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鲍林

移除 1,22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
== 人物 经历 生涯== 成才之路[[File:鲍林10.jpg|缩略图 |左|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2740228&di=b323d0f4bc7f359a04b8a9ce3a529d20&imgtype=jpg&er=1&src=http%3A%2F%2Fwww.reader8.cn%2Fdata%2Fuploadfile%2Fbook%2Fuploadfile%2F201004%2F20100412060813475.jpg 原图链接][http://www.reader8.cn/book/20100412/154492.html 图片来源于读书人网鲍林]]] 
1901年2月28日,[[鲍林]]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幼年聪明好学,11岁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捷夫列斯]],捷夫列斯有一所私人实验室,他曾给幼小的[[鲍林]]做过许多有意思的化学演示实验,这使[[鲍林]]从小萌生了对化学的热爱,这种热爱使他走上了研究化学的道路。
[[鲍林]]获博士学位以后,于1926年2月去[[欧洲]],在索未菲实验室里工作一年。然后又到[[玻尔]]实验室工作了半年,还到过[[薛定谔]]机和[[德拜]]实验室。这些学术研究,使[[鲍林]]对量子力学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坚定了他用量子力学方法解决化学键问题的信心。[[鲍林]]从读研究生到去[[欧洲]]游学,所接触的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专家,直接面临科学前沿问题,这对他后来取得学术成就是十分重要的。
== 化学 贡献成就== [[File:鲍林9.jpg|缩略图 |右|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2145183726&di=535b0ccb58bc2aa5c50028cc35f1cc2c&imgtype=0&src=http%3A%2F%2Fimg2.ctoutiao.com%2Fuploads%2F2017%2F07%2F06%2F7e1b6f263c09cdd598358bf813b5e6eb.jpg 原图链接][http://www.ctoutiao.com/225309.html 图片来源于创头条网萨顿、鲍林以及皮拉尔斯基(从左到右)]]]
1927年,[[鲍林]]结束了两年的[[欧洲]]游学回到了[[美国]],在帕莎迪那担任了理论化学的助理教授,除讲授量子力学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外,还讲授晶体化学及开设有关化学键本质的学术讲座。
[[鲍林]]通过研究,得出了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分子病的结论。他还研究了分子医学,写了《矫形分子的精神病学》的论文,指出:分子医学的研究,对解开记忆和意识之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鲍林]]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他曾广泛研究自然科学的前沿课题。他从事古生物和遗传学的研究,希望这种研究能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他述于1965年提出原子核模型的设想,他提出的模型有许多独到之处。
==反对战争== 呼吁 [[File:鲍林8.jpg|缩略图 |左|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2144806824&di=b81c4236a038cee4cf737efb5c6cdd0b&imgtype=0&src=http%3A%2F%2Fs14.sinaimg.cn%2Fmw690%2F005JzxXNgy6OXP3EKkZ1d%26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65c180102xmjw.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鲍林与妻子分享他的诺贝尔 和平奖奖杯]]]
[[鲍林]]坚决反对把科技成果用于战争,特别反对核战争。他指出:“科学与和平是有联系的,世界已被科学的发明大大改变了,特别是在最近一个世纪。现在,我们增进了知识,提供了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可能性,提供了显著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的可能性,提供了为人类利益有效地使用资源的可能性。”
最后他号召:“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全人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公正合理的世界,建立起一种和人类智慧相称的世界文化。” [[鲍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和平战士,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 学术 贡献编辑生涯== 价键理论 [[File:鲍林7.jpg|缩略图 |右|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2144466331&di=183a3f586a843092b7a667592ac9bf26&imgtype=0&src=http%3A%2F%2Fp6.qhimg.com%2Ft01e9788b3956fc1e50.jpg 原图链接][https://m.baike.so.com/doc/5879279-6092151.html 图片来源于360搜索网莱纳斯·卡尔· 鲍林 自1930年 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 [[鲍林]]自1930年 代开始致力于化学键的研究,1931年2月发表价键理论,此后陆续发表相关论文,1939年出版了在化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化学键的本质》一书。这部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化学键的认识,将其从直观的、臆想的概念升华为定量的和理性的高度,在该书出版后不到30年内,共被引用超过16000次,至今仍有许多高水平学术论文引用该书观点。   由于 [[ 鲍林 ]] 在化学键本质以及复杂化合物物质结构阐释方面杰出的贡献,他赢得了1954年 [[ 诺贝尔 ]] 化学奖。 [[ 鲍林 ]] 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引申出了广泛使用的杂化轨道概念。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在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原子轨道自身回重新组合,形成杂化轨道,以获得最佳的成键效果。   根据杂化轨道理论,饱和碳原子的四个价层电子轨道,即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喙线性组合成四个完全对等的sp3杂化轨道,量子力学计算显示这四个杂化轨道在空间上形成正四面体,从而成功的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电负性 [[ 鲍林 ]] 在研究化学键键能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同核双原子分子,化学键的键能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半定量或定性描述各种化学键的键能以及其变化趋势, [[ 鲍林 ]] 于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电负性概念,并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电负性的计算公式。电负性这一概念简单、直观、物理意义明确并且不失准确性,至今仍获得广泛应用,是描述元素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共振论 [[ 鲍林 ]] 提出的共振论是20世纪最受争议的化学理论之一。也是有机化学结构基本理论之一。为了求解复杂分子体系化学键的 [[ 薛定谔 ]] 方程, [[ 鲍林 ]] 使用了变分法。在原子核位置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体系所有可能的化学键结构,写出每个结构所对应的波 [[ 函数 ]] ,将体系真实的波 [[ 函数 ]] 表示为所有可能结构波 [[ 函数 ]] 的线性组合,经过变分法处理后,得到体系总能量最低的波 [[ 函数 ]] 形式。   这样,体系的化学键结构就表示成为若干种不同结构的杂化体,为了形象地解释这种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 [[ 鲍林 ]] 提出共振论,即体系的真实电子状态是介于这些可能状态之间的一种状态,分子是在不同化学键结构之间共振的。 [[ 鲍林 ]] 将共振论用于对苯分子结构的解释获得成功,使得共振论成为有机化学结构基本理论之一 。1950  1950 年代, [[ 苏联 ]] [[ 中国 ]] 等共产主义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对共振论、现代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展开政治批判,共振论被作为唯心主义的典型加以批判。由于这场政治运动的影响,在共产主义国家量子化学的传播和发展几乎陷入停顿 。1980  1980 年代以后,这些国家的学术界逐渐破除了政治因素对科学的束缚,重新审视和接受共振论的思想。在量子化学领域,随着分子轨道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 鲍林 ]] 的化学键理论由于在数学处理上的繁琐和复杂而逐渐处于下风,共振论方法作为一种相对粗糙的近似处理也较少使用了,但是在有机化学领域,共振论仍是解释物质结构,尤其是共轭体系电子结构的有力工具。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1930年代中 1930年代中 期,随着加州理工学院加强其再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 鲍林 ]] 得以接触一批生物学大师,期间 [[ 鲍林 ]] 对他原本没有兴趣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产生了兴趣。 [[ 鲍林 ]] 在生物大分子领域最初的工作是对血红蛋白结构的确定,并且通过实验首先证实,在得氧和失氧状态下,血红蛋白的结构是不同的,为了进一步精确测定蛋白质结构, [[ 鲍林 ]] 首先想到他早期从事的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测试的方法,他将这种方法引入到蛋白质结构测定中来,并且推导了经衍射图谱计算蛋白质中重原子坐标的公式。   至今通过蛋白质结晶,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仍然是测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方法,人类已知结构的绝大部分蛋白质都是经由这种方法测定获得的。结合血红蛋白的晶体衍射图谱, [[ 鲍林 ]] 提出蛋白质中的肽链在空间中是呈螺旋形排列的,这就是最早的α 螺旋结构模型,有科学史学者认为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受到了 [[ 鲍林 ]] 的影响,而 [[ 鲍林 ]] 之所以没有提出双螺旋,是因为他在1950年代受到 [[ 美国 ]] 麦卡锡主义的影响,错过了一次在 [[ 英国 ]] 举行的学术会议,没有能够看到一幅重要的DNA晶体衍射图谱 。1951  1951 [[ 鲍林 ]] 结合他在血红蛋白进行的实验研究,以及对肽链和肽平面化学结构的理论研究,提出了α螺旋和β折叠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构建单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20世纪生物化学若干基本理论之一,影响深远。此外, [[ 鲍林 ]] 还提出了酶催化反应的机理、抗原与抗体结构互补性原理以及DNA复制过程中的互补性原理,这些理论在20世纪的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994年8月19日, [[ 美国 ]] 著名学者莱纳斯· [[ 鲍林 ]] 以93岁高龄在他 [[ 加利福尼亚州 ]] 的家中逝世。 [[ 鲍林 ]] 是惟一一位先后两次单独获得 [[ 诺贝尔 ]] 奖的科学家。曾被 [[ 英国 ]] 《新科学家》周刊评为人类有史以来20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与牛顿、 [[ 居里夫人 ]] [[ 爱因斯坦 ]] 齐名。然而,路透社在报道 [[ 鲍林 ]] 逝世的消息时却说,他是“20世纪最受尊敬和最受嘲弄的科学家之一”。 ==敢于创新== 其他消息编辑[[File:鲍林6.jpg|缩略图 |左|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2144027935&di=7641e85afd8c1e6c7ee178b3b1ce8689&imgtype=0&src=http%3A%2F%2Farticle.fd.zol-img.com.cn%2Ft_s640x2000%2Fg5%2FM00%2F09%2F0A%2FChMkJlbOzS6IK8iNAAF6eOECX6oAALlXQK6hbkAAXqQ904.jpg 原图链接][http://nb.zol.com.cn/570/5700941.html?from=other 图片来源于中关村在线诺贝尔奖“双料”获得者林纳·鲍林出生]]] 
一个“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所以“最受嘲弄”,在于他提出了维生素作用的新观点,尤其是主张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
[[ 鲍林 ]] 是“化学家、物理学家、结晶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医学研究者”,他不是医生,可他偏偏引发了医学领域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 鲍林 ]] 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于1970年出版了《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书中认为:每天服用1 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维生素c可以抗病毒。这本书受到读者的赞誉,被评为当年的 [[ 美国 ]] 最佳科普图书。 可是,医学权威们激烈反对 [[ 鲍林 ]] 的论点。有的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维生素C可以防治感冒的观点。”有的说:“这对预防或减轻感冒没有什么用处。”权威部门也纷纷表态。例如, [[ 美国 ]] 卫生基金会就告诫读者:“每天服用1000毫克以上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的说法是证据不充分的。” [[ 美国 ]] 医学协会也发表声明:“维生素C 不能预防或治疗感冒!”只有个别医学家及几百位普通病人用自身的经历支持 [[ 鲍林 ]] [[ 鲍林 ]] 身陷重围。攻击他的人说他根本不是医生,没资格来谈论维生素C防治感冒的问题。还有人干脆把他讥讽为江湖医生。或说他用维生素C防治感冒是江湖游医式的宣传。尊重他的人则叹惜他晚年“不安分”,说他完全可以安享荣耀,可他非要闯入医学领域。而离开他自己的化学“主流”太远。 然而。 [[ 鲍林 ]] 不管这些。1979年。他和卡梅伦博士合作出版了《癌症和维生素C》一书,建议每个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克(1克等于1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建议癌症患者“尽可能早地开始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以此作为常规治疗的辅助手段”。他们说:“我们相信这种简单的方法将十分显著地改善癌症治疗的结果。” 但是。医学权威们更不相信这种观点。 [[ 鲍林 ]] 先后8次向国家癌症研究所申请资助,以便通过动物实验做进一步研究,可这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每次申请都被否定。他只能靠“许多人资助”来工作。即使如此。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还是声明:维生素C对癌症没有价值。此时,仍然是一些病人用自己的实例来支持 [[ 鲍林 ]] 的观点。 1985年, [[ 鲍林 ]] 又写了一本有关健康长寿的书。他在谈及“一种提高健康水平的摄生法”时,介绍了12项具体步骤,第一项就是:“每天服用维生素C6~18克,或更多。一天也不要间断。”他认为。“这种摄生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增补维生素”,他自己则是个多年的身体力行者。他说:“1985年我写这本书时。每天服用4片营养物质加上18克维生素C。”  [[ 鲍林 ]] 认为。不管你现在年龄多大,每天服用最佳量的维生素(逐步增加维生素C用量),都是有益的。他说:“从青年或中年时开始。适当地服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进行一些健身运动,能使寿命延长25~35年。”“如果你已进入老年,服用适当的维生素并进行一些健身运动,可以期望使衰老进程减慢,延长寿命15年或20年。”他的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可以益寿的观点自然又一次被医学界所拒绝。 医学权威们与 [[ 鲍林 ]] 的最大争论焦点在于维生素C的用量。 [[ 鲍林 ]] 认为,“对大多数成人来说.维生素C的最佳摄入量是在2.3~10克的范围内。”如果需要,还可以增加到每天20克、30克或更多。 [[ 鲍林 ]] 认为,无论是对付病毒、癌症还是抗衰老。维生素C的用量都应大大高于当时的规定用量。所以严格说,剂量之争是双方的关键之争。 在 [[ 鲍林 ]] 去世之前, [[ 美国 ]] 的权威机构——食品营养委员会对维生素C的推荐剂量是每天60毫克。有些营养学家认为只要30~40毫克就行了。可 [[ 鲍林 ]] 向人们建议的服用量是专家推荐剂量的几十倍到几百倍。这自然要遭到医学界人士的坚决反对了。  [[ 美国 ]] 健康基金会主席明确告诫人们:“所谓的大剂量维生素疗法必须避免。”医学界反对大量服用维生素C的重要理由是:这会使人得肾结石。但 [[ 鲍林 ]] 反驳说:尽管理论上有这种可能,可是在医学文献中没有一个肾结石病例是因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而导致的。 在 [[ 鲍林 ]] 去世之前。双方始终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直到 [[ 鲍林 ]] 逝世以后。我们才初步看到了关于维生素C剂量和作用方面的一点变化: 1995年2月, [[ 美国 ]] 心脏学会和部分营养学家向 [[ 美国 ]] 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机构建议:将维生素C的每日推荐量由60毫克提高到250~1000毫克。 1996年4月, [[ 美国 ]] 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声称:一个人每天摄入200毫克维生素C是最理想的,而不是60毫克。 1996年《 [[ 纽约 ]] 时报》报道的一则调查称。有30%~40%的 [[ 美国 ]] 人在服用维生素C,其中1/5的人每天服用量超过1克。 1997年10月,《 [[ 美国 ]] 临床营养杂志》报道,研究人员对247名年龄在56~72岁的妇女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1%的人每天补充维生素C超过10年,这些服用者没有一人得白内障。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补充维生素C,可使白内障的危险减少77%以上——而 [[ 鲍林 ]] 早在1985年前就这样论述了,然而,医学界原先不相信。 2000年 [[ 美国 ]] 药物研究所食品和营养委员会的评估认为:成人每天服用不超过2 000毫克维生素C是安全的。 
有报告称,据对14例临床实验证明,每天口服10克维生素C且连续3年,未发现1例肾结石。现在。多数医学界人士相信。维生素C确有一定的防治感冒的作用。研究发现。每天摄入300~400毫克维生素C的男性,要比日摄入量60毫克及不足60毫克的人多活6年。
 
如今,许多专家承认:维生素C有抗癌作用,能预防多种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有报道说。对18例晚期癌症患者,每天1次给予维生素C10~20克静脉滴注。结果14例全身骨关节痛患者治疗1周后有7例明显缓解。
 关于维生素C作用与剂量的这场大论战。鉴于 [[ 美国 ]] 的影响力和双方的知名度,一开始就越过了国境,波及到全球。各国的医学界人士起初差不多也都站到了 [[ 美国 ]] 同行那边。遥想当年。 [[ 鲍林 ]] 几乎是“孤军作战”地与众多医学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论争,他为此而受到的嘲弄和轻蔑是一位著名学者,也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可 [[ 鲍林 ]] 在长长的20多年时间里,义无反顾地奋起捍卫自己的观点,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令人深深敬仰。 时至今日, [[ 美国 ]] 和世界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承认或接近承认 [[ 鲍林 ]] 的观点了,然而论争仍远远没有结束,例如,有些人认为维生素C能抗癌,有些人却认为它能致癌。总之,维生素C的作用与剂量问题仍需继续研究。 诚然, [[ 鲍林 ]] 的某些观点是否有失偏颇,尚待实践进一步检验。即使有朝一日证明他的论点不够完美,他的探求精神依旧值得人们学习。毕竟探索永无止境,毕竟科学未到尽头,我们没有理由因循守旧。从这个角度看, [[ 鲍林 ]] 的其他观点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他说:“医生在行医时应当慎重是对的,但是,如果医学要进步,行医这行业也需要接受新思想。”“医生的意见不是一贯正确的,虽说其用心善良,患者要自己做出决定。”
内容简介'''人生希望'''   《鲍林》内容简介: 莱纳斯·卡尔· [[ 鲍林 ]] 是与20世纪同行的 [[ 美国 ]] 生物化学家,荣获1954年度 [[ 诺贝尔 ]] 化学奖和1962年度 [[ 诺贝尔 ]] 和平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两次单独获得 [[ 诺贝尔 ]] 奖的科学家。   [[ 鲍林 ]] 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他参与和经历了20世纪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成果卓著:首次全面描述化学键的本质;发现蛋白质的结构;揭示镰刀状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参与揭示DNA结构的研究;主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军工科研项目;推进X射线结晶学、电子衍射学、量子力学、生物化学、分子精神病学、核物理学、麻醉学、免疫学、营养学等学科的发展。 [[ 鲍林 ]] 一生著述丰厚,《鲍林》努力将其中较具经典的部分汇编成册,侧重于大师对人类和平、科学普及、科学方法与创新方面的论述,希望为读者学习和了解大师思想及创新历程打开一扇启迪智慧、滋养学识的窗口。
诺贝尔奖 · 和平奖和平奖化学奖文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File:鲍林5.jpg|缩略图 |右|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2143694024&di=1243e8e743e078eb022b135c1bc7ac20&imgtype=0&src=http%3A%2F%2Fqiuyi.org.cn%2Fuploads%2Fallimg%2F161204%2F0AA23235_0.jpg 原图链接][http://www.qiuyi.org.cn/tuiguang/201612/104900.html 图片来源于求医问诊网鲍林教授]]]经济学 ''' 欧洲联盟 奖时间:2012 记录'''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获奖时间:2011{| class="wikitable" |诺 拉克·奥巴马 尔和平奖 奖时间:2009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得者 || 获奖时间:2008 穆罕默德·尤纳斯|-|1991至今1991-2012|| 获奖时间:2006 |- 旺加 |昂山素姬 ( 1991) || ·马 戈韦 获奖时间:2004 希尔琳 · 艾芭迪获奖时间:2003 吉米 门楚 · 卡特图姆 ( 1992)获奖时间:2002 |-| 科菲·安南获奖时间:2001 金大中获奖时间:2000 大卫·特林布 获奖时间:1998 约瑟夫 · 罗特布 曼德 ( 1993) || 德克勒克 ( 1993)获奖时间:1995|- 西门内斯·贝洛获奖时间:1995 | 阿拉法特获奖时间:1994 ( 1994) || 西蒙·佩雷斯( 1994)获奖时间:1994|- | 伊扎克·拉宾( 1994) || 获奖时间:1994 纳尔逊·曼德拉获奖时间:1993 德克勒克获奖时间:1993 里戈韦塔·门楚·图姆获奖时间:1992 昂山素姬获奖时间:1991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 约瑟 获奖时间:1990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获奖时间:1987 埃利·维瑟尔获奖时间:1986 列赫·瓦文萨获奖时间:1983 阿尔瓦·米达尔获奖时间:1982 阿方索·加西亚 ·罗 夫莱斯获奖时间:1982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获奖时间:1980 特蕾莎修女获奖时间:1979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获奖时间:1978 梅纳赫姆·贝京获奖时间:1978 贝蒂·威廉斯获奖时间:1976 安德烈·德米 里耶维奇·萨哈罗夫获奖时间:1975 肖恩·麦克 赖德获奖时间:1974 佐藤荣作获奖时间:1974 亨利·基辛格获奖时间:1973 黎德寿获奖时间:1973 勃兰 ( 1995)获奖时间:1971|- 诺曼·E·勃劳格获奖时间:1970 |西门 ·卡森获奖时间:1968 马丁·路德·金获奖时间:1964 莱纳 斯· 卡尔·鲍林获奖时间:1962 达格·哈马舍尔德获奖时间:1961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获奖时间:1960 菲利普·诺埃尔- 洛 ( 1995)|| 获奖时间:1959 乔治 大卫 · 皮尔获奖时间:1958 莱斯 ·伯勒斯·皮 林布 ( 1998)获奖时间:1957|- 乔治 |金大中 ( 2000)|| 科菲 · 卡特莱特·马歇尔安南 ( 2001)获奖时间:1953|- 史怀哲获奖时间:1952 列翁·茹奥获奖时间:1951 拉尔夫·约翰逊·本奇获奖时间:1950 约翰·博伊德·奥尔获奖时间:1949 |吉 · 巴尔奇获奖时间:1946 约翰·瑞利·马 获奖时间:1946 考代 ( 2002) || 希 · 霍尔艾芭迪 ( 2003)获奖时间:1945|- 卡洛斯·萨维德拉 |旺加里 · 获奖时间:1936 卡尔·冯·奥西埃茨基获奖时间:1935 阿瑟·亨 塔伊 ( 2004)|| 穆罕默 获奖时间:1934 诺曼 · 安吉尔获奖时间:1933 简·亚当斯获奖时间:1931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获奖时间:1931 坦·瑟德布卢姆获奖时间:1930 费迪南·爱德华·比松获奖时间:1927 路德维希·克魏德获奖时间:1927 阿里 蒂德·白里安( 2006)获奖时间:1926|-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获奖时间:1926 奥斯丁·张伯伦获奖时间:1925 弗里乔夫·南森获奖时间:1922 |马 ·亚尔马·布兰廷获奖时间:1921 克里斯 安·劳斯 · 朗格获奖时间:1921 莱昂·布儒瓦获奖时间:1920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获奖时间:1919 亨利·拉方丹获奖时间:1913 托比亚斯·阿赛尔获奖时间:1911 尔弗雷德· 尔曼·弗 蒂萨 获奖时间:1911 保罗·德康斯坦获奖时间:1910 奥古斯特· ( 2008) || 尔纳特获奖时间:1909 斯·蓬图斯·阿诺尔德松获奖时间:1908 弗雷德里 克· 贝耶奥巴马 ( 2009)获奖时间:1908|- | 内斯托 · 泰奥多罗·莫内塔获奖时间:1907 路易·雷诺获奖时间:1907 西奥多·罗斯福获奖时间:1906 贝尔塔·冯·苏特纳获奖时间:1905 威廉·兰德尔·克里默获奖时间:1903 约翰逊-瑟 ·迪科门夫 ( 2011) || 获奖时间:1902欧洲联盟 ( 2012)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1990年以前 || 获奖时间:1902 琼·亨利·杜南|}获奖时间:1901==视频== ======视频3. 弗雷德里克·帕西获奖时间:1901鲍林 ====== 弗兰克·B·凯洛格获奖时间:{{#iDisplay:g0562eh7d8z |680|380|qq}}
==分类格式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91至今1991-2012 ▪ 昂山素姬 ( 1991) ▪ 里戈韦塔·门楚·图姆 ( 1992)▪ 纳尔逊·曼德拉 ( 1993) ▪ 德克勒克 ( 1993)▪ 阿拉法特 ( 1994) ▪ 西蒙·佩雷斯 ( 1994)▪ 伊扎克·拉宾 ( 1994) ▪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 ( 1995)▪ 西门内斯·贝洛 ( 1995) ▪ 大卫·特林布尔 ( 1998)▪ 金大中 ( 2000) ▪ 科菲·安南 ( 2001)▪ 吉米·卡特 ( 2002) ▪ 希尔琳·艾芭迪 ( 2003)▪ 旺加里·马塔伊 ( 2004) ▪ 穆罕默德·尤纳斯 ( 2006)▪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 2008) ▪ 贝拉克·奥巴马 ( 2009)▪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 2011) ▪ 欧洲联盟 ( 2012)1990年以前 ==
{{Reflist}}
[[Category:科學技術醫學人物]][[Category:科學家]]
3,2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