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祚荣

增加 7,4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大祚荣'''{{Infobox person| 姓名 = 大祚荣|圖片 = [[File:Timg (1)12334.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A4%A7%E7%A5%9A%E8%8D%A3&step_word=&hs=0&pn=7&spn=0&di=1100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455684228%2C3924800639&os=591544098%2C1315624309&simid=0%2C0&adpicid=0&lpn=0&ln=139&fr=&fmq=1562892664894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file.nxing.cn%2Fuploads%2Fuploads%2F2016%2F12%2F31%2F0000132%2F201612312139432992f4616-size500x347.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gjof_z%26e3Bgxtg2_z%26e3BvgAzdH3Fw6ptvsjAzdH3F00m0dn9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http://news.nxing.cn/article/7767234.html 图片来源于宁夏在线]]]|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中國---渤海国| 别名 =  | 職業 = 渤海国创始人、军事家|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大祚荣(?―西元719年),渤海国创始人、军事家,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粟末靺鞨族人,粟末靺鞨首领 [[ 乞乞仲象 ]] 之子,渤海国建立者,西元698年—西元719年在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西元696年),契丹发动叛乱,大祚荣父子参与反唐。次年,乞乞仲象去世,大祚荣率领余部迁至天门岭(今辉发河与浑江的分水岭)一带时,重创追剿的唐军。于是征聚高句丽遗民,东守桂娄故地,据东牟山(今敦化敖东城)筑城而居。
圣历元年(西元698年),正式建国,自号震国王,史称“旧国”。对外采取结盟政策,与契丹结好;同东突厥结盟;屈从于新罗国势渐强,占据东北地区的东部、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沿海州一带地区。[[唐中宗]]亲政后,派侍御史张行岌对震国招抚,大祚荣欣然接受,派次子 [[ 大武艺 ]] 入侍唐廷,表示臣服。
开元元年(西元713年),[[唐玄宗]]派 [[ 鸿胪卿崔忻 ]] 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不称震国,专称渤海。
开元七年(西元719年),大祚荣去世,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政治家,史称创造渤海的海东盛王。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 大祚荣粟末靺鞨(靺鞨族分支之一)人,他的父亲乞乞仲象原是粟末靺鞨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曾依附于高句丽政权。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句丽之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将大批高句丽遗民和一部分靺鞨人强行迁往内地。其中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率其部众迁居到当时唐朝卢龙节度使治下的营州(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并依附于唐朝从此在营州开始长达30年的生活,大祚荣便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这期间他们同中国人接触,深受唐朝政治氛围的影响。 ===称王建国===唐朝(武周时期)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营州境内的契丹人动乱,于是熟悉唐朝内情的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举兵反唐,此后唐朝东北边境发生了一连串战事,史称“营州之乱”。大祚荣父子与另一靺鞨酋长[[Category: 乞四比羽]]在这次兵乱中曾慑于叛军威胁而表示臣服李尽忠,因此在叛乱平息后牵怒于唐朝遭到反攻清算。被逼无奈的大祚荣父子率部及部分高句丽人取道天门岭(今辽宁北镇境内,一说在今辽宁清源境内)东渡辽水(今辽河),踏上了逃还故乡的道路。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唐击败契丹叛军后,武则天假意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谎称赦免其罪。但不久武则天就反目食言令骁勇善战的[[李楷固]](原契丹大将)、 郎将索仇率军进击乞四比羽将其杀死,所属部民尽遭屠害。这时[[乞乞仲象]]恰好去世,大祚荣继任为部落领袖,于是率余众逃走。但[[李楷固]]却率军穷追不舍。 后骄横的李楷固率孤军深入辽东进攻大祚荣。当时的大祚荣虽年仅二十多岁,但经过多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一个“骁勇善用兵”的军事统帅。面对李楷固咄咄逼人的进攻,大祚荣决定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设伏。李楷固果然如期而至,当唐军渡过天门岭时,大祚荣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所率高句丽、靺鞨兵据险抗拒,全歼唐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此后,由于契丹归附于后突厥,阻断唐军东进道路,唐廷不能再行进讨。大祚荣乘机兼并乞四比羽余众,收容高句丽遗民,东渡辽河,返回靺鞨故地,向东占有太白山(今长白山),又与周边靺鞨各部联盟将势力扩展到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 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这就是粟末靺鞨的最初都城,后来被称为“旧 ”。 圣历二年(699年),大祚荣自立为靺鞨国王,并以尊称“da( 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因其父曾封震国公又对外称“大震国”(一说 大振国),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 民囊括了靺鞨、高句丽、契丹、奚、室韦等诸多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了全力对付突厥,派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抚。大祚荣当即表示愿意归附,并派遣他的儿子[[大门艺]][[Category: 张行岌]]入唐为质,宿卫京师。不久,因契丹、突厥连年寇边,道路被阻,使命不达,册封未果。 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刚刚即位的唐玄宗又派郎将摄鸿胪卿、敕持节宣慰未羯(靺鞨)使崔忻前往震国,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治今吉林敦化),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震国始去靺鞨国之号,改国号“渤海”,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卫星政权,名义上作为唐王朝设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最高军政机构。从此渤海国每年遣使以朝贡的方式与唐朝展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开辟了两族友好往来的先河。 渤海国在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仿照唐朝。在兵制方面也仿照 唐朝 的府兵十六卫建制,虽略有变革,但大致相似。设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力多达数十万。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全国各地设折冲府,隶属十卫之下。每个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兵曹、参军各一人,校尉五人。开元七年(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同年八月,唐玄宗遣使册封其嫡子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承袭父位。国人为大祚荣进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后世史称“渤海高王”。== 人物评价==大祚荣在位22年,初步创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多民族政权,为中国古代各民族友好往来文化互补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渤海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从此开端。渤海国建立后陆续派遣大批留学生与学问僧来到唐朝交流学习,他们把盛唐文化源源不断的带回渤海同时也把东北地区的本土文化带到中原有力地促进中华文化的丰富开发。==影视形象==2006年韩国电视剧《大祚荣》:[[崔秀宗]]饰演大祚荣。== 外部連結 ==*[https://www.hanjuwang.com/hanju/2006/1094.html 韩剧网]*[https://www.baidu.com/sf/vsearch?pd=video&tn=vsearch&lid=e9f0d3af00112b5f&ie=utf-8&rsv_pq=e9f0d3af00112b5f&wd=%E5%A4%A7%E7%A5%9A%E8%8D%A3&rsv_spt=5&rsv_t=7150yaPgb5eNRUkKQqH4vx%2Ft5GVqz63l6e%2F2Miz7ty9s1EzfhpPKp0M84%2BY&rsv_bp=1&f=8  百度视频]*[https://baike.so.com/doc/6907206-7129050.html  360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7%A5%9A%E8%8D%A3/62611?fr=aladdin  百度百科]    [[Category:中国古代 军政 人物]][[Category:渤海国创始人]][[Category:渤海国军事家]]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