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郑和

增加 35,010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東亞宦官 |名稱 =鄭和 |身份 =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武術家 |朝代 =你痴線 |時代 = |政權 = |主君 =明成祖 |屆…”
{{東亞宦官
|名稱 =鄭和
|身份 =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武術家
|朝代 =[[明朝|明]]你痴線
|時代 =
|政權 =
|主君 =[[明成祖]]
|屆數 =
|最高職務 =一品內官監太監
|前任 =
|繼任 =
|圖片名稱 =Zhen he.jpg
|圖片大小 =200px
|圖片說明 =位于[[马六甲市]]的郑和像
|氏 =
|姓 =馬
|名 =文彬
|姓名 =
|字 =和
|號=
|官職 =
|封爵 =
|封號 =
|位階 =
|封地 =
|尊號 =
|族裔 = [[色目人]]
|信仰 =[[回教,佛教]]
|氏族 =
|籍貫 =
|祖籍 =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
|本籍 =
|出身地 =
|府邸 =
|世系 =
|初名 =馬和(一作馬三保/馬三寶)
|小字 =
|別名 =
|通稱 =三寶太監
|法號 =福吉祥
|其他名號 =
|出生日期 =1371年9月23日
|出生地點 =[[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br />(位於今雲南[[晉寧]][[昆陽鎮]])
|入宮時間 =
|逝世日期 ={{Death year and age|1433|1371}}
|逝世地點 =[[印度]][[古里]]
|廟號 =
|諡號 =
|墓葬 =[[南京]][[牛首山]][[鄭和墓]]
|祠廟 =
|父親 =[[馬哈只]]
|母親 =
|養父=
|養母=
|妻之父 =
|妻之母 =
|兄弟 =兄,馬文銘
|姊妹 =
|子 =
|女 =
|養子 =[[立馬文銘之子為嫡]]
|養女 =
|其他親屬 =
|經歷 = [[鄭和下西洋]]
|著作 =
|注釋 =
}}
{{Infobox East Asian
|title=鄭和
|tablewidth=
|color=#A0CA5A
|img=
|imgwidth=
|caption=
|sort=vietnamese
<!-- 中文 -->
|chinesetitle=
|chinese=
|tradchi=鄭和
|simpchi=郑和
|zhuyin=ㄓㄥˋㄏㄜˊ
|pinyin=Zhèng Hé
|typy=
|wg=Cheng<sup>4</sup> Ho<sup>2</sup>
|chinesetext=
<!-- 韓文 -->
|koreantitle=
|context=
|hangul=정화
|hanja=鄭和
|rr=jeong hwa
|mr=
|koreantext=
<!-- 日文 -->
|japanesetitle=
|kanji=鄭和
|kana=ていわ
|kanahis=
|hiragana=
|katakana=
|shinjitai=
|kyujitai=
|romaji=Teiwa
|hepburn=
|japanesetext=
<!-- 越南文 -->
|vietnamesetitle=
|vietnamese=Trịnh Hòa
|chunom=
|hantu=鄭和
|hannom=
|vietnamesetext=
}}

'''鄭和'''({{bd|1371年|9月23日|1433年|catIdx=Z}}),原姓'''[[馬姓|馬]]''',[[色目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阳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访问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足繞地球三週有餘<ref>{{cite news|author1=周慧心|title=【歷史今日】鄭和七次下西洋 傳播華夏文明|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5/7/10/n4477555.htm|agency=[[大紀元時報]]|date=2015-07-10}}</ref>,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近一個世紀。

== 生平 ==
[[File:KangnidoMap.jpg|thumb|right|250px|15世紀初,[[朝鮮]]所製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亞洲地圖,顯示鄭和時代的明朝及其藩屬國世界觀。]]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东南亚考察论郑和》摘自某文考证,说鄭和的生日是阴历八月二十三日(1371年9月23日);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ref>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頁</ref>。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马和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ref>逝去的真实——回族伟大航海家郑和人生随想,杨文笔,《回族文学》,2010年第6期,总176期</ref>,接受了[[宮刑]]而成為[[宦官]]之後,服侍燕王[[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國師]][[姚道衍]]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ref>明[[姚广孝]]《佛说摩利支天经》,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5页</ref>,[[法名]]福吉祥<ref>明[[郑和]] 《施印大藏经发愿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6页</ref>。

在[[靖難之變]]中,马和在[[河北]][[任丘|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說為「[[燕京]]郑村坝」,今[[北京]][[朝陽區]][[東壩鄉]]东坝村<ref>《郑氏家谱首序》中原文:“后数功于郑州,因赐马和姓郑,改名为和”。一说“郑州”指《[[明史]]·成祖本纪》记载的'''郑村坝'''(今天北京东坝村)战役。但燕王靖难之役中曾占领'''河北的“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见郑自强:《深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及后嗣问题》,《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ISBN 978-7-5414-2460-1/G。</ref>)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賜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一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郑和有智略,武功高強,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ref>《[[古今图书集成]]》 卷一百三十二卷</ref>。[[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根据明代御用相士[[中书舍人]][[袁忠彻]]记述:「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选派郑和领兵出洋,曾征询袁忠彻,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遂令统督以往,所至威服。”<ref>明 袁忠彻 《古今识鉴》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21页</ref>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第7次下南洋的回程中,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依照回教儀式海葬,其遺物赐葬於南京[[牛首山]]<ref>郑一钧《郑和死于一四三三年》 光明日报 史学副刊 1983年3月16日 收入《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1148页</ref>。

郑和[[過繼|收納]]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嗣子]],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衛]][[千户制|千户]]<ref>《散见于史料中的郑和后裔资料》《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ISBN 978-7-5414-2460-1/G</ref>,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ref>郑自海等编 《咸阳世家宗谱》134页</ref>。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鄭和为[[色目人]],其[[阿拉伯语|阿拉伯]]名為哈儿只·马哈茂德·赡思丁({{lang|fa|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 ''Hajji Mahmud Shamsuddin''),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朝初期来自[[中亚]]的[[色目人|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又稱為不花剌國)国王[[穆罕默德·昔班尼]]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后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顏 (蔑兒乞部)|伯顏]]在[[元朝|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哈只]]米的纳,祖母溫氏。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 (人名)|穆罕默德]]”)<ref>1913年发现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 廓清迷团</ref>,袭封滇阳候,母溫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ref>《郑氏家谱首序》《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ISBN 978-7-5414-2460-1/G</ref>。Y染色体基因组学证据揭示赛典赤·瞻思丁与郑和的亲族后裔属于单倍群L1a—M76,这一类型集中分布在南亚西部。<ref>王传超等:“Y染色体揭示赛典赤·赡思丁和郑和的波斯祖源”,《现代人类学通讯》2014年第八卷第8-10页</ref>

== 事蹟 ==
郑和航海生涯,始于永乐元年,先是出使[[暹罗]],永乐二年出使日本,年底会朝复命。跟着是奉敕七下西洋。前后共出洋九次。
[[Image:Zheng-He-7th-expedition-map.svg|right|thumb|400px|鄭和艦隊下西洋的路線]]

=== 鄭和出使暹羅國 ===
永樂元年(1403年),太監鄭和等奉差出使暹羅國。經廣州大星洋,忽遇風濤,鄭和祈[[天妃]]保祐,風平浪靜<ref>清 林霈 《撰敕封天后志》 見《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上卷 20頁</ref>。出使過程中鄭和船隊舟師沿途累次校正針路,牽星圖樣,海島水勢山形,畫成圖樣<ref>《順風相送序》 《兩種[[海道針經]]》 22頁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2025-0</ref>。鄭和歸來後,奉命整理天妃廟。

=== 鄭和出使日本國 ===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

永乐二年(1404年)[[倭寇]]骚乱[[直隶]]、[[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郑和往日本,奉敕讨贼<ref>郑鹤声 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1146页</ref>,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ref>《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484頁</ref>。1405年日本王[[源道义]]遣使,献上在壹歧,[[对马岛|对马]]等岛所俘获的倭寇;乃命来使按其本国法处置,令一人生火,将倭寇上蒸籠蒸杀。明成祖嘉奖源道义勤诚,遣鸿庐寺少卿潘赐,内官王进等赍玺书冕服,赐日本王,令十年一贡。<ref>《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1146-1147页</ref>

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將軍|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ref>[http://www1.peopledaily.com.cn/BIG5/paper68/9729/895978.html 《1404年,鄭和下東洋》]</ref>足利义满同时受明朝封赏,并派遣使节献上抓获的倭寇,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对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有人對「鄭和出使日本」的真實性存疑,尤其是「水師10萬到日本」的說法。<ref>[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hxxy/876157.htm 《郑和下东西洋次数研究——兼论明代东洋、西洋范围》],載於www.china.com.,2005年5月30日。</ref>

=== 鄭和下西洋 ===
{{main|鄭和下西洋}}
[[File:WuBeiZhi.jpg|thumb|right|《[[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第一页]]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世。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麻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ref name="1492那一年">{{cite book |title=1942: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 |first=Felipe|last=Fernadez-Armesto |isbn=978-986-6723-71-1 |publisher=左岸文化 |date=2012 |page=232 }}</ref>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苏禄]]、[[马六甲]]、[[彭亨]]、[[柬埔寨|真臘]]、[[古裏]]、[[暹羅]]、[[孟加拉|榜葛剌]]、[[亞丁(也門)|阿丹]]、[[麦加|天方]]、[[左法尔]]、[[霍尔木兹海峡|忽魯謨斯]]、[[摩加迪沙|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据记载,郑和的船队曾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马林迪|麻林地]]、[[蒙巴萨|慢八撒]]<ref>[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7/11/content_3203371.htm 新华网:专访:非洲期待第二个“郑和时代”的到来]</ref>以及[[拉穆镇|拉穆]]<ref>[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5-07/08/content_3194211.htm 新华网:东非寻觅郑和足迹之三:拉穆]</ref>等地。
[[File:ShenDuGiraffePainting.jpg|thumb|right|250下|明代[[沈度]]作《[[瑞应麒麟图]]》,描绘[[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国表进麒麟]]

==== 第一次下西洋 ====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诏出使西洋。同年冬,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 第二次下西洋 ====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舍利子|佛牙]],隨船帶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 第三次下西洋 ====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等统率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宝舟四十八号出使西洋<ref>明陆容 《菽园杂记》卷三</ref>。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 第四次下西洋 ====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马林迪|麻林地]],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ref>是次非洲麻林迪進貢的麒麟並非本頁清代描临本《榜葛剌进贡麒麟图》裡的麒麟,圖中的麒麟由榜葛剌(即今孟加拉)在1414年(永樂十二年)進貢。参看《[[瑞应麒麟图]]》</ref>。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 第五次下西洋 ====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隨行有僧人慧信<ref>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85页</ref>,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File:YingYaiShengLan.jpg|thumb|right|明钞本 [[马欢]]:《[[瀛涯胜览]]》]]
==== 第六次下西洋 ====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孟加拉|榜葛剌]](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因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 第七次下西洋 ====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開始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朝廷给郑和在南京[[牛首山]]設衣冠冢<ref>康熙《江寧縣志》記載:「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復命入西洋,卒於古里國,此則賜葬衣冠處也。」</ref>。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 督修南京皇宫寺庙殿宇 ===
*永乐十年,郑和任南京监工官,奉帝命重建南京[[大报恩寺 (南京)|大报恩寺]]<ref>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23页</ref>。

*[[朱瞻基]]继承帝位,有意将国都从北京迁回南京,于1425年敕令南京守备太监郑和修理南京宫殿。宣德元年(1426年),南京守备太监郑和等上奏,“天地坛,大祀门并门廊、斋宫、山川坛殿廊、厨房库,已经朽坏,请加修理”。帝谕:“祀神国之大事,真寺宇皆当完固,况山川坛郊坛尤重。令其南京工部发匠修理。大祀诸殿,当用香楠等大材,请取四川湖广采者用之”<ref>《明宣宗实录》 卷十一</ref>。

*宣德三年(1428年),帝敕郑和等,命南京大报恩寺务“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迟误了时,那监工的都不饶”。南京大保恩寺有金刚殿、左右碑亭、天王殿、佛殿、观音殿、法堂、祖师堂、伽兰殿、藏经殿、轮藏殿、禅堂、三藏殿和九层[[阿育王]]塔等建筑。建成后帝敕太监尚义、郑和、[[王景弘]]、唐观、罗智等:“南京大报恩寺完成了,启建告成大斋七昼夜,燃点长明灯。”<ref>葛寅亮 《金陵梵刹志》 卷三十一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23页</ref>

== 評價==
鄭和自身角色認定,有世界史學者認為,是結合了帝國擴張、貿易促進及知識拓展,如其死前一年1432年所立的石碑題文,除了有擴張宣稱「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亦有對商人和地理學家的敬重語:「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國,固遠矣,而程途可計。」<ref name="1492那一年"/>

因為鄭和的所有背景(有戰功的[[波斯]]裔的[[三宝]][[太監]])和主導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因此鄭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由於朝廷內和儒家價值對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這些派系包括:<ref name="1492那一年"/>
# 商人遊說團體,希望明朝海軍力量為印度洋中國人經商提供支撐;
# 支持帝國主義遊說團體,希望恢復元朝的帝國侵略擴張,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價值對立;
# 佛教遊說團體,希望政府經費投入其他計劃,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功蹟包括推翻[[斯里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海盜]]並扶植[[马六甲]],由一個小漁村將其變成一強大國際貨品轉運站。<ref name="1492那一年"/>

== 信仰 ==
鄭和信奉佛教,明史专家吴晗先生指出,由於[[南洋]]的许多国家,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要信仰,明朝政府选派回教徒“可以减少隔阂,办好事”,而當時下西洋的随行人员中信奉[[伊斯兰教]]信徒有[[马欢]]、[[郭崇礼]]、[[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泉州]][[蒲寿庚]]后裔[[蒲日和]]和[[泉州]][[清净寺]][[伊玛目]](教长)[[夏不鲁罕丁]]的次孙[[夏文南]]等<ref name="hanghai">{{cite web|language =zh-hans|url=http://www.qzwb.com/spec/content/2010-07/05/content_3385333.htm|title=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宗教|publisher=2010中国航海日|date=2010-07-05|accessdate=2010年7月15日}}</ref>。作為外交官,鄭和對其他宗教採包容和尊重的手法<ref name="1492那一年"/>。

=== 伊斯兰教 ===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穆斯林,曾到[[麥加]][[朝圣]]。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重修西安羊市大清真寺<ref>《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754-757页</ref>。

=== 佛教 ===
郑和是[[姚广孝|道衍和尚]][[菩萨戒]]弟子,自称:“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ref>《优婆塞戒经》 郑和《题记》</ref>“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谨发诚心施财命功,印造[[大藏经|大藏尊经]]一藏,计六百三十五函,喜舍于[[云南]]五华寺,永远长生供养。”<ref>郑和 《施印大藏经发愿文》</ref>下西洋途中,郑和每逢佛教国家就向寺院[[布施]]财物<ref name="hanghai"/>。

=== 道教與民間信仰 ===
由於[[水手]]多半信仰[[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尤其對[[海神]][[媽祖]]特別虔誠。流風所及,郑和時常捐獻[[銀錢]]予[[媽祖廟]],並且增修殿宇<ref>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ref><ref>長樂天妃宮《天妃靈應之記碑》</ref><ref>南京天妃宮《南京天妃宮沿革》</ref>。

== 遺蹟 ==
=== 南京天妃宮 ===
[[南京天妃宮]]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到[[南京]]後建造,有近600年歷史。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南京天妃宮全部建築被毀,蕩然無存。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在2004年7月開始重建[[天妃宮]],2005年5月3日,天妃宮落成,5月4日對外開放。

=== 郑和墓 ===
[[File:Zhenghemu03.jpg|thumb|牛首山郑和墓]]

=== 鄭和父親墓之墓誌銘 ===
[[File:The Tomb Stone of Ma Hajji.jpg|thumb|云南省晋宁县昆阳街道郑和公园内的[[马哈只墓碑]]。]]
{{wikisource|郑和父馬哈只墓誌銘}}[[馬哈只]]之墓雖早已有之,但在永樂九年,鄭和奉命重修父墳,由[[李志剛 (涇陽)|李志剛]]撰寫新墓誌銘。现马哈只墓及[[马哈只墓碑|墓碑]]保存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街道郑和公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郑和北京故居 ===
郑和北京故居在今[[德胜门]]内大街路西[[三不老胡同]]<ref>[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hxxy/914025.htm 郑和北京故居]</ref>。
=== 郑和南京故居 ===
[[File:Zheng He Park 2010.jpg|thumb|right|南京[[长白街]]上的郑和公园,原太平公园]]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ref>郑自强;《南京的郑和府邸》《咸阳世家宗谱》 89页</ref><ref>[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6/16/content_3091887.htm]</ref>,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夷为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 太倉天妃宮「通番事蹟碑」 ===
「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或「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碑,簡稱「通番事蹟」碑,由鄭和、王景弘等人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撰鐫,立於[[江蘇]][[太倉]][[瀏河]]天妃行宮的牆壁中。後來湮沒,下落不明。現已重建。

=== 長樂天妃宮與「天妃靈應之記碑」 ===
{{Wikisource|天妃之神灵应记}}為了祈求和感謝[[天妃]][[媽祖]]的保佑,鄭和、王景弘等人於第七次下西洋之際在[[福建]][[長樂]]南山重修了天妃宮,並立下了「[[s:天妃之神灵应记|天妃靈應之記]]」碑。

=== 泉州天妃宫 ===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责令福建镇守官重修泉州天妃宫,此后差内官及给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罗、爪哇、满剌加等国,以祭告为常。妈祖是古代航海者祈求保佑的主要神祇,郑和既乞求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保佑,也乞求海神天妃的保佑。

=== 泉州郑和行香碑 ===
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专程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祈求灵圣庇佑且立碑为记。碑高100厘米,宽42厘米。碑文云:“钦差总兵太鉴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 湄州天妃宫 ===

=== 郑和铜钟 ===
[[福建]][[南平市]]文化馆收藏一口郑和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双龙纹铜钟,上有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ref>郑鹤声、郑一钧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上卷 603页 ISBN 978-7-5027-6376-3/K</ref>。

=== 斯里蘭卡鄭和碑 ===
{{Wikisource|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斯里蘭卡]]鄭和碑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寫成,於1911年發現於斯里蘭卡南部海港城市[[加勒]],現保存於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ref>[http://mnie.sg1007.myweb.hinet.net/10_1.pdf]</ref>

=== 南京楊慶墓 ===
{{Wikisource|大明故都知監太監楊公墓誌銘}}2005年10月,在南京江寧區韓府山東麓發掘出鄭和副手[[楊慶]]墓。<ref>[http://cn.bytravel.cn/art/yqm/yqmzwhwpzzqkymrzswyc/ 杨庆墓中为何无陪葬? 在清苦衙门任职身无余财]</ref>

=== 南京洪保墓 ===
{{Wikisource|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南京祖堂山发现郑和副使明都知监太监洪保墓。<ref>[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6-25/2364128.shtml 南京发现明贵族墓 墓主为郑和副使洪保]</ref>

== 紀念事物 ==
[[File:马六甲三宝庙.JPG|thumb|right|220px|马六甲三宝庙]]
[[File:马六甲三宝庙三宝井.JPG|thumb|right|220px|马六甲三宝庙三宝井]]
[[File:Zheng He Gallery in Malacca.JPG|thumb|right|220px|马六甲郑和文物纪念廊]]
=== 郑和寺庙 ===
海内外有多处郑和寺庙<ref>《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401-402页 </ref>
#[[福建]][[龙海县]]鸿渐村二保庙
#[[广东]][[南澳岛]]三宝公庙
#[[江蘇]][[南京市]]靜海寺
#[[臺湾]][[云林县]]北港镇候天府庙
#[[印尼]][[三宝垄]]三保庙
#印尼[[泗水 (印尼)|泗水]]三保庙
#印尼泗水郑和清真寺
#印尼[[雅加达]]三保厨师庙
#马来西亚[[马六甲]]宝山亭三保
#马来西亚[[槟城]][[峇都茅]]三保宫
#马来西亚[[登嘉楼]]诺来村三保公庙
#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三保公庙
#[[泰国]][[阿瑜陀耶]]府三保公庙
#[[柬埔寨]][[磅湛市]]东古城三保公庙

=== 中華民國航海節 ===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因[[自由中國號]]的創舉,航海各界提議將鄭和下西洋之日,即國曆7月11日,政府明令7月11日訂為中華民國之「航海節」。

===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海节 ===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中国航海日|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係取郑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1405年7月11日。

=== 鄭和號 ===
*1941年[[美國]]軍艦{{tsl|en|USS Cheng Ho (IX-52)|''USS Cheng Ho (IX-52)''}}為一艘[[戎克船]]。
*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訓練艦。
*1994年[[中華民國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仿美國[[派里級巡防艦|-{zh-hant:派里級巡防艦; zh-hans:佩里级护卫舰;}-]]所建造的[[成功級巡防艦]]。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波音777-200LR]]以鄭和號命名,這架飛機現由[[巴基斯坦國際航空]]擁有。

=== 鄭和樓 ===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的鄭和樓及海軍軍官學校校歌歌詞「二鄭皇皇」即紀念鄭和與[[鄭成功]]。

=== 郑和公园 ===
[[File:Museum in honour of Zheng He in Nanjing.jpeg|thumb|right|220px|南京郑和纪念馆]]
*[[南京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区太平巷35号,原是郑和任南京守备时其府邸内的私家花园,园内有全国最早的郑和纪念馆、郑和研究会,现在建成一个开放式的郑和文化主题市民广场。
*[[昆阳郑和公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南端昆阳镇月山上,距昆明60公里。原名月山公园,因昆阳是郑和出生故里,其父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于1979年改为今名。约250余亩的林园中,种有松林,柏林和其他果林。现公园内立有「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并在碑附近发现民房建筑遗迹。
*[[长乐郑和公园]]:位于福建长乐市区中心的南山,公园原名“南山公园”,始建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公园历经宋元明数代营建,特别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风期间,全面整建,亭、台、楼、阁、塔、寺等建筑众多,成为佛、道教者朝拜圣地。园内的三峰塔为中国名塔之一,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风时,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奏请明成祖恩准在长乐南山塔东面的三峰塔寺旁,建造一座雄伟壮观的“天妃宫”,为船队官员祈报和谢神之处。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开航580周年,政府拨款在“天妃宫”和“三峰塔寺”旧址上兴建郑和史迹陈列馆。南山公园亦改为“郑和公园”。馆藏珍贵文物《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亲自撰文镌立的石碑。
*[[马六甲]]郑和文物纪念廊

*宝船遗址公园:座落于600年前的龙江宝船厂遗址之上的[http://www.szyo.com/place.php?id=144 宝船遗址公园]是南京市为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而投资开发的一座融旅游、纪念、展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性公园。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2005年7月一期工程建成开放。

=== 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 ===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电视台]]、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一部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

=== 大型电视剧《郑和下西洋》 ===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电视台及[[长乐]]市委、等单位联合出品59集大型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主演:[[罗嘉良]]、[[唐国强]]、[[杜雨露]]、[[于小慧]]。

=== 书籍 ===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05年至2005年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有[[温家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叢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篇论文。
*同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涯胜览]]》校注,另外,晨光出版社把30年代李士厚抄本之鄭和家譜校注出版成書《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原譜與抄本已散佚,此為當年曬製圖紙的影印本經整理影印)。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增编本)(上、中、下) 郑鹤声,郑一钧 编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2005 ISBN 978-7-5027-6376-3

=== 郑和群礁 ===
{{main|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鄭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 後世供奉 ==
[[鄭和下西洋]]時屢駐舟師於[[長樂]],曾奏改馬江名為太平港,於此造船<ref>《長樂縣誌》:太平港在縣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明永樂間,太監鄭和通西洋,造巨船於此,奏改太平港。</ref>。鄭和豐功偉業,在[[長樂]][[漳港鎮]]顯應宮中,村民稱鄭和為巡海大臣(音轉為巡海大神)<ref>[http://proj.ncku.edu.tw/chengho/newsletter/no19.html 沙埋百年,不湮青史 —福建長樂「顯應宮」與「巡海大臣」]</ref><ref>[http://jade.tvb.com/special/zheng_he_voyages/index-8b.html 1045鄭和下西洋]</ref>,與[[媽祖]]同殿並祀,祈望安瀾利運。

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相信,郑和将军是所有华人的骄傲,也有人把他当成神来膜拜。他们认为郑和很了不起,而且擁有超自然的神力,如同神祇一般。更有人当郑和是「财神爷」,有些旅行团的导游特地安排旅客们去亲手摸摸他的雕像,以招來财运。<ref>[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7-12/26/597914.shtml 「郑和伞」撑起和平 郑和之旅厚往薄来的四段轶闻] </ref>。

[[马来西亞人]]为了记念郑和,曾以[[马来文]]写作长篇小说《郑和传》十五册及《三保大人传》三册<ref>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頁2031。</ref>。

==文化影响==
在[[弗诺·文奇]]的小说《[[天渊]]》中,贸易者组织被命名为郑和。
==相關頁面==
*[[鄭和下西洋]]
*[[寶船]]
*[[大航海時代(地理)]]
*[[航海家]]
*[[達伽馬]](鄭和過世之後歐洲首位航海家,但是距鄭和過世已近百年才出航)

== 参考文献 ==
===註釋===
{{reflist|2}}
===一般參考===
{{refbegin|2}}
*[[明]] [[马欢]]原著 万明校注 明钞本 《[[瀛涯胜览]]》校注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27-6378-7
*《[[西洋番国志]], [[郑和航海图|鄭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ISBN 978-7-101-02025-0/K.887
*Paul Pelliot(伯希和)著,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第6册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鄭和下西洋》 日: 上山千年著. ISBN 978-7-80681-184-9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海洋出版社ISBN 978-7-5027-6377-0
*邱树森:《郑和先世与郑和》南京大学学报 1984年第四期。
*《咸阳世家宗谱-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郑自海 郑宽涛编著 ISBN 978-7-5414-2460-1
*《[[当中国称霸海上]]》,(美)李露晔著 ISBN 978-7-5633-4915-9
*(美)《百科全书·郑和》
*《東南亞華人史》, 李思涵著 ISBN 978-957-11-3405-5(577)
*《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李士厚 著,晨光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ISBN 978-7-5414-2453-3
{{refend}}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Zheng He}}
*张彬村:〈[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22130155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
*陳學霖:〈[http://www.cuhk.edu.hk/ics/journal/articles/v48p163.pdf 明代宦官與鄭和下西洋的關係]〉。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subject/17sea/17.htm 鄭和下西洋專題, 經典雜誌]
*[http://proj.ncku.edu.tw/chengho/ 鄭和研究站, 國立成功大學]
*[http://www.jllib.cn/refer/zhenghe/ 郑和研究专题, 金陵图书馆]
*[http://jade.tvb.com/special/zheng_he_voyages/index-1.html 1405鄭和下西洋, TVB電視特輯]
*[http://www.szyo.com/place.php?id=147 南京郑和墓]
*[http://www.szyo.com/place.php?id=144 南京宝船遗址公园]
*[http://njjhs.longhoo.net/clgjj.htm 南京静海寺,天妃宫历史景区]
*[http://www.shipskill.com/f3-5.html 台灣洪全瑞所製之鄭和寶船全木造模型]

{{郑和下西洋}}
{{亚洲题目|历史}}
{{Yunnan topics}}
{{portal bar|中国|亚洲|非洲|地理|历史|海军|人物}}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Z鄭和}}
[[Category:中国水军将领]]
[[Category:中国探险家]]
[[Category:中国航海家]]
[[Category:中國旅行家]]
[[Category:明朝外交官]]
[[Category:明朝宦官]]
[[Category:回族人]]
[[Category:明朝佛教人物]]
[[Category:晋宁人]]
[[Category:郑姓|H和]]
[[Category:明朝詔改姓名者]]
[[Category:郑和]]
2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