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遠哲

增加 48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學術生涯 ==
李遠哲的學術研究生涯始於大學時代,指導教授【鄭華生】(Hua-sheng Cheng),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1959年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就讀,論文指導教授為【浜口博】(H. Hamaguchi),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ref>[http://chem.rochester.edu/~jmfgrp/Bruce_Mahan.html Bruce H. Mahan, 1930 - 1982]</ref>,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產生興趣。1967年,李遠哲去哈佛大學在[[赫施巴赫]]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赫施巴赫讓兩位研究生跟隨李遠哲精巧的構想與設計工作,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期間,由於李遠哲不眠不休的工作,終於組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儀。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在[[物理化學]]領域上,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赫施巴赫後來還因此多次誇稱李遠哲為「物理化學界的[[莫札特]]」<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11/n1553483.htm 李遠哲滿70歲 老師巴哈溫馨送來生日禮物]</ref>。
 
{{main|交叉分子束方法}}
 
1968年李遠哲離開[[哈佛大學]],應聘至[[芝加哥大學]]。1974年應聘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BNL)。
1984年返台協助籌辦[[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1986年以[[中華民國]]及[[美國]]雙重國籍的身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返國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