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戟

增加 4,527 位元組, 7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杨戟</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杨戟</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7116/cut-20180829142442-1773291513_jpg_245_306_11775.jpg/3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v64900940.htm?fromTitle=%E6%9D%A8%E6%88%9F%EF%BC%88%E4%B8%AD%E5%9B%BD%E7%A7%91%E5%AD%A6%E9%99%A2%E7%B4%AB%E9%87%91%E5%B1%B1%E5%A4%A9%E6%96%87%E5%8F%B0%E5%8E%9F%E5%8F%B0%E9%95%BF%EF%BC%89&ch=frombaikevr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杨戟''',男,1961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靖江,1990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ref>[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73641 杨戟 研究员 博导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ref>。

曾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ref>[https://www.huodongjia.com/guest-077084069051077122065050.html  杨戟 ],活动家</ref>。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出生地点----江苏靖江

出生日期----1961年6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科研管理工作者

教育背景----日本名古屋大学

==人物履历==
1978年09月—1982年07月,南京大学天文系本科学习;

1982年09月—1985年09月,紫金山天文台硕士研究生;

1985年12月—1994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工作(期间:1988年11月—199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1991年10月—1993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后);

1994年10月—1996年10月,日本国立天文台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1996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1999年09月,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团组”首席研究员;

1997年09月,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2年04月,紫金山天文台青海德令哈毫米波观测基地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8年03月—2008年12月,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助理;

2008年12月—2011年9月,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务)、法人代表;

2010年11月,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秘书长;

2011年09月—2019年02月,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社会兼职==
“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和青海德令哈观测基地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科院射电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主任、973项目“星系形成和演化”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主持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六专业委员会“天体化学工作组”专家。

==人物荣誉==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0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物成就==
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和会议文集上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取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前沿领域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先进观测设备研制等成果。各类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天文学刊物受到国际同行的百次引用和高度评价,三次应邀在国际天文学会专业大会和地区大会上作特邀报告。

从事星际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的科学研究。

在星际分子云和恒星形成、银河系结构、超新星遗迹等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进展,牵头“银河画卷”科学研究计划。发表论文150余篇,引用超1000次。从事射电天文技术方法研究,开辟亚毫米波天文观测新领域。完成了13.7m毫米波望远镜系列技术升级。提出“3毫米波段多谱线系统”的原理设计并参与系统的研制。牵头研制了我国射电天文学科首台多波束接收机“超导成像频谱仪”。主持设计研制了中国首台亚毫米波天文望远镜“移动式亚毫米波望远镜"。牵头南极太赫兹望远镜的关键技术研究,在极端台址环境下望远镜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先后获得200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戟研究员正在推进中国毫米波VLBI项目和ALMA国际合作项目。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Category:科学家]][[Category:企业管理人物]]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