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河

增加 35,01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黄河 免费编辑 (外文名称Yellow River)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 圖像 = [[File:Penghaitao.jpg|缩略图|左|[http://www.chinaqw.com/news/200707/16/U55P1T68D79680F1023DT20070716094410.jpg 原圖鏈結][http://www.chinaqw.com/news/200707/16/79680.shtml 来自中国侨图片]]]| 修改义项名出生日期 = | 逝世时间 =| 出生地点 = | 國籍 = 中国 “母亲 | 職業 = 培训师| 知名原因 =曾任职"Tommy Hilfiger服装公司加拿大分部"运动针织部首席设计师,并于香港"真维斯集团"从事零售管理工作;200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 知名作品 = 《[[门店经营]]》</br>《[[这样经营时尚品]]》</br>《[[这样经营时尚品]]》</br>}}'''[[黄 ]]'''<ref>[https://baike.so.com/doc/1163526-1230765.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黄河''' 所属类别 : 中国“母亲 ”。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00:04:19
黄河的治理 00:04:19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黄河
''' 英文名称'''
Yellow River
''' 别称'''
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
''' 所属水系'''
黄河水系
''' 地理位置'''
中国北部
''' 流经地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 发源地'''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
''' 主要支流'''
汾河、洮河、渭河等
''' 河长'''
约5464公里
''' 河流面积'''
约752443平方公里
''' 平均流量'''
2571立方米/秒
''' 注入海洋'''
渤海
''' 沿岸重要城市'''
兰州、银川、郑州、济南、东营
5水文特征
6开发治理
== 折叠编辑本段 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应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应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1]
== 折叠编辑本段 干流概况===== 折叠 黄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5]
=== 折叠 干流走向===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
黄河源头
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6]
== 折叠编辑本段 支流水系===== 折叠 径流===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
黄河流域图
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由东向西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习惯上东平县马口以上称大汶河,干流长209公里,流域面积8633平方公里;以下称东平湖区,流域面积(不包括新湖区)465平方公里。[9]
=== 折叠 湖泊===
黄河是由许多个湖盆水系演变而成的,到目前为止残留下来的湖泊较大的只有3个,它们是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东平湖。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地处山东梁山、东平和平阴三县交界处,北临黄河,东依群山,东有大汶河来汇,西有京杭运河傍湖直接入黄。[10]
流域概况折叠地貌特征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是黄河源头,玛多以上黄河河源区河谷宽阔,湖泊众多。黄河出鄂陵湖,蜿蜒东流,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穿过,至青川交界处,形成第一道大河湾;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第二级阶梯地势较平缓,黄土高原构成其主体,地形破碎。这一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米。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南部有崤山、熊耳山等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中卫、中宁,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750公里,宽50公里,海拔1200~900米。河套平原北部阴山山脉高1500余米,西部贺兰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别为3554米、2364米。这些山脉犹如一道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上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东三面均为黄河所环绕,南界长城,面积13万平方公里。除西缘桌子山海拔超过2000米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海拔为1000~1400米,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风沙地貌发育。库布齐沙漠逶迤于高原北缘,毛乌素沙漠绵延于高原南部,沙丘多呈固定或半固定状态。高原内盐碱湖泊众多,降雨地表径流汇入湖中,成为黄河流域内的一片内流区,面积达42200多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抵青海高原,东至太行山脉,海拔1000~2000米。黄土塬、梁、峁、沟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塬是边缘陡峻的桌状平坦地形,地面广阔,适于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塬面和周围的沟壑统称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梁呈长条状垄岗,峁呈圆形小丘。梁和峁是为沟壑分割的黄土丘陵地形,称黄土丘陵沟壑区。塬面或峁顶与沟底相对高差变化很大,由数十米至二三百米。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在长期暴雨径流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作用下,滑坡、崩塌、泻溜极为频繁,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汾渭盆地,包括晋中太原盆地、晋南运城--临汾盆地和陕西关中盆地。太原盆地、运城--临汾盆地最宽处达40公里,由北部海拔1000米逐渐降至南部500米,比周围山地低500~1000米。关中盆地又名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南界秦岭,北迄渭北高原南缘,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30.80公里,土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拔360~700米。这些盆地内有丰富的地下水和山泉河,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素有"米粮川"、"八百里秦川"等美名。 横亘于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也是黄土高原飞沙不能南扬的挡风墙。 崤山、熊耳山、太行山山地(包括豫西山地),处在此阶梯的东南和东部边缘。豫西山地由秦岭东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组成,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延伸,通称邙山(或南邙山)。熊耳山、外方山向东分散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伏牛山、嵩山分别是黄河流域同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太行山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最高岭脊海拔1500~2000米,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绝大部分为海拔低于100米的华北大平原。包括下游冲积平原、鲁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鲁中低山丘陵海拔500~1000米。 下游冲积平原系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冲积而成,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它位于豫东、豫北、鲁西、冀南、冀北、皖北、苏北一带,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本阶梯除鲁中丘陵外,地势平缓,微向沿海倾斜。黄河冲积扇的顶端在沁河河口附近,海拔约100米,向东延展海拔逐渐降低。 黄河流人冲积平原后,河道宽阔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积,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平原地势大体上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 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山组成,海拔400~1000米,是黄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主峰泰山山势雄伟,海拔1524米,古称"岱宗",为中国五岳之长。山间分布有莱芜、新泰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 黄河河口三角洲为近代泥沙淤积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在10米以下,濒临渤海湾。以利津县的宁海为顶点,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黄河尾阊在三角洲上来回摆动,海岸线随河口的摆动而延伸。近百年来,黄河填海造陆,形成大片新的陆地。[11] 折叠流域气候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103°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53.0°c的记录(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C(1966年6月20日)。 黄河流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总趋势是北纬370以北地区在31~37℃之间,北纬370以南地区大多在21~31℃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的日较差也比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纬度地区,全年各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3~16.5℃,均处于国内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650毫米。尤其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南界秦岭山脉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达700~1000毫米,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其降水量却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这是我国其他河流所不及的。 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十分悬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7~7.5,变差系数Cv变化在0.15~0.4之间。 四、湿度小、蒸发大 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例如吴堡以上地区,平均水汽压不足8百帕,相对湿度在60%以下。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百帕;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 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蒸发量达1100毫米。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毫米。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 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其中东经100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 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据统计,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30~50天,扬沙日数超过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 六、无霜期短 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12] 折叠经济文化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13] 折叠编辑本段水文特征折叠径流量一、实测年径流量 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412亿立方米。1962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423.5亿立方米,秦厂站472.4亿立方米。1975年黄委会规划办公室编制治黄规划时,采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计算黄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其中三门峡站实测年径流418.5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9.8亿立方米。1982年黄委会设计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门峡站实测年经流量417.2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6.4亿立方米。 二、天然年经流量 1975年对黄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了还原,选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还原了引黄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库调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498.4亿立方米,花园口站559.2亿立方米。1986年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报告。根据黄河的实测情况,对年径流系列又进行了延长,采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过还原,提出了黄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径流量成果,其中三门峡站为503.8亿立方米,花园口站为563.4亿立方米。 三、年径流特性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黄河流域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很悬殊,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径流可达938.66亿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径流仅273.52亿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3.4。黄河支流各站的径流年际变幅比干流还要大,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一般为5~12,干旱地区的中小支流甚至高达20以上。 黄河干流龙门以上各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2~0.23,龙门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门峡、花园口两站的Cv值分别为0.23和0.24。黄河较大支流的Cv值较高,一般为0.4~0.5。 从多年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达300~500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黄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14] 折叠洪水特征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9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由于降雨历时长,强度小,加之兰州以上植被较好,草地、沼泽等对降雨的滞蓄作用较强,形成黄河上游洪水涨落平缓,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洪水过程线呈矮胖型。兰州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也有22天,实测洪峰流量一般为4000~6000立方米每秒。 龙羊峡至兰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递增的,特别是洮河、湟水等较大支流汇入后,流量增加较为明显。但是兰州以下至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由于黄河流经流域内最干旱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50~300毫米,汛期加水也很少,与兰州以上洪水遭遇的机会也不多,加之宁蒙河套平原河道宽浅,河槽调蓄作用较强,灌溉耗水和河道损失较大,虽然流域面积增加了16万多平方公里,但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却往往有较大削减,一般可削减20%~25%。 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小,一般传播时间变化不大,贵德到兰州约需1.5天,兰州到河口镇约需10.5天。黄河上游洪水到达中下游,一般成为基流。 黄河上游洪水实测资料开始于1933年大水以后,当时在兰州、包头等地设立了水文站。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46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5900立方米每秒,15天洪水总量65亿立方米。1981年大洪水兰州站洪峰流量虽然只有5600立方米每秒,但如果没有龙羊峡水库施工围堰挡水和刘家峡水库拦蓄,兰州站洪峰流量可达7090立方米每秒。据调查考证,上游地区最大历史洪水发生在1904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8600立方米每秒。[15] 黄河中游河道长占全河总长的22.1%,但流域面积却占流域总面积的45.7%,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285平方公里每公里,是全河平均值的2.07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 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频繁,强度亦较大,点暴雨量每日可达300~500毫米,降雨历时一般为2~3天,最长可达5~10天,暴雨面积一般为2-3万平方公里,最大可达4万平方公里。如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碣镇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雨量达734毫米,5天雨量200毫米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地区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洪水发生时间基本上都集中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别是8月上旬出现洪水的机会较多。 一次洪水历时,一般为2~5天,最长为3~10天,洪水过程线多为涨落迅猛的尖瘦型。中游干流各站较大洪水洪峰流量为15000~2000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吴堡站为24000立方米每秒(1976年)、龙门站为21000立方米每秒(1967年)、三门峡站为22000立方米每秒(1933年)。龙门站的洪水主要来自吴堡以上,洪峰平均占62.8%,洪量平均占80%~84%。三门峡站的洪水主要来自龙门以上,洪峰平均占74.2%,洪量平均占75%~77%。 龙门至潼关河段长128公里,河道宽达3~19公里,滞洪削峰作用显著,对来自龙门以上的洪峰,一般可削减20%~30%。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中的89%来自中游地区,其中90%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次高含沙量洪水。如1933年8月陕县站12天洪水的输沙量约占全年沙量的50%。实测洪水最大含沙量,龙门站为933公斤每立方米,三门峡站为911公斤每立方米。[16] 折叠凌汛黄河流域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气候干燥寒冷,最低气温一般都在0℃以下,黄河许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结冰封河。每年初春开河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下游花园口至黄河人海口两个河段,往往形成冰凌洪水,称为凌汛。 黄河这两个河段的共同特点是:河道比降平缓,流速较小,河流的流向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纬度差较大;气温上暖下寒,结冰封河是溯源而上,而解冻开河则是自上而下,当上游解冻开河时,下游往往还处于封河状态,上游下泄的冰水在急湾、卡口等狭窄河段,由于排泄不畅,极易结成冰坝、冰塞,堵塞河道,导致上游水位急剧升高,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决口。 冰凌洪水的大小,与河道中的槽蓄量和冰量的多少有关,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冰凌洪水的洪峰流量沿程递增,与黄河下游伏秋大汛洪峰流量沿程递减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开河时由于河道前期沿程存蓄水量迅速释放,流量逐段汇集、增多,造成凌峰流量沿程递增。如1972年凌汛期间黄河下游孙口站凌峰流量只有627立方米每秒,到泺口站迅速增至1270立方米每秒,而到了利津站则增加到2230立方米每秒。 第二,流量不大,水位很高。由于河道排泄不畅,或冰坝堵塞,造成上游河段水位迅速壅高。如下游利津站1955年凌峰流量仅1960立方米每秒,水位却达到15.31米,比1958年伏秋大汛期间104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还要高1.55米。[17] 折叠水力资源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时,根据干流落差4368米,计算得黄河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610万千瓦。龙羊峡以下至人海口,共布置了46座梯级,利用落差2112米,总装机容量215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48亿千瓦时。 1979年全国水力资源普查结果:黄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054.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552亿千瓦时,占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9221.8亿千瓦时的6%。73.3%的水力资源分布在黄河干流上,其中集中分布在玛曲至青铜峡和河口镇至花园口两个河段,分别占干流的53.9%和32.1%。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共1078.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944.5亿千瓦时,其中水力资源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支流共140条,大于50万千瓦的支流仅有洮河、湟水、渭河3条,其他支流蕴藏量大多小于10万千瓦,开发条件亦较差。 全流域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大于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共100座,总装机容量2727.7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37.2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开发水力资源的6.1%,在全国7大江河中居第二位。[18] 折叠编辑本段开发治理折叠水利枢纽陆浑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陆浑村附近,黄河二级支流伊河上,距洛阳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积57.9%。 故县水库,位于黄河支流洛河中游洛宁县境故县镇下游,东距洛阳市16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370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不含支流伊河面积)的41.8%。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位于小浪底坝址下游16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下距郑州市116公里。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南岸属孟津县,北岸属济源市,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焦枝铁路桥8公里,距京广铁路郑州黄河铁桥11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94155平方公里。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两岸连接豫、晋两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原陕县会兴镇)东北约17公里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5%。 天桥水电站,位于山西省保德县县城和陕西省府谷县县城上游8公里的黄河干流上。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03878平方公里。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北部,坝址距上游已建的万家寨水利枢纽25.6千米,距下游天桥水电站约70千米。 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上段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内。坝址左岸为山西省偏关县,距庄三铁路三岔堡车站82.3公里,右岸为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距丰准铁路(丰镇一准格尔旗)薛家湾车站60.6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94813平方公里。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境巴彦高勒(原三盛公)镇东南,包(头)兰(州)铁路黄河铁桥下游2.6公里处。东距包头市300余公里,西南距银川市200余公里。枢纽以上流域面积314000平方公里。 青铜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峡谷出口处,下距银川市约80公里,距包兰铁路青铜峡车站6公里,并有铁路专线通电厂。枢纽以上流域面积275004平方公里。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中卫市境内黄河干流上。 乌金峡水电站,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和靖远县平堡乡境内,坝址位于黄河干流乌金峡出口段,距白银市30公里,距兰州市90公里。 大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和榆中县交界的黄河干流大峡出口段飞鱼崖。距兰州市中心河道距离6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7798平方公里。 黄河小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境内黄河干流上小峡峡谷出口处,距上游距兰州市3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2.51万平方公里。 八盘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八盘峡村,距兰州市中心区约52公里。上距盐锅峡、刘家峡两级电站分别为17公里和49公里,下距兰州水文站50公里。 黄丰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的黄河干流上,上距苏只水电站9千米,下游为积石峡水电站,距青海省西宁市公路里程159千米。 积石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积石峡出口处,距循化县城30公里,距省会西宁市206公里,距民和县城100公里。 寺沟峡水电站也叫炳灵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与积石山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寺沟峡上,上距大河家水电站29.5千米,下距刘家峡水电站44.5千米,距甘肃省兰州市122.5千米。 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距刘家峡峡谷出口约2公里处,下至兰州市约100公里。坝址上距河源2020.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81766平方公里,约占黄河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盐锅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盐锅集附近黄河干流盐锅峡峡谷出口处,下距兰州市70公里,上距刘家峡水电站32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82704平方公里。 苏只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与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上距公伯峡水电站12公里,距西宁市150公里。 公伯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与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上距李家峡水电站76公里,距西宁市153公里。 康扬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李家峡水电站17公里,下距公伯峡水电站约53.0公里,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公路里程105公里。 直岗拉卡水电站,工程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电站坝址距上游李家峡水电站7千米,距西宁市公路里程109千米。 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李家峡峡谷出口以上约2公里处,距西宁市公路里程116公里,上距龙羊峡水电站河道距离102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36743平方公里。 尼那水电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境内黄河干流上,距上游拉西瓦水电站坝址8.6公里,距上游龙羊峡水电站41公里。坝址距西宁市公路里程124公里(直线距离80公里),至下游贵德县公路里程约20公里。 拉西瓦水电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及贵南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 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的龙羊峡峡谷进口约2公里处,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47公里,坝址上距黄河源头1687.2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31420平方公里,占黄河全流域面积的17.5%。 班多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同德县交界的黄河干流班多峡谷出口处,距西宁333千米。 黄河源水电站,位于青海玛多县扎陵湖乡附近,坝址在鄂陵湖出口下游17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距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40公里,距省会西宁540公里。[19] 折叠灌溉工程内蒙古黄河灌区,是中国著名的大灌区之一。其范围西起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东至呼和浩特市东郊,北界狼山、乌拉山、大青山,南倚鄂尔多斯台地,包括河套、土默川、黄河南岸灌区。跨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和呼和浩特、包头、乌海3市的19个旗(县、区)。土地总面积2891万亩,现有耕地1878万亩,灌溉面积936万亩,农业人口201万,人均耕地9.3亩,其中水地4.7亩。 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灌溉历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是宁夏主要粮棉油产区,也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灌区涉及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平罗县、陶乐县、惠农县、石嘴山市及中卫县、中宁县、吴忠市、灵武市等4个县(市)的引黄灌溉部分,计12个县(市)和20多个国营农、林、牧场。 汾河灌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积分布在汾河两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兰村、南至晋中地区介休县洪相村,长约140km,东西宽约20km,西以太(太原)汾(汾阳)公路和磁窑河为界,东以太(太原)三(三门峡)公路和南同蒲铁路为界。灌区跨太原、晋中、吕梁三市,12个县(市、区)共56个受益乡(镇)的488个村,全灌区控制土地面积205.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6.8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49.55万亩,受益面积约占全省水地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 引沁灌区,南依黄河,北靠太行山南麓,涉及济源市、孟州市、洛阳市吉利区的l5个乡滇,345个行政村,人口42万,耕地56.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瓜菜、水果等。灌区始建于1965年,l968年初具规模,l969年6月通水灌溉。现有总于渠1条,干渠15条,总干加支渠16条,支渠l38条,中小型水库37座,蓄水池200个,提灌站156座,机井676眼以及相应的管理设施。 河南引黄灌区,范围涉及三门峡、洛阳、郑州、新乡、安阳、开封、濮阳、商丘9个省辖市,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大、中型引黄灌区27个,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14个,10万亩-30万亩的中型灌区8个,1万亩-10万亩的灌区5个,总计设计灌溉面积206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1%。河南引黄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2064万亩,而有效灌溉面积仅为918万亩,占设计面积不足45%,实际灌溉面积还不足30%,灌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中低产田。 位山引黄灌区,是中国6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规模宏大,作用重要。自1958年腰斩黄河,兴建位山枢纽工程开始,40多年间,经过了1962年停灌,1970年复灌,1981~1983年引黄济津,1993~1995年引黄入卫工程建设,1998~2000年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历尽曲折,不断完善,现有设计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的位山引黄渠首,东、西两条输沙渠,两个沉沙区和三条干渠,分干渠53条,支渠385条,总长度3335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座,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控制8个县(市区)大部分区域。 小浪底水库,北岸灌区是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库优良的水质、充沛的水量,使洛阳、焦作、济源三市供水条件得到改善,为城乡工矿企业、城市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供水,改善引沁灌区、广利灌区的水量不足、解决山岭区人畜饮水困难,替代灌区内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北岸灌区涉及济源、沁阳、孟州和吉利三市一区,18个乡镇、476个自然村、设计灌溉面积68.87万亩,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引水洞底高程223米,属于大(Ⅲ)型灌区。[20] == 参考资料 =={{reflist}}
1,9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