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洋壳

增加 20 位元組, 11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洋壳'''(洋壳)一般指大洋型地壳。大洋型地(oceanic crust [4] )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位于大洋盆地之下,相当于硅镁层。大洋型地壳缺乏硅铝层,大洋型地壳厚度约5公里,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池震波的P波传播速度大于每秒6.2公里。
==释义==
大洋型地壳(oceanic crust)又称海洋地壳,简称 [[ 洋壳 ]] 。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根据地震和重力研究,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有根本区别。它的结构比 [[ 大陆型地壳 ]] 更为均一,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近来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①未固结的沉积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s。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km/s。洋壳的沉积厚度在不同的海域也有显著的变化,但铁镁质的第三层却相当均匀,在这一点上与厚度变化甚大的大陆型地壳的硅镁层有很大不同。有人把“安山岩线”作为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的分界线。此线的大陆一侧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硅质较多(>50%),为大陆型地壳;而此线的大洋一侧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硅质较少(<50%),为大洋型地壳。
==洋壳特点==
当陆块形成并不断扩大后,陆块问的大面积区域岩浆海表面凝固较晚,水愈集愈多,同时岩浆海表面的结壳稳定下来,成为洋壳。因为洋壳形成较晚,其成分接近上地幔,所以具硅镁层的特点。
(1)未固结的沉积物,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300m,在洋中脊附近基本不能保存沉积物,在大陆附近深海沟的沉积可达数千米。
(2)固结的 [[ 沉积物 ]] .厚度一般为几百米,也可达千米。
(3)玄武岩或辉长岩为代表,以镁铁含量较高,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硅质较少(<50%),一般称硅镁层,厚度不到5kin,厚度均一。
(4)地幔顶部,水化作用形成蛇纹石等。 洋壳的 [[ 厚度 ]] [[ 年龄 ]] 随距洋中脊的距离加大而变厚、变老。但洋壳的年龄远远低于陆壳,多晚于中生代,少于2亿年。
==参考文献==
12,5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