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伊巴密濃達

移除 674 位元組, 5 年前
百科化 調整錯誤的語法
== 年輕時代、教育與個人生活 ==
[[File:Epaminondas1.gif|thumb|250px|伊巴密濃達在曼蒂尼亞救助派洛皮德的情形]]
伊巴密濃達的父親是一位家道中落的古底比斯[[貴族]]後代。然而,在伊巴密濃達年青時期,卻接受極佳的教育,其音樂教師與舞蹈教師是同行裡最佳的。最明顯的是其哲學導師[[呂西斯 (塔蘭托姆的)|呂西斯]](在流放期間與伊巴密濃達的父親同住)是[[毕达哥拉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重要代表。伊巴密濃達很尊敬這位哲學導師,並且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留克特拉戰役 ===
{{main|留克特拉戰役}}
[[File:Leuctra cartoon.png|thumb|200px|上面為傳統重甲步兵的戰役排序與進攻方向。下面為伊巴密濃達對付斯巴達的[[方阵 (军事)|方陣]]策略。其左翼極其強大,主動向前進,而較弱的右翼則向後撤,形成斜線戰術。紅色代表方陣裡的精銳部隊。]]
 
緊隨著和談失敗,斯巴達另一位國王[[克勒姆布羅托一世|克勒姆布羅托]]親自帶兵攻向維奧蒂亞。其避免大軍行經底比斯城附近的山頭以免被敵人埋伏,克勒姆布羅托由一個別人並沒預想到方向快速進兵至維奧蒂亞境內,並迅速佔領了一座要塞與數艘[[三列槳戰船]]。在步向底比斯城途中,其於處於[[塞斯比阿]]領地內的[[留克特拉]]紮營。就在這裡,維奧蒂亞的軍隊前來與之抗衡。斯巴達軍有著萬多重甲步兵,其中七百人為斯巴達精銳戰士。維奧蒂亞軍方面只有六千多人,不過在騎兵上佔有優勢<ref>[[狄奧多羅斯|Diodorus]], ''Library''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ptext?doc=Perseus%3Atext%3A1999.01.0084&query=chapter%3D%23535&layout=&loc=15.53.1 15.52-56]</ref><ref name="Xenophon" /><ref name="Plutarch" /><ref name="Fine" />。
{{main|底比斯霸權}}
=== 首次進侵伯羅奔尼撤 ===
[[File:Epammap chinese.png|thumb|250 px|古希臘地圖]]
在留克特拉戰役獲勝後大約一年,伊巴密濃達全面控制了維奧蒂亞同盟,並強逼位於維奧蒂亞地區的前斯巴達同盟城邦[[奧爾霍邁諾斯]]加盟。在前370年後期,阿格西勞斯二世嘗試馴服其新加盟的桀傲不馴的同盟[[曼蒂尼亞]],伊巴密濃達決定藉此時機入侵伯羅奔尼撒半島並徹底粉碎斯巴達的霸權。其通過[[科林斯地峽]]的防禦工事,向斯巴達邁進,並分派隊伍逼使斯巴達的前盟友與其協同進攻斯巴達。
== 成就 ==
[[File:Epaminondasdeath.jpg|thumb|250 px|[[伊薩克·沃瑞溫|沃瑞溫]]的《伊巴密濃達之病床》,現藏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藝術收藏館]]]]
 
現存的文獻關於伊巴密濃達的記載通常皆形容其為古希臘城邦國家在被羅馬滅亡前一百五十年內其中一位最具智謀的男人。在軍事方面,除了其後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马其顿)|腓力二世]]外,任何一位古希臘軍事家也被其比下去,不過現代的歷史學家對其戰略視野存有疑問<ref>James F. Lazenby, "Epaminondas," from ''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Hornblower, Simon, and Antony Spawforth ed.</ref>。其在留克特拉戰役裡以革新的戰術成功以少勝多,不將精銳置於右翼而改為加強左翼縱深並置精銳於左翼鋒面的戰術被證實為可行。其所革新的戰術大多被其後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所採用,但有趣的是腓力二世與底比斯是死敵。美國軍事歷史學家[[維克多·漢森|漢森]]指出伊巴密濃達早年的體能鍛鍊為其日後的將領生涯建立了雄厚的根基<ref name="Hanson" />。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