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移除 3,010 位元組, 1 年前
以“楚国,西元前659年荆改曰楚。”替换内容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big> ''' |- |  [[File:T01998dc963db96c940.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998dc963db96c940.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516115&sid=4726062 来自 360 的图片]]]|-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湖广地区(今[[湖北]]、湖南)自周以后即称楚地。明代,"楚"正式成为湖广布政使司的代称。 清初,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二省,"楚"仍长期为湖南、[[湖北]]中任一省份的别称。=='''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Chu 全称;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别称;湖广省 宣德之后,明代人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附会于《诗经》的"二南十三 "。此外 明朝的分封制度与督抚制度加强了各布政使司与周代诸侯国的联系。明中期,内地各布政使司的代称逐渐成形,绝大多数采用周代各诸侯国国名;边疆布政使司多为古国或古民族名,只有较晚建立的贵州布政使司采用秦朝郡名。 至明中叶,"楚"所的指代地域范围边界已不再模糊,明确为湖广布政使司,即清代的湖南[[湖北]]两省地域。成书于嘉靖二十四 西元前659 (1545)的《 荆改曰 纪》就明确将"楚"与湖广布政使司对应 《楚纪》开篇详细介绍了明代湖广地区的行政区划,紧接着的按语中说:我皇祖见高千古、功冠百王,乃分封宗藩于天下,以法先王显比之道。列司以统府,列府以统州、县,以酌后世独运之权。而又恩法并行、威惠懋著,以绥蛮荒、以操古今合一之势。於乎,观诸楚而天下之政出于一矣。 直到清康熙时期湖广左右布政使分疆而治,"湖广省"的称呼仍存在,并隐隐凌驾于湖南、[[湖北]]二省之上,如乾隆《大清会典·户部·疆理》就称"湖广湖北省"和"湖广湖南省"。直到嘉庆《会典》才完全清除此前因分省而遗留的"湖广"痕迹。嘉庆《清会典事例·户部·疆理》:"京师顺天府、盛京奉天府、直隶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楚不仅是湖广省的别称,也是湖南、湖北中任一省份的别称。两省细分可称"楚南"、"楚北",亦被称为"南省"、"北省"。相对具有地方历史文化含义的别称"湘"、"鄂"也渐渐兴起,但起初都挂着"楚"这一前缀。湖北被称为"楚鄂",如乾隆间湖北人崔应阶在山东做巡抚,作《黄冈二石桥记》和《重修五龙潭神祠记》,均自署"巡抚楚鄂崔某"。同样地,湖南亦有"楚湘"的说法,比如"瞿木夫中溶,嘉定名士,钱竹汀宫詹女夫,官楚湘藩幕,适开湖南通志局"。<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6%A5%9A 楚], 360国学 ,</ref>=='''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11,2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