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郑成功

增加 88,959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郑成功 |身份 = 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 |延平王代數=1 |前任= |繼任=鄭襲 |…”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郑成功
|身份 = [[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
|延平王代數=1
|前任=
|繼任=[[鄭襲 (明鄭)|鄭襲]]
|圖片名稱=The Portrait of Koxinga.jpg
|畫像大小=
|說明=鄭成功畫像<br />(鄭成功到臺灣後所繪,[[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最高職務 = [[延平王]]<br /><small>永曆九年(1655年)四月-十六年(1662年)</small>
|年號= [[永曆 (南明)|永曆]](沿用[[明昭宗]]年號)
|名諱= 鄭森→朱成功(賜姓改名)
|封號= 延平王、漳國公、威遠侯、忠孝伯
|字=明儼、大木
|羅馬拼音= Koxinga
|別名=國姓爺
|國家=[[大明]]
|出生年=明天啟四年七月十四日<br />1624年8月27日
|出生地= [[日本]][[肥前國]][[平户市|平户]]
|立世子=
|逝世年=明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br>{{death date and age|1662|6|23|1624|8|27}}
|逝世地= [[東都明京]](承天府)
|廟號=
|諡號= 潮武王
|神祇= [[延平王|鄭府千歲]]
|陵墓= [[武定里]][[台南開元寺|洲仔尾園亭]]
|父親= [[鄭芝龍]]
|嫡母=
|母親= [[田川氏 (鄭成功母)|翁太妃]]{{NoteTag|臺南[[延平郡王祠]]後殿中央祀有「翁太妃神位」。}}(追諡)
|王妃= [[董王妃 (台灣)|董王妃]]
|夫人= 莊氏、林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
|翁主=
|兄弟= [[田川七左衛門]]<br />延平王[[鄭襲 (明鄭)|鄭襲]]
|姊妹=
|嫡兄弟=
|嫡姊妹=
|庶兄弟=
|庶姊妹=
|同胞兄弟=
|同胞姊妹=
|異母兄弟=
|異母姊妹=
|嫡子= [[延平王|潮文王]][[鄭經]]<br>[[鄭聰]]<br>[[鄭明]]<br>[[鄭睿]]<br>[[鄭智 (鄭成功子)|鄭智]]<br>[[鄭寬]]<br>[[鄭裕]]<br>[[鄭溫]]<br>[[鄭柔]]<br>[[鄭發]]
|庶子=
|嫡女= 鄭氏(適柯良)<br>鄭氏(適甘孟煜)<br>鄭氏(適洪允中)<br>鄭氏(適明魯王世子朱弘桓)
|庶女=
|注釋=
}}
{{Infobox Chinese
| pic = 安平古堡之美.jpg
| picsize =
| piccap = 安平古堡
| t = 鄭成功
| s = 郑成功
| bpmf = ㄓㄥˋ ㄔㄥˊㄍㄨㄥ
| kanji = 鄭成功
| hiragana = ていせいこう
| revhep = Teiseikō
| kunrei = Teiseikô
| p = Zhèng Chénggōng
| w = Cheng Ch'eng-kung
| hanja = 鄭成功
| hangul = 정성공
| rr = jeong seong gong
| mr = jŏng sŏng gong
| tha =
| vie = Trịnh Thành Công
| j =
| gan =
| poj = Tīⁿ Sêng-kong
| tl = Tīnn Sîng-kong
| h = Tshàng Sṳ̀n-Kûng
| wuu =
| y =
| en = Koxinga
}}

'''鄭成功'''({{bd|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catIdx=Zheng Chenggong}}),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南明政权]]的将领、後受[[南明]][[桂王]]封為[[延平王]]。[[隆武帝]]賜[[朱姓|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lang-nl|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ref name="黑蛟子">{{cite web |url= |title=《東寧王》 |accessdate= |last= |first= |coauthors= |date= |work= |publisher = 黑蛟子 }}</ref>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海镇|安平鎮]](现分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ref>《郑氏石井宗谱序》中说:“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田〕、于漳〔州〕、于潮〔州〕、于泉〔州〕,是不一其处。”[[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长孙[[郑克塽]]撰文、次孙郑克举勒石)云:“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ref>,母[[田川氏 (鄭成功母)|田川氏]]出身於[[江戶幕府|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南明延平王政权。<ref>《福尔摩沙1662》郑麒杰 著 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出版</ref>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武裝力量|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信仰|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寺廟|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 稱呼 ==
自鄭森被賜姓朱、改名成功後,為了避諱便以「國姓成功」自名,此後終身不改。民間多稱為國姓爺;而非明朝臣民的日本人,因不避諱便以“朱成功”稱之{{NoteTag|這點可見於[[日本乞師]]時,鄭成功寄給[[德川幕府]]的信件<ref>{{cite book |author=江樹生 |authorlink=江樹生 |title=《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 |year=1992 |publisher=漢聲 |location=台北 |ref=江樹生 1992 |page = 60 }}</ref>。}}。朱成功起兵時多自稱「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朱成功對[[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西班牙帝國|西班牙]]交涉時,多數自稱「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有時也自稱本藩。後世慣用的鄭成功稱謂,其實起於清廷將「朱成功」改為「鄭成功」,在清朝史料常見「逆賊鄭成功」、「海賊鄭成功」等字樣<ref>{{cite news |language = zh-tw |author = 洪瑞琴 |url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18/today-south6.htm |title =委員謝碧連提案 鄭成功應正名朱成功| publisher = 自由電子報 |date = 2008-08-18 |accessdate =2013-04-17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017594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18/today-south6.htm| archivedate =2014-02-20 }}</ref>。為此,台灣部份尊崇鄭成功的人,便向[[台南市]]文獻委員會提議,希望將鄭成功正名為朱成功,然而因一般人已習慣稱之鄭成功,此提議並未被接受<ref>{{cite news |language = zh-tw | url = http://www.epochtimes.com/b5/8/9/16/n2265136.htm |title = 為鄭成功正名 南市文獻委員建議改名朱成功 |publisher = 大紀元 |date = 2008-09-16 |accessdate = 2013-04-17 }}</ref>。

== 经历 ==
=== 早年经历 ===
==== 出生與童年 ====
{{multiple image
| header = 平戶島、台南與鄭氏家族
| align = right
| image1 = Birth Rock of Zheng Chenggong.jpg
| width1 = 320
| alt1 = [[日本]][[長崎]][[平戶市]][[千里濱]]的鄭成功兒誕石及石碑
| caption1 = [[日本]][[長崎]][[平戶市]][[千里濱]]的鄭成功兒誕石及石碑
| image2 = JapaneseKoxinga.JPG
| width2 = 150
| alt2 = 幼年[[田川氏 (鄭成功母)|鄭氏母]]子雕像([[臺南市]]・[[鄭成功祖廟]])
| caption2 = 幼年[[田川氏 (鄭成功母)|鄭氏母]]子雕像([[臺南市]]・[[鄭成功祖廟]])
}}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原为[[海盗]],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 (鄭成功母)|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的[[日本]][[平戶藩]]很重視鄭芝龍,[[平戶藩]][[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鄭芝龍,讓他可以再來到日本時居住。

[[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認識當地女子田川氏,並結為[[夫妻]]。

1624年8月27日(舊曆:[[天啟]]四年七月十四日;[[寬永]]元年七月十四日),田川氏就在[[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產下鄭森<ref>{{cite web|title=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url=http://www.tgljw.com/StaticPages/18081.htm|publisher=谈古论今|accessdate=2014-01-17|language=中文|date=2011-09-03}}</ref>。有傳說指稱,田川氏是在平戶千里濱撿拾海貝、[[海菜]]時,忽然感到腹痛難忍,便急忙走到一塊岩石上,就因此產下了她的長子鄭森,而現在這塊岩石被叫做“兒誕石”,至今仍然立於平戶海邊<ref>{{cite journal|author=孙芹|title=《郑成功和他的日本母亲》|journal=《档案时空》|date=01期|year=2004年}}</ref>。鄭森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

==== 返回中國 ====
[[File:Anhai Xing Ta 20120228-2.jpg|thumb|幼年的鄭成功曾在安海[[星塔]]下讀書]]
1628年年底,當時的[[福建巡撫]][[熊文燦]]再度[[招安]]鄭芝龍,成為「海防[[遊擊]]」。在鄭森六歲的時候,才被接回[[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鎮]])居住读书,该处现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ref>[http://www.nihaotw.com/zt1/ztfl/ypzt/mtgz/200708/t20070801_274794.htm 星塔郑成功读书处]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12172254/http://www.nihaotw.com/zt1/ztfl/ypzt/mtgz/200708/t20070801_274794.htm |date=2009-02-12 }}</ref>。

[[崇禎]]十一年(1638年),鄭森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

崇禎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董王妃 (台灣)|董友]]。

崇禎十七年(1644年),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錢謙益為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字「大木」<ref>{{cite book|author=[[时涛]]|title=《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1——南明永历帝时期台湾明郑政权及延平郡王郑成功》|year=2009|publisher=中国长安出版社|isbn=9787510700873|coauthors=[[宋岩]]|language=中文}}</ref>。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闖王]][[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是為[[甲申之變]];隨後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破李自成,進駐燕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九日,崇禎殉難消息傳至[[淮安]]。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崇禎帝]][[自縊]]的消息傳至[[南京]][[金陵]],南京諸臣皆認為國家不可一日無君,議立新帝。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張慎言]]、[[高弘圖]]、[[姜曰廣]]、[[李沾]]、[[郭維經]]、誠意伯[[劉孔昭]]、[[司禮監]]太監[[韓贊周]]等在朝中會議,李沾、劉孔昭、韓贊周議定以福王[[朱由崧]]繼統,祭告[[太廟]]並修武英殿。[[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禮部]]率百司迎福王於[[儀征]]。

1644年6月19日,南京諸臣遂於[[南直隸]][[首都]][[金陵]]擁立[[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五月(1645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金陵]],[[閣部]][[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朝乃亡<ref>{{cite news|author=[[王唯唯]]|title=拜谒史可法|url=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1-03/14/content_17506.htm?div=-1|accessdate=2014-01-17|newspaper=中国旅游报|date=2011-03-14|language=中文|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11737/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1-03/14/content_17506.htm?div=-1|archivedate=2015-09-23}}</ref>。

==== 擁戴唐王朱聿键 ====
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朝覆滅後,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键]]稱帝,於同年閏六月(清曆為七月)改元「[[隆武帝|隆武]]」{{NoteTag|同年稍後,魯王[[朱以海]]亦稱「監國」於[[紹興]],改翌年為「魯監國元年」。隆武、魯監國兩政權雖皆「矢志恢復」,卻彼此矛盾、衝突不斷,各行其是。}}。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森得隆武帝賞識,封忠孝[[伯爵|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儀同[[駙馬]];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亦[[賜姓|受賜]]國姓;這就是世稱鄭成功「國姓爺」的由來{{NoteTag|鄭肇基比鄭成功早一天受賜國姓,但因年紀較小,人稱「小國姓爺」;後來肇基出海投靠成功時遇海難身亡,故其事跡鮮見於史籍。}}。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順治]]三年)起,鄭成功領軍多次奉命進出[[福建省|閩]]、[[江西省|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軍政]]大權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軍南下福建時,命令[[仙霞關]]守將[[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將軍隊撤回隆武[[朝廷]]所在地[[福州]]。此舉導致清軍攻入[[閩北]]時幾乎沒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為泉州[[武榮]]人,鄭芝龍[[同鄉]],在其承諾給予鄭芝龍三[[省]][[王爵]]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意帶著其他幾位兒子北上,[[歸順]]清朝。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率領約二十餘人到[[南安]][[孔廟]][[祭孔]],焚燒[[儒服]],向[[孔子]]痛哭[[發誓]],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僅謝儒衣,祈先師昭鑒。!」{{NoteTag|版本甚多,大同小異。如:「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謹謝儒服,祈先師昭鑒!」 、「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今為孤臣,昔為孺子,向背去留,各行各事,謹謝儒衣,惟[[孔子|先師]]聖鑒之!」或「今日孤臣,昔日孺子,向背去留,各有所是,謹謝儒服,祈[[孔子|先師]]昭鉴之!」}}<ref>泉州刺桐吟社選編,《泉州古今詩選》</ref>,出走[[金門]]。鄭芝龍本以為降清後得保家業,加官晉爵;不料清軍征閩主帥[[博洛]]背約,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鄭家故鄉[[閩南]][[南安]]。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碰上此次劫難,於戰亂中[[自縊]]身亡;鄭成功得知母親死後,更加堅定抗清決心。

同年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县|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永曆帝|桂王朱由榔]]繼承,明年改元[[永曆 (南明)|永曆]]。

=== 東南抗清 ===
==== 起兵抗清 ====
隆武政權滅亡,鄭成功避走[[金門]],然後開始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NoteTag|在南澳島上有一棵「鄭成功招兵樹」,現在已經成為島上的觀光景點,傳聞鄭成功當時就是在這棵大榕樹下[[閱兵]]。}};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西曆為隔年1月),鄭成功在[[小金門]](今日[[金門縣]][[烈嶼鄉]]),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八月]],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隆武四年(1648年,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原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後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不久,清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退回海上。

同年,清[[江西]][[總兵]][[金聲桓]]、[[王得仁]]於江西起兵反清,清廣東[[提督]]李成棟亦投向明永曆朝廷,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但各方反清勢力在彼此沒有默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大多淪為地方性的抗爭。不久後,清廷壓制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勢力;廣東李成棟軍亦於隔年滅亡。

據《[[續明紀事本末]]》[[s:續明紀事本末/卷07|卷七]]記載,[[绍武帝]]死後,桂王[[朱由榔]]於1646年繼任帝位(年號[[永曆 (南明)|永曆]]),但鄭成功不知,隆武四年春正月擁立[[朱常清 (淮王)|朱常清]]為監國。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後鄭成功始知永曆帝已即位。朱由榔的使節在十月到,晉鄭成功威遠侯,鄭成功奉朔改稱永曆,淮王遜位取消監國及年號。永曆九年四月,永曆帝冊封他為「延平王」{{NoteTag|明朝的王爵,一字王號為親王(如:福王),兩字王號為郡王;鄭成功受封的「延平王」為郡王階級,書上常稱其為「延平郡王」,但事實上「延平王」即等於「延平郡王」。
鄭成功受封延平王的時間,各種史料記載多有出入,有永曆三年、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等說法。如《[[南明史 (錢海岳)|南明史]]》第3559页載永曆九年四月、《[[續明紀事本末]]》[[s:續明紀事本末/卷07|卷七]]載永曆十一年十二月。朱希祖著鄭延平王受明官爵考,綜合各家之說並排除錯誤之處,認為其昭宗兩次敕封鄭成功延平王的時間,第一次當在永曆八年八月,第二次受封則在永曆九年四月。|name="受封延平王時間"}},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

==== 潮州之役 ====
是時,[[閩南]]地區呈現混亂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隊以外,到處都有[[土豪]]、[[山賊]]擁據城寨,相互爭併,並且就近向百姓課收[[稅金]],宛如[[軍閥]];相較於這些地方勢力,鄭成功擁有較完善的軍備,但卻也因為軍隊太龐大,而領土太少,面臨籌集糧餉的重大問題。永曆三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清軍手上攻取[[漳浦]]、[[雲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入[[粵東]],經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次第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已于隆武四年(1648年)隨李成棟反清,但曾襲擊施琅、鄭鴻逵等部,也曾拒絕鄭成功聯軍的要求,並在鄭軍攻打新墟寨時派兵與之為難,與鄭成功素有嫌隙。永曆四年(1650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下負氣降清,引清軍入[[潮州城]]以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又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於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 廈門攻守 ====
[[File:Zheng Chenggong.JPG|thumb|在厦门市[[鼓浪屿]]的鄭成功雕刻]]

永曆四年(1650年,清順治七年),時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NoteTag|《臺灣外記》、《臺灣鄭氏記事》等文獻多稱鄭彩、鄭聯為鄭成功族兄;近年泉州市鄭成功研究會根據族譜研究,發現兩人與鄭成功是叔姪關係<ref>[http://www.zhengchenggong.cn/NewsInfo.asp?id=74 郑成功族谱破译两大误传]{{Dead link|date=June 2013}}</ref>。}})[[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後,為了拓展實力乃藉口鄭聯在廈門橫徵暴斂、使民不聊生;採取施琅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永曆四年中秋節,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鄭聯大意並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將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並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王|平南]]、[[靖南王|靖南]]二王率數萬鐵騎攻入[[廣州府]];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潮州]][[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後,決定由鄭成功繼續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防。同年,魯王在[[閣部]][[曾櫻]]等人陪同下,來到廈門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門。

永曆五年(1651年,清順治八年)正月,鄭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西曆4月14日),鄭軍艦隊於[[鹽州]]港附近遭遇風暴,鄭成功的主船險些解體、翻覆,幾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併丟失;據記載當時船上甚至連食物都無法準備,鄭成功本人也連餓兩餐。直到隔天下午風雨漸歇,鄭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邊與艦隊會合。此乃鄭成功本人於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險,事後鄭成功也重賞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

同年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今[[廣東]][[惠東]])。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撫]][[張學聖]]得知鄭成功的主力軍隊已經前往[[廣東]],廈門防務鬆散,似有可趁之機;乃命令馬得功、王邦俊等趁虛攻擊廈門。[[馬得功]]挾持身在南安的[[鄭芝豹]],命其交出船艦渡載清軍往廈門,並且順利在海面上擊敗鄭軍。面對清軍來襲,負責廈門防務的鄭芝莞未戰先怯,只顧著將財物搬運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軍相當輕鬆就攻破廈門,並將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由於事出突然,董夫人與鄭成功長子[[鄭經]]只來得及攜帶[[祖宗]][[牌位]]避於海上逃過一劫。清軍僥倖偷襲得逞之後,卻沒打算留在廈門與鄭軍決戰,於是滿載戰利品即返回內陸。這時趕赴廈門支援的鄭鴻逵,正好於海面遭遇返航之馬得功部隊,將其圍困,卻被馬得功威脅將害其母、兄(鄭芝龍)性命,無奈之下只好放走馬得功。不久,鄭成功於廣東得知了廈門遭襲擊的訊息;原本他仍堅持繼續南下[[勤王]],但終因上下將士思歸,哭聲遍聞,乃不得已班師回[[廈門]]。收復廈門後,鄭成功追究起責任,將怯戰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而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則交出兵權、自請退隱[[东石镇]][[白沙 (晉江市)|白沙]],不再過問政事。

同年五月,鄭軍大將施琅擅自[[處決]]鄭成功麾下部將曾德,鄭成功以此為由欲誅施琅全家;施琅雖在友人幫助下逃脫,但父親、胞弟均遭處死。經此事件,施琅與鄭成功結下大仇,乃再度降清。

==== 漳州、海澄之役 ====
[[File:Portrait_of_Zheng_Chenggong.jpg|thumb|«鄭成功像»([[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永曆五年(1651年,清順治八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龙海市|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戰鬥,獲得了[[磁灶戰役]]、[[钱山戰役]]和[[小盈岭戰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張名振]]等人皆來投靠,使鄭軍的聲勢愈形高漲。

翌年(永曆六年,1652年,清順治九年)正月,清海澄守將[[赫文興]]向鄭成功投降。二月,鄭軍攻[[長泰]],清朝派遣[[陳錦]]率大軍前往救援;兩軍於江東橋展開大戰。鄭成功仗著對閩南地形較為熟識,在江東橋附近安排了許多伏兵,大敗陳錦,殲滅多數清軍,取得[[江东桥戰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長泰。

攻克長泰之後,鄭成功集結大軍進攻[[漳州府]]府城,將之層層包圍。四月,清軍為解漳州之圍,於是募集百艘船艦進犯廈門,攻鄭成功所必救。鄭成功遂派陳輝、周瑞等率領百餘艘戰艦迎擊,於[[崇武]]大敗清軍,取得[[崇武戰役]]的胜利。鄭軍在海上大捷,因而對漳州城的施壓沒有稍減;然而漳州守軍亦相當頑強,使得圍城的勢態持續超過半年。

幾個月下來,漳州城內的水糧已竭,一碗稀粥索價[[白銀]]四兩,[[居民]]以[[老鼠]]、[[麻雀]]、[[樹根]]、[[樹葉]]、[[浮萍]]、[[紙張]]和[[皮革]]等物為食,[[士卒]]、[[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據說當時,城中軍民互相爭奪食物<ref>順治十年二月二十八日福建巡按[[王應元]]題本中說:“八年五月發難之初,屬縣無恙,軍需能應。自十二月後,漳浦、海澄破而東南去矣。至扼江東之橋,斷朝天之嶺,長泰、南靖失而東北咽喉俱塞矣。城堡村寨盡為賊掠,一城孤注,四顧無援,遷延七月猶搜括倉儲,派借紳民以支吾。迨浙閩援兵繼進,兵馬盈萬,芻糧倍前,儲蓄告匱,民力罄竭。八、九兩月,每石米價貴至五百五十兩,草根木葉鼠雀牛馬搜索食盡,繼之人肉。父子相食,爨不煙火者月余,病死、餓死、投水投繯而死,兵丁威取強奪箠楚而死,日以千百計。尸骨山積,穢聞數里。嗟此殘民靡有孑遺矣。虎狼士卒曉夜鼎沸,金帛珠玉,腰纏索滿,猶有醉酒酣歌以娛其主將者。前無戰氣,后無守心,使大兵稍遲數日,則城社不為丘墟,文官不為齏粉者鮮矣。”(《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ref>,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調,因為一旦被發現燃起炊煙的人家就會被搶,更傳說有人吃人肉的慘況發生,史載“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馬盡皆枵腹”<ref>《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七十五頁《查明漳州解圍功次殘件》。</ref>。永曆六年(1652年,清順治九年)九月,清軍將領[[固山額真]]([[都統]])[[金礪]]率領了萬人大軍開抵福建,進入[[泉州府]]<ref>順治九年十月福建巡按王應元揭帖中說,金礪“于九月初十日由省城(福州)進發,聞二十六日已直抵漳境矣”。(《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ref>;鄭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圍以待敵軍。鄭成功將部隊佈置於江東,欲用擊敗陳錦的同樣方式,來伏擊金礪軍,但卻遭金礪識破,兩軍展開混戰,鄭軍提督[[黃山]]、禮武鎮[[陳俸]]、右先鋒鎮[[廖敬]]、親丁鎮[[郭廷]]、護衛右鎮[[洪承寵]]都在激戰中陣亡。鄭軍於交戰失利後,只能撤退以確保海澄、廈門的安全<ref>福建巡撫[[佟國器]]在順治十年十二月初二日《三撫捷功奏疏》稱“為恭報大兵抵漳,解圍獲捷,仰慰圣懷事”題本中說:“夫漳圍之解在于順治九年十月初三日也。先該各大人率兵臨泉,與楊提督商度進發。遂于九月二十八日兵馬抵漳。初二日進剿,初三日賊竄,圍解。”</ref>。清軍趁勝收復[[南靖]]、[[漳浦]]、[[平和]]、[[詔安]]四縣。

永曆七年(1653年,清順治十年)四月,金礪進犯海澄,與鄭成功展開激烈戰鬥,雙方都是以[[銃]][[炮]]作為主戰武器。在清軍的猛烈砲火之下,鄭成功部隊損失慘重,許多部將戰死;鄭成功見軍隊士氣低落,親臨陣前喊話,也險遭砲擊。五月初七日(西曆6月2日)五更,金礪下令以空炮掩護,派綠營打頭陣,旗兵後續,填河攀柵蜂擁而來,企圖一舉登城,被鄭營所拒。天亮以后,鄭成功偵知清軍[[火藥]]錢糧不繼,於是誘敵決戰,趁清軍大舉渡河之際,以火攻大破金礪,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戰役以后,金礪被清廷召回[[京師]],雙方再度處於相持局面。

==== 與清議和 ====
永曆七年(1653年,清順治十年)五月,清軍兩度大敗後,[[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於[[泉安]][[報恩寺 (安海鎮)|報恩寺]]內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ref>《清史稿》卷一百六十八.表八.諸臣封爵世表一</ref>,並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NoteTag|最終,[[郑成功]]之孫[[郑克塽]]降清時才受封海澄公。}}。

永曆八年(1654年,明清順治十一年),定西侯[[張名振]]見清軍已將軍力集中於福建,則[[江南省|江]]、[[浙江省 (清)|浙]]等地防務勢必空虛;於是乃向鄭成功請師,率領百艘戰艦北上,圖取江南地區。張名振的北伐之師沿[[長江]]進攻,直達金山寺,威脅[[江寧府]]城;但因後援接濟不及,只得回師。二月,清廷再遣使與鄭成功,承諾給予[[興化|興]]、[[泉州|泉]]、[[漳州|漳]]、[[潮州|潮]]四[[郡]]為[[封地]];鄭成功以「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為由,再拒絕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議;鄭成功的親弟[[鄭渡]]、[[鄭蔭]]也在[[使節]]之中。鄭渡、鄭蔭跪求鄭成功答應,但鄭成功卻說[[清廷]]沒有誠意,並謂「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我若茍且受詔削髮,則父子俱難料也」,又一次拒絕清朝提出的條件。

同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江西省 (清)|贛]]、[[安徽省 (清)|皖]]、[[江苏省 (清)|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NoteTag|鄭、李兩家在相約會師之時,即有連姻的約定。後因鄭成功的女兒已經先許配給別人,於是鄭成功將自己的姪女嫁與李定國的長子。}};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同年十一月,清漳州協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引鄭軍進入[[漳州府]]城;漳州[[總鎮]]張世耀見大勢已去,與以下官員盡皆向鄭軍投降。十二月,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軍隊進入[[興化府|興化]]地方。

==== 設官改制 ====
永曆九年(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因為明昭宗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桂]]等明[[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ref>2004,[[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朱術桂」條目,頁303。台北:文建會。</ref>。鄭成功同時將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 (明郑)|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鄭成功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同年九月,清定遠大將軍[[濟爾哈朗|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鄭成功決定放棄已佔領的漳州、泉州兩府屬邑,並拆毀城牆讓清軍無所屯紮,藉此鞏固金門、廈門的防禦。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鄭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隔年四月,濟度調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於[[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郑军取得[[泉州戰役]]的胜利。永曆十年(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戰役]]的胜利。

南征舟師返回廈門,鄭成功議處敗戰之罪,原本要處死[[蘇茂]]、[[黃梧]]、[[杜輝]],但是在眾將跪地求情之下,鄭成功決定將蘇茂一人[[斬首]],黃、杜則戴罪圖贖。後鄭成功命黃梧鎮守海澄,還特別囑咐黃梧以戴罪之身應力圖建功;但是黃梧知道鄭成功一向治軍嚴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錯就會送命,於是便與副將蘇明商議,決定向清朝投降,獻出[[海澄縣|海澄縣城]]。海澄是鄭成功多年來投注了相當多人力、物力建造起來的堅固堡壘,黃梧的投降無疑給了鄭成功一大打擊。

起兵後的十多年,鄭成功的據地仍然只以金門、廈門等閩南沿海[[島嶼]]為主。但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走私]]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南島人]]、[[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反清復明]]的[[情報]]組織[[洪門]]。

====鷗汀事件====
{{main|鷗汀事件}}
有部分文獻指出,由于郑军的阶级本性和清廷对沿海的封锁,郑军对攻陷的一些地区采取报复行为,例如:永曆十年(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超过3000艘郑氏军队的[[舢板]]从海口溯中國大陸[[福安]]河而上,郑军一着陆便开始大為搶劫,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杀戮、强奸妇女、抓捕壮丁並且放火烧毁许多村镇。此次郑军滞留闽东长达十个月之久,直到1657年夏天才撤出<ref name="鄭成功">张先清《17世纪欧洲天主教文献中的郑成功家族故事》,《学术月刊》2008年3期,第131-142页:「1656年[[將臨期|基督降臨節]]的第四個主日,大大小小超過3000艘的國姓的舢板從海口溯福安河而上。當他們剛一著陸,這些海寇們立即開始蠻橫地洗劫該地。他們搶奪一切東西,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殺戮。他們強姦婦女,抓捕壯丁。最後,他們放火燒毀了許多村鎮。遠遠就能望見陸地上令人可怖的濃煙。」</ref>。同时,於[[潮州]]鷗汀寨屠殺了六萬餘人,僅百餘人僥倖得生而已<ref>《潮州志》,大事志,清,第十頁:「十一月閩兵屠鷗汀,十月二十八日,成功統舟師南下,十一月朔至南澳,陳豹曰:『欲攻惠、潮,防蘇利、許龍,不如先取鷗汀。』乃以黃廷爲帥,林勝爲先鋒,分撥諸鎭入揭陽、潮陽,以分其勢,成功逐回厦門。十一月二十三日,黃廷令造木牌遮身,以鐵鍫掘寨脚,堆積火藥、地雷,火發寨崩十餘丈,而甘輝約寨中人爲内應,寨遂陷,屠男女六萬餘人,活者僅百餘人而已。」</ref><ref>郑绪荣《郑成功在潮州活动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第390-391頁</ref>。

==== 長江、南京之役 ====
{{Main|鄭成功北伐}}

[[File:koxinga_territory.jpg|thumb|600px|鄭成功勢力範圍圖]]

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翌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长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镇江市|鎮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戰役]]、[[瓜州戰役]]、[[镇江戰役]]的胜利,包圍江寧府城(原明南京)。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府縣,江南一時震動,百姓紛紛剪去髮辮脫去旗袍并哭聲言道:「時久不見大明衣冠矣!」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遭到清軍突襲,使明軍大敗,損兵折將,包括[[潘庚鍾]]、[[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等大將皆死於此役。鄭成功兵敗後,試圖攻取[[崇明縣]],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重要一役,卻是先盛後衰,大敗收場,使鄭成功反清大業受到重大挫折。

永曆十四年(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厦门戰役]]胜利,聲威復振。{{NoteTag|2004年,鄭家後人提出廈門古書手抄本野史《延平郡王起義實錄》,其中記載順治於此役中遭鄭成功炮斃,軍威復振,順勢創造鄭成功大軍攻臺的優勢政治時機,但也種下日後鄭成功父鄭芝龍遭清朝斬首的禍因。但目前無其他史料證據支持此一說法,錄於附註僅供參考。}}

==== 清軍動態 ====
1661年2月5日,清[[順治帝]]崩,[[康熙帝|皇三子玄燁]]繼位。

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議“平賊五策”,内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斬首|斬]]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朝|元代]]以來的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 退守臺灣 ===
==== 攻取臺灣 ====
{{main|鄭成功攻台之役}}
[[File:被遺誤的福爾摩沙海戰圖.jpg|240px|thumb|揆一《被遺誤的福爾摩沙》(1675年出版)書中插圖,描繪台江內海海戰。]]
[[File:1652 Plockhoy「大員及其附近地區海圖」與2012google疊合地圖.jpg|thumb|1652 Plockhoy「大員及其附近地區海圖」與2012google疊合地圖]]
自從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在[[小金門]](今[[金門縣]][[烈嶼鄉]])起兵抗清后,鄭軍转战[[浙]]、[[閩]]、[[粵]]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統領數萬人的大軍抗清,卻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根據地,郑成功被迫必須通過海外[[貿易]]筹备粮饷。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東南亞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永曆十年(1656年)到十四年(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ref>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p.053-073。台北:向日葵文化。</ref>。

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奪取時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支配的台灣。

永曆十五年(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群島|澎湖]]向臺灣進軍。荷蘭當局於[[台灣|福爾摩沙]]島西南建有兩大防禦要塞,一為位於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的[[安平古堡|熱蘭遮城]]({{lang|en|Fort Zeelandia}}),二為位於台江內陸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區 (臺南市)|中西區]])的[[赤崁樓|普羅民遮城]]({{lang|nl|Provintia}})。同年三月十四日(西曆4月12日)和二十四日(西曆4月22日),鄭成功兩次寫信給揆一,令其投降。使者說:「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ref name="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cite book |author=陳昭瑛|title=《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date=1998-04-01|publisher=正中書局|location=臺灣 |language=zh-hant |isbn=9789860197495}}</ref>後來《[[臺灣通史]]》收錄〈與荷蘭守將書〉則與當時荷蘭所記書信不同<ref name="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cite book |author= Davidson, James Wheeler|title=《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date=1903|publisher=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location= U.S.A|language=en |isbn=}}</ref>,因此〈與荷蘭守將書〉被學者認為可疑甚至可能是杜撰的<ref name="台灣通史:唐山過海的故事">{{cite book |author=吳密察|title=《台灣通史:唐山過海的故事》 |date=2012-10-22|publisher=時報文化出版社|location=臺灣 |language=zh-hant |isbn=9789571356433}}</ref><ref>[[湯子炳]]《[[台灣史綱]]》引</ref>。四月二日(西曆4月30日),鄭軍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區 (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意圖先求取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隨後鄭軍在台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荷軍艦赫克特(''Hector'')號,取得台江內海控制權,並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

不久,永曆十五年四月初六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

永曆十五年五月十八日(1661年6月14日),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縣|天興]]、[[萬年縣|萬年]]二縣。

然而,雖然[[連雅堂]]先生並未特別注明〈與荷蘭守將書〉的引用來源(但有注明使者攜帶書信日期),交戰時期雙方文件記錄各說各話(為了利益或面子)的情形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如明萬曆年間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ref>{{cite web|title=全台第一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url=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5%85%A8%E5%8F%B0%E7%AC%AC%E4%B8%80%E7%A2%91%E6%B2%88%E6%9C%89%E5%AE%B9%E8%AB%AD%E9%80%80%E7%B4%85%E6%AF%9B%E7%95%AA%E9%9F%8B%E9%BA%BB%E9%83%8E%E7%AD%89|publisher=澎湖時報|accessdate=2015-01-28|language=中文|date=2006-07-19}}</ref>

[[File:Tainan Taiwan Fort-Provintia-01.jpg|thumb|240px|立於普羅民遮城址的赤崁樓]]
在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後,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由於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調度不易,鄭成功並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一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遭荷蘭[[大員長官]][[揆一]]({{lang|nl|Frederik Coyett}})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後,鄭成功一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由於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徵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採長期包圍的戰略。

永曆十五年七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從[[雅加達|巴達維亞]]調遣的援軍抵達大員,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軍艦以外,增援部隊亦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藥。時鄭成功的軍力仍分散台灣各地實行任務,駐守於大員以及普羅民遮城市鎮的軍力預估不到三千,遂使荷蘭軍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

永曆十五年七月中旬,停泊於外海的荷蘭援軍遭遇強風侵襲,被迫離開大員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風雨;其中荷蘭軍艦''Urck''號擱淺,船上人員皆遭鄭軍俘虜。此一變故,使鄭軍獲得整備的戰機,待荷蘭軍艦於八月回到大員海域時,鄭軍雖未能調回多數兵力,卻已然完成作戰的準備。

永曆十五年八月中旬,荷、鄭兩軍於台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隻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

[[File:Zeelandia model.JPG|thumb|240px|熱蘭遮城復原模型]]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日耳曼人|日耳曼裔]]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砲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1662年1月28日),荷蘭大員長官[[揆一]]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歷經數次談判。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62年2月9日),荷蘭大員當局終於向國姓爺屈服,退出台灣。

==== 寓居臺南 ====
鄭成功下令屯墾台灣的範圍,北達噶瑪蘭(今[[宜蘭縣]]),南至瑯嶠(今[[屏東縣]][[恆春鎮]]),後因[[大肚王國|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與瑯嶠「番人」的反抗而減緩擴張;鄭成功實際的統治區域大約是從二林(今[[彰化縣]][[二林鎮]])到茄藤(今屏東縣[[佳冬鄉]])的範圍之間。

==== 呂宋騷亂 ====
鄭成功於攻下台湾不久后,聽聞在被西班牙人在[[菲律宾]]有杀戮與掠夺华侨的罪行,勃然大怒。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西班牙]]開始殖民統治[[菲律宾]]群島;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和崇禎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當局两次[[大屠杀|屠杀]]在最大島[[呂宋]]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高达五万餘人。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永曆十一年(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永曆十六年(1662年)四月,通過[[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向[[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ref>{{Cite book | author = 駱芬美 | title = 被誤解的臺灣史: 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 location = | publisher = 時報文化|ISBN=9571357286| date = 2013年2月22日 | pages =128 | accessdate = 2017-05-06 | url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pc-aAAAAQBAJ&pg=PA128&lpg=PA128&dq=%E9%80%9A%E9%81%8E%E7%BE%A9%E5%A4%A7%E5%88%A9%E7%B1%8D%E7%A5%9E%E7%88%B6%E6%9D%8E%E7%A7%91%E7%BE%85%E5%90%91%E8%8F%B2%E5%BE%8B%E8%B3%93%E7%9A%84%E8%A5%BF%E7%8F%AD%E7%89%99%E7%B8%BD%E7%9D%A3%E9%81%9E%E4%BA%A4%E5%9C%8B%E6%9B%B8&source=bl&ots=AJvqf9xVBl&sig=hJNY6LiLOube5lyaweXfRM4PN1k&hl=zh-TW&sa=X&ved=0ahUKEwjW5pnO2trTAhWBjpQKHTKOAOAQ6AEIKTAB#v=onepage&q=%E9%80%9A%E9%81%8E%E7%BE%A9%E5%A4%A7%E5%88%A9%E7%B1%8D%E7%A5%9E%E7%88%B6%E6%9D%8E%E7%A7%91%E7%BE%85%E5%90%91%E8%8F%B2%E5%BE%8B%E8%B3%93%E7%9A%84%E8%A5%BF%E7%8F%AD%E7%89%99%E7%B8%BD%E7%9D%A3%E9%81%9E%E4%BA%A4%E5%9C%8B%E6%9B%B8&f=false| language= zh| quote = }}</ref>,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裡应外合。但尚未出兵,當他又聽聞其子[[鄭經]]在[[廈門]]居然跟其幼弟的[[乳母]][[陳昭娘|陳氏]]私通,鄭成功勃然大怒,命自己的堂兄[[鄭泰]]斬殺鄭經,鄭泰因不忍与辈分关系而抗命。

=== 死因之谜 ===
鄭成功患何種病症而死,缺乏真正病程的記載與醫療紀錄,唯一能確定的是:發病的時間約在1662年5月1日,死亡的日期則是5月8日,年僅39歲。

[[道明會]]神父[[李科羅]]1676年的著作記載:「國姓爺罹患了嚴重的[[日射病]],因為極度憤怒與痛苦,而囓咬手指、撕抓臉面,五天後便將靈魂交給了魔鬼。他直到臨死之前仍然犯下許多駭人的行為,對於服侍他的人拳打腳踢,不斷下令將人處死,最後臉上帶著猙獰的表情死去。」<ref>歐陽泰,《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台北市:時報文化,2012),頁343-344。 </ref>

[[邵廷采]]的《東南紀事》:「壬申五月,成功死於台灣。成功感風寒,月朔受謁,尚坐胡牀,諸將不知其病。數日,卒,年三十九。」<ref>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6%9D%B1%E5%8D%97%E7%B4%80%E4%BA%8B/%E5%8D%B7%E5%8D%81%E4%B8%80</ref>

1713年出版的[[江日昇]]章回體小說《[[臺灣外紀]]》記載:五月朔日,成功偶感風寒。但日強起登將臺,持千里鏡,望澎湖有舟來否。初八日,又登臺觀望。回書室冠帶,請太祖祖訓出。禮畢,坐胡牀,命左右進酒。折閱一帙,輙飲一杯。至第三帙,嘆曰:「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以兩手抓其面而逝。<ref>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8%87%BA%E7%81%A3%E5%A4%96%E7%B4%80/%E5%8D%B712</ref>

根據康熙時代作家夏琳所著之《[[閩海紀要]]》:「五月朔,成功感冒風寒;文武官入謁,尚坐胡床談論,人莫知其病。及疾革,都督洪秉誠調藥以進,成功投之於地;嘆曰:『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頓足撫膺,大呼而殂。」<ref>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96%A9%E6%B5%B7%E7%B4%80%E8%A6%81/%E5%8D%B7%E4%B9%8B%E4%B8%8A</ref>

沈雲於1836年所撰寫的《[[臺灣鄭氏始末]]》:「五月癸酉朔,成功病,強掖黃安登將臺,望彭湖,有船東至否?安曰:『無之。梧、琅奸計,北既赤族,又將滅是。中冓事隱,安見顯悅非為梧賣者?願王勿疑,疑則左右皆義、祿、霸等。父子至親且若是,他更何以自處』?成功益忿怒,狂走。越八日庚辰初八日,嚙指而卒,年三十有九。」<ref>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23295</ref>

== 身後 ==
后来,其子[[郑经]]也于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和二十五年(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為[[三藩之乱]],郑经率軍西渡[[中國大陸]],支援[[福建]]的[[耿精忠]]而未能實現。

==軼事==
=== 国姓称呼 ===
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建受到郑芝龙的拥护,建立了[[隆武政权]]。郑芝龙随后将自己的儿子郑森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看到郑森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将本朝的“[[国姓]]”[[朱姓]]赐给郑森,并把原名“森”改为“成功”,寓意反清复明成功,从此,郑森就叫朱成功,普通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ref>{{cite journal|author1=颜清湟|coauthors=庄国土|title=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journal=《南洋资料译丛》 ,|date=1984 (3) :81-91|accessdate=2017-05-04}}</ref>。

== 官爵 ==
=== 官位 ===
*[[宗人府]]宗正協理宗人府事
*[[提督]]禁旅、儀同駙馬都尉
*禦營禦武副中軍勳戚、總統禦營軍務
*招討大將軍

=== 爵位 ===
* 忠孝伯 - 受封於隆武二年三月(1647年)
* 威遠侯 - 受封於永曆二年十月(1648年)
* 漳國公 - 受封於永曆三年七月(1649年)
* 延平王 - 明昭宗於永曆八年(1654年)八月敕封鄭成功為延平王,鄭成功謙辭不受。九年(1655年)四月昭宗再次下詔並齎延平王冊印至廈門,鄭成功乃不再推辭受封為延平王。{{NoteTag|name="受封延平王時間"}}
* 潮王(辭未就) - 明昭宗於永曆十一年(1657年)十一月敕封鄭成功為潮王,鄭成功謙無功辭不敢受。永曆三十五年(1681年)四月鄭克塽追諡其祖父為潮武王。<ref>郭弘斌:《鄭氏東寧王國年表》</ref>

== 朝政 ==
{{see also|明郑时期}}
永曆八年(1654年)鄭成功被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次年,永曆帝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鄭任免各官,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至此,鄭成功擁有閩浙部分轄土、民政、軍事等權。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朱術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ref>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朱術桂」條目,頁303。台北:文建會,2004。</ref>。鄭成功同時將廈門改名為[[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鄭成功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 家族 ==
=== 祖輩 ===
鄭成功的[[高祖父]]是郑荣(乐斋);<ref>[http://library.xmu.edu.cn/news/detail.asp?serial=2416&key=0003 解读新发现的郑成功族谱],《厦门晚报》,2002年6月30日。</ref>[[曾祖父]]是郑瑢(西庭,另一說郑王容);<ref>[http://www.zhengchenggong.cn/artNewsInfo.asp?id=38 郑芝龙伯母黄氏墓志读后记]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919184713/http://www.zhengchenggong.cn/artNewsInfo.asp?id=38 |date=2012-09-19 }},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2006年9月22日。</ref>[[祖父]]是[[鄭士表]](另一說[[鄭紹祖]]),字毓程,號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

=== 父母 ===
{{main|鄭芝龍|田川氏 (鄭成功母)}}
父親鄭芝龍(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ref>见《台湾外纪》。</ref>),又名「一官」,號飛黃。為明末時期東南沿海[[武裝海商集團]]之領導人,因從事海上貿易而致富,並組織強大的武力做為後盾,為後來明鄭抗清實力的奠基人。

母親田川氏(1602年10月3日-1647年1月5日<ref>见《南明史》、《郑氏族谱》。</ref>),是[[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人,她生於田川家,後來母親改嫁給從[[中國]][[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戶的華人鐵匠[[翁翊皇]],她也成為翁翊皇的[[繼女]]<ref>湯錦台《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頁七十五。</ref>,因而亦作「翁氏」<ref>譬如鄭克塽所撰《鄭氏附葬祖父墓志》就稱「曾祖母翁」;清代江日昇著《台灣外記》也稱成功生母為翁氏。</ref>。1646年鄭芝龍降清後,她以劍[[切腹]]自殺身亡,時年45歲。

=== 後宮 ===
[[File:鄭成功王妃董氏.jpg|right|150px|thumb|正室董氏青年時期。]]
*正室[[董王妃 (台灣)|董王妃]](1623年10月17日—1681年7月30日<ref>见《郑氏族谱》。</ref>),福建[[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
*另有[[側室]]莊氏、林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等諸位不知名的[[夫人]]

=== 弟妹 ===
*[[田川七左衛門]],鄭芝龍將他[[過繼]]給妻子娘家。實際上是次子,所以又稱為「田川次郎左衛門」,後人分姓「鄭」及「福住」
*[[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鄭芝龍次子
*[[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鄭芝龍三子,字恩慶
*[[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鄭芝龍四子
*[[鄭襲 (明鄭)|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鄭芝龍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清朝,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
*[[鄭默]](《清史稿》作「鄭世默」),鄭芝龍六子,後與父親一同就戮
*[[鄭婉]],鄭芝龍之女,嫁[[楊瑞璉]]
=== 子女 ===
==== 王子 ====
[[File:藩府二鄭公子墓.JPG|250px|thumb|鄭成功四子鄭睿與十子鄭發逝世後合葬於今臺南市南區的[[藩府二鄭公子墓]],該墓為少數未被清朝遷回中國大陸的明鄭古墓。]]
{| class="wikitable"
|-
! 排行 !! 封號 !! 名 !! 字 !! 號 !!生年 !! 卒年 !! 生母 !! 配偶 !! 備註
|-
| <center>1 || <center>[[延平王]] || <center>[[鄭經]] ||<center> ||<center> || <center>1642年 || <center>1681年 || <center>[[董王妃 (東寧)|王妃董氏]] || <center>[[唐王妃 (東寧)|延平王妃唐氏]] || <center>[[東寧國|東寧]]第三任國王,英國人稱之「福尔摩沙國王」。
|-
| <center>2 || <center>輔政公 || <center>[[鄭聰]] ||<center>哲順 ||<center>怡堂 || || || <center>[[董王妃 (東寧)|王妃董氏]] || <center>明魯王女朱氏 || 策動[[東寧之變]];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職。(註:楊英“先王實錄”第104葉記載:(永曆)十二年(1658年)…船中失去...二,三舍,五舍三位。)
|-
| <center>3 || <center> || <center>[[鄭明]] ||<center>哲熙 ||<center> 熙之|| || || <center>[[董王妃 (東寧)|王妃董氏]] || <center>林氏 ||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註:楊英“先王實錄”第104葉記載:(永曆)十二年(1658年)…船中失去...二,三舍,五舍三位。)
|-
| <center>4 || <center> || <center>[[鄭睿]] ||<center>哲聖 ||<center> 聖之|| || || <center>[[董王妃 (東寧)|王妃董氏]] || <center> || 早卒。
|-
| <center>5 || <center> || <center>[[鄭智 (鄭成功子)|鄭智]] ||<center> 哲錫||<center> 錫之|| || || <center>[[董王妃 (東寧)|王妃董氏]] || <center>洪氏 || 失蹤<ref>楊英“先王實錄”第104葉記載:(永曆)十二年(1658年)…船中失去...二,三舍,五舍三位。</ref>。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 <center>6 || <center> || <center>[[鄭寬]] ||<center> 哲碩||<center> 碩之|| || || || <center>林氏 || 1683年收朱術桂所書“風來竹有聲”後,隱姓埋名於台灣,未被施琅獻予北京。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ref>鄭守讓 自稱鄭氏10代孫【聯合報╱記者吳淑君/宜蘭報導】 2009.03.08 02:12 am</ref>)
|-
| <center>7 || <center> || <center>[[鄭裕 (鄭成功子)|鄭裕]] ||<center>哲益 ||<center> 益之|| || || || <center>王氏 ||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 <center>8 || <center> || <center>[[鄭溫 (鄭成功子)|鄭溫]] ||<center> 哲念||<center>念齋 || || || || <center>劉氏 ||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 <center>9 || <center> || <center>[[鄭柔]] ||<center> 哲能||<center> 能之|| || || || <center>洪氏 ||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
| <center>10 || <center> || <center>[[鄭發]] ||<center> 哲奮||<center>奮之 || || || || <center> || 早卒。
|}

==== 王女 ====
{| class="wikitable"
|-
! 排行 !! 封號 !! 名 !! 生年 !! 卒年 !! 生母 !! 配偶 !! 備註
|-
| <center>1 || <center>[[縣主]] || 鄭氏 || || || || <center>[[儀賓]][[柯良]] ||
|-
| <center>2 || <center>縣主 || 鄭氏 || || || || <center>儀賓[[甘孟煜]] || <center>夫之父:崇明伯[[甘輝]]
|-
| <center>3 || <center>縣主 || 鄭氏 || || || || <center>儀賓[[洪允中]] ||
|-
| <center>4 || <center>縣主 || 鄭氏 || || || || <center>儀賓[[朱弘桓]] || <center>夫之父:魯王[[朱以海]]
|}

=== 王孫 ===
{| class="wikitable"
|-
! 排行 !! 稱號 !! 名 !! 生年 !! 卒年 !! 生母 !! 配偶 !! 備註
|-
| <center>1 || <center>[[延平王|延平监国]] || <center>[[鄭克臧]] || <center>1664年 || <center>1681年 || [[陳昭娘]] || <center>[[陳妃 (台灣)|廢妃陳氏]] || 丈人為[[諮議參軍]][[陳永華 (明朝將領)|陳永華]]。
|-
| <center>2 || <center>[[潮王]] || <center>[[鄭克塽]] || <center>1670年 || <center>1707年 || <center> || <center>[[馮王妃 (東寧)|王妃馮氏]] || 丈人為侍衛鎮[[馮錫範]]。
|-
| <center>3 || <center>恭謹侯 || <center>[[鄭克壆]] || || || <center> || ||
|}

=== 後代 ===
*台灣[[魚類學]]家、[[櫻花鉤吻鮭]]的復育者鄭守讓(原名[[鄭明能]])為鄭成功九代裔孫,是鄭成功第六子鄭寬的後代。<ref>[http://big5.huaxia.com/tw/sdbd/rw/2007/00651922.html 《時報週刊》2007年7月16日報導。]</ref>
*[[詩人]][[鄭愁予]](原名鄭文韜)則為鄭成功十一代裔孫。
*[[鄭超英]]號拔甫,福建泉州永春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隨欽差大臣沈葆禎赴台南府城,後因功敘獎升任道標都司守備、恆春營遊擊等官職,光緒十六年(1890年)官拜從二品安平水師副將。根據近年考證,鄭超英係明延平王鄭成功後人,參與[[台灣民主國]]乙未(1895年)抗日戰爭,為國捐軀。<ref>陳文緯主修、屠繼善總纂,《恒春縣志》卷三,臺灣恆春縣地方史志,1894年。連雅堂著,《台灣通史》卷四 獨立紀,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1920年。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ref><ref>[http://www.xmnn.cn/dzbk/hxshb/20061010/200610/t20061020_39081.htm 鄭成功史料“百年孤本”發現始末,《廈門海峽生活報》2006年10月10日報導。]</ref>
*現祭祀公業鄭姓宗祠(目前通稱''[[鄭成功祖廟]]''(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6號)產權所有人,現任[[工黨]]主席鄭昭明,據傳為鄭成功十三代裔孫。

== 墓葬及紀念 ==
=== 鄭成功墓 ===
[[File:鄭成功墓址紀念碑.JPG|thumb|[[臺南市]][[永康區]]的鄭成功墓址紀念碑。]]
[[File:Zheng Chenggong Mu 20120228-6.jpg|thumb|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墓]]]]
鄭成功死後原葬[[臺南]]近郊洲仔尾(今屬[[永康區]]);[[鄭克塽]]降清遷居北京後,上疏表示「念台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請遷內地。[[康熙]]皇帝對此下詔:「朱成功係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祀之。」並提贈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鄭成功、鄭經父子遷葬[[福建省]][[南安縣]]康店鄉覆船山,附葬於七世祖鄭樂齋墳墓內。<ref>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p.301-302。台北:向日葵文化。</ref>也有說法稱<ref>[http://www.szblzj.com/%E6%B0%91%E6%97%8F%E8%8B%B1%E9%9B%84%E9%83%91%E6%88%90%E5%8A%9F/ 民族英雄郑成功]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63814/http://www.szblzj.com/%E6%B0%91%E6%97%8F%E8%8B%B1%E9%9B%84%E9%83%91%E6%88%90%E5%8A%9F/ |date=2016-03-05 }}</ref>,為免[[台灣人]]起抗清之心,鄭氏諸祖在台諸墳悉遭[[朝廷]]下令遷葬[[大陸]]。

民間傳說郑克塽為了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扰,护送郑成功灵柩从北京到[[固始]]郑家飨堂安葬。1970年固始汪棚乡大规模[[平坟还田]]时曾发现规模较大的“郑成功墓”,引起轰动,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墓葬被破坏;另一方面,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但此說並無具體證據支持。<ref>[http://www.hnta.cn/Info/lyzx/qs/790306.shtml 追问扑朔迷离的固始“郑成功墓]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26020626/http://www.hnta.cn/Info/lyzx/qs/790306.shtml |date=2014-05-26 }}</ref>

=== 祀奉廟宇 ===
*鄭成功廟-屏東縣林邊鄉
*鄭成功廟-屏東縣麟洛鄉
*[[開元殿]]—嘉義溪口
*國姓宮 - 彰化縣溪州鄉成功村
*成功廟—雲林大埤豐田村
*武英殿—嘉義溪口潭肚寮
*[http://sun.ontop.com.tw/index.htm 三老爺宮-台南市北區裕民街]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7453 沙東宮-南投縣竹山鎮]{{dead link|date=June 2015}}
*[[臺南市|台南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祖廟]]
*[[臺中市]][[大甲區]][[鐵砧山]][[鐵砧山國姓廟|國姓廟]]
*[[臺北市]][[外雙溪]][[鄭成功廟 (外雙溪)|鄭成功廟]]
*[[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延平郡王三將軍廟]]([[關渡宮]]左殿延平郡王鄭成功廟)
*[[臺北市]][[士林區]][[圓山]][[國姓爺廟]]([[大忠宮]]<註:圓山大飯店後山坡>)
*[[臺北市]][[內湖區]][[護國延平宮]]
*[[臺北市]][[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宮]]
*[[新北市]][[蘆洲區]][[湧蓮寺]] [[懋德宮]]新北市蘆洲區得勝街96號
*[[新北市]][[貢寮區]][[慶安宮]] 新北市貢寮區真理村延平街13號
*[[新北市]][[貢寮區]][[福安宮]] 新北市貢寮區美豐村12鄰雞母嶺街7號
*[[新北市]][[貢寮區]][[保安宮]] 新北市貢寮區和美村和美街20-1號
*[[新竹市]][[東寧宮]] 新竹市東門街146號
*金門延平郡王祠
*德天宮-雲林縣莿桐鄉麻園村

=== 命名紀念 ===
當前中國大陸、臺灣有些[[學校]]、[[街道]]、[[地名]]、[[軍艦]]、[[橋]]等以鄭成功的[[人名]]或[[稱號]]命名,大陆的河南省固始县也有一条街道以郑成功的名字命名,玆紀念;例如:

{{col-begin|width=100%}}
{{col-2}}
;街道地名
*舊[[臺北市]][[延平區 (台北市)|延平區]]
*[[南投縣]]竹山鎮[[延平地區|延平區]]
*[[臺東縣]][[延平鄉]]
*[[臺中市]]中區[[成功路]]
*臺北市[[臺北市道路列表|延平南北路]]
*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
*南投縣國姓鄉
*[[台南市]][[國姓里]](位於[[安平工業區]]附近)

{{col-2}}
;學校
*[[國立成功大學]](原臺灣省立工學院)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原臺灣州立二中、臺灣省立成功中學)
*[[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原私立延平學院)
*台北市立延平國小
*台南市立成功國小
*台南市立成功國中
*台南市立延平國中
*南投縣立延平國小

;橋
臺南市[[國姓橋]]

;井
[[劍井]]

;其他
*[[成功級巡防艦]],包括FFG-1101成功艦
*台南延平市場
{{col-end}}

== 官方評價 ==
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自廈門起兵,自襲延平郡王,打敗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臺即位。然後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他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之[[南明]][[永曆帝]]為正朔,而實際控制台灣之延平王政權,則成為南明抗清之最後一塊領土。

永曆三十二年(1680年)鄭經及陳永華先後死去,權臣[[馮錫範]]擁鄭經次子[[鄭克塽]]繼位;後施琅領清軍攻克[[澎湖]],鄭克塽乃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降清。[[南明]][[延平王]]政權統治台灣合計僅23年的時間而已。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台灣府]]轄[[台灣縣]],[[凤山县|鳳山縣]]與[[諸羅縣]]。<ref>然而在1870年代的[[牡丹社事件|中日「番地」管轄權爭議]]以前,清的統治範圍與明鄭同樣,不及台灣全島。</ref>

=== 清朝 ===
[[康熙帝]]曾說「朱成功明室遺臣,非吾之亂臣賊子」,也寫下楹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贈與[[泉州三邑]][[南安]]鄭氏祖墳。然,清廷初期官方卻將鄭成功視為[[叛國]]與[[海賊]]定義。

清末,為籠絡[[台灣人]],[[清廷]]逐漸將鄭成功形象定位為「忠義典範」。1874年,清廷派遣[[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沈葆楨在該年底與其他官員聯名上奏,以鄭成功「感時仗節,移孝作忠」之義,應屬"為民表率",而奏請皇帝准為其建祠[[祭祀]]。此舉,係有助於「正風勵俗、正化人心」之效。翌年(1875年),[[光緒帝]]悉准其奏,正式在台為鄭成功立祠,並由[[禮部]]追[[諡]]“'''忠節'''”。同年三月,沈葆楨拆除了舊的開山王廟,在原址重建[[福州式建築]]式樣之「[[延平郡王祠]]」一座。沈葆楨並親寫對聯一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刱格完人。」

自彼時起,鄭成功即成為清廷所承認之模範人物。台灣重要官員包括[[劉銘傳]]、[[唐景崧]]等人,亦皆曾為延平郡王祠作讚頌楹聯{{NoteTag|[[劉銘傳]]於1889年時作[[楹聯]]:「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于舜日堯天」。}}。

=== 日本 ===
[[臺灣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日本殖民當局]]以擁有[[大和民族]]血統之鄭成功統治過臺灣,以此解釋日本統治臺灣是繼承遺儲,合理化日本對臺灣的統治。當時在臺灣的[[公學校]]曾教學童唱「鄭成功之歌」<ref>臺灣總督府編,《公學校唱歌 第四、五、六學年用》,1935。</ref>。臺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稱為「[[開山神社]]」,並整修為神社樣式,但其福州式建築格局大致保留。戰後國民政府再改回為延平郡王祠,並將原日式與福州式交雜之建築全部拆除,改建為較高級別之宮殿式建築並於入口牌樓加設國徽,以示為中華正統。

日本存在[[小中華思想]]且深受[[水戶學]]影響,而[[水戶學]]基於明朝遺臣[[朱舜水]]影響,使得日本史更重視[[大義名分]]論而發展為尊皇論。《[[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歸。無論[[明治維新]]思想,亦或今日歷代天皇系譜,無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體系下,對於明朝遺臣鄭成功一生從事反清復明的功過,日人[[四方赤良]]評為: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韃靼]]本蒙古一[[部落]],為明朝中後葉時的外患,明朝時的漢人,通稱住在[[長城]]以北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為韃靼)。

=== 中華民國 ===
[[File:Kinmen_Koxinga_Shrine.JPG|thumb|300px|金門的延平郡王祠]]

要了解戰後中华民国政府對鄭成功的評價,可觀察擔任「[[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主祭者的變化。此一始於1946年由台南市政府主辦的活動,起初由台南市長主祭,1963年之後由行政院派內政部部長擔任主祭官,升格為中樞祭典;2017年,行政院尊重社會各界多元聲音,回復由地方首長,即[[台南市市長]]主祭。<ref>〈[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96519 打破54年慣例 中樞不再主祭鄭成功]〉 </ref>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由[[國民政府]]派遣來臺宣撫的[[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長]][[白崇禧]],途經台南時,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鄭成功行禮,並立一石坊於祠前表彰鄭成功的「忠肝義膽」{{NoteTag|[[延平郡王祠]]前石坊,上撰有對聯:「孤臣秉孤忠,浩氣磅礡留萬古。正人扶正義,莫教成敗論英雄。」,橫批「忠肝義膽」;在石坊之上,還鑲嵌了代表黨國的「[[青天白日]]徽」的圓形石刻。}},藉此宣揚忠於領袖、國家的精神。1950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撤退來臺後不久,[[中華民國總統|總統]][[蔣中正]]親題「[[振興中華]]」匾額,懸掛於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築改以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以示正統。

由於鄭成功退入臺灣的情境,與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落敗的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相似,且鄭成功「民族英雄」、「忠於領袖」、「傳統文化美德」等形象可作為宣傳樣板,因此除官方祭祀、宣傳外,[[教科書]]中也多所讚揚鄭氏的「民族精神」,並強調他「光復台灣」與「矢志反攻大陸」的事蹟,將其與[[蔣中正]]同樣宣稱為偉人;「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遂逐漸成為連詞,至今在臺灣的許多雕像與文獻上,仍然能夠看到。但目前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不再指鄭成功「收復台灣」,而是改以「驅逐荷蘭,進入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來表達。蓋因台灣在[[台灣荷治時期|荷治時期]]以前,本來就不曾受中國或任何國家管轄<ref>[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855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建立]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7113308/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855 |date=2013-10-17 }}, 歷史文化學習網</ref><ref>[[李筱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29/today-o9.htm 台灣自古不屬中國/教科書看不到的歷史《系列四》]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2515225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29/today-o9.htm |date=2012-10-25 }}, [[自由時報]],2009-12-29</ref><ref>{{cite news |author=丁榮生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3011300694+110513+20030113+news,00.html |title = 福爾摩沙特展專輯 明朝中國 帶荷蘭人登陸台灣 |work=中時電子報 |language=zh-tw |date=2003-01-13 |accessdate=2013-04-14檢閱 |deadurl=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7081926/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2C3409%2C112003011300694%20110513%2020030113%20news%2C00.html |archivedate=2013-10-17 }}</ref><ref>{{cite news | author = 楊淳卉 | title = 中研院台史所所長:鄭成功沒有「光復」台灣 | url =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10-12/65526 | newspaper = [[新頭殼]] | location = [[臺北市]] | date = 2015年10月12日 | accessdate = 2016年5月13日}}</ref>。鄭成功本人亦將台灣視為「海外」、「不服之區」{{NoteTag|鄭成功在出征台灣之前,所發表的文告:「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之難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ref>《[[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紀)</ref>}}。

在2013年,[[臺南市議會]]原住民議員[[谷暮·哈就]]質詢[[臺灣原住民|原住民]]遭到不平待遇,她問[[臺南市政府]]舉辦的鄭成功文化節「與原住民有什麼關係?這是對原住民的[[殖民]],也是原住民的文化浩劫」。她批評市府歌頌鄭成功,鄭成功到台灣「是漢人的殖民政權,原住民真正的聲音在哪裡?台灣的獨特歷史難道只是鄭成功,有沒有看到原住民的啜泣與眼淚?」教育局長[[鄭邦鎮]]在答詢時表示,相關節慶缺乏[[臺灣主體性|主體思維]],台灣都是後來的人在統治,屬於[[殖民]],而不是經由原來住民同意而移入的[[移民]],反而最早到的人被趕走,就像原住民<ref>[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91395&type=%E6%94%BF%E6%B2%BB&Slots=Live 南市教育局長:光復節是台灣再淪陷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9201850/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91395&type=%E6%94%BF%E6%B2%BB&Slots=Live |date=2013-10-29 }}, [[自由時報]], 2013年10月28日</ref><ref>[http://www.nownews.com/n/2013/10/28/1004065 原住民議員谷暮 哈就:原住民不是黃帝子孫也不是中國人],[[ETtoday]], 2013年10月28日</ref>。

現今有部分台灣人主張鄭成功與荷蘭、西班牙、日本、清朝和國民黨政府一樣,都是外來殖民政權,主張政府應顧及不同族群的情感。<ref>[http://www.peoplenews.tw/news/865f06cb-4a7f-4160-9a82-426aeb377a0f 官網稱原住民來自中國Kolas籲熱線抗議要求下架]</ref>

2017年3月,中華民國原住民立法委員[[Kolas Yotaka]]更要求內政部長取消「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ref>{{cite news |url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306/878792.htm|title=不要蔣介石!也要打破鄭成功! 綠委要求取消中樞祭拜 |author=陶本和 |date=2017-03-06|work=ETtoday東森新聞雲 |accessdate=2017-03-06 }}</ref>。同年4月行政院核定鄭成功祭典改由台南市長主祭,中央政府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打破自1963年以來的中樞主祭慣例。<ref>{{cite news |url = http://m.ltn.com.tw/news/focus/paper/1096519 |title = 打破54年慣例 中樞不再主祭鄭成功 |authors = 陳鈺馥、洪瑞琴 |date=2017-04-23 |newspaper=自由時報 |accessdate=2017-04-25}}</ref>

== 傳說和演繹 ==
=== 民間軼聞 ===
;金門縣烈嶼鄉劍井
明末清初時,鄭成功聚集部属於烈嶼,會盟之前,率部抵小金門,於今湖井頭附近登陸,進入下田村,借民屋駐足,因島上缺乏河川湖泊,士兵缺水乾渴,傳說鄭成功乃揮劍指地,掘井得泉,井水清澈甘美,逢旱不竭,並傳端陽節午時若飲此水可避免瘴疫,後人稱為「國姓井」,又名「劍井」。
;鄭成功是東海大鯨
鄭成功起兵猖獗,有僧識其前因,語人曰:「此東海大鯨也」。問:「何時而滅」?僧曰:「歸東即滅矣」。凡成功兵到處,海水皆暴漲。順治辛丑攻臺灣,紅毛先夢見一人冠帶騎鯨,從鹿耳門入;未幾,成功突至,紅毛遂遁。明年五月,其轄下人復夢一鯨,冠帶乘馬由鯤身出外海,而成功遽卒。正應「歸東即滅」之語,異哉(「舊志」)!<ref>[[謝金鑾]],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dhism/tb/mq/g2_12.html 續修臺灣縣志/卷一 地志/叢談 頁三四二</ref>

;尋三寶復明
有天,鄭成功(下簡稱鄭)到[[泉州市|泉州]]的仙公廟去,問[[呂仙公]],明朝有無中興的可能。呂仙公[[託夢]]說:「你是[[明朝]]忠臣,若想中興明朝必先到[[台灣]]取三寶:一個玉印、一件烏山柴、以及出米岩。」
{| class="wikitable"
|-
| rowspan="2" style="width:60px; text-align:center;"|玉印
|版本一:<br>鄭在台找尋玉石時途經打狗山,向一位仙翁打聽,但仙翁卻先請鄭在洞穴裡過一晚。隔天仙翁詢問:「昨夜睡的床為何?」鄭答:「石床」,仙翁嘆道:「一切都是天意,不然您如此聰明,何將玉床誤認為石床?」語畢送鄭一條玉帶。
|-
|版本二:<br>鄭帶少數將領前往玉山找尋玉石,但一行人整天下來,只見遍地石子,卻無玉石。當一行人打算打道回府時玉山的[[土地公]]現身了,說未經許可,任誰都找不到玉石。

鄭表明來意後,土地公卻嘆道:「當作佩玉尚可,但玉印恕難奉送,只因天意如此。」鄭驚訝道:「只是要刻[[印章]],有什麼天意呢?」。見鄭堅持,土地公勉為其難地隨手撿起一塊石頭給鄭,說也奇妙,當鄭接過來時,瞬間石子變為玉石。然而等鄭將玉石刻成印章後,每次蓋在紙上卻都是「南無[[觀世音菩薩]]」。
|-
|align=center|烏杉柴
|鄭在[[阿里山山脈|阿里山]]時,找到三棵烏杉,其中兩顆需約三十餘人才能圍住,另外一顆小一點,但也要二十七、八人。第一天砍了樹身的三分之一,但隔日見被砍的地方竟然自動癒合,像是沒砍過一般。接連試了好幾天皆如此,鄭便祈神請求幫忙,當晚他夢見一老人對他說:「這三棵烏杉是神樹,正果快修成了,誰砍,誰就會受傷。然而你之所以安然無恙,正是因為你是明朝忠臣,[[上天]]在保護你。若你一定要取烏杉柴,請築檀祭杉,若該你得則會自動倒下…」隔日鄭照其指點而做,正[[祭祀]]時忽然一聲巨響,較小的烏杉倒下了。
|-
|rowspan="2" style="width:60px; text-align:center;"|出米岩
|版本一:<br>鄭途經[[大崗山]]時令士兵紮營,自己則去廟裡拜祭,祈求早日得三寶以便復明。當晚鄭就夢見[[觀音佛祖]][[託夢]],佛祖帶他四處遊玩,並指點藏寶處,說道:「穀倉位於廟後面的岩穴中,左有千人斧,右有萬人火。」,接著授與火斧的用法,囑咐道:「產出的米只能在此食用,並照人數取之,不可多取。」

隔日,鄭率兵去找尋,果然有米從岩穴流出,他便照[[佛祖]]授與的方法煮飯,全師糧食便足夠。
|-
|版本二:<br>鄭成功昔日在[[閩南]]聽聞[[清水祖師]]鑿岩出米之說,所以鄭軍乏糧時獨自到[[清水岩]]祈禱,見到一小僧往廟後跑去,鄭追去時,小僧即不見,面前有一[[鋤頭]],上以硃砂書寫:「廉飽貪饑」,鄭領悟之後,立刻以鋤頭打破岩石,洞中隨即流出白米。鄭成功甚喜,攜鋤頭回營,命督糧官率兵來取米。誰知督糧官手下小兵覺得流速太慢,又持刀斧挖大此洞,就再無白米了。
|}
只是鄭無法全得三寶,注定無法反清復明。

;臺北市[[劍潭]]
相傳1660年代,鄭成功及其所屬軍隊行經此河段時,遇見神怪與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始降服神怪。後人為紀念此事件,故將該河段與所涵蓋流域皆以劍潭命名。但經後人考證,此一民間傳說並不確實。

;臺中市[[大甲區]][[鐵砧山]]
傳說鄭成功到[[諸羅山]]時,[[諸羅山]]的[[土地公]]剛好新廟落成,鄭成功向土地公拈香拜拜,當晚就夢到土地公向他託夢,如果要攻打番兵千萬不要攻打鐵砧山,鄭成功是鯉魚神轉世投胎,而鯉魚經過有如砧板的鐵砧山,魚碰到鐵砧就被煮熟了,所以註定有此一劫,沒想到鄭成功鐵齒不信邪,真的帶兵經過鐵砧山,雖然跪拜祈禱插劍取水,湧泉冒出而順利脫困。但是,過沒多久生了一場大病,隨之倒下,一命嗚呼哀哉,不聽土地公的話,就去見祖公了。

;臺中市[[大甲區]][[劍井]]
鄭成功北上撫番,然後被西邊的大甲西社,南邊的大甲東社原住民包圍,北邊是一個斷崖,所以那邊是沒有退路,鄭成功就跪著向上天禱告,禱告完以後劍一插,果然冒出水。
山頂豎立大型延平郡王石雕像,也興建一座國姓廟,廟門對聯「師駐此山千秋聖地,劍沉星井一脈名泉」,國姓爺神像坐山面海,笑看鄉野傳聞。

;南投縣[[草屯鎮]]
據傳為明末鄭成功率軍征番,駐軍於此,兵士丟棄舊草鞋棄草鞋成墩,所以舊名「草鞋墩」

;新北市鶯歌區的[[鶯歌區|鸚哥石]]

;基隆市的[[仙洞]]

=== 戲劇 ===
==== 傳統戲曲 ====
因鄭成功為漢和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性爺合戰]]》的[[淨琉璃劇]]風靡一時(原作者改「姓」為「性」)<ref>該劇在淨流璃劇名為《國性爺合戰》,在[[歌舞伎]]則作《國姓爺合戰》,請參見日文維基百科[[國性爺合戰]]條目。</ref>。主角名為「和藤内」。「和」即「日本」,日語中「藤」音同「唐」,「內」同「無」,有「非日非[[唐]]」的混合兒之意。

==== 現代影視 ====
*1963年,[[臺灣電視公司]][[電視劇|電視連續劇]],《[[鄭成功 (臺視電視劇)|鄭成功]]》
*198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翡翠台]][[電視劇|電視連續劇]]《[[鄭成功 (無綫電視劇)|鄭成功]]》;演員 :[[呂良偉]]。
*1993-1994年,臺灣[[中華電視公司]][[電視劇|電視單元劇]]《[[國姓爺傳奇]]》;演員:[[趙樹海]]。
*2000年,[[中國大陸]][[電視劇|電視連續劇]]《[[民族英雄鄭成功]]》(臺灣劇名:《[[大明國姓爺]]》;[[香港]]劇名:《[[鄭成功風雲]]》);演員:[[陳庭威]]。
*2001年,中國大陸[[電影]]《[[英雄鄭成功]]》([[英語]]片名:''The Sino-Dutch War, 1661'';[[日語]]片名:『国姓爺合戦』);演員:[[趙文卓]]。
*2002年,[[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連續劇《[[大英雄鄭成功]]》;演員:[[何家勁]]。
*2007年,臺灣[[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共電視]][[紀錄片]]《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演員:[[張翰|張翰 (台灣演員)]]。

==== 小說 ====
2015年,《鄭森》全三卷。作者:[[朱和之]],出版者:印刻。

==== 古典詩 ====
顧敏耀〈橫海將軍氣萬千——詩寫國姓爺〉,《海國詩志——臺灣清領時期古典詩中的社會與文化》,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8月。(ISBN:9789860375640)

沈葆楨評鄭成功: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張學良評鄭成功: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30em}}

=== 来源 ===
{{refbegin}}
* 《[[清史稿]]》[[:wikisource:zh:清史稿/卷224|卷二百二十四.列傳十一]].鄭成功傳
* [[王翀]]:[http://www.amazon.com/Interpreting-Zheng-Chenggong-Chong-Wang/dp/363909266X/ref=sr_1_4?ie=UTF8&s=books&qid=1228016523&sr=1-4 Interpreting Zheng Chenggong: The Politics of Dramatizing a Historical Figure in Japan, China, and Taiwan.] 著;VDM Verlag, 2008; ISBN 978-3-639-09266-0
*《發現台灣》上冊;天下雜誌 編輯;《天下雜誌》,第8頁至第45頁;ISBN 978-957-9079-16-7
* 陳錦昌:《鄭成功的台灣時代》;遠足;ISBN 978-957-29670-2-7
* 陳文德:《鄭芝龍大傳》;遠流:ISBN 978-957-32-3482-1
* 福建省侨联:[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18135828/http://www.fjql.org/qszl/a01.htm 郑成功与华侨]
* [清][[鄭亦鄒]]:《鄭成功傳》
* [明][[楊英]]:[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BE%9E%E5%BE%81%E5%AF%A6%E9%8C%84 《從征實錄》]
* 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 著,[[江樹生]] 譯註:《梅氏日記》,《[[漢聲雜誌]]》132期;ISSN 1023-0386
* [[朱希祖]]《鄭延平王受明官爵考》
* 江仁傑:《解構鄭成功》,三民書局,ISBN 978-957-14-4120-7
* 《日本見聞錄》,弘道館
* 《鄭成功畫像、臺灣民主國旗修復科學檢測報告》;國立臺灣博物館,2007年12月,ISBN 9789860114058
* 鄭仰峻:〈[http://www.kyu.edu.tw/93/kypaper/v12/file/13.pdf 鄭成功死因考]〉,《高苑學報》2006-07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2oXzSLNpjs 央視-台灣成功號首航]
{{refend}}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Koxinga|鄭成功|Koxinga}}

== 参见 ==
{{Portal|中国|臺灣|日本|荷兰|历史|海军|軍事|詩歌|人物}}
*[[明鄭時期]]
*[[鄭芝龍]]
*[[鄭成功征臺部將列表]]
*[[赤崁樓]]
*[[安平古堡]]
*[[鄭荷之戰荷蘭降書]]
*[[鄭成功祖廟]]
*[[延平郡王祠]]
*[[鄭氏王朝]]
*[[延平王]]
*[[鄭氏王朝宗室列表]]
*[[安海镇]]

{{-}}
{{start box}}
|-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FE4E1;"
| style="text-align:center;" colspan="3"|'''鄭成功'''
|-
{{s-new|reason=接受[[永曆帝]]冊封}}
{{s-title|[[南明|大明]][[延平王]]|1653年—1662年}}
{{s-after|[[鄭經]]}}
|-
{{s-before|[[台湾荷兰统治时期|荷属福尔摩沙]]总督[[揆一]]}}
{{s-title|[[台湾统治者]]|1661年—1662年}}
{{s-after|[[鄭襲 (明鄭)|鄭袭]]}}
|-
{{end box}}

{{台灣歷代實質統治者}}
{{明鄭時期}}
{{台灣漢詩詩人}}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鄭姓]]
[[Category:鄭成功家族|森]]
[[Category:南安人]]
[[Category:华裔混血儿]]
[[Category:日裔混血儿]]
[[Category:延平王]]
[[Category:明朝賜姓名者]]
[[Category:鄭氏王朝君主]]
[[Category:諡忠節]]
[[Category:台灣民間信仰]]
[[Category:人物神]]
[[Category:肥前國出身人物]]
[[Category:江戶時代人物]]
7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