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河

增加 1,35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黄河源 ===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
 [[File:黄河2.jpg|缩略图|左|[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2/2/8/7/2287522/20078/19/1187523338089_mthumb.jpg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原圖鏈結][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355577.html 来自太平洋电脑网]]]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
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 干流走向 ===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
 [[File:黄河3.jpg|缩略图|右|[http://p4.qhimg.com/t01f0bae4ed18b48f31.jpg 黄河源头原圖鏈結][http://www.82168.info/image/2780705367/]]]黄河源头
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
 [[File:黄河4.jpg|缩略图|左|[http://www.ulanzhou.com/uploadfile/201001/20100107153416656.jpg 星宿海原圖鏈結][https://baike.so.com/doc/5375417-5611496.html ]]]星宿海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
[[File: 河在内蒙古河套平原河5.jpg|缩略图|右|[http://p1.pstatp.com/origin/40380002cdc3d49d975f 黄河在内蒙古河套平 圖鏈結][https://baike.so.com/doc/5670210-5882874.html]]]
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黄河流经富饶的宁夏平原,河道长317公里,河宽400~3000米,比降为4.5‱,河床由砂卵石组成。石嘴山至磴口,黄河穿行于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河长88公里,比降2.9‱,河床缩窄,局部地段有砾石基岩出露,水面宽300~700米,河道两岸沙丘起伏,一望无际。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长585公里,河宽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
 [[File:黄河6.jpg|缩略图|左|[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itbbs/1410/09/c4/39431994_1412835479411_mthumb.jpg 原圖鏈結][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3409090.html 黄河在晋陕峡谷来自太平洋电脑网]]]黄河在晋陕峡谷
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
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
 [[File:黄河7.jpg|缩略图|右|[http://dingyue.nosdn.127.net/bty0aiTUtuAUR=2QyrurTsbZ8hxNZPdoqfNmKG6GZA8Ad1535018476846compressflag.jpg 黄河入海处原圖鏈結][https://image.so.com/i?src=360pic_strong&z=1&i=0&cmg=7bab4848fce0a8214837b68db83c57b3&q=%E9%BB%84%E6%B2%B3%E5%85%A5%E6%B5%B7%E5%A4%84%E5%9B%BE%E7%89%87#/]]]黄河入海处
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
[[File: 河流域 河8.png|缩略 |右|[http://txt22262.book118.com/2017/0627/book118372/118371054.png 原圖鏈結][https://image.so.com/i?src=360pic_strong&z=1&i=0&cmg=7bab4848fce0a8214837b68db83c57b3&q=%E9%BB%84%E6%B2%B3%E6%B5%81%E5%9F%9F%E5%9B%BE#/]]]黄河流域图
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金堤河,发源于河南新乡县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4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由东向西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习惯上东平县马口以上称大汶河,干流长209公里,流域面积8633平方公里;以下称东平湖区,流域面积(不包括新湖区)465平方公里。[9]
[[File:黄河9.jpg|缩略图|左|[http://photocdn.sohu.com/20150515/mp15191845_1431680604319_19.jpeg 原圖鏈結][http://www.sohu.com/a/15191845_116154 来自搜狐网]]]
=== 湖泊 ===
'''二、东平湖'''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地处山东梁山、东平和平阴三县交界处,北临黄河,东依群山,东有大汶河来汇,西有京杭运河傍湖直接入黄。[10]
== 流域概况 ==
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山组成,海拔400~1000米,是黄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主峰泰山山势雄伟,海拔1524米,古称"岱宗",为中国五岳之长。山间分布有莱芜、新泰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
黄河河口三角洲为近代泥沙淤积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在10米以下,濒临渤海湾。以利津县的宁海为顶点,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黄河尾阊在三角洲上来回摆动,海岸线随河口的摆动而延伸。近百年来,黄河填海造陆,形成大片新的陆地。[11]
=== 流域气候 ===
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12]
=== 经济文化 ===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13]
== 水文特征 ==
从多年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达300~500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黄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14]
=== 洪水特征 ===
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小,一般传播时间变化不大,贵德到兰州约需1.5天,兰州到河口镇约需10.5天。黄河上游洪水到达中下游,一般成为基流。
黄河上游洪水实测资料开始于1933年大水以后,当时在兰州、包头等地设立了水文站。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46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5900立方米每秒,15天洪水总量65亿立方米。1981年大洪水兰州站洪峰流量虽然只有5600立方米每秒,但如果没有龙羊峡水库施工围堰挡水和刘家峡水库拦蓄,兰州站洪峰流量可达7090立方米每秒。据调查考证,上游地区最大历史洪水发生在1904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8600立方米每秒。[15]
黄河中游河道长占全河总长的22.1%,但流域面积却占流域总面积的45.7%,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285平方公里每公里,是全河平均值的2.07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
龙门至潼关河段长128公里,河道宽达3~19公里,滞洪削峰作用显著,对来自龙门以上的洪峰,一般可削减20%~30%。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中的89%来自中游地区,其中90%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次高含沙量洪水。如1933年8月陕县站12天洪水的输沙量约占全年沙量的50%。实测洪水最大含沙量,龙门站为933公斤每立方米,三门峡站为911公斤每立方米。[16]
=== 凌汛 ===
第一,冰凌洪水的洪峰流量沿程递增,与黄河下游伏秋大汛洪峰流量沿程递减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开河时由于河道前期沿程存蓄水量迅速释放,流量逐段汇集、增多,造成凌峰流量沿程递增。如1972年凌汛期间黄河下游孙口站凌峰流量只有627立方米每秒,到泺口站迅速增至1270立方米每秒,而到了利津站则增加到2230立方米每秒。
第二,流量不大,水位很高。由于河道排泄不畅,或冰坝堵塞,造成上游河段水位迅速壅高。如下游利津站1955年凌峰流量仅1960立方米每秒,水位却达到15.31米,比1958年伏秋大汛期间104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还要高1.55米。[17]
=== 水力资源 ===
1979年全国水力资源普查结果:黄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054.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552亿千瓦时,占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9221.8亿千瓦时的6%。73.3%的水力资源分布在黄河干流上,其中集中分布在玛曲至青铜峡和河口镇至花园口两个河段,分别占干流的53.9%和32.1%。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共1078.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944.5亿千瓦时,其中水力资源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支流共140条,大于50万千瓦的支流仅有洮河、湟水、渭河3条,其他支流蕴藏量大多小于10万千瓦,开发条件亦较差。
全流域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大于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共100座,总装机容量2727.7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37.2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开发水力资源的6.1%,在全国7大江河中居第二位。[18]
== 开发治理 ==
班多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同德县交界的黄河干流班多峡谷出口处,距西宁333千米。
黄河源水电站,位于青海玛多县扎陵湖乡附近,坝址在鄂陵湖出口下游17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距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40公里,距省会西宁540公里。[19]
=== 灌溉工程 ===
位山引黄灌区,是中国6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规模宏大,作用重要。自1958年腰斩黄河,兴建位山枢纽工程开始,40多年间,经过了1962年停灌,1970年复灌,1981~1983年引黄济津,1993~1995年引黄入卫工程建设,1998~2000年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历尽曲折,不断完善,现有设计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的位山引黄渠首,东、西两条输沙渠,两个沉沙区和三条干渠,分干渠53条,支渠385条,总长度3335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座,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控制8个县(市区)大部分区域。
小浪底水库,北岸灌区是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库优良的水质、充沛的水量,使洛阳、焦作、济源三市供水条件得到改善,为城乡工矿企业、城市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供水,改善引沁灌区、广利灌区的水量不足、解决山岭区人畜饮水困难,替代灌区内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北岸灌区涉及济源、沁阳、孟州和吉利三市一区,18个乡镇、476个自然村、设计灌溉面积68.87万亩,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引水洞底高程223米,属于大(Ⅲ)型灌区。[20]
== 参考资料 ==
{{reflist}}
1,9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