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禪定

移除 9,648 位元組, 1 年前
以“ thumb | 300px | 禪定 <br> [https://www.buddhachan.org/2016/08/dharma/7995/ 原圖鏈接] '''禪定'''(Zen,來自日語「褝」;中國禪)…”替换内容
*2021-08-19 中央社 / 雅加達19日專電 印尼食品藥物管理局(BPOM)局長盧吉托(PennyLukito)在18日的記者會說,艾爾朗加大學(Universitas Airlangga)、Biotis生物製藥公司及其他參與研發紅白疫苗的團隊已經取得很好的進展,完成在老鼠身上試驗的第一階段臨床前研究。
[[File:禪定.jpg | thumb | 300px | 禪定 <br> [https://www.buddhachan.org/2016/08/dharma/7995/ 原圖鏈接] ]]
'''禪定'''(Zen,來自日語「褝」;中國禪),[[漢傳佛教]]術語, 利用梵漢合體而創造出的名詞,又叫正定、止觀,是[[佛教]]的最高功德。[[修行]]禪定的行為,則常簡稱為修禪、禪修。*禪定是由梵文禪那的漢譯「定」組合而成,用來指稱進入禪那三昧的修習方法。*在印度期佛教傳統中,[[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不會被混淆。**漢傳佛教較為重視兩者的融通,很少會特別去分別兩者,因而創造出這個獨特的名詞。*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亦作奢摩他定、觀慧的通稱。*禪定,為梵語samadhi 之意譯。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狀態,或謂禪為dhya^na 之音譯,定為其意譯,梵漢並稱作禪定。*有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禪八定。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與坐禪 同義。五家參詳要路門附錄(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禪定者,先須厚敷蒲團,結跏趺坐。’*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這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説的。*若從其意義上來説,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繫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起來説,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鍊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禪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因禪定未必就是禪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驗的,無非是從禪定的工夫而來,不論他們是用持咒也好、祈禱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所得的結果,多是禪定的作用。===禪定的功用===*一般在傳統的修行方法都無法到達究竟,很多人還停留在守戒、持戒的階段。**佛教三學「戒、定、慧」已經明白告訴我們「定、慧」的重要,就是除了守戒、持戒以外,還要修禪定,才能夠見證智慧。*《身》禪定是最自然的自療方法--要讓身體愈來愈健康,就必須從「呼吸」開始練習。*氣,可以經過禪定訓練而達到聚氣的效果,從空氣吸進來的氣,透過專注的力量,經過身體的昇化作用後,變成元氣、真氣,再提升到「電」的磁場,甚至精煉後,可從骨髓裡產生「光」的磁場。*如果能透過禪定訓練將氣提升到電,再一路提升到靈電、靈光、光電,身體根本不會生病,也不會衰老,還可以延長壽命,這就是禪定的好處。**這股生命力量,會自動將能量補充到各個器官、組織或細胞,以維持正常運作。**比方老化、退化的細胞,在得到這些能量的補給後,會回復原有的功能,使細胞再生;甚至可以改變細胞最原始的基因,發生病變的地方也會慢慢地好起來,是最自然的自療方法。*《身》禪定入空 讓大腦休息--禪定的時候,專心一意,沒有任何外相存在,這就是進入「真空」狀態。當你進入真空,就進入另一個心理的世界。*一般而言,人都是在意識世界裡生活,每一個由感官接觸到的覺受,都會反射到意識,包括行住坐臥的一切活動,所以大腦從來沒有休息過,包括睡覺的時候還會做夢,仍然無法停止。*我們的腦力經常都處於消耗的狀態,沒有休息;等到年紀大了,腦細胞就會老化。**當老化到不能維持腦神經功能的時候,意識便會不清楚,而這就是老年癡呆症。*如果在年輕的時候能夠利用禪定,接到禪的生命能量,不但能讓腦細胞的生命延長,還能讓記憶力非常清楚,上述的情況也不會發生。*《心》靜坐可以修身養性 禪定才能深入心靈--當一個人的思想、意識都停止不動,也就是心無雜念的時候,「身」、「心」的狀態就能達到統一而優質化到更好的狀態,但這必須要有一度程度的「定」力才能夠做到。**在「靈」的方面呢?自古以來,中國人的老祖宗就深信內在的「心靈」是一個大寶藏,就像宇宙一樣,蘊藏無限的潛能。**今日的科學家也認為,一般人只使用到自己潛能的百分之二或三,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潛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被開發出來。*一般說來,靜坐或冥想,都是讓身心放鬆、紓解壓力的不錯方法,但大都僅止於「修身養性」的層次,對於真正要開發出潛藏的人體本能與心靈智慧,甚至達到超越地球時空,與宇宙融為一體,即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再從歷史上看,許多宗教的創教教主,如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基督教的耶穌基督、回教的穆罕默德…等,都是在「禪定」之後,與宇宙結合,得到了內在心靈宇宙的大智慧與大生命力,然後才創立了宗教。*透過禪定方式,可讓自己和這些聖人一樣,讓「身、心、靈」三位一體,進而開發出內在更高層次的潛能與智慧,至更深層地進入「靈性」的層次。*《靈》突破三大關卡--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都停留在修身養性的意識修行,脫離不了「人」的層次,超脫不出三界(慾界、色界、無色界),所以只能在三界內輪迴,這樣當然不可能成就佛陀。**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是要讓眾生成佛。如何成佛?佛經上說,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一般認為這是幾億幾萬年數不清的劫數,要經過千百萬世的修行,這樣當然成不了佛,但這是「凡人知見」。*所謂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三界的障礙,也就是本心的障礙。**慾界是指內心的慾念,即意識型態;色界是指生理狀態;至於無色界,則是經過生理與意識之後的潛在意識。**三大阿僧祇劫並非指時間長短,而是你當下或這一生能不能克服身體的障礙及心理的障礙,如果能克服這兩大障礙,等於通過了兩大阿僧祇劫,若能再超越時空(即潛在意識、過去世的障礙),就能夠見證到佛性(又稱自性、靈性、本心)。*很多修行人就是被這些身心的障礙及潛在的累世記憶(業力)所束縛,所以才不能成就菩提。**如何突破這三大關卡?一定要靠禪定的功夫。*因為禪定中可以超越生理、意識及潛意識的層次,直接進入心靈的智慧境界。**那是一個光明的世界,無法以人腦想像,惟有在進入禪定以後才能夠顯現。**修行一定要禪定,不禪定的修行只能算是「修身養性」,雖然這樣也不錯,但我們不應以此為滿足,一定要超越這個層次,才能找到本有的智慧。<ref name="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cite web |url=https://www.buddhachan.org/2016/08/dharma/7995/ | title= 禪定的好處|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 | author= | accessdate=2021-08-28}}</ref>===禪定的目的===*修行是心越空越好,負擔越少越好。**比如欲界凡夫的需要非常多,財色名食睡,各種欲望都想去滿足,那就很難達到初禪的境界。**初禪的人是超越了欲望的,就是沒有了對身外之物的欲望了,把欲界的東西一點點放下,不受欲望的束縛了,就能進入初禪。如果我們雖然在打坐,心裡卻總想著怎麼去賺錢、會客人、遊山玩水什麼的,就肯定什麼禪也沒有。*放棄欲望並不是等死一樣,不吃、不喝、也不做事了,只是不再會為這些事情去煩惱了而已,實際上有了初禪的境界後,我們做人的原則、做事的認真態度都會超過一般凡夫,甚至我們的智慧、分辨能力、各種境界都會提高。**比如凡夫為了得到身外之物,會拼命去努力,因為他所有的支撐點都在這裡,唯恐得不到,所以誰也不敢得罪,最後只能得罪自己。**一輩子忍氣吞聲地活著,非常虛偽,內心境界也很低落,到死時還會發現拼命追求來的東西也全靠不住,這樣的人生就很悲慘了。*如果不被這些身外之物壓住,每一顆心都是非常健康、快樂的。**心裡有很多東西的時候,就會喘不過氣來,活得很累,禪修就是讓我們這顆心學會放鬆,回歸它本來的狀態,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這個世間。**最高的角度就是佛的角度,去慈悲智慧地處理事情,所以修行永嘉禪法的真正目的就是打開我們的智慧,看到心的真相,修得佛果。**四禪八定只是早期入門的一些訓練,通過禪修把心清淨下來,得到些禪定的法喜,我們才能對佛法更有信心。<ref name="壹讀">{{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zh-tw/OK6xP.html#.YTXmFZ0zZxE | title= 整天打坐,你知道修習禪定的目的是什麼嗎?| language=zh | date=2016-02-20 | publisher=壹讀 | author=鳳凰佛教 | accessdate=2021-08-28}}</ref>==参考來源=={{Reflist}}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Category:224 佛教儀制;佛教文藝]]
6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