书·邓攸传》也记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囊。由此可见,汉魏时期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囊。在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囊"。这种饰有兽头纹样的囊形象,在山东沂南一汉墓画像石上还可以看到:中室北壁的东段,画分上下两格,皆刻人物故事。下格中的两人皆戴着布纹的帽子, 带结于头后,衣袖皆卷起,腰束带。其中左边一人加束革带,从右腰革带垂下一虎头纹佩囊,佩囊比较大,做工也精致,还绣有花边。中室北壁西段的上格亦画有相同的一荷包,不同的是人 途;装零星 佩带的方向不一样,是从左腰革带垂下一虎头纹佩囊。|}
折叠编辑本段南北朝至南北朝时,佩囊制度正式确立 '''荷包'''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 ,人们所 随身 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 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 后发展为爱情信 做成的 但仍然沿用囊 荷包 名称。《隋书·礼仪志六》:"(北朝)囊 图案有繁有简 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 花卉、鸟、[[兽]] 六品彩缕,七 草虫 山水 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 人物以 爪。"至隋代则专施于良娣以下命妇,以别嫔妃的兽头囊。《隋书·礼仪志七》:"良娣,鞠衣之服,银印钮,文如其职。佩采玉,青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兽爪囊。余同世妇。保林 吉祥语 八子,展衣之服,铜印环钮, 诗词 如其职。佩水苍玉 字都有 艾绶……兽爪囊 装饰意味很浓 "兽爪囊 <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42869 荷包金融可靠吗? ] 囊之一种,简称"兽爪"或"爪",是织有兽爪纹样的小型佩囊,北朝官吏常佩于腰际以盛印绶。知乎,2016年2月16日 </ref>
折叠编辑本段唐代==荷包简介== 唐代放官印、鱼符(龟符) 荷包 前身叫"荷囊"。荷者,负荷;囊者, 与装 也。所谓"荷囊",即用来盛放零星 细物的 佩囊分开使用 小袋。因古人[[衣服]]没有口袋 据《朝野佥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 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 以上佩刀砺 (如毛巾、印章及钱币 ),只能贮放在这种 里。最早的荷囊 彩为鱼形 在使用时既可手提 结帛作之 又可肩背 取鱼之象,强之兆 所以 。"刀砺袋,鱼形袋,新、旧《唐书》 之为" 鱼袋持囊" 或称" 蹀躞七事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 七事旁囊" 即佩刀、刀子、砺石、契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物 蹀躞七事应是后来的"七事 制作 包"(《歧路灯》第七十八回) 前称。唐代妇女尤其喜欢佩带荷包。荷包大 材料,一般 为圆形 用皮革 故又 不同的纹样 "囊"之称
==汉代==《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曹瞒传》:"(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细物。"《晋书·邓攸传》也记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囊。由此可见,汉魏时期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囊。在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囊"。这种饰有兽头纹样的囊形象,在山东沂南一汉墓画像石上还可以看到:中室北壁的东段,画分上下两格,皆刻人物故事。下格中的两人皆戴着布纹的帽子,用带结于头后,衣袖皆卷起,腰束带。其中左边一人加束革带,从右腰革带垂下一虎头纹佩囊,佩囊比较大,做工也精致,还绣有花边。中室北壁西段的上格亦画有相同的一荷包,不同的是人物佩带的[[方向]]不一样,是从左腰革带垂下一虎头纹佩囊。 ==南北朝==至南北朝时,佩囊制度正式确立,人们所佩的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囊的[[名称]]。《隋书·礼仪志六》:"(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至隋代则专施于良娣以下命妇,以别嫔妃的兽头囊。《隋书·礼仪志七》:"良娣,鞠衣之服,银印钮,文如其职。佩采玉,青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兽爪囊。余同世妇。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铜印环钮,文如其职。佩水苍玉,艾绶……兽爪囊。"兽爪囊,囊之一种,简称"兽爪"或"爪",是织有兽爪纹样的小型佩囊,北朝官吏常佩于腰际以盛印绶。 ==唐代==唐代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据《朝野佥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刀砺袋,鱼形袋,新、旧《唐书》称之为"鱼袋"、"蹀躞七事"。"七事"即佩刀、刀子、砺石、契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物。蹀躞七事应是后来的"七事荷包"(《歧路灯》第七十八回)的前称。唐代妇女尤其喜欢佩带荷包。荷包大多为圆形,上有不同的纹样。 据考,唐宋时期作为饰物随身带的"鱼袋"、"龟袋"还多是盛物的口袋。荷包成为珍贵佩饰物当缘始于 [[ 唐代 ]]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降诞》:"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寮有献承露囊者。"杜牧《过勤政楼》诗:"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承露囊,即荷包,由眼明囊演变而来(眼明囊之俗:古俗农历八月初一凌晨,妇女以彩帛之囊盛装树木花草上的露水,相传以此洗眼,能使人一年之内保持目明)。百官献囊名曰"承露囊",隐喻为 [[ 沐浴 ]] 皇恩。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用作佩饰,男女常佩于腰间以盛杂物。==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r03075e3ay3|480|270|qq}}<center>矿泉水瓶做小荷包</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