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康熙

增加 55,958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清朝皇帝信息框 |名称 = 康熙帝 |头衔 = 清朝第3代皇帝 |画像 = center|250px|康熙皇帝朝服全身像 |说明…”
{{清朝皇帝信息框
|名称 = 康熙帝
|头衔 = [[清朝]]第3代皇帝
|画像 = [[File:Emperor Kangxi.PNG|center|250px|康熙皇帝朝服全身像]]
|说明 = 清圣祖仁皇帝朝服全身像
|在位 = 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
|前任 = [[清世祖]](顺治帝)
|继任 = [[清世宗]](雍正帝)
|年号 = [[康熙]]
|首都 = [[北京]]
|皇宮 = [[北京故宮|紫禁城]]
|名 =玄烨
|封爵=
|別名=
|出生年=[[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巳時<br />{{Birth date|1654|5|4}}
|出生地=大清[[顺天府]][[故宫|紫禁城]][[景仁宫]]
|立储=[[允礽|胤礽]] 康熙十四年至四十七年<br />胤礽 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一年
|逝世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br />{{death date and age|1722|12|20|1654|5|4}}
|逝世地=大清[[顺天府]][[畅春园]]清溪书屋
|庙号=[[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城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初谥)<ref>《[[清实录|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三百</ref><br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高宗乾隆元年加谥)<ref>《[[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三九</ref><ref>《[[清史稿]]》本纪十·高宗本纪一</ref>
|陵墓=[[清景陵]]
|父亲=[[顺治帝]]
|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br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br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br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貴妃=[[悫惠皇贵妃]]佟佳氏<br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br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貴妃=[[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妃=[[顺懿密妃]]王氏<br />[[纯裕勤妃]]陈氏<br /> [[惠妃 (康熙帝)|惠妃]]那拉氏<br />[[宜妃 (康熙帝)|宜妃]]郭络罗氏<br />[[荣妃 (康熙帝)|荣妃]]马佳氏<br />[[定妃萬琉哈氏|定妃]]万琉哈氏<br />[[宣妃]]博尔济吉特氏<br />[[成妃 (康熙帝)|成妃]]戴佳氏<br />[[良妃 (康熙帝)|良妃]]卫氏<br />[[平妃 (康熙帝)|平妃]]赫舍里氏<br />[[慧妃 (康熙帝)|慧妃]]博尔济吉特氏
|嬪=[[敬嫔]]章佳氏<br />[[端嫔]]董氏<br />[[僖嫔 (康熙帝)|僖嫔]]赫舍里氏<br />[[通嫔]]那拉氏<br />[[襄嫔]]高氏<br />[[谨嫔]]色赫图氏<br />[[静嫔]]石氏<br />[[熙嫔陈氏|熙嫔]]陈氏<br />[[穆嫔]]陈氏<br />[[安嫔 (康熙帝)|安嫔]]李氏
|贵人=[[贵人郭络罗氏]]<br />[[布贵人]]兆佳氏<br />[[贵人袁氏]]<br />贵人陈氏<br />伊贵人易氏<br />贵人那拉氏<br />贵人那拉氏<br />[[新贵人]]<br />马贵人<br />尹贵人<br />勒贵人<br />文贵人<br />[[蓝贵人]]<br />常贵人
|庶妃=庶妃钮祜禄氏<br />庶妃张氏<br />庶妃王氏<br />庶妃刘氏
|常在=尹常在<br />色常在<br />路常在<br />寿常在<br />常常在<br />[[瑞常在]]<br />贵常在<br />徐常在<br />石常在
|答应=灵答应<br />春答应<br />[[晓答应]]<br />庆答应<br />秀答应<br />
|皇子 = [[承瑞]](早夭,母[[荣妃 (康熙帝)|荣妃]])<br/> [[承祜]](早夭,母[[孝诚仁皇后]])<br/>[[承庆]](早夭,母[[惠妃 (康熙帝)|惠妃]])<br/>[[赛音察浑]](早夭,母[[荣妃 (康熙帝)|荣妃]])<br/>贝子[[胤禔]](母[[惠妃 (康熙帝)|惠妃]])<br />[[长华]](早夭,母[[荣妃 (康熙帝)|荣妃]])<br />理密亲王[[胤礽]](母[[孝诚仁皇后]])<br />[[长生 (清朝)|长生]](早夭,母[[荣妃 (康熙帝)|荣妃]])<br />[[万黼]](早夭,母[[通嫔]]或贵人那拉氏)<br />诚隐郡王[[胤祉]](母[[荣妃 (康熙帝)|荣妃]])<br />雍正帝[[雍正帝|胤禛]](母[[孝恭仁皇后]])<br />[[胤禶]](早夭,母[[通嫔]]或贵人那拉氏)<br />恆温亲王[[胤祺]](母[[宜妃 (康熙帝)|宜妃]])<br />[[胤祚]](早夭,母[[孝恭仁皇后]])<br />淳度親王[[胤祐]](母[[成妃 (康熙帝)|成妃]])<br />廉親王[[胤禩]](母[[良妃 (康熙帝)|良妃]])<br />[[胤禟]](母[[宜妃 (康熙帝)|宜妃]])<br />敦郡王[[胤䄉]](母[[溫僖貴妃]])<br />[[胤䄔]](早殇,母[[貴人郭絡羅氏]])<br />[[胤禌]](早殇,母[[宜妃 (康熙帝)|宜妃]])<br />履懿親王[[胤祹]](母[[定妃萬琉哈氏|定妃]])<br />怡親王[[胤祥]](母[[敬敏皇貴妃]])<br />恂勤郡王[[胤禎]](母[[孝恭仁皇后]])<br />[[胤禨]](早殇,母[[平妃 (康熙帝)|平妃]])<br />愉恪郡王[[胤禑]](母[[顺懿密妃]])<br />莊恪親王[[胤祿]](母[[顺懿密妃]])<br />果毅亲王[[胤禮]](母[[纯裕勤妃]])<br />[[胤祄]](早殇,母[[順懿密妃]])<br />[[胤禝]](早殇,母[[高襄嫔|襄嬪]])<br />簡靖貝勒[[胤禕]](母[[高襄嫔|襄嬪]])<br />慎靖郡王[[胤禧]](母[[熙嬪陈氏|熙嬪]])<br />恭勤貝勒[[胤祜]](母[[謹嬪]])<br />誠貝勒[[胤祁]](母[[靜嬪]])<br />諴恪親王[[胤祕]](母[[穆嬪]])<br />[[胤禐]](早殇,母[[陳貴人]])
|皇女 = 皇长女(早殇,母庶妃張氏)<br />皇二女(早殇,母[[端嫔|庶妃董氏]])<br />[[固伦荣宪公主]](母[[荣妃 (康熙帝)|榮妃]])<br />皇四女(早殇,母庶妃張氏)<br />[[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br />[[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br />皇七女(早殇,母[[孝恭仁皇后]])<br />[[皇八女 (康熙帝)|皇八女]](早殇,母[[孝懿仁皇后]])<br />[[固倫溫憲公主]](母[[孝恭仁皇后]])<br />[[固倫純愨公主]](母[[通嫔|庶妃那拉氏]])<br />皇十一女(早殤,母[[溫僖貴妃]])<br />皇十二女(早殇,母[[孝恭仁皇后]])<br />[[和碩溫恪公主]](母[[敬敏皇貴妃]])<br />[[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br />[[和碩敦恪公主]](母[[敬敏皇貴妃]])<br />皇十六女(早殤,母[[庶妃王氏]])<br />皇十七女(早殤,母庶妃劉氏)<br />皇十八女(早殤,母[[惇怡皇貴妃]])<br />皇十九女(早殤,母[[高襄嫔|襄嬪]])<br />皇二十女(早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 = [[固倫純禧公主]](父[[常寧 (清朝)|常寧]],母[[庶福晉]]晉氏)
|注釋 =
}}
{{Infobox Chinese
|c = 康熙帝
|mong = ᠡᠩᠬᠡ <br />ᠠᠮᠤᠭᠤᠯᠠᠩ <br />ᠬᠠᠭᠠᠨ
|mon = 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
|monp = engke amuγulang qaγan
|mnc = ᡝᠯᡥᡝ<br />ᡨᠠᡳᡶᡳᠨ <br />ᡥᡡᠸᠠᠩᡩᡳ
|mnc_v = Elhe taifin Hūwangdi
|mnc_a = Elhe taifin Hvwangdi
|tib =
|wylie =
}}

'''清聖祖玄燁'''({{lang-mnc|ᡥᡳᠣᠸᠠᠨ<br />ᠶᡝᡳ|v=hiowan yei|a=hiuwan yei}}),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lang-mn|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NoteTag|1={{or|[[蒙古语]]“平和宁静”的[[可汗]]之意,为[[汉语]]“[[wikt:康|康]][[wikt:熙|熙]]”的意译。}}}}({{bd|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catIdx=A愛}}),[[爱新觉罗]]氏<!-- 前方請勿加粗 -->,諱玄燁,[[清朝治藏历史|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NoteTag|[[藏傳佛教]]以[[文殊菩薩]]敬稱「清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故宫|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lang-mnc|ᡧᡝᠩᡯᡠ<br />ᡤᠣᠰᡳᠨ<br />ᡥᡡᠸᠠᠩᡩᡳ|v=šengdzu gosin hūwangdi|a=xengzu gosin hvwangdi}}),葬于[[清景陵|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清兵入關|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国皇帝在位时间列表|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歷史學|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乾隆]]}-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 生平 ==
[[File:Young Kangxi.jpg|thumb|left|青年康熙帝朝服像(局部)]]

康熙帝玄燁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氏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清朝皇储|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1661年2月4日){{NoteTag|《[[清史稿]]》对于顺治逝日记载有矛盾,世祖本纪二记为正月丁巳(初七),而圣祖本纪为正月丙辰(初六)。}},顺治帝早逝,时年仅二十四岁。

顺治帝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烨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燁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燁继位時只有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 (人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辅政。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鰲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小內監<ref>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帝在內,日選小內監強有力者,令之習布庫以為戲。鰲拜或入奏事,不之避也。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內,帝令布庫擒之,十數小兒立執鰲拜,遂伏誅。”</ref>在宫中作「[[搏克|布庫]]」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鰲拜]]进见时,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ref>《南亭筆記》:康熙帝在南齋,召鰲拜入。內侍請鰲拜坐在三條腿椅子上,而以一位內侍在其後扶著椅子。命賜茶,先把茶碗煮於熱水,上茶時,鰲拜接茶,茶碗燙手,砰然墜地。靠椅子的內侍乘勢一推,鰲拜仆倒在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群起,擒撲鰲拜,交部論罪。</ref>,命少年們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將他[[滅族]],康熙帝念鳌拜曾救過祖父[[皇太極]]的功劳{{NoteTag|據[[耶稣会]]传教士[[白晉]][[神父]]記載,鰲拜讓康熙看了自己,在戰場上為了救皇太極所留下的傷痕,得以免死。}},赦其死罪,改為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 执政 ===
1673年,因为康熙帝决定[[削藩]],导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抗清朝政府,其他二藩相繼響應,[[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国家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在[[四川]]、[[云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殺害<ref>鄭光路《張獻忠剿四川真相》,四川民族出版社:「除[[張獻忠]]外,清軍、南明殘軍、“搖黃”土匪、吳三桂叛軍等也曾亂殺人、大破壞。長達四十餘年的戰亂」</ref><ref>{{cite web |title = 暴行之二:平三藩屠杀平民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paohongyanchongnian2/articles/200810/1018_4827_836398.shtml |website = 凤凰网 |accessdate=2015-01-09 |language = zh }}</ref><ref>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43页</ref>。康熙採納了[[安溪]]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师提督]],在1683年出兵攻打[[臺灣]]。

[[File:40 years old Kangxi.jpg|thumb|left|40岁的康熙]]
1690年至1697年多次擊敗[[准噶尔]]和[[噶尔丹]],史稱三征噶爾丹。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成功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罗斯联邦[[斯科沃罗丁诺]])和[[尼布楚]]城(现[[俄罗斯联邦]][[涅尔琴斯克]])。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莊]],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人|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为清朝大肆的修建皇家园林开辟了先河。

康熙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 (清)|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File:Kangxi Emperor.jpg|thumb|left|1699年康熙帝读书像(45岁)]]

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康熙對於[[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的,不僅僅是[[漢傳佛教]],或者[[滿洲]]的[[藏傳佛教]]、[[薩滿教]]信仰,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皈依]]于门下。他甚至也時常聽[[天主教]][[傳教士]]講道,直到他发现[[罗马]][[教廷]]试图干预中國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天主教]],即[[中國禮儀之爭]]。其實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

康熙帝為了箝制[[反清復明]]的活動而致力於打敗[[明鄭王朝]]。拿下[[臺灣]]之后,康熙开放了[[海禁]],并设立了四个通商口岸,后来此政策持续了整个清朝历史。康熙也利用[[戴南山]](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株連甚多,來抑制[[漢族]][[士大夫]]的反叛思想,甚至[[桐城派]]文家[[方苞]]都差點遭[[斬首]]。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後代的[[乾隆帝]]因崇敬康熙而刻意[[禪讓]])。康熙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滅在台湾的[[明鄭]]政权,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ref>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中文大學出版社,第30頁</ref>。

=== 晚年 ===
[[File:Middle-aged Kangxi.jpg|thumb|250px|康熙帝朝服全身像(中年)]]

康熙標榜仁政,對官吏盡量以寬鬆待之,晚年倦勤,導致出現官場贪污,吏治敗壞的現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牽連的官吏多達一百一十二人。康熙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ref>《圣祖实录》卷二四二</ref>。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康熙末年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有江苏无锡县人[[劉三(清朝)|劉三]]因县令李牧残酷成性,聚數百人於山中反抗,後被捕<ref>黄印《锡金识小录》记载说:“刘自知必死,讯时辞色侃侃,历数其恶(指李牧)。备受极刑,终不委靡乞哀,下于狱,瘐死狱中。”</ref>。

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出現各地豐收,無災可免的情況。康熙在晚年亦繼續減免天下賦稅,蠲免全國各地省份的錢糧,免除多處地區的欠賦。多種措施令到各地的農民都能夠休養生息,也防止了地方官吏中飽私囊和橫徵暴斂<ref>孟昭信《康熙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第198-199頁</ref>。

<gallery>
File:Kangxi-Verbotene-Stadt1.jpg|[[康熙帝南巡]]归朝图(局部)
File:Kangxi-Jagd.jpg|青年康熙出狩图(局部)
</gallery>

=== 傳位 ===
{{Main|九子夺嫡}}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並親自撫養。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決定傳位給皇四子[[胤禛]]。

目前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鍾愛胤禛之子弘曆(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胤禛。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在十字上加一劃、下加一勾,「十」字變成「-{于}-」字,故有「傳位十四皇子胤禵」竄改為「傳位-{于}-四皇子胤禛」之傳說;但按清宮祕檔分析,康熙帝的遺詔是由[[滿文|滿]]、[[漢文|漢]]、[[蒙古文|蒙]]三種語文並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胤禵」改為「傳位-{于}-四皇子胤禛」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但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

然則傳位奪嫡之說,或因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之新政、打擊貪腐權貴、重用[[張廷玉]]、[[李衛]]、[[田文鏡]]等漢人,而引來失勢滿人權貴之蓄意誣陷。康熙皇帝豈能將[[九門提督]]授予不可信賴之人任之,又豈會不知[[隆科多]]與雍正之關係而造成眾皇子傳位紛爭?由此而論,康熙讓隆科多任九門提督,正是意欲傳位於雍親王,並加以保護的實證之一。

; 康熙傳位雍正之徵兆:
*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長發]]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佈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佈,易生事端。
*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禎移駐[[甘州]]。以[[年羹堯]][[川陝總督|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禎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濟]]、隆科多、[[查弼納]]、[[吳爾台]]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Wikisource|康熙皇帝遺詔}}
曾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康熙皇帝遺詔上並無「傳位-{于}-四皇子胤禛」,而是寫著:{{Cquote|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咸使聞知。
}}

== 为政举措 ==
=== 科学 ===
一些近代史家認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康熙晚年的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责任。<ref>[[史景迁]],《康熙自画像》(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 Hsi)</ref>[[英國]]籍史學家[[史景迁]]批评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继位的纠葛进退失据;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并允传教,但对西方并不信任,因而有[[中国礼仪之争|礼仪之争]]以及导致[[清中期禁教|雍正禁教]];三是康熙以轻徭薄赋自豪,以此彰显盛世,但其永不加赋的政策按耕地面积缴固定税金,与人口无关,于是人口虽增,亦不加赋,为康熙的继承者造成财政困难。<ref>[[汪榮祖]],〈史景迁论〉</ref>

亦有史學家指出,康熙會欣賞和重用有才華的傳教士,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而在民間,民人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亦指出分別由康乾皇帝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亦收錄了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ref>李晓丹,王其亨,金莹《17-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从《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加以考证》,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1年03期</ref>。

康熙除了學習西方科技之外還會應用實踐,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發現原來的地圖繪製方法相對落後之後,用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製全國地圖。康熙亦會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實地測量,吸取經驗。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委任[[耶穌會]]士[[雷孝思]]、[[白晉]]、[[社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楝]]、[[明安圖]]等人走遍各省,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經緯圖法]]、[[三角測量法]]、[[梯形投影技術]]等在全國大規模實地測量,並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英國]][[李約瑟]]亦稱之為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要好、更精確<ref>《康熙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9頁</ref>。

康熙還以巡視之便訪求民間的有才之士,例如將在數學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毂成]]調進宮中培養深造<ref>《清史稿》卷五百六,《梅文鼎傳》</ref>。梅毂成亦通過學習西方數學知識,重新令在明朝被廢棄的中國古代數學受到重視<ref>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三:「但是這些明代史學家沒有一個通曉宋元的代數學。宋元的代數學完全被廢棄不用了,直到耶穌會傳教士及其他人引入歐洲代數學以後很久,梅毂成等人才意識到隱藏在不習見語言下的中世紀中國化數學,並重新對它進行研究。」</ref>。

康熙亦曾經委派傳教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ref>[德]夏瑞春《德國思想家論中國》</ref>。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视自然科学的皇帝,自身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素养,曾从南怀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並且每天听讲。后来又学习西方的测量、天文、物理和医学等知识,并在宫中设置了研究化学和药学的实验室。康熙因南怀仁督造火炮方面的功绩,一直对他优礼有加,而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也促进了伽利略的[[弹道理论]]在中国的传播<ref name="李斌" />。

康熙对理学名臣李光地、熊赐履等说:“汝等知西洋人渐渐作怪乎?将孔夫子亦骂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过是用其技艺耳。历算之学果然好。你们通是读书人,见外面地方官与知道理者,可俱道朕意。”<ref>《榕村语录续集》卷六</ref>,有人認為他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ref>席泽宗:“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古新星新表和科学史探索》,2002</ref>,亦認為此舉導致中國對於火器研發因此倒退。据传教士[[張誠 (傳教士)|张诚]](J. F. Gerbillon)的日记記載,康熙為了保護傳教士不被其他官員陷害而不准他們在有[[汉人]]和[[蒙古人]]的[[衙门]]裏翻译任何科学文献。18世纪康熙末期,因[[罗马教廷]]發出禁止[[中国人]]教徒[[祭祖]]的禁令而引发[[中国礼仪之争|礼仪之争]],促使清廷反制并下令“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必逐回去”<ref>《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ref>。

=== 军事 ===
[[File:Armoured Kangxi Emperor.jpg|thumb|康熙帝戎装像]]
康熙年間,由於平定[[三藩之亂]]以及抵禦外來侵略的需要大量製造火器,無論是造炮規模、數量、種類,還是火砲的性能和製造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大清政府所造的大小銅、鐵炮達905門之多,而其中半數以上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就質量而言,其「工藝之精湛,造型之美觀,炮體之堅固,均為後朝所莫及」<ref>王川《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學術研究(廣州,2000年04期),第82-90頁</ref>。

清朝初年,由於戰爭連年不絕,一時間湧現出許多熱心武器裝備、致力於引進和仿造西方火器的技術專家。如[[戴梓]]就是一位在中國最早製造出具有較高射擊速度的管形火器專家,這種火器稱為“連珠火銃”。文獻記載的“連珠火銃”與故宮所藏的一支康熙年間外國進獻的火槍十分相似。

康熙三十五年,在對準噶爾部噶爾丹的昭莫多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戴梓仿鑄技術比南懷仁更為高超,亦成功地仿造了[[沖天炮]]“南懷仁謂沖天炮出其國,造之一年不成。上命先生造,八日成,上大悅,率群臣親試之,即封炮為威遠將軍,鐫治法官名,以示不朽。沖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下,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後征噶爾靼,以三砲墜其營,遂大捷”。

明清之際,對西式武器的研製做出貢獻的還有擅造大砲和望遠鏡的長洲人(今蘇州市)[[薄珏]],所造銅砲,射程可達30裡,且“每置一炮,即設千里鏡以偵賊之遠近”。

望遠鏡發明不久即由[[傳教士]]帶入中國,1615年[[葡萄牙]]傳教士[[陽瑪諾]](P.Emmannuel Diaz,1574-1659)在《天問略》中最早介紹了伽利略望遠鏡;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遠鏡說》詳細介紹瞭望遠鏡的用法、制法和原理;[[孫元化]]在《西法神機》中也認為西洋大砲輔以“窺遠神筒”是戰爭取勝的第一利器。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帝更加重视在战争中发挥火器的战斗威力,使火器营成为清军八旗兵的新的战斗编成。清军最早装备火器的是汉军八旗,随着战事频繁,满洲、蒙古八旗亦迅速装备了火器。至康熙二十二年,在每旗专设一营操练鸟枪。康熙三十年始选满洲、蒙古习火器之兵组建火器营。设鸟枪护军、鸟枪马甲和炮甲三种营兵,满洲、蒙古八旗每佐领下设鸟枪护军3人,鸟枪马甲4人,炮甲1人,共7395人。由於西方經典彈道理論在戰鬥人員中逐漸普及,火器命中率的提高,極大地提高了火力武器的殺傷力。因此,火器在康熙以後不僅成為八旗的主要武器裝備,而且清軍還產生了更專門的火器營的戰鬥編成,完全改變了清軍以騎射為主的傳統作戰方式<ref name="李斌">李斌《西式武器对清初作战方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04期</ref>。

=== 海外貿易 ===
有說法认为,为了打擊[[鄭成功]]統治下的[[明鄭時期|郑氏台湾]],康熙初年实行了[[遷界令|迁界禁海]]政策,规定沿海30里的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实行,后又推广到[[广东]]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划定濒海范围(从最初的濒海三十里左右,到后来的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该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并对拒绝执行或越界者进行残酷镇压。这一政策令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无人区]],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ref>[http://shuji.xooob.com/rwsksj/20081/131707_131731.html 迁界禁海]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21165716/http://shuji.xooob.com/rwsksj/20081/131707_131731.html |date=2012-01-21 }}</ref>

然而有文獻記載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說「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各個王國,它們各自擁有自己豐富且多種多樣的特產進行貿易,而且這傾向於聯盟保護的形式,在所有的城市裡也一樣,以至官員們在商業界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分成,他們當中有部分人會將他們的金錢委託給值得信任的人打理以保證他們的資產在商業往來中取得成果,連平民百姓也可以從商業貿易中得益 。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又稱中國商人在交易時都很誠實可靠,跟[[日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ref>DuHalde, Jean Baptiste (1741),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 Including an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 manners, ceremonies, religion,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189-196, p298-302</ref>。《[[全球通史]]》裡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ref>《全球通史》 第十五冊,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第53頁</ref>。

== 外國人的評價 ==
[[File:避暑山庄康熙帝铜像.JPG|thumb|right|[[避暑山庄]]康熙帝铜像]]
[[法國]]人[[白晉]]:「康熙皇帝經常到各地巡視,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在這樣的觀察時,即便最卑賤的工匠和農夫,皇帝也允許他們接近自己,並用非常親切溫和的態度詢問他們,這常常使得普通百姓至為感動。康熙皇帝會經常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並且他一定要問到的問題是他們對當地的官吏是否滿意。如果百姓普遍傾訴對某個官員的不滿,康熙皇帝會將他撤職。但是如果百姓讚揚到某個官員,他卻並不一定僅僅因此就提升那個官員。」;「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白晉亦提到康熙對[[賑濟]][[災區]]與安撫饑民的手法:「我們在[[北京]]的其中兩年,我們親眼目睹了以下這些確證的事實。當時,兩三個省遭受了大旱災,造成農業嚴重欠收。康熙皇帝為此深為憂慮,他免除了這些省份的賦稅,並設立[[常平倉]]進行賑恤,但仍不能滿足災區的需要,於是,他又向災情最為嚴重的地區調撥了大量的糧食和巨額款項。為了進一步賑濟災區的窮人,康熙皇帝又採取了捐官的政策,允許富人中有學識的人,如果能夠通過做官資格的考試、證明他確有才幹,並向災區捐獻一定數目的糧食,便可買到一個相應的官職。當時,為了尋求生路,大量的窮人紛紛湧入北京,康熙皇帝下令把這些人全都招用於六部官署的建築工程,從而找到一個既幫助了窮人又使他們對社會有所貢獻的辦法。並且,這個辦法也有利於安撫饑民,防止他們因走投無路而發生動亂。」<ref>[法國] 白晉,《康熙大帝》,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5,18頁。</ref>

[[比利時]]人[[南懷仁]]:「(康熙帝)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為他們的皇帝是從天而降的,他們的目光中充滿異常的喜悅。為一睹聖容,他們不惜遠涉跑來此地,因為,對他們來講,皇帝親臨此地是從不曾有過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興於臣民們赤誠的感情表露,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ref>[比利時] 南懷仁,《韃靼旅行記》,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頁</ref>

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于是,就有了1665年5月22日(旧历康熙四年九月初八),11岁的康熙皇帝和12岁的赫舍里氏皇后遵照孝庄太皇太后懿旨举行大婚典礼的这件事。很快,1669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就在赫舍里氏家族的协助之下除掉了权臣鳌拜!因此,我们说,康熙皇帝迎娶赫舍里氏皇后,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

  问题就出现了,既然这是一桩政治婚姻,那么康熙皇帝与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的关系如何呢?应该说,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关系还是非常稳定的。换句话来说,在康熙皇帝的众多的后宫佳丽之中,康熙皇帝本人还是更喜欢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

  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原因非常简单啊:两个人是“发小”呗。

  赫舍里氏和康熙皇帝是从小的玩伴,可谓是青梅竹马、总角之交。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窦初开的赫舍里氏皇后这对小夫妻婚后恩爱甜蜜,生活非常和谐,彼此感情颇深。因此,非常自然的,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但此时,尚未知道政治险恶的他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

== 家族 ==
{{Ahnentafel top}}<center>
{{ahnentafel-compact5
|boxstyle_1=background-color: #c0c080;
|boxstyle_2=background-color: #b0b080;
|boxstyle_3=background-color: #a0a080;
|boxstyle_4=background-color: #909080;
|boxstyle_5=background-color: #808080;
|1='''圣祖仁皇帝玄烨'''
|2='''父:'''世祖章皇帝[[福临]]
|3='''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4='''祖父:'''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5='''祖母:'''[[孝莊文皇后]]本布泰
|6='''外祖父:'''[[都统]]勤襄一等公[[佟图赖]]
|7='''外祖母:'''覺羅氏 (宗室)
|8='''曾祖父:'''(追尊)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9='''曾祖母:'''[[孝慈高皇后 (清)|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
|10='''外曾祖父:'''[[科尔沁部]][[忠亲王]][[寨桑 (人物)|寨桑]]
|11='''外曾祖母:'''[[忠亲王贤妃]]
|12='''外曾祖父:'''游击世职忠烈一等公[[佟养真]]
|13=
|14=
|15=
|16='''高祖父:'''(追尊)显祖宣皇帝[[塔克世]]
|17='''高祖母:'''(追尊)[[宣皇后 (清朝)|宣皇后]]喜塔腊氏
|18='''外高祖父:'''[[叶赫部]][[贝勒]][[杨吉砮]]
|19=
|20='''外高祖父:'''[[科尔沁部]][[福亲王]][[莽古斯]]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center>
{{ahnentafel bottom}}
=== 兄弟姐妹 ===

==== 兄弟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姓名 !! 封號、諡號 !! 備註
|-
|[[牛钮]]||||大哥,早殤
|-
|[[福全 (清宗室)|福全]]||裕亲王||二哥
|-
|||榮親王||四弟,(順治十四年立為皇太子,未取名,不久即逝)
|-
|[[常宁 (清朝)|常宁]]||恭亲王||五弟
|-
|[[奇綬]]||||六弟
|-
|[[隆禧]]||純親王||七弟
|-
|[[永幹]]||||八弟
|}

==== 姊妹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出生年 !! 生母 !! 備註
|-
|||(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顺治十年十月殇。||庶妃陈氏||皇长女
|-
|[[和硕恭悫长公主]]||(1653~1685)||庶妃杨氏||皇二女
|-
|||(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顺治十五年三月殇。||庶妃巴氏||皇三女
|-
|||(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顺治十八年三月殇。||[[庶妃]]乌苏氏||皇四女
|-
|||(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庶妃巴氏||皇五女
|-
|||(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顺治十八年二月殇。||庶妃那拉氏||皇六女
|}
==== 堂姊妹(父亲养女)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出生年 !! 生父
|-
|[[和硕和顺公主]]||(1648年-1691年)||承泽亲王[[硕塞]]女。
|-
|[[和硕柔嘉公主]]||(1652年-1673年)||安郡王[[岳乐]]女。
|-
|[[固伦端敏公主]]||(1653年-1729年)||简亲王[[济度]]次女。
|}

=== -{后}-妃 ===
====皇后====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style="width:15%"| 封號、諡號 !! 備註
|-
|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輔臣索尼之孫女,生二子([[承祜]]、[[允礽]]),康熙十三年难产死。
|-
|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輔臣遏必隆之女,鳌拜义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封皇后;康熙十七年二月逝世。
|-
|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國舅佟國維之女,生母[[孝康章皇后]]之姪女,康熙帝之表妹,康熙十七年獲賜[[雍正帝|胤禛]]為養子,康熙二十年封皇贵妃,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皇八女 (康熙帝)|皇八女]]早夭,康熙二十八年病危封皇后,次日病逝。
|-
|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康熙十八年封德嫔,二十年晋德妃,康熙死后追封皇后,生三子三女([[雍正帝|胤禛]]、[[允禵]]、[[胤祚]]、[[固伦温宪公主]]、另两位皇女不知其名)
|}

====皇貴妃====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谥为悫惠皇贵妃。
|-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
|-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一子,[[胤祥]],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
|}
====貴妃====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仁皇后]]的妹妹,一子,[[允䄉|胤䄉]],一女,夭折。
|}
====妃====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 [[顺懿密妃]]王氏||初为密嫔,雍正尊封为皇考密妃,乾隆尊封為皇祖順懿密太妃。三子,[[胤禑]]、[[胤禄]]、[[胤衸]],胤衸八岁夭折。
|-
| [[纯裕勤妃]]陈氏||二等侍衛陳希閔之女,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為勤嫔,雍正尊封为皇考勤妃,乾隆尊封為皇祖純裕勤太妃。一子,[[胤礼]]。
|-
| [[惠妃 (康熙帝)|惠妃]][[那拉氏]]||郎中索爾和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封為惠嬪,二十年十二月晉惠妃。生二子,[[承庆]]、[[胤禔]],[[胤禩]]年幼時也由惠妃扶養。
|-
| [[宜妃 (康熙帝)|宜妃]][[郭络罗氏]]||滿洲正藍旗人,佐領三官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封宜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封為宜妃。三子,[[胤祺]]、[[胤禟]]、[[胤禌]]。
|-
| [[荣妃 (康熙帝)|荣妃]][[马佳氏]]||員外郎蓋山之女。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胤祉]]成人,一女[[固伦荣宪公主]]下嫁[[乌尔衮]]。
|-
| [[定妃萬琉哈氏|定妃]]万琉哈氏||康熙时为定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胤祹]]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她也是康熙诸妃中最长寿。
|-
| [[宣妃]][[博尔济吉特氏]]||[[孝莊文皇后]]親弟滿珠習禮之子科爾沁達爾漢親王之女,[[顺治]][[悼妃]]的侄女,[[孝莊文皇后]]的姪孫女,无子。
|-
| [[成妃戴佳氏|成妃]]戴佳氏||司庫卓奇之女,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封為成妃,一子,[[胤祐]]。
|-
| [[良妃 (康熙帝)|良妃]]卫氏||康熙三十九年初封為嬪,一子,[[胤禩]]。
|-
| [[平妃 (康熙帝)|平妃]][[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的妹妹,生皇子[[胤禨]]。
|-
| [[慧妃 (康熙帝)|慧妃]][[博尔济吉特氏]]||科爾沁三等台吉阿郁錫的女兒,也是清聖祖的遠房表姑。
|}

====嬪====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 [[安嫔 (康熙帝)|安嬪]]李氏||總兵官剛阿岱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安嬪。
|-
| [[敬嫔 (康熙帝)|敬嬪]]章佳氏||據聖祖禦集當為王佳氏,護軍參領華善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敬嬪。
|-
|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冊為端嬪,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
| [[僖嫔 (康熙帝)|僖嫔]][[赫舍里氏]]||賚山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僖嬪。四十一年壬午九月卒,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
|-
| [[通嫔]][[纳喇氏]]||監生常素代女。初賜號貴人。康熙十四年,生皇子[[萬黼]]。十八年,生皇子[[允禶]]。二十年,生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雍正二年六月,世宗晉尊為皇考通嬪。乾隆九年甲子六月二十三日卒,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
| [[高襄嫔|襄嫔]]高氏||高廷秀女。初為庶妃,康熙四十一年,生皇十九子允禝。四十二年,生皇十九女,皆在三歲早夭。四十五年,生皇二十子簡靜貝勒允禕。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襄嬪。十一年丙寅六月二十八日卒,七月十六日奉安。
|-
| [[谨嫔]][[色赫图氏]]||員外郎多爾濟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二子恭勤貝勒允祜。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謹嬪。四年己未三月十六日卒,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奉安。
|-
| [[静嫔]]石氏||石懷玉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三子鎮國公允祁。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戊寅六月初六日卒,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
| [[熙嬪陈氏|熙嫔]]陈氏||陳玉卿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熙嬪。明年丁巳正月初二日卒,同年四月十二日奉安。
|-
| [[穆嫔]]陈氏||陳岐山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五年,生皇二十四子諴親王允祕。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白貴人。雍正五年十一月庚午卒,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追尊為皇祖穆嬪。
|}

====贵人====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 [[贵人郭络罗氏|郭贵人]]郭络罗氏||[[宜妃 (康熙帝)|宜妃]]之妹。康熙十八年,生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二十二年,生皇子允䄔。
|-
| [[布贵人]][[兆佳氏]]||參領塞克塞赫女,康熙十三年,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卒。
|-
| [[袁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生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
|-
| 伊贵人易氏||雍正六年戊申卒。
|-
| [[貴人]]陳氏||陳秀女。康熙五十二年,生皇子[[允禐]]。
|-
| [[贵人]]纳喇氏||那丹珠女。
|-
| [[贵人]]纳喇氏||骁骑校昭格女。《[[愛新覺羅宗譜]]》<ref>《[[愛新覺羅宗譜]]·星源吉庆》圣祖仁皇帝位下三十五子......万黼 幼龄 无嗣康熙十四年乙卯十月初八日巳时生 母 贵人纳喇氏骁骑校昭格之女......允禶幼龄 无嗣康熙十八年己未二月卅日巳时生 母 贵人纳喇氏骁骑校昭格之女......</ref>称她是两位早夭折的皇子——[[萬黼]](1675—1679)、[[允禶]](1679—1680)的生母。
|-
| 新貴人||康熙五十五年二月初五日卒。
|-
| 馬貴人||康熙五十五年前卒。
|-
| 尹貴人||葬入妃园寝。
|-
| 勒貴人||葬入妃园寝。
|-
| 文貴人||葬入妃园寝。
|-
| 藍貴人||葬入妃园寝。
|-
| 常貴人||葬入妃园寝。
|-
| 苏贵人||未葬入妃园寝。
|-
| 仙贵人||未葬入妃园寝。
|-
|}

====庶妃====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 庶妃钮祜禄氏||員外郎晋宝女。康熙四十七年,生皇二十女,僅活一個月。
|-
| 庶妃张氏||康熙七年,生皇长女。十三年,生皇四女。
|-
| 庶妃王氏||康熙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女。
|-
| 庶妃刘氏||康熙三十七年,生皇十七女。
|}

====常在====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 尹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色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路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壽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常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瑞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貴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徐常在||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卒,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石常在||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牛常在||未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查常在||未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尧常在||未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 内常在||未葬景陵妃園寢,其餘不詳。
|}

====答应====
清乾隆五十四年正月总管内务府的一份奏折:"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宫主位十六位,大答应十人。景阳宫大答应四十七人,小答应二十八人。毓庆宫主位三位,大答应七人,小答应二十二人。所内答应四十一人。学生三十八人。一年宫分分例等项,约计共需银三万七百九十八两一钱五分八厘。"愛新覺羅玄燁僅乾清宫、景陽宫、毓慶宫就有大小答應二百多人。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 靈答應||葬妃園寢。
|-
| 春答應||葬妃園寢。
|-
| 曉答應||乾隆三十三年葬妃園寢。
|-
| 慶答應||葬妃園寢。
|-
| 秀答應||葬妃園寢。
|-
| 治答應||葬妃園寢。
|-
| 妙答應||葬妃園寢。
|-
| 牛答應||葬妃園寢。
|-
| 双答應||葬妃園寢。
|-
| 采答應||未葬妃園寢。

|}

=== 子女 ===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4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康熙诸子初随“承”、“保”、“长”等字、后均随“胤”字。之後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讳|避帝王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唯怡亲王允祥逝后,[[雍正帝]]將其名改回胤祥。

==== 子(按出生顺序) ====
{{CJK-New-Char|4109|4114|ver=A}}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姓名 !! 備註
|-
| [[承瑞]]||(2歲殇,未序齿)
|-
| [[承祜]]||(2歲殇,未序齿)
|-
| [[承慶]]||(1歲殇,未序齿)
|-
| [[賽音察渾]]||(2歲殇,未序齿)
|-
| 皇长子[[胤禔]]||原名保清,直郡王,後降為[[贝子]]品級
|-
| [[長華]]||(旋殇,未序齿)(1日)
|-
| 皇次子[[胤礽]]||原名保成,皇太子,二立二廢→(追封)理親王→諡曰密,是為理密親王
|-
| [[長生]]||(2歲殇,未序齿)
|-
| [[萬黼]]||(实际的第九子,但因早殇未序齿),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十八]],生母是通嫔纳喇氏,或说贵人纳喇氏,当时康熙皇帝虚岁二十二。萬黼只活了5岁,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廿九]],萬黼病死。
|-
| 皇三子[[胤祉]]||诚郡王,諡曰隱,為诚隱郡王
|-
| 皇四子[[胤禛]]||雍親王→清世宗雍正皇帝(年號雍正)
|-
| [[胤禶]]||(1歲殇,未序齿)
|-
| 皇五子[[胤祺]]||恒亲王,諡曰溫,為恒溫亲王
|-
| 皇六子[[胤祚]]||幼殇(6歲殇)
|-
| 皇七子[[胤祐]]||淳亲王,諡曰度,為淳度亲王
|-
| 皇八子[[胤禩]]||廉親王,後被雍正帝廢為庶人
|-
| 皇九子[[胤禟]]||贝勒品級
|-
| 皇十子[[胤䄉]]||敦亲王(降)→辅国公
|-
| [[胤䄔]]||(1歲殇,未序齿)
|-
| 皇十一子[[胤禌]]||11歲殇,無諡號
|-
| 皇十二子[[胤祹]]||履亲王,諡曰懿,為履懿亲王
|-
| 皇十三子[[胤祥]]||怡亲王,諡曰贤,為怡贤亲王
|-
| 皇十四子[[胤禵]]||恂郡王,諡曰勤,為恂勤郡王
|-
| [[胤禨]]||(2個月殤,未序齿)
|-
| 皇十五子[[胤禑]]||愉郡王,諡曰恪,為愉恪郡王
|-
| 皇十六子[[胤祿]]||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後改封莊親王,諡曰恪,為莊恪親王
|-
| 皇十七子[[胤禮]]||果亲王,諡曰毅,為果毅亲王
|-
| 皇十八子[[胤祄]]||8歲殇,無諡號
|-
| 皇十九子[[胤禝]]||3歲殇,無諡號
|-
| 皇二十子[[胤禕]]||简贝勒,諡曰靖,為简靖贝勒
|-
| 皇二十一子[[胤禧]]||慎郡王,諡曰靖,為慎靖郡王
|-
| 皇二十二子[[胤祜]]||恭贝勒,諡曰勤,為恭勤贝勒
|-
| 皇二十三子[[胤祁]]||郡王品級诚贝勒
|-
| 皇二十四子[[胤祕]]||諴亲王,諡曰恪,為諴恪亲王
|-
| [[胤禐]]||(旋殇,未序齿)
|}

==== 女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出生年 !! 封號、諡號 !! 生母 !! 備註
|-
| (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二歲。||||[[端嫔|庶妃]]張氏||皇長女
|-
| (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二岁。||||[[端嫔|庶妃]]董氏||皇二女
|-
| ||[[固伦荣宪公主]]||[[荣妃 (康熙帝)|庶妃马佳氏]]||皇三女
|-
| (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庶妃张氏||皇四女
|-
| ||[[和硕端静公主]]||贵人兆佳氏||皇五女
|-
| ||[[固伦恪靖公主]]||[[贵人郭络罗氏]]||皇六女
|-
|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皇七女
|-
|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孝懿仁皇后|皇贵妃]]佟佳氏||[[皇八女 (康熙帝)|皇八女]]
|-
| ||[[固伦温宪公主]]||[[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皇九女
|-
| ||[[固伦纯悫公主]]||[[通嫔|庶妃]]那拉氏||皇十女
|-
| (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温僖贵妃]]钮祜禄氏||皇十一女
|-
| (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皇十二女
|-
| ||[[和硕温恪公主]]||[[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皇十三女
|-
| ||[[和硕悫靖公主]]||贵人袁氏||皇十四女
|-
| ||[[和硕敦恪公主]]||[[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十五女
|-
| (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庶妃王氏||皇十六女
|-
| (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庶妃刘氏||皇十七女
|-
| (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惇怡皇贵妃|和嫔]]瓜尔佳氏||皇十八女
|-
| (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高襄嫔|襄嫔]]高氏||皇十九女
|-
|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庶妃钮祜禄氏||皇二十女
|}

====養女====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生父 !! 生母 !! 備註
|-
| [[固伦纯禧公主]]||[[康熙|圣祖]]弟恭亲王[[常宁 (清朝)|常宁]]||庶福晋晋氏||养长女
|}

== 影视作品 ==
{{Main list|康熙帝題材影視作品列表}}

== 註釋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30em}}

=== 来源 ===
{{refbegin}}
; 书籍
* [[閻崇年]] 著:《康熙大帝》.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1529.
* [[馮爾康]]、[[王思治]] 著:《康熙事典》. [[紫禁城出版社]]. ISBN 9787513400190.
{{refend}}

== 研究書目 ==
* Jonathan D. Spence(史景遷)著,吳根友 譯:《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Kangxi Emperor}}
{{Portal box|中国|历史|人物}}
*[http://www.epochtimes.com/b5/nf4975.htm 【千古英雄人物】康熙大帝]
*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soc/1100164876_zhengsuoqingcaoshierdi/19.shtml 康熙帝玄烨](新浪读书)
* 韓琦:〈[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504165348/http://hps.phil.pku.edu.cn/2011/03/4717/ 科學、知識與權力——日影觀測與康熙在曆法改革中的作用]〉。
* [http://www.dpm.org.cn/shtml/402/@/26549.html 人物/皇帝/康熙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paohongyanchongnian2/ 被隐没的明亡真相,被抬高“圣君”的康熙](凤凰网)

{{-}}
{{start box}}
{{s-hou|[[清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s-reg}}
{{s-before|[[清世祖]][[福臨]]<br /><small>(父)</small>|年号:[[顺治]]|rows=2}}
{{s-title|[[大清]][[皇帝]]|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br /><small>[[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small>}}
{{s-after|[[清世宗]][[胤禛]]<br /><small>(子)</small>|年号:[[雍正]]|rows=2}}
{{end box}}
{{清朝君主}}

{{Authority control|NCL_URL=011435980 |CALIS_URL=08f4164c82c28167abc0b96d9f282922 |NLC_URL=000570704}}

[[Category:清朝皇帝]]
[[Category:清圣祖| ]]
[[Category:中国礼仪之争]]
[[Category:清世祖皇子|3]]
[[Category:1654年出生|K]]
[[Category:1722年逝世|K]]
[[Category:金庸筆下真實人物|K康]]
[[Category:鹿鼎記角色|K康]]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4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