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骆宾基

增加 24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从抗战到内战===
1937年12月,骆宾基赴浙东嵊县从事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嵊县县委宣传部长。1940年秋后,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随后,骆宾基到浙东[[义乌]]拜访[[冯雪峰]]。经冯雪峰支持,骆宾基1940年底赴[[广西]][[桂林]]从事文学创作。在桂林,刚写完第二部长篇小说《人与土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骆宾基乃被迫流亡[[香港]]。<ref name=zgw/>在香港期间,骆宾基曾受[[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之托,帮助照看病中的萧红,陪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ref>[http://www.gmw.cn/01ds/2000-04/30/GB/2000%5E298%5E0%5EDS409.htm 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因何成仇,光明网,2000-04-30]</ref>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骆宾基回桂林。他和[[聂绀弩]]合编《文学报》,很快遭到查禁,乃写作自传体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这部小说奠定了骆宾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丰产期,除了《姜步畏家史》,他还创作了短篇小说《老女仆》、《北望园的春天》、《乡亲康天刚》等。<ref name=zgw/>
[[File:骆宾基2.jpg|缩略图|左|[http://shopimg.kongfz.com.cn/20130514/1441348/1441348SEX5T0_b.jpg 原图链接] ]]
骆宾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绍兴]]《战旗》主编,[[重庆]]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ref name=lbj/>
1953年至1955年,骆宾基先后写出并发表了描写农村生活变革,赞美新生活与新人物的短篇小说《王妈妈》、《夜走黄泥岗》、《年假》等,全都被安排在《人民文学》杂志较显著位置发表,获得读者欢迎及文艺界好评。1956年,骆宾基因[[胡风]]问题受牵连,被审查一年,其中有3个月不准回家。1957年,去北京南郊农业社体验生活。1958年,下放[[黑龙江省]]农村[[人民公社]]体验生活,并继续写报告文学、散文等,包括采访[[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李延禄]],创作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战斗生活的纪实作品。《人民文学》杂志一直同他保持联系。1961年,骆宾基给《人民文学》杂志一篇《山区收购站》。<ref name=zgw/>
[[File:骆宾基1.jpg|缩略图|右|[http://a1.att.hudong.com/61/09/01300001024098142431098029348_s.jpg 原图链接] ]]
1962年,骆宾基调回北京。但随着政治运动频繁发生,骆宾基无法集中精力创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骆宾基度过8年“牛棚”及半“牛棚”生活,身心受到很大摧残。但他坚持原则。1967年,在单位的一次批斗会上,骆宾基站起来说:“[[邵荃麟]]是活着的[[焦裕禄]]!”全场皆惊。后来,[[造反派]]将他叫到办公室,要他揭发邵荃麟、[[冯雪峰]],被他拒绝。骆宾基的妻子邹民才回忆:“因为骆先生坚持不改变对邵荃麟、冯雪峰的看法,一直没有工作,每月只有极少的生活费,家里不得不靠变卖东西过日子。当时有人好心劝他下个台阶,他毅然拒绝,说:‘这台阶太高了。’”1976年夏,[[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当天地震刚发生,骆宾基就从[[地安门]]的住处出门,到[[大雅宝胡同]]的邵荃麟家看望邵荃麟的遗孀及女儿,那时邵荃麟的遗孀尚顶着“叛徒、走资派”帽子。<ref name=zgw/>
10,42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