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康有为

增加 25,636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Writer |image = Kang-youwei2-large.jpg |imagesize = 200px |caption = |birthdate = {{birth date|1858|3|19}} |birthplace = 大清广东…”
{{Infobox Writer
|image = Kang-youwei2-large.jpg
|imagesize = 200px
|caption =
|birthdate = {{birth date|1858|3|19}}
|birthplace = [[大清]][[广东省]][[南海县]][[丹灶镇|丹灶]]苏村
|deathdate ={{death date and age|1927|3|31|1858|3|19|}}
|deathplace = {{ROC-1912}}[[青岛市 (中华民国)|膠澳商埠]]
|occupation = 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influences = [[孔子]]
|influenced = [[梁启超]]、[[毓鋆]]<ref>黃忠天:〈溯源與奔流─跨世紀經學家愛新覺羅毓鋆與奉元書院教育〉,《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1期(2013年2月),頁40。</ref>
| spouse = [[張雲珠]]、[[梁隨覺]]、[[何旃理]]、[[市岡鶴子]]、[[廖定徵]]、[[张光]]
| children =
}}
'''康有为'''({{bd|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表字|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镇|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 生平 ==
=== 早年 ===
高祖父是康炳堂是[[嘉慶]]年间的[[举人]],曾任廣西[[布政使]]。曾祖父是康式鵬(號雲衢),曾任福建[[按察使]],曾祖母梁氏。祖父[[康赞修]](字以乾,號述之)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祖母陳氏。父亲[[康达初]](字植謀,號少農)做过[[江西]]补用[[知县]],母為勞氏。

1858年3月19日(咸豐八年戊午年二月初五日),康有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江浦司銀塘鄉敦仁里的老屋中。康有為自稱其母懷胎十一個月才生下他。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演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的思想体系。后经考证,其很多思想来自于其他大名士之著作,并非为康有为原创。

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 中年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康有为自称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在[[松筠庵]]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公車上書]]”,又未上达。由于光绪帝年纪较轻,且没有实际从政经验,康有为依靠其激进且不符合实际的改革观点于当年5月底第三次上书,这得到光绪帝赞许。但根据不少学者的看法,康有为在进行政治宣传以及回忆的时候(最明显如其《康南海自订年谱》)存在着很多不尊重事实的地方,而且又有很多吹牛造假的现象<ref>[http://www.chinanews.com.cn/hb/news/2009/11-03/1944820.shtml 豆棚闲话:康有为这人近乎骗子]</ref>。

根据许多文献的證據,如[[茅海建]]等不少学者则表示,康有为所谓的组织「公車[[孝廉]]連署上書」,事实上是一次自吹自擂的事件,只有八十人參加[[連署]],而非康有為所稱的一千多人。真正成功的上书实由当时的[[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另有研究者认为,当时清政府内部已经趋于求变,即使是保守派的徐桐和[[荣禄]],也曾对变法做过努力。公车上书的时候,18省“公车”绝大多数都没有参加康组织的签名,他只征集到80名广东人的签名。而仅仅是另一人[[陈景华]]就鼓动了一场280多人签名的广东公车上书。<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DSY200503000.htm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DSY200504003.htm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二)》]</ref>

不久,康有为會試中式第五名,用名為'''康祖詒'''。[[殿试]]之後,位列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用工部主事。<ref>《清史稿·卷473》康有为传:“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ref><ref>《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登科录玉音》:(二甲四十六名)康有为, 贯广东广州府南海县民籍, 荫生。曾祖健昌, 祖赞修, 父达初。癸己科乡试第八名, 乙未科会试第五名。</ref><ref>《康南海自编年谱》页270:“(光绪二十一年)越日榜发,中进士第八名,本拟会元,总裁徐桐以次篇‘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题文分天地人鬼四比,恶其太奇,降第五-{云}-。殿试朝考皆直言时事,读卷大臣利李文田与先中丞公宿嫌,又以吾不认座主,力相排。殿试徐寿蘅侍郎树铭本置第一,各阅卷大臣皆圈矣,惟李文田不圈,并加黄签焉,降至二甲四十八名。……十一日引见,授工部主事。”</ref>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佔領[[胶州湾租借地|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稱[[戊戌变法]]。

=== 戊戌變法與政變 ===
[[戊戌变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皇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后人称为戊戌变法。后经學者考证,光绪皇帝收到的每笔奏折,全文或摘要皆須送慈禧审阅,在清宮檔案中均有详细紀錄,因此[[慈禧太后]]对变法內容完全知情。若慈禧不支持变法,戊戌变法不会维持一百天时间。而事实上,后来被杀的变法派[[戊戌六君子]],杨锐和刘光第是张之洞推荐的,林旭是荣禄推荐的,只有谭嗣同才是康有为的人。但在变法中,光绪帝基本上只听康有为的意见,而其部分不切实际甚至涉嫌造反的意见引起慈禧等保守派的不满,才会导致最后的政变。

期间,康有为的思想渐趋保守,为自己进入权力核心铺路。他提出变法核心为“立制度局、新政局”。制度局效仿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只负责议政而不涉足具体的行政。中央制度局由皇帝主持,地方则设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工务局、矿政局、铁路局、邮政局、造币局、游历局、社会局、武备局等“十二专局”,架空现有的军机处、总理衙门、六部、地方督抚衙门等部门。他也认为中国的国民素质不足以设立议会,应由皇帝专权。

根據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ref>[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2064 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6.] 本書原名《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台北:萬卷樓,2004.</ref>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按照李提摩太向康有為的建議,是要將中美英日四國建立為一個類似後來蘇聯或獨聯體的政體,藉以對抗俄國<ref>[http://archive.org/details/fourtyfiveyears00richuoft 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Chapter 12.]</ref>。

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ref>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摺〉,《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461.</ref>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瞭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ref>楊深秀〈山東道監察御史楊深秀摺〉,《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15.</ref>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ref>宋伯魯〈掌山東道監察御史宋伯魯摺〉,《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170.</ref>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然而,慈禧在9月21日訓政當天頒佈的捉拿康有為的上諭中並未提到康有為賣國,只說:“諭軍機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屢經被人參奏,著革職,並其弟康廣仁,均著步軍統領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ref>《清實錄》</ref>”此外,楊深秀和宋伯魯都曾上奏倡議四國合邦,但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定他們的罪中都未提到他們這條罪名;宋伯魯的罪名是“濫保匪人”、“聲名惡劣”,楊深秀的罪名是與康有為結黨。雷家聖指出這是因為慈禧當時還不知道英、美、日等國的參與程度,如果貿然指責英、美、日等國,外交糾紛更難收拾,故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帶過。

變法失敗後,維新派人士人人自危,李鴻章甚至不顧危險在慈禧面前稱自己是“康黨”;意在將推行「合邦」計畫者,與一般維新派人士做出區隔,希望保持部分維新的成果,但隨著保守派掌權,新政紛紛廢除,使得中國走向更保守排外的道路。<ref>[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3-09/21/c_125418638_4.htm 戊戌變法中的李鴻章 在光緒與慈禧中間老謀深算]</ref>

===逃亡國外===
[[File: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 VPL 26814.jpg|缩略图|保救大清皇帝會加拿大成員一覽,康有為在其中]]

戊戌政變後康有为逃至天津,又得[[李提摩太]][[牧師]]協助,坐上'''[[重慶號]]'''到上海,再由英國領事館職員協助在[[上海]]海面轉船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加拿大]],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在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國維新會''',鼓吹[[君主立憲]],反对[[革命]],在[[北美]]、[[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地设立分会,[[机关报]]为[[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

1900年,康有為曾參與[[自立軍起義]]。

1902年的冬天,康有為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與[[保皇黨]]的人員商議,決定成立一個能投資獲取收益的保皇黨黨營事業。為籌集公司的啟動資金,康有為親自到世界各地華人聚居的地方遊說。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康有为遂宣告保皇会任务完成。同年,康有為到達了墨西哥。

1907年,保皇会改组为[[帝国宪政会]]。

=== 民国以后 ===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於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復位。1917年6月28日康有为从天津秘密进京,与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1921年迁居愚园路“游存庐”,1923年迁居[[青岛]](見[[青岛康有为故居]])<ref>康有为把青岛当做避暑之地,大部时间住在上海。</ref>。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皇帝]],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天津張園|张园]]觐见探望。

=== 逝世与掘墓 ===
[[File:Kang Youwei Tomb.jpg|thumb|right|300px|康有为先生之墓]]
{{Main|康有为墓}}
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因躲避[[北伐]]战乱,从上海抵达青岛。3月29日参加同乡宴,宴后呕吐,31日凌晨5时30分七竅流血猝死。关于其死因,其女康同壁生前坚持“被人在食物中投毒而导致死亡”;康同壁之女罗仪凤文革中所写的一份交待材料称康氏“是被国民党下毒害死的”。康有为另一位女儿康同环则认为“可能是英记酒楼的食品不洁所致,未必是因为政治斗争而牺牲的。”康氏弟子吕振文临终对其子披露,因康氏不同意溥仪“跟着日本人走”,故而遇害。此外还有慈禧余党暗害说,甚至移植睾丸致死说(已被证实为谣言)<ref>{{cite web | url=http://view.news.qq.com/a/20130911/014330.htm | title=康有为有没有移植过猴子睾丸? | publisher=腾讯 | accessdate=2014-04-05}}</ref>。

康有为逝世后葬于[[青岛]]<ref>[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local/chinapress/20121130/00424008669.html 晚年信風水 康有為葬青島]</ref>。辭世後遺體曾暫厝李村棗兒山,1948年正式安葬於青島,翌年10月舉行康有為遷葬和墓碑揭幕儀式。

[[文革]]期间,康曾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保皇派”,1966年8月,其墓地被[[紅衛兵]]掘開,尸骨被[[造反派]]掘墓鞭尸,並把其帶有白髮之顱骨遊街示众,后来康有为的颅骨被市博物馆王集钦研究员以“造反有理”实物展览为名收入馆中藏匿,才使得今日康有为墓中有康氏的一点尸骨。

1985年12月27日再遷墓至嶗山區中韓鎮大麥島村北浮山南麓的現址(现[[青岛大学]]之北)並立碑,今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思想 ==
{{NPOV|time=2010-12-01}}
康有为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

近年对于康有为的历史地位存在着较大争议。由于维新变法(即[[戊戌變法]])后各派人士的自述常常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颇多不实,使得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难。

== 争议 ==
'''种族主义'''

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把世界人种按优劣分为白黄棕黑四种,白种人最上等,黄种人次之,康认为,要实现大同,首先要人种大同{{Efn|夫欲合人类于平等大同,必自人类之形状、体格相同始,苟形状、体格既不同,则礼节、事业、亲爱自不能同。}}。应该让黄种人和白种人通婚,使黄种人逐渐变成白种人。棕色人种生性愚昧,与黑人接近,需要先和黄种人通婚变黄种人,再变白人。要设立奖赏制度,奖赏愿意和棕色人种通婚的白黄种人。至于黑种人,至蠢极愚,很难改良。应该重赏愿意和黑人通婚的白黄种人,对于一些性情太恶、状貌太恶或有疾病的应以药绝其种<ref>《大同书》,乙部 去国界合大地;丁部 去种界同人类。</ref><ref>{{Cite web|url =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422.html?ADUIN=574823619&ADSESSION=1447979922&ADTAG=CLIENT.QQ.5425_.0&ADPUBNO=26509|title = 康有为的理想国,你怕不怕?_腾讯网|accessdate = 2015-11-20|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ref>。後來一些對康有为的批评指,「康有为并没有著意到,异族通婚只会令新的种族诞生,而不会很好地使人类社会平等大同。要令种族主义消失,建立大同社会,要下更多的是文化層面的事工。」

== 著作 ==
[[File:康有为书法.jpg|thumb|right|300px|康有为书法]]
[[File:Kang Youwei circa 1920.jpg|thumb|流亡中的康有為,约1920年]]
[[File:青岛市康有为故居.jpg|thumb|300px|青岛市康有为故居]]
以下著作因其中有些写作时间尚在争议,故一律不注时间,只列主要著作名称。单篇文章除重要者外一律不列。
* [[教学通义]]
* [[民功篇]]
* [[康子内外篇]]
* [[毛诗礼征]]
* [[实理公法全书]]
* [[长兴学记]]
* [[新学伪经考]]
* [[广艺舟双辑]](又名《书镜》)
* [[桂学答问]]
* [[南海康先生口说]](又名《万木草堂口说》)
* [[春秋董氏学]]
* [[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
* [[孔子改制考]]
* [[日本书目志]]
* [[日本变政考]]
* [[列国政要比较表]]
* [[波兰分灭记]]
*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
* [[康南海官制议]]
* [[欧洲十一国游记]]
* [[物质救国论]]
* [[金主币救国论]]
* [[中华救国论]]
* [[理财救国论]]
* [[南海先生诗集]]
* [[万木草堂藏画目]]
* [[共和平议]]
* [[大同书]]
* [[康南海诸天讲]](又名《诸天书》、《天游庐讲学记》)
* [[戊戌奏稿]]
* [[孟子微]]
* [[礼运注]]
* [[中庸注]]
* [[论语注]]
* [[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
* [[电通]]

=== 全集 ===
* 萬木草堂叢書
* 演孔丛书
* 康有为诗文选
* 汤志钧选编,康有为政论集
* 蒋贵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台北:宏业书局,1976年
* 蒋贵麟編,萬木草堂遺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 蔣貴麟編,萬木堂遺稿外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續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 樓宇烈編,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北京:中华书局
* 康有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 家庭 ==
[[File:Kang Youwei statue.JPG|220px|thumb|right|青岛康有为故居内的康有为像]]
[[File:Kang youwei.jpg|220px|thumb|right|青岛康有为故居内的康有为晚年画像]]
康有为有六房妻妾和十五個子女。
* 大房 '''[[張雲珠]]'''(1855年-1922年),字「'''妙華'''」。
** 第一女 '''[[康同薇|同薇]]'''(1879年-1974年),字「'''文僩'''」,號「'''薇君'''」。
** 第二女 '''[[康同璧|同璧]]'''(1881年-1969年),字「'''文佩'''」,號「'''華鬘'''」。
** 第三女 '''[[康同結|同結]]'''(1884年-1884年),數日殤。
** 第四女 '''[[康同完|同完]]'''(1885年-1885年),數月殤。
** 第一子 '''[[康同國|同國]]'''(1890年-?),殤。
** 第五女 '''[[康同荷|同荷]]''',養女,'''[[康有溥]]'''之女。

* 二房 '''[[梁隨覺]]'''(1880年-1969年)
** 第二子 '''[[康同吉|同吉]]'''(1902年-1902年),生於[[印度]],未滿月殤。
** 第六女 '''[[康同復|同復]]'''(1903年-1979年),生於[[澳門]]。
** 第七女 '''[[康同環|同環]]'''(1906年-?),生於[[瑞典]]。
** 第三子 '''[[康同籛|同籛]]'''(1908年-1961年)

* 三房 '''[[何旃理]]'''(1891年-1915年),字「'''金蘭'''」。
** 第四子 '''[[康同凝|同凝]]'''(1909年-1978年)
** 第八女 '''[[康同琰|同琰]]'''(1911年-1928年),18歲時死於車禍。

* 四房 '''[[市岡鶴子]]'''(?-1927年),昵稱「'''鶴姬'''」,[[日本]]人,和三房何旃理情同姐妹。在康有為猝死後自殺。
** 女(未排行) '''[[康凌子|凌子]]'''(1925年-?),生於日本,在市岡鶴子自殺後則隱姓埋名不知所終。

* 五房 '''[[廖定征]]'''
** 第九女 '''[[康同令|同令]]'''(1915年-1927年),12歲時死於肺炎。

* 六房 '''[[張光]]'''(1900年-1943年),小名「'''阿翠'''」。
** 第十女 '''[[康靜谷|靜谷]]'''(1927年-2012年),養女,張光兄弟之女。

== 相关描写 ==
康有為曾多次出現在描寫清末歷史的[[电影]]和[[电视劇]]中,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948年,香港[[永華影業公司]]製作,[[朱石麟]][[導演]]拍攝的黑白電影《[[清宮秘史]]》由演員[[徐立]]飾演康有為。
*1995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電視台]]製播的電視劇《[[南拳北腿]]》,由香港[[演員]][[王偉]]飾演康有為。
*1998年,[[北京電視台]]製播,[[許同均]][[導演]]的電視劇《[[戊戌風云]]》,由中國[[演員]][[修宗迪]]飾演康有為。
*200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製播,[[張黎]]導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由中國演員孫寧飾演康有為。
*2004年,中國[[廣東電視台]]製播,[[張中一]]、[[楊放]]導演的電視劇《[[风流才子翻转天]]》(又名》《少年康有為》、《衝天小子康南海》),由中國演員[[鄧超]]飾演康有為。
*2010年,香港導演[[陳耀成]]拍攝的紀錄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片中夾雜了舞台劇片段以描寫康有為,由香港演員[[廖啟智]]飾演康有為。
*2011年,由中國導演[[韓三平]]、[[黃建新]]拍攝,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建黨偉業]]》,由[[劉勁]]飾演康有為。

== 註解 ==
{{notelist}}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

=== 書籍 ===
* [[趙爾巽]]等《清史稿》
*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康南海自訂年譜》. 1992年9月第1版.
* 王明德《百年家族—康有為》,臺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ISBN 957-0411-38-4

== 研究書目 ==
{{Commonscat|Kang Youwei}}
{{Wikiquote}}
{{Portal box|中国|历史|人物}}
* 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 汪榮祖:《康有為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
*汪榮祖:〈[http://ccsdb.ncl.edu.tw/ccs/image/01_012_002_01_04.pdf 「吾學卅歲已成」:康有為早年思想析論]〉。
* 汪榮祖:〈[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961.pdf 康有為章炳麟合論]〉。
*汪榮祖:〈[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45-199710005.pdf 打開洪水的閘門──康有為戊戌變法的學術基礎及其影響]〉。
*汪荣祖:〈[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095960 也论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
*汪榮祖:〈[http://ccsdb.ncl.edu.tw/ccs/image/01_011_002_02_01.pdf 翻案與修正之辨:再論康有為與戊戌變法答黃彰健先生]〉。
*羅久蓉:〈[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975.pdf 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
*吳展良:〈[http://140.112.142.79/publish/pdfs/58/58_03.pdf 晚清的「生元思想」及其非啟蒙傾向──以康有為與譚嗣同為中心]〉。
*村田雄二郎:〈[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568465 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
* 《康有为评传》. 马洪林著.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康有为传. 纪能文,罗思东著.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年.
* 《康有为传》. 童强著.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化巨人丛书.近代卷)
* 《康有为》. 许殿才编著.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 《康有为》. 何金彝,马洪林著.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大儒列传)
* 《康有为》. 西羽著.--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年. (中华历史名人丛书/顾传菁,李福田主编)
* 《康有为大传》. 马洪林著.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662页
* 《康有为》. 马洪林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国近代史丛书)
* 《康有为》. 宋青蓝著.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国历代名人传丛书)
* 《康有为》. 何双生著.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中国历史小丛书)
* 《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雷家聖著,台北:萬卷樓,2004.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殿試金榜}}
{{Authority control|NCL_URL=000237168 |HKCAN_URL1=康有為 |HKCAN_URL2=1858-1927 |HKCAN=25009 |CALIS_URL=ecfd6f75a2e4867d34b72941fead4639 |NLC_URL=000129217}}

{{DEFAULTSORT:Kang康}}
[[Category:清朝工部主事]]
[[Category:中国思想家]]
[[Category:清朝教育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
[[Category:南海人]]
[[Category:康姓|Y有为]]
[[Category:中國改革家]]
[[Category:戊戌变法]]
[[Category:康有為| ]]
[[Category:葬于青岛]]
8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