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夏衍

增加 6,35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夏衍 ( 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 圖像 = [[File:夏衍.jpg|缩略图|夏衍|center|[http://pic.baike.soso.com/pqpic/baikepic/28470/ori-20131219173104-848569855.jpg/0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 出生日期 = 1900年10月30日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 知名原因 = 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 知名作品 = 《狂流》</br>《春蚕》</br>《秋瑾传》</br>《上海屋檐下》</br>《包身工》。
}}
 
'''夏衍'''
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 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左联 " 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 人物生平 ==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三十日(农历九月初八),出生于浙江省仁和县(后属杭县)严家弄27号。 公元1917年(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受其影响,开始阅读《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新青年》、《解放与改造》等报刊上各种介绍新思潮的文章。 公元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运动爆发,参加浙江学生运动,被选为学生会联合会代表。6月,在《学生杂志》第6卷第6号发表《木棉漂白之过去及将来》一文。10月,参与创办进步刊物《双十》和《浙江新潮》,并以"宰白"的笔名发表文章与"随感录",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得到陈独秀的赞赏。 公元1929年(民国十八年)冬,夏衍参与筹备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0月,与郑伯奇等人创办上海艺术剧社。 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三月二日"左联"成立,夏衍与鲁迅、钱杏村被推举为主席团,并当选为执行委员。4月,与蔡淑馨结婚。8月,与田汉等人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公元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夏衍担任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7月,成立"剧联"领导的'`影评人小组"。 公元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夏衍与阿英、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成立党的电影小组。 公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二月,根据田汉的提纲,编写《风云儿女》。试作短篇小说《泡》,第一次用"夏衍"笔名,发表于郑振铎主编的《文学》6卷2号。5月以后创作了多幕剧《赛金花》,独幕剧《都会的一角》等。 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作三幕剧《上海屋檐下》。 公元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夏衍与田汉、洪深合作话剧《再会吧,香港》。4月,赴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负责文化界统战工作。在《新华日报》上撰写政论及杂文,6月,写成四幕剧《水乡吟》。8月,五幕剧《法西斯细菌》完成。 公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春,夏衍创作四幕话剧《芳草天涯》,9月在重庆上演。 公元1949年,夏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7月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公元1950年3月,夏衍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8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兼任院长。 公元1994年,6月,向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7月16日,在《文汇电影时报》上发表回忆文章《<武训传>事件始末》,后《文汇报》、《作家文摘》等转载。10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夏衍同志从事革命文艺工作65周年报告会",下午"夏衍电影回顾展"开幕。10月30日,在北京医院度过95华诞。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公元1995年2月6日,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95岁。 == 个人作品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冈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这是夏衍发表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未婚妻的思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创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 创作特色 == 夏衍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戏剧的表现内容,还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都在对 " 五四"以来中国话剧优秀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 进行了许多开艺术先河的创造性探索, 营造了自己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夏衍创作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关注大时代里普通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精神悲欢,来提示社会政治和革命的主题。夏衍大多将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 寓托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内心冲突中, 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 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以一种近乎平庸的写实精神反衬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将高度的社会政治意识、饱满的政治热情与艺术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使他在同时代剧作家同行中脱颖而出, 并获得了自己的文学史地位
1994年, 夏衍 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 出于对政治的热情和信仰的追求, 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 心想要自己的创作介入政治生活领域,但他并未简单地以艺术图解政治, 而是以自己日臻成熟和明晰 电影 创作个性、以他对政治与 艺术 家”称号 关系的独特理解化开了僵硬的政治外壳 可以说, 夏衍正是以其敏感多思、善于冷静地观察和剖析的艺术气质将 品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性完善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他富 :《心防》《法西斯细菌》。话 个性的戏 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 艺术风格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