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易君左

增加 4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简介 ==
易君左(1898—1972) ,名家钺,笔名康陶父、意园,号三湘词人。今汉寿县城关镇人,祖孙三代文武兼备,簪缨相续,祖父易佩绅,官至布政使,是清咸丰同治年间有名的儒将。父 [[ 易顺鼎 ]] 诗才横溢,睥睨一世,与樊增祥齐名,为清末民初两大诗人。
易君左幼时就读于家塾(延请老师到家里授课),10岁随父客端州,除接受名师教育外,其父还亲自教他作诗。不久,顺鼎改官高阳雷道,又与母亲、姐姐回汉寿。 [[ 辛亥革命 ]] 后,到省城长沙求学,用不到3年的时问,在明德学校完成了由小学到中学的学业。父亲到京城做官,又北上入北京市四中。课余,常随父到江西会馆参加寒山诗社的诗钟集会,周旋于王壬秋、陈宝琛、严复、[[梁启超]]之间,年仅十余岁的君左,夹在一群博学的老名士里,大逞才华,居然两次人选诗钟“状元”,博得名公青睐。一次诗社以“笼纱格”形式命题,用“寸,人力车夫”赋联,他脱口而出:“小草之心春莫报,软尘一路足如飞。”上句是唐人“谁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意,下句写北平人力车夫跑得特别快,为众人欣赏,评为首选。另一次,由 [[ 樊增祥 ]] 主课,钟题“思受”六唱,即将“思受”二字分别嵌在联句七言第六个字,他即兴而赋“入朝蛇帝尝思贵,饮水猪僧哭受胎”。上句用汉高祖的故事,下句采《西游记》故事,自然洒脱,再次获冠。
中学毕业后,易君左考人北京大学。大学毕业,东渡日本,进早稻田大学读政治经济学。1918年,因与 [[ 曾琦 ]] 等人创办“华瀛通讯社”,反日救国,被逐回国。他锐气不减,回到北京大学,参加了“五四”运动。不久加入 [[ 李大钊 ]] 等人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发表许多关于社会学方面的论文。他猛烈抨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指出家庭专制是封建专制的基础,提出破除各种封建礼教,冲破各种禁锢,轻轻松松建设少年中国。这些观点,对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他不知不觉滑向无政府主义,并与 [[ 朱谦之 ]] 等人组织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社团“奋斗社”,创办《奋斗》杂志。易君左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受到陈独秀、 [[ 李达 ]] 等人的批判,并被开除出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加人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年夏,赴日本续读,192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易君左任上海中国公学教职兼泰东书局编辑,与 [[ 郭沫若 ]] [[ 成仿吾 ]] [[ 郁达夫 ]] 等共事,出有诗歌兼小说集《西子湖边》,集子里《失了魄的魂》,写几个文学青年在江南一带的流浪生活,象失了魄的魂那样,把他们吊儿郎当的胡闹,精细地刻画出来,以反映那个动荡的时代和那个污浊的社会。1924年,易君左离开上海去安庆,任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同年到长沙,加入国民党,次年回汉寿办团防,创办县图书馆和体育场。1926年,易君左投笔从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政治部主任兼国民党特别党部常委等职。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撰,次年任鄂政务委员会简任秘书。1929年,任湖南省清乡委员会司令部少将宣传处长。次年任湖南《国民日报》社长并创办《长沙晚报》。后任国立安徽大学教授及该省《国民日报》社长。1932年,应 [[ 周佛海 ]] 之邀,出任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在镇江6年,为民族文艺复兴与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他发起成立江苏文艺社,并担任社长,主办《天风》月刊和《文艺青年》旬刊。他倡导成立“天风剧社”,改编旧剧,创造新剧。抗战爆发后,他亲自带领一支抗敌宣传队,分赴各地深入农村进行宣传。但是,在此期间也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笔墨官司。“一.二八”国难后易君左随教育厅迁扬州,目睹当地风物人情,写了一本《闲话扬州》,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在记述扬州社会生活时出语欠当,曾引起一场轩然风波,而有关此事的对联:“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传诵一时,其名声更胜于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易君左主办湖南《国民日报》。不久,郁达夫在友人的劝告下离汉口避居常德,后经易君左安排移居汉寿县城。易君左常抽空从长沙回汉寿陪伴郁达夫,一起游览名胜古迹,吟诗作赋,并留下几首传诵一时的联句,如“偕君左学艺及易黄诸女伴,汽舟南湖,展墓采菱,晚至西竺山,翌日联句”:
1938年秋,易君左携眷辗转至重庆。不久,由自己流离人蜀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中的杜甫,草成《 [[ 杜甫 ]] 今论》,并出版发行。后受朋友推荐,赴成都就任四川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他创办《新四川月刊》、《四川国民日报》,并任两社社长。他亲自为报刊撰写论文,报导前方抗战的消息,鼓舞民族斗志,他与避难 [[ 成都 ]] 或成都籍的文化界人士如李璜、 [[ 老舍 ]] [[ 朱自清 ]] 、张大千等广泛交往。西南联大任教的朱自清放假回成都,易君左常与他讨论文学,曾以《偶成》一诗相赠:“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昏鸦。人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风味足,只剩楚狂嗟!”朱自清称赞此诗描写成都情调细腻亲切,并请易写成条幅作纪念。在此期间,易君左写作大批歌颂前方抗战的诗文,出版了《人川吟》、《青城集》。他担任军委会总政治部设计委员会专任委员,直至抗战结束。
5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