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洗

移除 1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
==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0月14日,朱洗生于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白水洋镇店前村。祖父朱俊三经营中药铺,爱好饲养鸟鹊等小动物,是诱发朱洗闯进生物世界的最初启蒙者。
朱洗幼年上私塾,读过一些经书。15岁到县城回浦学校(现为浙江省回浦中学)读高小,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现为浙江省台州中学)。
=== 赴法留学===
1920年5月7日,朱洗乘邮轮培依克号赴法国勤工俭学。朱洗先后在克鲁梭钢铁厂、雪铁龙汽车厂等6个工厂做翻砂工、车工、汽车修理工和搬运工,晚上补
在巴德荣教授的指导下,朱洗进行人工单性生殖、异种杂交、卵细胞分裂节奏分析等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朱洗很快就对巴德荣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工作,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他从帮助教授工作开始,不久就成了巴德荣的名副其实的合作者。朱洗的学识和工作才能,深得巴德荣教授的赏识,他常常赞叹:“朱洗挖掘了我的全部知识”。
从1925年后的8年中,朱洗和巴德荣教授合作,共发表论文14篇。他们的工作,驰名遐迩。当时法国凡是知道巴德荣的人,也都知道朱洗。许多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在纪念巴德荣教授百岁诞辰时,还提到了朱洗这个卓越的中国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巴德荣的工作。
=== 回国发展===1931年,朱洗以论文《无尾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身在异国的朱洗时时关怀着苦难中的祖国。 年轻时期的朱洗
1932年11月,朱洗婉辞了巴德荣教授盛情挽留他在法国工作的要求,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批书籍和实验仪器,告别了老师,抱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启程回国。
1933年应聘在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在中山大学,他用当地亚热带蛙类作实验材料,继续在法国时的研究。
1954—1962年,他是历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 晚年生活===
1961年在他的实验室里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同时,他又在印度蓖麻蚕引种驯化和家鱼人工繁殖等应用研究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生物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朱洗在工作室中
1961年冬,朱洗终因操劳过度,身罹癌病。在病榻上,他忍受着痛苦,继续编写《鱼类生殖及其后代的发育生长与变态》(未完成);又以科学家的责任感,为《红旗》杂志写了一篇关于综合利用蓖麻蚕资源的文章:《关于臭椿—蓖麻—蓖麻蚕—寄生蜂的连串发展和综合利用的刍议》,以丰富的资料,有力的数据,详述了建立这种人工生态环境的可行性。这篇文章的内容在生态经济学上是一个创见,也是朱洗的最后一个贡献。朱洗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实践了他自己常说的“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
1962年7月24日,朱洗因病不幸去世,上海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遵照朱洗的遗言,把他的灵柩安葬在上海西郊吉安公墓。 [4]
== 科学研究==朱洗早在法国期间,就同巴德荣合作开展两栖类杂交研究,分析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卵细胞受精现象,提出受精可分为激动、修整和两性结合三个阶段。他的博士论文就是根据法国南部11种有尾和无尾两栖类杂交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不同品种精子和卵球的结合性,并分析了不同杂种类型中染色体、星体和纺锤体等细胞器的行为,从而说明畸胎和胚胎中途夭折的细胞学原因。 [5]  =
提出“卵裂节奏”
朱洗做过大量卵球成熟和受精的试验。他(前期工作同巴德荣合作)曾应用CO2或KCN窒息,或渗透压“排毒”等生理方法,处理处于不同成熟程度的卵球,观察卵球成熟过程的细胞学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他们认为染色体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是卵球核成熟的形态标志;但是,不限于此,亦伴随着卵质成熟的变化,卵质的成熟程度会影响其正常受精和胚胎发育。结合着受精和单性生殖的试验,还大量观察了各种人工处理的不同成熟程度卵球受精过程的细胞学切片,从染色体、星光和纺锤体等细胞器有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深刻的印象,提出了“卵裂节奏”的概念,也就是卵球成熟、受精和发育的“时”“空”秩序性的概念。他认为,正常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所有器官都是按一定规律次第出现和活动的。朱洗提出的这个概念对生命现象来说是有普遍意义的。 [6]
在实践上,用混精杂交培育出了色泽好、茧形特大的杂交种蚕,它的产量、孵化率、上簇率、结茧率和收茧率,都比一般杂交品种高出许多。因此,混精杂交还为选育良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一研究成果,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5]
培育出世界首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
朱洗和他的助手王幽兰等人,利用上海蟾蜍离体产出的无胶膜卵球(这些卵球不经输卵管排出,不带有输卵管胶状物质,所以绝对没有接受精子的可能)做实验材料,自1951年至1959年的8年中,经过几十次的实验,涂血针刺了数以成万计的卵球,得到了25只小蟾蜍,其中两只(都是雌体)长到 朱洗铜像 了成体。1960年死去一只,仅存的一只,在1961年3月7日,与正常雄体抱对受精,得3000多颗受精卵球,发育良好,从中产生“没有外祖父的蝌蚪”800多只,多数登陆成为小蟾蜍,实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无父的母蟾蜍产卵传种。 [8]
196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用单性生殖获得“无父”和“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世界首例。 [9]
这一有趣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脊椎动物人工单性生殖的子裔照常能够繁育后代。1961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把这项科研成果拍成了科教片《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记录了这位生物学家一生中最后的科学活动的形象。
家鱼人工繁殖
以往的定论认为,家鱼在池塘中生殖腺不能发育,无法产卵繁殖鱼苗。1956年,朱洗受一些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提出了要去解决这个被视为“禁区”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朱洗带领了一批科技人员跋山涉水,深入江河湖泊踏勘,积累了许多资料。
朱洗在工作中 [10]
1958年春,广东南海水产研究所应用鱼脑垂体催产鲢鱼成功。这一方面鼓舞了朱洗,另一方面也使他觉得鱼脑垂体数量很少,不能满足推广的需要。因此,他试验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于当年秋季成功地使鲢鳙两种家鱼产卵,孵出“秋花”。不久,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和鱼苗孵化的技术方法。
1961年在上海召开家鱼人工繁殖经验交流会,从此一整套的技术方法迅速推广,人工繁殖的鱼苗也开始大量供应,结束了几千年来家鱼鱼苗要在大江里捕捞的状况,促进了我国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
 == 个人荣誉==
1956年,朱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5年,朱洗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 个人著作===== 主要论文===
Zhu Xi.L’activation et la rectification dans la parthenogenese des Echinides par l’hypertoaie seure.Compt Rend Acad Sci Paris,1926, 183:636—639.(合作者:Bataillon.)
Zhu Xi.Etudes analytiques et experimentales sur les rythmes cinetiques dans l'oeuf(Hyla arborea,Paracentrotus liuidus,Bombyx mori).Arch biol,1930c,40:436—539.(合作者:Bataillon.)
朱洗.不同成熟程度蟾蜍卵球受精后的发育.实验生物学报,1964,9(2):101—106.(合作者:王幽兰) [11]
=== 个人译著=朱洗.《生物的进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628. [12]  ==
朱洗.《动物学》(共三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上),1936(中),1937(下),(与张作人合译).
朱洗.《生物学丛书》共八种:
朱洗.《脊椎动物发生学》(翻译)(共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51,1—834. [11]
=== 评价纪念===
朱洗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他一生的简历,铭刻着对他的高度评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在实验胚胎学及细胞学的理论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对蓖麻蚕及家鱼人工繁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1,2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