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卢沟桥

增加 8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 [[ 日本 ]][[ 帝国主义 ]] 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 [[ 金世宗 ]] 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 [[ 康熙 ]] 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 [[ 乾隆 ]] 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 [[ 光绪帝 ]] 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 [[ 永乐 ]] 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全面修缮古桥'''
1986年, [[ 北京 ]]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民间有卢沟桥的 [[ 狮子 ]] 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 [[ 帝京景物略 ]] 》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坐落在桥西头的石碑'''
[[ 明崇祯 ]] 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长320米,城门分东西两座,东门为"顺治"西门为"永昌",清代改为"威严"。东西城门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原来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在台上盖有楼和兵房。城墙周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古称"崇墉百雉,严若雄关"。
'''三狮齐吼'''
[[File:卢沟桥6.jpg|缩略图|right|3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5009286538&di=e21a7080c403363741bb37e0dfeb2c11&imgtype=0&src=http%3A%2F%2Fimg.zcool.cn%2Fcommunity%2F01bec9556bd8030000009fcbd48ff2.jpg%401280w_1l_2o_100sh.jpg 原图链接][http://www.freep.cn/zhuangxiu_6/News_2256678.html 图片来源于随意贴网]]]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 [[ 中国 ]] 人民开始了全面性的抗战。
'''桥东端伏地大石狮'''
[[抗战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00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抗战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水,南望 [[ 京港澳高速 ]] ,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顷。园内有前 [[ 国家主席 ]][[ 江泽民 ]] 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不禁令观众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区由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义必胜四个部分共计三十八尊铜铸雕塑。
===卢沟桥概况===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距广安门10公里,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29年(1189年),建成于金章宗明昌3年(1192年)。早在700年前,由 [[ 意大利 ]] 旅行家 [[ 马可·波罗 ]] 介绍到 [[ 欧洲 ]] 而闻名于世,当年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进入北京的。
桥东西长266.5米,南北宽7.3米,全用白石砌成,有桥拱11个,桥墩10个;桥畔有石碑两座:一座记载着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上是清乾隆皇帝亲题的"卢沟晓月"四字。"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看晓月要在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西山叠翠,月色妩媚。桥两旁有281根汉白玉栏杆;这些大小石狮共501个,分别雕于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游人若有兴致,不妨自己去数数看。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①初建,我正统九年②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帝京景物略》,明代 [[ 刘侗 ]] [[ 于奕正 ]] 编著。
===译文===
卢沟桥横跨在卢沟河上,在金朝明昌年(1194年)第一次修建,在 [[ 明朝 ]] 正统九年(1444年)修复。桥长200步,石头栏杆上列有柱头,石狮子形态各异,有吃奶的,有回头抱着的,有背着的,神态和颜色搭配得很好,数量数不完。民间传说:这是鲁国公输班(即鲁班)的神妙雕刻啊。桥北面是个村子,有几百户人家。己巳年,被元朝的兵马焚烧抢夺光了。村头的碉堡工事,沿着河蜿蜒不绝,望过去就像城墙上的矮墙一样。
释义
1,9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