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曹无伤

增加 2,61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曹无伤</big>'''|-|<center><img src=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0f025dac7fb951ed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9B%B9%E6%97%A0%E4%BC%A4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align= light|中文名字:|} '''曹无伤'''(?-前206),部分史书中也写作曹毋伤<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9B%B9%E6%97%A0%E4%BC%A4%EF%BC%88%3F%EF%BC%8D%E5%89%8D206%EF%BC%89%EF%BC%8C%E9%83%A8%E5%88%86%E5%8F%B2%E4%B9%A6%E4%B8%AD%E4%B9%9F%E5%86%99%E4%BD%9C%E6%9B%B9%E6%AF%8B%E4%BC%A4&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曹无伤(?-前206),部分史书中也写作曹毋伤 ],搜狐 - www.sohu.com/a...- 2022-7-1</ref> 。他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他是导致 [[ 鸿门宴 ]] 事件发生的人物之一,亦因此被刘邦处死。<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4%BB%96%E6%98%AF%E5%AF%BC%E8%87%B4%E9%B8%BF%E9%97%A8%E5%AE%B4%E4%BA%8B%E4%BB%B6%E5%8F%91%E7%94%9F%E7%9A%84%E4%BA%BA%E7%89%A9%E4%B9%8B%E4%B8%80%EF%BC%8C%E4%BA%A6%E5%9B%A0%E6%AD%A4%E8%A2%AB%E5%88%98%E9%82%A6%E5%A4%84%E6%AD%BB&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他是导致鸿门宴事件发生的人物之一,亦因此被刘邦处死 ],百度文库 - wenku.baidu.com/v...- 2023-1-14</ref> 中文名 : 曹无伤 国 籍 : 中国( [[ 西汉 ]] ) 职 业 :[[ 将领]] 官职 : 左司马 别 名 : 曹毋伤 逝世日期 : 前206 所处时代 : [[ 汉朝]]  ''' 录'''
1历史记载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高帝纪上》
 
2传信相关
 
3下场说明
 
4相关争议
 
5人物相关
 
与鸿门宴有关的人物
 
刘邦所部的左司马之一
 
司马之职更像是楚制
 
曹无伤传递的情报内容
 
刘邦当时的护身符
 
刘邦让出王关的权利
 
 
刘邦的巧妙对话
 
项羽供出曹无伤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 曹无伤 ]] 是栽在自己手上 
6死因分析
 ==1历史记载 编辑== 
《史记·项羽本纪》
曹无伤 沛公左司马 曹无伤 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B2%9B%E5%85%AC%E5%B7%A6%E5%8F%B8%E9%A9%AC%E6%9B%B9%E6%97%A0%E4%BC%A4%E4%BD%BF%E4%BA%BA%E8%A8%80%E4%BA%8E%E9%A1%B9%E7%BE%BD%E6%9B%B0%EF%BC%9A%E2%80%9C%E6%B2%9B%E5%85%AC%E6%AC%B2%E7%8E%8B%E5%85%B3%E4%B8%AD%EF%BC%8C%E4%BD%BF%E5%AD%90%E5%A9%B4%E4%B8%BA%E7%9B%B8%EF%BC%8C%E7%8F%8D%E5%AE%9D%E5%B0%BD%E6%9C%89%E4%B9%8B&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古文之家 - m.cngwzj.com/shiju/...- 2023-1-9</ref>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4%BB%A4%E5%B0%86%E5%86%9B%E4%B8%8E%E8%87%A3%E6%9C%89%E9%9A%99%E3%80%82%E2%80%9D%E9%A1%B9%E7%8E%8B%E6%9B%B0%EF%BC%9A%E2%80%9C%E6%AD%A4%E6%B2%9B%E5%85%AC%E5%B7%A6%E5%8F%B8%E9%A9%AC%E6%9B%B9%E6%97%A0%E4%BC%A4%E8%A8%80%E4%B9%8B%EF%BC%9B%E4%B8%8D%E7%84%B6%EF%BC%8C%E7%B1%8D%E4%BD%95%E4%BB%A5%E8%87%B3%E6%AD%A4%EF%BC%9F%E2%80%9D%E2%80%A6%E2%80%A6%E6%B2%9B%E5%85%AC%E8%87%B3%E5%86%9B%EF%BC%8C%E7%AB%8B%E8%AF%9B%E6%9D%80%E6%9B%B9%E6%97%A0%E4%BC%A4&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搜狐 - www.sohu.com/a...- 2022-7-1</ref>
《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高帝纪上》
沛公左司马曹毋伤闻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先入关,能破秦,与将军复相见。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毋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沛公左司马曹毋伤闻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羽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先入关,能破秦,与将军复相见。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毋 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2传信相关 编辑曹无伤==
曹无伤
 
刘邦于前206年攻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项羽过了接近一个月才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并在得悉刘邦已取得关中后攻陷此关。
据《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感到很愤怒,   并在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
==3下场说明 编辑鸿门宴==
鸿门宴
 
刘邦在得到项伯(项羽叔父)的通知和张良的建议后亲自见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款待。范增在席上意图加害刘邦但不成功,是为鸿门宴。
刘邦担心范增等人的加害而逃席,回到自己军中便立即处死了曹无伤。
==4相关争议 编辑==《史记》
《史记》
 
唯一对他有所记载的史籍《史记》未有对曹无伤作出深入的描述。该段文章近年被列为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有阅读者则对曹无伤的身份、角色、动机均作出讨论和研究。
现时亦有论者将曹无伤和项伯比较,认为两人均背叛所属阵营的人。有些意见指曹无伤的贡献比项伯为小。
 
以下转载自菜九段文:
==5人物相关 编辑==
与鸿门宴有关的人物
 
鸿门宴
鸿门宴作为历史公案的鸿门宴,其始其终都与一个人物挂上了号,这个人就是曹无伤。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刚刚出场就立即谢幕的人物、却让历史永远地记   住了他。后世甚至以为,因为曹无伤才有鸿门宴。菜九以为,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是,无论有没有曹无伤,都会有鸿门宴。
刘邦所部的左司马之一
除曹无伤外,刘邦所部的左司马尚有三人,他们是蓼侯孔藂,费侯陈贺,斥丘侯唐厉。但一提到左司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无伤。比如,沛公初起兵时斩秦泗川守壮的功臣就是左司马,《高祖本纪》记此事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索隐》引颜师古云:“得,司马之名。非也。按後云左司马曹无伤,自此已下,更不见替易处,盖是左司马无伤得泗川守壮而杀之耳。”这一来二去,就将这一桩大功落实在了曹无伤的名下。只是这种认定不是没有争议的,《史记会注考证》引周寿昌曰:“沛公此时左司马尚有孔聚、陈贺、唐厉、不止曹无伤一人。《功臣表》可证。”但菜九以为,这个功劳可能还真应该归之于曹无伤。因为另几人是汉之功臣,如果是他们中某人所为,直接说就是了,何必只保留官职而不提姓名。可能的原因是曹无伤已成了罪人,不便提。而击杀秦郡守之功又是反秦战事之最可称道者,不容没去,故有此种记载方式。当然,记不住人的姓名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考虑到沛公部此时刚刚起兵,部队的建制尚属草创,是否有官衔名号还很成问题,此官职极有可能是日后追记的。
除曹无伤外,刘邦所部的左司马尚有三人,他们是蓼侯孔藂,费侯陈贺,斥丘侯唐厉。但一提到左司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无伤。比如,沛公初起兵 时斩秦泗川守壮的功臣就是左司马,《高祖本纪》记此事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索隐》引颜师古云:“得,司马之名。非也。按後云左 司马曹无伤,自此已下,更不见替易处,盖是左司马无伤得泗川守壮而杀之耳。”这一来二去,就将这一桩大功落实在了曹无伤的名下。只是这种认定不 是没有争议的,《史记会注考证》引周寿昌曰:“沛公此时左司马尚有孔聚、陈贺、唐厉、不止曹无伤一人。《功臣表》可证。”但菜九以为,这个功劳 可能还真应该归之于曹无伤。因为另几人是汉之功臣,如果是他们中某人所为,直接说就是了,何必只保留官职而不提姓名。可能的原因是曹无伤已成了 罪人,不便提。而击杀秦郡守之功又是反秦战事之最可称道者,不容没去,故有此种记载方式。当然,记不住人的姓名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考虑 到沛公部此时刚刚起兵,部队的建制尚属草创,是否有官衔名号还很成问题,此官职极有可能是日后追记的。 ''' 司马之职更像是楚制'''非常奇怪的是,考查追随刘邦起兵的几个亲信: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周绁的早期官职,竟与司马之职无一丝一毫的联系。司马之职更像是楚制,   而刘邦部沿用的官职更多的是参照了秦制。比如樊哙、曹参等人均是由七大夫而五大夫,继而为执帛或执圭,再没见司马之职。菜九以为,此职或者非刘   邦主干部队的官职,更可能先为刘邦的兄弟部队吕泽部所专有,因为吕泽所部用楚制更多。司马官职可能不低,灌婴击楚最后一战的功劳薄上还特意记了   “降左右司马各一人”,说明此官职的重要。有鉴于此,曹无伤至少是个立有战功的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参加过秋收起义及万里长征的老红军。像   这样一个追随刘邦或吕泽反秦出生入死的人,到了两军对峙的节骨眼上,怎么会暗中向项羽一方去搬弄是非呢。现在有些教案将曹无伤说成是项羽在刘邦   阵营中的内应,这个看法不对。刘项两军长时期联手作战,曹项原本认识也很正常。此时曹只是主动投靠,是否为项氏接纳尚属未知数,又如何内应得起   来。何况,曹无伤所说并不是什么重大机密,与其说是通风报信,不如说是政治表态。其所作所为更像是为自己留个后路。为什么会是这样?自从项羽破   关而入,两军的态势敌意甚浓,项强刘弱,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来会是什么结果。不仅是刘邦,其所部稍有头脑的将领也能判断出局势的危    急,曹无伤的告密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像曹无伤这样经过浴血奋战数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时有安享胜利成果的心理状态也很正常。而一旦重新开   战,享受胜利的前景就会完全泡汤。当然,如果能站在胜利者一方,则又将另当别论。曹无伤所为,就有点向下一个胜利者投靠的倾向。也就是说,曹无   伤做了两军将打起来的准备,而根本没想到两军有可能打不起来。一旦打不起来,曹氏所为将为两边所不容。所以古人说,祸莫大于欲利,岂空言哉。 '''曹无伤传递的情报内容'''曹无伤传递的情报内容是:“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此言不得完全视之为进谗,而应当作具有某种可信程度的史料。曹无伤通风报 信的内容,从几个方面刺激了项羽。刘想王关中,尽管他有这个权利,但这是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的。人性中有一特点,即看高自己的努力,看 低他人的努力。在项羽及联军看来,他们在黄河以北消灭了秦军野战军主力就是盖世奇功,他们就理应享有对战利品的最大支配权。如果让刘邦如约王关 中,就表明项羽的功劳要大打折扣,何况秦政权的金银财宝还都让刘邦霸占了。这口气是项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在项羽的灭秦计划中,应该将秦宗 室斩尽杀绝,他显然也不想让秦王子婴活下来。因此,刘邦立子婴为相一事,也为项羽所不能容忍。其实无论有没有曹无伤的密报,项羽都不会让刘邦王 关中的野心得逞,只是有了这个密报,加大了项羽打击的决心与打击准备力度。刘邦方面所遇到的尴尬是,曹无伤之进言完全属实。刘邦的打算并非隐 蔽,其所部将领对此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曹无伤大小也是个官,完全有可能知道刘邦的真实意图。 '''刘邦当时的护身符''' 刘邦的护身符是怀王之约,只是这个约定此时也不能保证其权利的落实。应该说怀王之约是在灭秦形势非常渺茫的情况下作出的,而这个约定本身也有模 糊之处。比如王关中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是旧秦的全部地盘,还是其核心数郡。秦政权的财富怎么处理也没有明确交代,不过也不好明确交代,只能是走 着瞧。谁也没有想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灭秦目标居然一下子实现了,并出现了超强的项羽及诸侯军事集团,使得原本就不容易执 行的约定更难落实了。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刘邦决心武力维权之举,接着有了项羽决心武力毁约之举。而刘邦情知不敌,为求自保,决意拱让王关中的权 利,就等于把怀王之约搁置了起来。这一来,也等于把处理灭秦后局面的难题交给了项羽处理。曹无伤因料想不到刘项之间完全有化解的余地而作出的告密之举,到了这个时候就显得多余了。 '''刘邦让出王关的权利'''鸿门宴就是项羽处理这个局面的第一回合。在鸿门宴上,刘邦肯定提出了自己利益的底线,即只要巴蜀两块地方,其他由项羽发落。这个内容没有被记载 下来,是从常理上推测出来的。因为无论是刘邦对项伯所说的话,还是在鸿门宴上对项羽所说的话,都没有什么涉及利益交换的实质内容。而缺少了这些 内容,就很难设想项羽盛起的杀心如何能平息,也很难设想刘邦如何敢只带百余人深入项羽的龙潭虎穴。因此,刘邦的表态应该是在其动身前往项营之前 就作出了,时间应该是与项伯的会谈。因为也只有这样,项伯才能保证刘邦在项营的安全,才会敦促刘邦第二天早一点来。如果项伯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 刘的安全,又岂能促刘早点送死呢。有关刘前往项营一事,项伯所用之词为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为谢罪谢过之意。谢什么过与罪呢?就是刘 邦派人把住了函谷关不让诸侯联军进入一事。刘邦率先灭秦夺了头功,犯了众人之嫉,又派兵阻函谷关不让联军进入,犯了众人之怒。这样的失误是要受 惩罚的,因此在两军火并在即的当下,就不是仅仅口头上表示承认错误就能解决的,一定要拱让出某种利益。比如刘邦就会拱让出王关中的权利。接下来 的问题是,你不王关中,让谁来王啊?你不王关中,又该如何安置你啊?先不谈后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只要刘邦向项羽当面确定了自己的立场,要打要杀 之类的事就绝不能容许其发生。至于项庄舞剑一事,菜九以为属于节外生枝,并非出于项羽本意,是老糊涂范增在帮倒忙。对项羽而言,一切OK,又何必 再干蠢事,成为亡秦之续呢。尽管刘邦是项羽日后称霸天下的心腹之患,但在那个时候杀刘的风险之大也是可以预期的。一旦杀刘造成刘部及项羽部属或 者诸侯军队的不服,出现的大乱,非项羽所能控制。何况两人原本相交甚笃,至于在一方愿意让步的情况下把事情做绝吗。项羽的这些盘算与顾虑,曹无
曹无 传递的情报内容曹无伤传递的情报内容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此言 得完全视之为进谗,而应当作具有某种 信程度的史料。曹无伤通风报信的内容,从几个方面刺激了项羽。刘想王关中,尽管他有这个权利,但这是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的。人性中有一特点,即看高自己的努力,看低他人的努力。在项羽及联军看来,他们在黄河以北消灭了秦军野战军主力就是盖世奇功,他们就理应享有对战利品的最大支配权。如果让刘邦如约王关中,就表明项羽的功劳要大打折扣,何况秦政权的金银财宝还都让刘邦霸占了。这口气是项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在项羽的灭秦计划中,应该将秦宗室斩尽杀绝,他显然也不想让秦王子婴活下来。因此,刘邦立子婴为相一事,也为项羽所不 容忍。其实无论有没有曹无伤的密报,项羽都不会让刘邦王关中的野心得逞,只是有了这个密报,加大了项羽打击的决心与打击准备力度。刘邦方面所遇 到的 尴尬是 曹无伤之进言完全属实。刘邦的打算并非隐蔽,其所部将领对 应该有一定 心理准备。而曹无伤大小也 悲惨下场 个官,完全有 能知道刘邦 避免 真实意图
''' 刘邦 当时 护身符刘邦的护身符是怀王之约,只是这个约定此时也不能保证其权利的落实。应该说怀王之约是在灭秦形势非常渺茫的情况下作出的,而这个约定本身也有模糊之处。比如王关中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是旧秦的全部地盘,还是其核心数郡。秦政权的财富怎么处理也没有明确交代,不过也不好明确交代,只能是走着瞧。谁也没有想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灭秦目标居然一下子实现了,并出现了超强的项羽及诸侯军事集团,使得原本就不容易执行的约定更难落实了。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刘邦决心武力维权之举,接着有了项羽决心武力毁约之举。而刘邦情知不敌,为求自保,决意拱让王关中的权利,就等于把怀王之约搁置了起来。这一来,也等于把处理灭秦后局面的难题交给了项羽处理。曹无伤因料想不到刘项之间完全有化解的余地而作出的告密之举,到了这个时候就显得多余了。巧妙对话'''
刘邦让出王关的权利 鸿门宴就是项羽处理这个局面的第一回合。在 鸿门宴上 邦肯定提出了自己利益的底线,即 项之间 要巴蜀两块地方,其他由项羽发落。这个内容没有被记载下来,是从常理上推测出来的。因为无论是刘邦 项伯所说的 了一句 话, 还是在鸿门宴上 仅仅这一句 项羽所说的 话, 都没有什么涉及利益交换的实质内容。而缺少了这些内容,就很难设想 项羽 盛起的杀心如何能平息,也很难设想刘邦如何敢只带百余人深入项羽的龙潭虎穴。因此,刘邦的表态应该是在其动身前往项营之前 作出了,时间应该是与项伯的会谈。因为也只有这样,项伯才能保证刘邦在项营的安全,才会敦促刘邦第二天早一点来。如果项伯没有十足的 握保证刘的安全,又岂能促刘早点送死呢。有关刘前往项营一事,项伯所用之词为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为谢罪谢过之意。谢什么过与罪呢?就是 刘邦 派人把住了函谷关不让诸侯联军进入一事。刘邦率先灭秦夺了头功,犯了众人之嫉,又派兵阻函谷关不让联军进入,犯了众人之怒。这样 部给他通风报信 失误是要受惩罚的,因此在两军火并在即的当下,就不是仅仅口头上表示承认错误就能解决的,一定要拱让出某种利益。比如刘邦就会拱让出王关中的权利。接下来的问题是,你不王关中,让谁来王啊?你不王关中,又该如何安置你啊?先不谈后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只要刘邦向项羽当面确定 曹无伤给卖 自己的立场,要打要杀之类的事就绝不能容许其发生 至于项庄舞剑一事,菜九以为属于节外生枝,并非出于 据《 项羽本 意,是老糊涂范增在帮倒忙。对项羽而言,一切OK,又何必再干蠢事,成为亡秦之续呢。尽管 纪》: 刘邦 是项羽日后称霸 下的心腹之患,但在那个时候杀刘的风险之大也是可以预期的。 旦杀刘造成刘部及项羽部属或者诸侯军队的不服,出现的大乱,非项羽所能控制。何况两人原本相交甚笃, 亮就带了百馀随从 于在一方愿意让步的情况下把事情做绝吗。项羽的这些盘算与顾虑,曹无伤是不可能算到的,因此他的悲惨下场是不可避免的。鸿门
刘邦的巧妙对话鸿门宴上刘项之间只对了一句话,仅仅这一句对话,项羽就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据《项羽本纪》:刘邦天一亮就带了百馀随从至鸿门 见项王,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经过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刘邦一番话说得含含糊糊,但却含含糊糊得非常有效用。他在这个时刻绝对不会有任何指责项羽的意思,其出发点是解释与自责。他是来谢罪的,在这个时刻他只能自责,话里自责的内容,是指自己听信了小人之言而闭关不让诸侯入内一事。当然,刘邦所说的小人也含双关,不仅是自己听了小人的话,就是项羽准备大动干戈,也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由不相干的人在其中起了作用。换言之,刘邦不仅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也把原本应该由项羽承担的那份责任给开脱了。应该说在原本要起的冲突中,刘项二人都犯了错,刘犯的是小家子气的错,项犯的是绝情的错。而刘邦则把所有的错承担了下来,一下子就在境界上高出项羽。刘邦所言虽然仅寥寥数语,却起到了解开项羽的心结、并使自己脱困的作用,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这段话首先就提到的两人并肩作战情景,自然会让项羽的思绪回到艰苦作战的年代,从而念及两人原本存在的战友情谊;次及战略分工,也有战争时期两人相互配合默契的情分在其中;再及无意立下大功,表明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完全是运气好;终及不详其名的小人尽出馊主意,让原本关系非常好的两兄弟产生矛盾。这番虚虚实实的话,基本上覆盖了项羽复杂的心理状态——战胜的豪情、立了大功的自负、失去灭秦机会的懊恼、拥有空前实力的狂妄、准备对兄弟动粗的自责心理,林林总总,在这里都受到照应。确实,对秦作战是最为艰苦卓绝的事,无数先烈壮志未酬、饮恨而终。而他们好不容易熬到了最后胜利,这个战友情份正是弥足珍贵的。有了刘邦的这番表白,再加上没被记载下来的利益交换,项羽肯定也动了真感情,觉得自己之前准备消灭刘邦的冲动太过分了,他也作了自责,他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即“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过来搬弄是非,我又怎么会想起来要做如此绝情的事。”这样的回答固然有项羽把刘邦的话给听岔了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项羽已知道刘邦决意归顺的底,便觉得先前准备火并一事太过绝情,也做了自责。不自责也不合适,本来嘛,人家只是想把住胜利果实,怕别人来抢;你可是一下子就要抢走一切,还要要人家的命。后者的错显然比前者要大,且不可挽回。只是这个自责的后果,是将曹无伤当了垫脚石,让自己下得台阶来。后人以为,项羽如此轻率地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实为一大损失。但此时项羽已完全知道刘邦彻底让步的底线,便没有必要与刘邦闹翻。既然不打算撕破脸,此时将曹无伤抛出来,正好可以减轻自己道义上的压力,让自己下得台阶来。曹无伤是你刘邦的人,让你自己去杀好了,与项羽无关,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确实,在不打算与刘邦撕破脸的情况下,曹无伤的死活对项羽来说根本无所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项羽当时的心态,可能听了项伯的转达,及看到刘邦恭敬地来访,项羽一下子觉得自己此前做得太过了,脸上有点下不来。是呀,人家也是千辛万苦,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劳,让自己省了不少劲。而自己情况不明,就准备一步做绝,真到了那一步,情何以堪。在这个面子上下不来的时候,有个现成的曹无伤,不把他拖下水分担一点岂不愚蠢之至。所以项羽对刘邦的答话,就有很大的为自己开脱的成分。在化解危机方面,这哥俩的处事方式非常相似,自责+委过于人。细分析一下,刘邦的意思是,这事是我的不对,都怪那些不懂事的小人尽出馊主意,造成现在兄弟失和,我有责任哪。
''' 项羽供出曹无伤'''
刘邦这么一坦白,项羽也说了,我做得也不好,不过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说事,我也不会这么做啊。看来这两个人是要维持关系的,全是外人在捣鬼。是啊,原来两人关系很好,都结拜为兄弟了,怎么居然发展到都准备火并了。噢,原来是曹无伤这小子使得坏。所以项羽供出曹无伤很正常,而将曹无伤通风报信一节瞒过不说,才不合情理,毕竟在这万分尴尬的局面下,当局者都要过关嘛。刘邦过关的办法是放低身段,低声下气,出让利益;项羽显然不能如此丢份。怎么办,把曹无伤拿过来搪塞,得其所哉。
'''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一事,与其说是除奸,但更多的是撒气。因为无论曹无伤是否通风报信,只要刘想王关中,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结果还是当不成,有没有曹无伤,结果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但一下子亲手把差不多吃下肚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刘邦这个心里啊,怎一个痛字了得。这个曹无伤的死于非命,实实在在是自找的。司马迁引用古人的话说是“祸莫大于欲利”,那么,这个曹无伤之死就是欲求利的结果。如果仅仅是想活命,双方打起来临阵投降也可以活下来嘛。其通风报信的目的,无非是想在事后从项羽阵营为自己谋个有利地位。谁知刘项两家之间的疙瘩并非解不开,而一旦战云消散,水落曹出,不死何之。
''' 曹无伤是栽在自己手上'''
当然,有些事不到最后是看不出结果的。如同买卖股票,哪个人不是经过百般思索、反复比较权衡,认定百分之九十九会看涨,才会持有,但事与愿违的情况多了去了,欲益反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我们自己就经历过或身边就不时发生,但这是生活的严酷性所决定的,谁也没有办法。只可惜了曹无伤这个老革命,为了过上理想中的好日子,将一生名节押在了刘项必火并一事上,不仅是送了老命,而且其反秦的功劳就此一笔勾销。因此,也用不着说曹无伤是什么内奸,他不过是个财迷心窍、自以为精明的人,只不过是人算不过天,到头来却栽在自己手上,死都死得没名没份。
==6死因分析 编辑== 
曹无伤何许人也,他是导致鸿门宴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刚刚出场就立即谢幕的小丑一样的人物,却让历史永远地记住了他。他出生在哪一年我不知道,但是他肯定是死于公元前206,死亡时,他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左司马在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这也是“司马”一姓的来历),那是比较大的官了,可不是唐朝那司马。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值得一说的是,唐代大诗人元稹,在我们达州(当时叫通州)当了几年司马,今天当官的为了借他的名声来个文化搭台,有意无意地误导人们认为元稹作过达州的父母官,其实,元稹在达州时,完全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当了几年司马,仅在临走前代理了几个月刺史。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曹无伤是被刘邦在九死一生的鸿门宴上逃回,惊魂未定之时,就以叛徒的罪名杀死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传神地在“杀”字前加了两个字“立诛”。没有使用审判,没有使用秋决,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立诛”表明,这是刘邦回家之后气急败坏而又迫不及待干的第一件事情。
曹无伤死了。曹无伤该死。这正应了那句新格言:“出来混,早晚都是要还的。”
曹无伤啊,长得笨不是你的错,长得笨还要耍小聪明就是你不对了。别怪刘哥心狠手辣,别怪项哥无情无义,更别怪造化弄人,时运不济,会怪就怪自己眼睛长到 脚上而脑袋又长到屁股上了。==视频== 
==参考来源==
[[Category:楚汉时期人物]]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