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中山

增加 146,770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_Officeholder |name = 孫文<br/>{{small|{{nobold|中華民國國父}}}} |image name = File:孫中山2017年版標準像.jpg |images…”
{{Infobox_Officeholder
|name = 孫文<br/>{{small|{{nobold|[[#尊稱「國父」|中華民國國父]]}}}}
|image name = File:孫中山2017年版標準像.jpg
|imagesize = 250px
|caption = 中華民國總統府新式標準像
|image alt =
|width =
|country = {{ROC-1912}}
|office = {{flagdeco|ROC|1912}}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大總統|臨時大總統]]
|term_start = 1912年1月1日
|term_end = 1912年4月1日
|vicepresident = [[黎元洪]]
|predecessor = 首任
|successor = [[袁世凱]]
|office1 = {{KMT}}[[中國國民黨主席|總理]]
|term_start1 = 1919年10月10日
|term_end1 = 1925年3月12日
|predecessor1 = 首任
|successor1 = 逝世後永久保留總理職銜<br /> [[張人傑]](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Collapsed infobox section begin|其他主要職務}}
|office2 = {{flagdeco|ROC|1912}}[[護法軍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term_start2 = 1917年9月10日
|term_end2 = 1918年5月20日
|term_start3 = 1920年11月28日
|term_end3 = 1921年5月5日
|predecessor2 = 首任
|successor2 = [[岑春煊]](主席總裁)
|predecessor3 = [[陸鎮東]](主席總裁)
|successor3 =(護法軍政府改組為[[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office4 = {{ROC}}[[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政府]][[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非常大總統]]
|term_start4 = 1921年5月5日
|term_end4 = 1923年2月21日
|predecessor4 = 首任
|successor4 = [[陳炯明]]事件,護法運動被迫終止<br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創設,不再稱大總統
|office5 = {{ROC}}[[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
|term_start5 = 1923年2月21日
|term_end5 = 1925年3月12日
|predecessor5 = 首任
|successor5 = [[胡漢民]](代任)
|office6 = [[興中會]][[會長]]
|term_start6 = 1900年1月24日
|term_end6 = 1905年8月20日
|predecessor6 = [[楊衢雲]]
|successor6 = [[華興會]]及[[光復會]]<br />合併為[[中國同盟會]]
|office7 = [[中國同盟會]][[總理]]
|term_start7 = 1905年8月20日
|term_end7 = 1912年8月25日
|predecessor7 = '''首任'''
|successor7 = 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數政黨<br />合併組成[[國民黨 (1912–1913)|國民黨]]
|office8 = [[國民黨 (1912–1913)|國民黨]][[理事長]]
|term_start8 = 1912年8月25日
|term_end8 = 1914年7月8日
|predecessor8 = '''首任'''
|successor8 = 國民黨改組重建為[[中華革命黨]]
|office9 = [[中華革命黨]][[總理]]
|term_start9 = 1914年7月8日
|term_end9 = 1919年10月10日
|predecessor9 = '''首任'''
|successor9 =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国国民党]]<!--
-->{{Collapsed infobox section end}}
|nationality = [[清朝|大清]]<!--勿使用国旗:1889年前三角旗仅限官用与海用;1889年后方旗能否民用不明。-->(1866–1911年)<br />{{USA}}(1904年3月14日–1909年3月11日)<br />{{ROC-1912}}(1912年–1925年)
|party = [[興中會]]<br />[[中國同盟會]]<br />[[國民黨 (1912–1913)|國民黨]]<br/>[[中華革命黨]]<br/>{{KMT}}
|date of birth = {{Birth date|1866|11|12}}
|place of birth = {{QING-1862}}<!--同上-->[[廣東省 (清)|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br />
|date of death = {{Death date and age|1925|3|12|1866|11|12}}
|place of death = {{ROC-1912}}[[京兆地方]][[北京协和医院|協和醫院]]<br />
|Native place = [[廣東省]][[东莞]]
|restingplace = [[南京市]][[中山陵]]
|spouse = [[盧慕貞]](元配;1884年-1915年)<br />[[大月薰]](妻;1903年-1906年)<br />[[宋慶齡]](妻;1915年-1925年)<br />[[陳粹芬]](妾;1891年-1906年)<ref>{{cite web|url=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22363|title=孫必勝:族譜註明‧陳粹芬是孫中山側室|publisher=《[[星洲日報]]》|date=2010-11-21}}</ref><br />[[浅田春]](妾;1897年-1902年)
|children = [[孫科]]<br />[[孫娫]]<br />[[孫婉]]<br />[[宫川富美子]]
|religion =
|alma_mater =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香港華人西醫書院]]([[香港大學]]前身)
|occupation = [[醫師]]、[[政治家]]、[[革命家]]、[[作家]]、[[社會活動家]]
|signature = Signature_Sun_Yat-Sen_3.jpg
|signature_alt = Sun Yat Sen Signature.png
|educate =
* [[夏威夷州|夏威夷]][[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82年)</span>
* [[夏威夷]][[檀香山]][[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肄業<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83年)</span>
* [[英屬香港]][[拔萃男書室]](Diocesan Home)肄業<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83年)</span>
* 英屬香港[[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肄業<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84年)</span>
* [[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附設醫科學校肄業<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86年)</span>
* [[香港華人西醫書院]]畢業<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92年)</span>
|past =
* 創立[[興中會]],發起[[國民革命]]<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94年11月24日,[[美國]][[夏威夷]][[檀香山]])</span>
*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96年-1897年,[[日本]][[橫濱]])</span>
* 創設中西學校(後改名「大同學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98年,日本橫濱)</span>
* 創立「[[中華革命軍]]」<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04年1月,美國夏威夷檀香山)</span>
* [[中國同盟會]]總理<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日本[[東京]])</span>
* 宣布'''組建[[中華民國]]'''<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2年1月1日)</span>
*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華民國]]第1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臨時大總統]]<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中國]][[南京]])</span>
* 國民捐總會總理<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2年)</span>
* 當選[[國民黨 (1912–1913)]]理事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span>
* 成為[[中華革命黨]]總理<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span>
* 自任[[護法軍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4日)</span>
* 改任[[護法軍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總裁-{制}-)[[總裁]]<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8年7月5日-1919年8月7日)</span>
*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1年5月5日-1922年6月16日)</span>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span>
* [[中國國民黨]]總理<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span>
|work =
* 《[[民權初步]]》
* 《[[孫文學說]]》
* 《[[實業計畫]]》
* 《[[倫敦蒙難記]]》
* 《[[三民主義]]》
}}

'''孫中山'''({{bd|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catIdx=S孫}}{{notetag|孫文生日採用公定日期與公認說法<ref>{{cite web|url=http://laws.mol.gov.tw/chi/flaw/FLAWDOC01.asp?lsid=FL014931&lno=23|title=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publisher=勞工部法令查詢系統}}</ref>,為其逝世後,廣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向時居[[澳門]]的孫氏[[元配]][[盧慕貞]]求證生辰,盧氏據[[訂婚]]時交換之[[八字]]查出,孫文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農曆]]十月初六[[寅時]]([[公曆]]11月12日)。然而孫文在1897年11月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教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之請所著自述,則自稱生於1866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與訂婚八字相差10天。學者[[黃季陸]]推測十月十六的「十」字可能是「初」字筆誤<ref>{{cite book|author=黃季陸|chapter=〈關於國父生辰的考證〉|title=《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location=台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ref>。}}),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表字|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ref name="辭海"/>{{rp|2936}},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 (清)|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ref name="辭海">{{cite book|title=《辭海》(1989年版)|publisher=[[上海辭書出版社]]|year=1989|isbn=7532600831|editor=辭海編輯委員會}}</ref>{{rp|2936}};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ref name="辭海"/>{{rp|2936}}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ref name="辭海"/>{{rp|2936}}。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华民国臨时政府]]<ref name="辭海"/>{{rp|2936}}。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ref name="辭海"/>{{rp|2936}}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ref>{{cite web|url=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64|title=國父孫中山先生}}</ref>。[[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ref name="辭海"/>{{rp|2936}}<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nzhongshan/200906/0628_7072_1223479.shtml|title=毛泽东: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ref>。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ref>{{cite web|url=http://military.dwnews.com/news/2014-06-10/59477084.html|title=遭李鸿章冷落孙中山失望下发起革命|publisher=多维新闻网|date=2014-06-10}}</ref>。[[日本]]命令將兵遣師,[[甲午戰爭|侵入中國]]<ref name="師">{{cite book|quote=「近者日本命將遣師,侵入吾土,除宅居戰地之人民外,罕有知中日開釁之舉也者。」|authors=孫文自述、甘作霖譯|chapter=《伦敦被难记》布里斯特耳1897年英文初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年5月中文譯版|location=北京|year=1981|title=《孫中山全集》第一卷|publisher=中華書局}}</ref>{{rp|52}}。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ref name="孫中山全集">{{cite book|title=《孫中山全集》第一卷|location=北京|year=1981|publisher=中華書局}}</ref>{{rp|52}}。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ref name="孫中山全集"/>{{rp|53}}。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中國國民黨主席|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 名字 ==

孫中山除了本名與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亦用過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與[[筆名]]<ref>{{cite web|url=http://www.sunyat-sen.org:1980/b5/sunyat-sen.org/sun2007/show.php?id=182|title=孫中山的名號稱謂獵趣|publisher=孙中山故居纪念馆|accessdate=2010-07-29|language=zh}}</ref>,多是為了擺脫[[通緝]]或隱蔽身份而取,部分則在於宣揚[[革命]]或是表達人生期望<ref>{{cite web|url=http://www.sszx.org.cn/sunyjView.aspx?id=969|title=辛亥年孫中山在倫敦化名考|author=李纾|accessdate=2018-01-12|language=zh-cn}}</ref>。1912年以後,孫氏不再面臨[[滿清]]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他本人從來不以「'''孫中山'''」自稱。在歐美,孫氏以其號「'''逸仙'''」或全稱「'''孫逸仙'''」行。

{| class="prettytable"
|- bgcolor="#cccccc"
!style="width: 100px" | 性質
!style="width: 125px" | 名字
! 释义
|-
| [[譜名]] || 德明 || [[族譜]]上的名字。
|-
| [[幼名]] || 帝象 || 「帝」字,乃親人為其[[拜契]]於「[[北帝]]」神,祈求護佑之意。{{notetag|孫文不信奉北帝廟之神佛,折斷村內「北帝」廟中神像之手,被村人攻訐圍剿,於是孫家安排其迅速離村,來到香港。}}
|-
| 名 || 文 || 在家鄉上學時所取的[[訓名]]。<ref>「孫文」是[[北洋政府]]時期北方軍人對孫中山習慣稱謂,見[[唐德剛]]:〈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事件|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刊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ref>{{rp|355}}
|-
| 字 || 明德 || 譜字,香山縣的風俗是男子在結婚時由主婚的族內長輩按家譜排行立字,然後把「字」書寫在木版懸掛牆上,稱為「字架」<ref>李伯新,《孫中山史蹟憶訪錄》,頁67</ref>
|-
| 字 || 載之 || 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
| 號、教名 || 日新 || 取自《[[大學 (經傳)|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語。1883年於[[香港]]皈依[[基督教]][[受洗]]時的[[署名]],亦即教名
|-
| 號、教名 || 逸仙 || 由[[漢語]]教師[[區鳳墀]][[牧師]]依「日新」之[[粵語]]諧音所改。
|-
| [[羅馬化]] || {{lang|zh-latn|Sun Yat-sen}} || 「孫逸仙」的[[廣州話]]拼音。因孫氏曾任[[醫生]],故常被尊稱為「{{lang|en|Dr. Sun Yat-sen}}」。
|-
| 化名 || 中山樵(Nakayama Kikori) || 1897年,為掩護於日本流亡之行蹤,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孫氏投宿[[旅館]]時,想到附近有[[華族 (日本)|華族]][[日本姓氏|中山家]]宅邸。其當家[[貴族院]]議員{{link-ja|中山忠能|中山忠能}}乃[[明治天皇]]的外祖父,孫文亦欽佩明治天皇推動[[明治維新]]之舉措,便為其取日本姓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
| 化名 || 高野長雄(Takano Nagao) ||紀念日本維新志士[[高野長英]][[醫師]]而命名。
|-
| 通稱 || 孫中山 ||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成為後人對孫文的通稱。
|}

此外,孫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中华民国歷史教科书亦採用此說。但孙後也曾批洪秀全不知民權、民主。

另外,孫在香港西醫書院中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常住香港,「聽夕往還,所談者莫不為革命之言論,所懷者莫不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為革命之問題。四人相依甚密,非談革命則無以為歡,數年如一日。故[[港澳]]間之戚友交遊,皆呼予等為『[[四大寇]]』」<ref name="孫文學說第八章"/>。

[[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通常清政府對於犯人其在名字旁會多加水字旁部首,以視為江洋草莽大盜,如刺殺[[馬新貽]]的「張文祥」被稱為「張汶祥」。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與[[黃興]]合稱為'''孫黃'''。

=== 尊稱「國父」 ===
孫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後,當時於[[北京]][[中山公园|中央公園]][[北京社稷坛|社稷壇]]舉行公祭時,[[河南省 (中華民國)|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餘,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輓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ref name="由來">{{cite web|language=zh-tw|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title=國父的由來|url=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2_01}}</ref>。

[[中國抗日戰爭]]中期,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 “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積極拉攏[[汪精衛]];1940年3月29日,汪精衛和日本達成協議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為了爭取正統地位,1940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决议,[[国民政府]]以孙「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中国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1941年5月29日,汪精衛的[[汪精卫政權|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由陳公博提出的“手創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應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自此之後,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其“国父”的地位<ref name="由來"/>。 规定此後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稱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但民间仍广泛称孙中山为国父。

== 家族背景 ==
{{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 direction = horizontal
| header =
| image1 = Sun Yat Sen family.jpg
| width1 = 170
| alt1 =
| caption1 =孫中山与全家人的合照,他在後排左数第五位
| image2 = HK PakFaLam.JPG
| width2 = 180
| alt2 =
| caption2 = 孫中山母親楊氏葬於香港[[飛鵝山]][[百花林]]
| footer =
}}

祖籍广东省东莞县。<ref>{{cite web|language=zh-cn|publisher=孫中山故居紀念館|title=《孫中山的家世——資料與研究》|url=http://www.sunyat-sen.org/sun2007/sunjiasi/sunjiansi1.htm|accessdate=2015-09-16}}</ref>孙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年(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思想影响,隨[[何真]]由广府人南迁广东中转站[[南雄]][[珠玑巷]]迁来廣東省東莞縣長安鎮上沙村定居,到第五世房礼赞公才搬迁至[[中山市|香山]]。根据孙文故居《孙氏家谱》所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

孫文高祖父孫殿朝(1745年-1793年),高祖母林氏;曾祖父孫恒輝(1767年-1801年),曾祖母[[程氏]];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祖母黃氏(1792年-1869年);父親[[孫達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親楊氏(1828年-1910年);長兄[[孫德彰]](1854年-1915年),二兄孫德佑(1860年-1866年),長姊[[孫金星]](1857年-1860年)、二姊[[孫妙茜]](1863年-1955年)、妹[[孫秋綺]](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

孫文的祖先務農為生,曾祖父孫恒輝家有田產十餘畝,當時屬小康之家,22歲時生孫敬賢,但於孫敬賢14歲即過世。

祖父孫敬賢依寡母為生,篤信[[堪輿]],醉心[[術士]]們的風水之說,又常遊山玩水,以致家道中落<ref>{{cite book|author=尚明軒|title=《孫中山傳》|publisher=思文化|year=2014}}</ref>。孫敬賢有三個兒子, 依序是孫達成(1813年-1888年,孫中山的父親)、孫學成(1826年-1864年)、孫觀成(1831年-1867年)。

孫達成在未成年時,孫家田產變賣已盡,生活日漸困苦,16歲那年,孫達成為生計所迫到離家37公里的[[澳門]]做鞋店學徒,32歲那年,才返回香山與崖口鄉隔田村楊勝輝的女兒結婚。婚後,在家鄉翠亨村依靠耕作養家糊口。孫學成年輕時,與同鄉到[[美國]][[加州]][[淘金]]謀生,至34歲(1860年)才回鄉耕作,可惜38歲即因病過世。孫觀成則於年輕時,前往[[上海]]做工,至29歲(1860年)才回鄉,耕田為生。1864年春,孫達成兄弟三人曾共同批耕其先祖孫瑞英遺留在逕仔蓢一帶山上荒田,種植果樹。孫觀成因家境艱難,再次到[[上海]]謀生,後在上海附近船上病死,享年37歲。

== 早年經歷 ==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父親孫達成在澳門一家鞋店當學徒,32歲才與家鄉的楊勝輝的女兒結婚。孫中山是家中排行第五的孩子,上面有二兄([[孫德彰]]、孫德佑)及二姊(孫金星、孫妙茜),其中二兄孫德佑及長姊孫金星均在幼年過世,下面有一個妹妹孫秋綺。孫中山家裡貧窮,他出生時,父親已經53歲,母親38歲,長兄孫德彰與他相差12歲。

1871年(清[[同治]]十年),長兄[[孫德彰]]與母舅[[楊文納]]前往[[檀香山]]謀生,最初他在農場打工,後來向檀香山政府領地,自己在[[茂宜縣|茂宜]]開墾經營農場({{coord|20|41|30.58|N|156|22|42.47|W|region:US_type:landmark}}),事業有成。

1872年,孫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ref name="非常言">孫中山著、葉匡政編:《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ref>{{rp|204}}。自称童年受一位[[太平軍]]老战士的影响很深。

=== 第一次前往夏威夷(1878年) ===
1878年5月,孫中山接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檀香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ref>轉引自吳倫霓霞等編:《孫中山在港澳與海外活動史蹟》,廣州:[[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第7頁</ref>。1879年6月,到檀香山茂宜島茄荷蕾埠孫眉開設商店當店員<ref name="非常言"/>{{rp|204}}。後入盤羅河學校習算術等科<ref name="非常言"/>{{rp|204}}。同年秋,孫於[[英國聖公會]][[主教]]{{le|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link-en|伊奥拉尼書院|Iolani School}}<ref name="白吉爾">{{cite book|author=[[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title=《孫逸仙》|location=台北|publisher=[[時報出版]]|year=2010}}</ref>{{rp|35}}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
[[File:Sun Yat Sen's Young Time2.png|thumb|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

1882年7月27日,孫畢業於夏威夷{{link-en|伊奥拉尼書院|Iolani School}}。<ref name="非常言"/>{{rp|204}}{{cn|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雖然孫眉希望孫中山協助他的事業,但孫中山更希望求學,最後孫眉支持了孫中山的心願。|time=2018-03-12}}

1883年春,孫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教會學校[[奧阿厚書院]](相當於大學預科)繼續學業<ref name="註2">{{cite web|url=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2_03|title=國父的求學|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網}}</ref>。同年夏天,入學不超過三個月,由於孫加入基督教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在夏威夷工作的[[華僑]]工人不要膜拜[[關聖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資助,將17歲的孫文送回翠亨村家鄉<ref name="吳相湘">{{cite book|author=吳相湘|title=《孫逸仙先生傳》上冊|location=台北|publisher=遠東圖書公司}}</ref>{{rp|16-31}}。

不久,孫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翠亨村村中的[[北帝與北帝廟|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ref name="吳相湘"/>{{rp|15}}。

=== 就讀於香港拔萃書室(1883年) ===
1883年秋,孫赴[[香港]]入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ref name="註5">[http://www.lib.hku.hk/syshk/D.html 中山史蹟徑],孫中山在香港(香港大學圖書館)</ref>。是年[[冬]],孫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又稱[[公理會]])位於港島[[必列者士街街市|必列者士街的佈道所]],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牧師]]於1884年5月4日為他主持[[洗禮]]加入教會<ref name="hager17">"...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seven members in the interior belonging to our mission, and two here, one I baptized last Sabbath,a young man who is attending 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We had a very pleasant communion service yesterday..." - Hager to Clark,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7, p.3</ref><ref name="hager18">"...We had a pleasant communion yesterday and received one Chinaman into the church..." - Hager to Pond,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8, p.3 postscript</ref>(陸則於1884年10月19日受洗<ref name="hager22">"...Yesterday, 19 October, we also celebrated the Lord's supper in Hongkong and received one on profession of faith. He had heard about the gospel from one of our members who is a student in Hongkong, and he seems to be a quiet but sincere believer..." Hager to Clark, 18 October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22, p.6. 信件日期雖為1884年10月18日,但似乎喜嘉理在開始寫信後,花了數天才完成。</ref>);在[[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其所屬教會]]存留之[[受洗]]名单中,[[陸皓東]]署名「陸中桂」(名單中排第四)<ref>中華民國臺北[[國父紀念館]]图片介绍</ref>,孙署名「孫日新」(名單中排第二,後以[[粵語]]諧音又改號「逸仙」),「日新」取《[[大學 (經傳)|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

=== 第二次前往夏威夷(1884年) ===
1884年春,孫轉學香港[[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ref name="非常言"/>{{rp|204}}。孫眉獲知弟弟成为[[基督徒]]後,將其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孫與[[教會]]之關係。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幫助下返回香港,由於中途輟學,孫並未取得中央書院畢業文憑<ref name="白吉爾"/>{{rp|36}}。

=== 與元配盧慕貞結婚(1885年) ===
1885年夏,畢業於中央書院<ref name="非常言"/>{{rp|205}}。5月26日,孫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ref name="註2"/>。盧慕貞自幼纏足,盡心操持家務,照顧公婆和兒女<ref name="下">{{cite book |year=2015 |title=《中國近代被消失的八十年終極版》(下)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Hong Kong New Media |isbn=978-988-14176-8-8 |authors=蕭若元說、劉文慧統籌、Jo Cheung撰稿及編輯、-{于}-非資料搜集 }}</ref>{{rp|205}}。出生於累世積善的書香門第之家,父親盧耀顯曾至美國檀香山經商致富。二人婚後生了一子二女,即長子[[孫科]]、長女[[孫娫]]與次女[[孫婉]];由於孫中山終日在外奔波,所以和元配聚少離多<ref name="下"/>{{rp|205}}。

== 習醫與懸壺濟世 ==
[[File:Si Da Kou.jpg|220px|缩略图|右|「四大寇」,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 就讀於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1886年) ===
1886年,孫持[[喜嘉理]][[博士]]介紹信,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開始鼓吹革命。<ref name="非常言"/>{{rp|205}}孫結識日後革命夥伴[[鄭士良]]。

=== 就讀於香港西醫書院(1887年1月-1892年7月) ===
1887年1月,孫轉入[[香港華人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即現今為[[香港大學醫學院]])<ref name="非常言"/>{{rp|205}}。恩師為[[康德黎]]。孫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香港華人西醫書院|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ref name="孫文學說第八章">{{cite book|author=孫文|chapter=第八章〈[[:s:心理建設/第八章|有志竟成]]〉|title=《[[孫文學說]]——知難行易(心理建設)》}}</ref>就讀香港西醫書院五年間,孫每於學課餘暇,皆致力於革命之鼓吹,常往來於香港、澳門之間;當時在香港只[[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而上海歸客則陸皓東而已,與陳、尢、楊三人常住香港,聽夕往還,談革命之言論,懷革命之思想,研究革命之問題<ref name="孫文學說第八章"/>。孫對[[達爾文]]之[[進化論]]發生興趣<ref>{{cite book |author=[[蔣永敬]] |title=《國父革命運動史要及其思想之演進》 |publisher=正中書局 |year=1975 }}</ref>{{rp|14}}。孫中山、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相依甚密,非談革命則無以為歡,數年如一日;故港澳間之戚友交遊,皆呼為「四大寇」,為革命言論之時代<ref name="孫文學說第八章"/>。

1888年3月,孫父親去世,享年76歲<ref name="非常言"/>{{rp|205}}。1891年10月20日,長子[[孫科]]誕生。

1892年7月,孫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ref>「1892年,余與孫先生同時畢業於雅麗氏醫院,余年廿一,孫先生年廿六。同班三十餘人,僅吾二人及格而已。」見《江英華回憶錄》</ref><ref name="非常言"/>{{rp|205}}。並獲[[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

=== 在澳門行醫(1892年-1894年) ===
畢業後,孫在[[澳門]][[鏡湖醫院]]當醫師<ref name="非常言"/>{{rp|205}}。12月,設中西藥局於澳門<ref name="非常言"/>{{rp|205}}。
孫行醫於[[澳門]]、廣州<ref name="辭海"/>{{rp|2936}}。1890年,在香港讀書時,孫與[[楊鶴齡]]、[[陳少白]]、[[尢列]]倡導者革命,時人稱為「[[四大寇]]」<ref name="非常言"/>{{rp|205}}。孫與[[陸皓東]]等暢談、批評國事。

1893年春,遷設藥局於廣州,改名東西藥局,藉醫術掩護革命<ref name="非常言"/>{{rp|205}}。

== 革命經歷 ==
{{Main|兴中会|乙未廣州起義|倫敦蒙難記}}

=== 上李鴻章萬言書(1894年) ===
1894年初,孫在鄉間用10多天時間草擬《[[s:上李鴻章書|上李鴻章萬言書]]》,主張「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ref name="非常言"/>{{rp|206}}

1894年3月31日,孫中山長女[[孫娫]]誕生。

6月中,棄醫,偕[[陸皓東]]至[[天津]]上書[[李鴻章]]<ref name="非常言"/>{{rp|206}}。提出革新政治主張,被拒絕<ref name="辭海"/>{{rp|2936}}。旋遊歷北京、武漢,觀察形勢。<ref name="非常言"/>{{rp|206}}7月25日,[[甲午戰爭]]開打。李鴻章拒絕面會,請願書後來刊載於[[上海]]《[[萬國公報 (傳教士報紙)|萬國公報]]》<ref name="白吉爾"/>{{rp|49}}。10月,孫自上海經日本赴[[檀香山]]<ref name="非常言"/>{{rp|206}}。

=== 成立興中會(1894年) ===
1894年11月24日,孫在檀香山[[歐胡島]]募款<ref>{{cite book |author=[[羅家倫]] |chapter=〈興中會成立日期之史的考訂》 |title=《中山先生行誼》下冊 |location=臺北 |publisher=臺灣書局 |year=1995 |edition=初版 }}</ref>,創立[[興中會]]<ref name="非常言"/>{{rp|206}},在檀香山卑涉銀行(Bishop Bank)華籍經理何寬住宅裡,召集僑社人士李昌、劉祥、程蔚南、鄧蔭南、鄭金、黃亮、黃華恢、鍾木賢、許直臣、卓海、李祿、李多馬、林鑑泉、鄭照、劉壽、鍾宇(工宇)、曹采、劉卓、宋居仁、陳南、夏百子、李𣏌、侯艾泉等二十四人<ref>{{cite book |author=[[馮自由]] |title=《興中會組織史》 |series=《革命逸史》第四集 |year=1946 }}</ref>。提出「振興中華」口號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國,创立合眾政府」<ref>{{cite book |title=《國父年譜》增訂本上冊 |publisher=[[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date=1969-11-24 }}</ref>{{rp|60}}<ref>{{cite book |author=馮自由 |title=《華僑革命開國史》 |publisher=臺灣商務印書館 |year=1953 }}</ref>{{rp|26}}政綱<ref name="辭海"/>{{rp|2936}}。後來在香港,誓詞於1895年改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永和泰商号[[經理]][[劉祥 (興中會)|劉祥]]、卑涉銀行(Bank of Bishop and Co.,Ltd.)華人經理[[何寬]]為首任正副主席,然不久,劉祥便退出興中會。

=== 第一次起義:乙未廣州起義(1895年) ===
1895年1月,孫中山與[[鄧蔭南]]等同志返回香港籌謀革命<ref name="非常言"/>{{rp|206}}。2月18日,孫召集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討論籌備“香港興中會總會”。時[[楊衢雲]]、[[謝纘泰]]等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以志業相近,與其接洽同操大業,然兩派人馬在領導權上相持不下。

2月21日,興中會總會於香港「乾亨行」([[中環]][[士丹頓街]]13號,外懸商號招牌作掩護)<ref name="非常言"/>{{rp|206}}。3月16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並採用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ref name="非常言"/>{{rp|206}}。各種分工活動即行展開,孫主持前方發難,楊主持後方支援。孫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

直到10月10日始以楊衢雲任會長,孫獲起義指揮權,底定香港興中會總會與輔仁文社合併案<ref name="白吉爾"/>{{rp|62-63}}。與會者利用傳統宗教信仰為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首領|會辦]](時稱「伯理璽天德」,音譯自[[英文]]「{{lang|en|President}}」),孫為[[秘書]],指揮起義。

第一次起義,1895年10月26日(農曆九月初九),孫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興中會會友,準備[[乙未广州起义]]。可是因為事先洩密,接濟未至而起義失敗<ref name="非常言"/>{{rp|206}}。孫於汕頭及西江沿岸募集兩軍,同時向廣州進逼<ref name="孫中山全集"/>{{rp|53}}。兩軍期於1895年10月某日,一由西南,一由東北,同時向廣州進發<ref name="孫中山全集"/>{{rp|53}}。不料會員部署略定,忽有密電馳至,謂西南、東北兩軍中途被阻<ref name="孫中山全集"/>{{rp|54}}。兩軍既不得進,則应援之勢已孤,即起事之謀已敗<ref name="孫中山全集"/>{{rp|54}}。11月7日,陸皓東等為首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則受到通緝<ref name="非常言"/>{{rp|206}}。[[港府]]在清政府壓迫下頒發放逐令,不准孫進入香港,為期五年<ref name="孫中山全集"/>{{rp|53}}。11月,孫斷然改裝偕陳少白等赴[[日本]],旋組織興中會分會於[[橫濱]]<ref name="非常言"/>{{rp|206}}。孫於此時起剪掉[[剃髮令|辮子]],改穿[[西服]]。

從1895年建立香港興中會,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6年間,孫發動[[孫中山領導起義|十次武裝起義]]中,有六次是香港興中會和同盟會香港分會,以香港為基地秘密發動。香港既是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與轉匯中心、軍火購製與轉運中心,海內外革命[[同志]]聯絡與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避難場所。<ref>{{cite book|author=[[劉蜀永 (歷史學家)|劉蜀永]]|title=《香港的歷史》|location=北京|publisher=新華出版社}}</ref>{{rp|57-70}}

1896年1月,孫再赴檀香山<ref name="非常言"/>{{rp|206}}。孫與其妻兒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獲得踴躍捐輸,[[佛銀]]、[[龍銀]]、[[蝠銀]]各若干。3月4日,香港政府認為孫在港從事反清活動,威脅香港安定和秩序,於是簽發驅遂令,禁止孫氏5年內踏足香港境內<ref>Order of banishment,1896-03-04,by the Governor in Council, the Colony of Hong Kong</ref>。6月,自檀香山赴美國<ref name="非常言"/>{{rp|206}}。9月,自美國赴英國<ref name="非常言"/>{{rp|206}}。

=== 倫敦蒙難、完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 ===
{{main|倫敦蒙難記}}
[[File:Sun Yat-Sen plaque.JPG|thumb|孫中山逃亡於英國倫敦期間的住處,今為紀念有一孫中山的浮雕像]]

1896年10月11日,孫被滿清駐[[英國]][[公使]]館誘捕<ref name="非常言"/>{{rp|206}}。根據歷史學者蕭若元和權威學者黃宇和闡述,孫中山最初於滿清駐倫敦使館外游盪,並計劃爭取領使館內華人支持革命,1896年10月10日,孫終得領館內相熟朋友批准,於第二天容許孫中山進入滿清使館裏巡視。翌日,使館工作人員得悉孫中山將要前來,並設置埋伏,將孫中山拘捕<Ref>蕭若元,[http://www.memehk.com/player-1215-%E8%95%AD%E9%81%99%E9%81%8A-%E7%AC%AC75%E9%9B%86# "蕭遙遊 第75集"], ''MemeHK'', 2014-02-24</Ref><Ref>黃宇和, ''孙逸仙伦敦蒙难眞相''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Ref> ,預備祕密押送回國[[處決]]。孫得機會說服公使館內一名英國僕人協助,將求救字條轉交[[康德黎]]。經康德黎奔走媒體後,[[英國外交部]]認為[[公法]]上清廷無權在英國領土上拘捕孫,使得此事成為國際事件。孫12天始脫險,撰《[[倫敦蒙難記]]》<ref name="非常言"/>{{rp|206}}。孫因而名聲大噪。11月,孫在倫敦應英國[[漢學家]][[翟理斯]]之請,撰寫《自傳》。

1897年,孫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並考察[[歐洲政治]],完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ref name="非常言"/>{{rp|206}}。

=== 奔走海外經歷、夏威夷出生纸與日本妻妾 ===
==== 創中西學校、化名中山樵 ====
1897年7月,孫自倫敦經[[加拿大]],8日抵日本橫濱,旋創[[中西學校]]<ref name="非常言"/>{{rp|206}}。日本民黨領袖[[犬養毅]]遣宮崎寅藏、[[平山周]]迎接孫<ref name="領導風格">{{cite book|author=[[蔣永敬]]|chapter=〈孫中山三大領導風格〉|editor=[[呂芳上]]主編|title=《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location=香港|publisher=商務印書館|year=2009}}</ref>{{rp|36}}。引至[[東京]]相會,一見如故,抵掌談天下事,大為快慰<ref name="領導風格"/>{{rp|36}}。平山周某次帶孫文至東京數寄屋橋外的旅館「對鶴館」住宿要登記姓名時,認為寫日本式名字較安全,平山周想起日前經過日比谷「中山」侯爵邸,於是幫孫文填「中山」的姓,孫文自己則寫上名字為「樵」,<ref>黃宇和《孫中山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台北市:聯經,2016),頁24。</ref>於是孫開始使用「中山樵」的化名,孫中山因此得名<ref name="非常言"/>{{rp|206}}。更因犬養毅之介紹,廣交日本朝野賢豪<ref>{{cite book|author=孫中山|chapter=〈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title=《國父全集》第一冊|location=台北|publisher=近代中國出版社|year=1989}}</ref>{{rp|49}}。宮崎寅藏、平山周後來長期支持孫,透過他們,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大隈重信]]、{{tsl|ja|山田良政|山田良政}}等人。12月,命陳少白成立興中會分會於[[台北]]<ref name="非常言"/>{{rp|206}}。

==== 娶淺田春 ====
孫於日本娶15歲的側室[[淺田春]]。淺田春(1882年-1902年),日本[[靜岡縣]]清水町人,懂中文及英文,當時孫居住在橫濱華僑[[溫炳臣]]先生的家中,15歲的淺田春被找來擔任孫的女傭兼秘書,被孫納為[[側室]]。是年孫31歲。淺田春1902年夏過世時,孫頗為傷心。

==== 奔走建立革命聯絡組織 ====
[[File:Sun Yat Sen in Japan 1898.png|thumb|1898年興中會會長楊衢雲等人於[[日本]]的合照。前排左起︰安永東之助、楊衢雲、[[平山周]]、末永節、[[內田良平]];後排左起︰可兒長一、小山雄太郎、[[宮崎寅藏]]、孫中山(秘書)<ref>{{cite news|url=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162000|title=FOCUS 香港烈士楊衢雲被遺忘的辛亥革命|location=香港|publisher=《[[都市日報]]》}}</ref><ref>{{cite journal|url=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1104/inf/01a.txt|title=回首香江醫療百年|journal=[[明報月刊]]|issue=二零一一年四月號|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2153303/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1104%2Finf%2F01a.txt|archivedate=2015-09-22}}</ref>、清藤幸七郎、大原義剛。]]

1898年春夏,孫來往於日本東京、長崎、神戶、[[馬關]]、橫濱等地,結識[[菲律賓]]起義軍代表{{tsl|en|Mariano Ponce|馬里亞諾·彭西}}<ref name="非常言"/>{{rp|207}}。秋冬,與亡命日本之[[梁啟超]]會談聯合反清,未成<ref name="非常言"/>{{rp|207}}。1899年春夏,孫繼續在日本作革命聯絡策動,並為菲律賓起義軍購運軍械<ref name="非常言"/>{{rp|207}}。12月,孫命陳少白創辦《[[中國日報 (香港)|中國日報]]》於香港<ref name="非常言"/>{{rp|207}}。

==== 第二次起義:惠州起義(1900年) ====
[[File:Sun Yat Sen 1900.png|220px|缩略图|右|革命时期的孫中山,攝于1900年8月]]

1900年,中國發生[[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孫藉此機會聯繫[[兩廣總督]][[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行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清廷陷阱。而後,李鴻章赴[[北京]]協調[[庚子條約]],會面無疾而終。9月,孫與日本友人及原香港興中會核心人物先赴香港,但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故孫命鄭士良等人在[[廣東]][[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史稱[[惠州起義]])。<ref name="辭海"/>{{rp|2936}}由于孙临时改变军事路线向东北方向进军,未能按计划与新安、虎门的义军会合,该地义军被迫解散。四战四捷后义军枪支弹药无法获得补给,郑士良急电孙,孙在台湾致电宫崎寅藏速送枪弹,由于采购枪械事物的中村弥六从中渔利,所购全是废枪。起义失败告终<ref>沈晓敏、[[倪俊明]]著:《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ref>。孫亦返回日本。

1902年,孫抵達越南,在華僑中建立革命組織,在[[河內]]結交[[法國]]官員。<ref name="非常言"/>{{rp|21}}

==== 娶大月薰(1903年夏) ====
1903年夏,孫在日本娶15歲的[[大月薰]],是1902年夏,大月薰因打碎花瓶而使雙方認識。後生一女[[宮川富美子|富美子]]。孫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 夏威夷出生证明 ====

1903年9月,孫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1月11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成為致公堂「洪棍」。

为规避《[[排华法案]]》,<ref name="累計七年" />孙在当地侨领协助下,取得夏威夷準州政府當局發出的[[出生证明]]{{notetag|證書申稱「孫逸仙現住在茂宜島的庫拉。見證人證明孫逸仙於1870年11月24日(「11月24日」是[[興中會]]成立之日)出生在夏威夷群島。證書上的照片與本人相似。」出生證明書上簽署的日期為1904年3月14日。<ref name="累計七年" />}},和美國護照。<ref name="非偽造" /><ref name="邮票" /><ref name="累計七年" />取得該證時親友們做了孙中山在夏威夷出生的假證詞。<ref name="非偽造">{{cite news|author1=陳艷群|title=孫中山出生證件 非偽造|agency=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date=June 08, 2011 06:00 AM}}</ref><ref name="累計七年">{{cite news|author1=陳艷群|title=孫中山先後六次赴檀島 累計七年|agency=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date=June 08, 2011 06:00 AM}}</ref>

1904年,孙中山从檀香山赴美国,为阻止孙中山入境,清政府向美国举报孙中山[[护照]]有问题。<ref name="邮票" />1904年4月6日,孙中山上岸后,被美国官员扣留并审问,他写下《自述证言》。<ref name="邮票">{{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5-17/4827760.shtml|title=孙中山曾与林肯同登外国邮票 中国地图为背景|publisher=中國新聞網}}</ref><ref name="假證明">[http://www.ait.org.tw/zh/dr-sys-and-us.html 孫中山與美國特展],[[美國在台協會]]舉辦</ref>《自述证言》中称:自己于1870年出生在{{link-en|夏威夷伊娃|Ewa Villages, Hawaii}},三四岁时被父母带回中国。1904年之《自述证言》原件现藏于位于加州舊金山的[[美国国家档案局]],目前仅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有复制件。<ref name="邮票" />

1904年4月16日,旧金山移民局作出“拒绝孙中山入境”的决定。[[移民局]]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孙中山曾经在1896年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入境美国旧金山。华裔报人“伍盘照”和舊金山[[洪門]][[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1904年4月26日,孙中山委託华盛顿的拉斯頓與席頓律师事务所(Ralston & Siddons),向美国移民局提起上诉。1904年4月28日美国“商务及劳工部”作出复议决定:准许孙中山入境美国,理由是早在1896年的时候,[[夏威夷]]尚非美国属地,是[[夏威夷共和国]]时期,孙不可能拿夏威夷发的美国护照,所以1900年4月30日生效的“美国移民新法案”,自动赋予孙中山“[[美国公民]]”的身份,取得“夏威夷护照”,或者说“美国殖民地护照”,又称“疆省护照”。所以准許。孫之後到[[美國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

1904年冬,孙中山携[[朱和中]]赴[[德国]][[柏林]],访问清國籍華裔留德学生。在[[宾步程]]的带动下,王发科、王相楚等留学生加入兴中会。在柏林逗留数日后,孙中山与[[朱和中]]赴[[法国]][[巴黎]],留法学生唐豸、[[胡瑛]]、[[汤芗铭]]、向国华等十多人应邀入[[兴中会]]。孙中山在巴黎住在利倭尼街的瓦克拉旅馆。一天,[[汤芗铭]]、向国华、王发科、王相楚四人结伴来找孙中山去附近的咖啡馆喝咖啡,王发科、王相楚二人中途离席,到瓦克拉旅馆盗走孙中山的行箧中的党人名单及入盟书、法国殖民大臣致[[法屬印度支那]]总督的信函。此为王发科、王相楚、汤芗铭、向国华四人合伙设计。得手后,四人到清国驻法国公使馆告密,公使[[孙宝琦]]训斥四人称:“你们加入革命党,是叛清朝;今来自首,又叛革命党。且陷害同学,人格何在!”孙宝琦收阅這四人盗取的文件后称,“今后你们要好好念书,安分守己,不要胡闹。”留法学生夏坚仲是孙宝琦的亲戚,得知消息后赶到使馆向孙宝琦疏通。孙宝琦乃将入盟者的宣誓书烧掉,将其余文件交给夏坚仲,夏坚仲通过邮局将文件寄还孙中山。但是,孙宝琦从法国殖民大臣致法屬印度支那总督的信函中得知孙中山的安南起义计划后,即赴[[法国外交部]]交涉,导致孙中山的起义计划未能实现<ref>{{cite book|url=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478/15499794.html |author=胡为雄 |title=《帝制的终结(下)︰辛亥天变》 |publisher=当代中国出版社 |year=2011 |ISBN=9787801709967 }}</ref>。

==== 組建同盟會(1905年8月20日) ====
[[File:同盟會成立.jpg|220px|缩略图|右|同盟會成立情形示意油畫]]
{{main|中国同盟会}}
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19日抵日本[[橫濱]],當即由[[宮崎寅藏]]和[[楊度]]等人介紹認識了[[黃興]],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ref name="大拼盤">{{cite journal|author=唐德剛|title=〈同盟會這個革命大拼盤〉|journal=《[[明報月刊]]》1991年12月號|location=香港|publisher=[[明報雜誌有限公司]]}}</ref>{{rp|125}}。8月13日,孫在東京向留學生作公開演說,大為轟動;演說會場是東京富士見樓(麴町區飯田河岸),會場能容納千人<ref name="領導風格"/>{{rp|38}}屆時爆滿,後來者猶絡繹不絕,門外擁擠不通;警吏令封門,諸人在外不得入,甚為喧嘩;又開門聽其進場<ref name="領導風格"/>{{rp|38}}。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上海]][[蔡元培]]、[[章炳麟]]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ref name="大拼盤"/>{{rp|126}}。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於東京,其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次年發表「軍政府宣言」,復將此誓詞列為革命建國之「四綱」<ref name=綱 >{{cite book|author=[[郭廷以]] |title=《近代中國史綱》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中文大學]]出版社 |year=1986 |version=第三版 }}</ref>{{rp|366}}。孫定立中華民國之名稱,而公布黨員,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義<ref>{{cite book |author=孫中山 |title=《國父全集》第一冊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校訂 |year=1973 }}</ref>{{rp|498}}。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中國同盟會]]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與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並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制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道程序<ref name="註6">{{cite web|url=http://www.boxun.com/hero/200801/orthodox/5_1.shtml|title=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黃花崗起義、烈士陵園(1895-1911)|publisher=博讯文坛|accessdate=2010-01-27}}</ref>。

==== 第三次到第九次起義 ====
{{main|十次革命起義}}
1905年10月,自日本經[[西貢]]往[[馬賽]]、[[巴黎]]<ref name="經緯">{{cite journal|author=唐德剛|title=〈武昌起義的經緯〉|journal=《明報月刊》|location=香港|publisher=明報雜誌有限公司|date=1992年3月}}</ref>{{rp|94}}。孫先抵越南[[河内]],继续策划革命起义,1907年5月,孫命[[余丑]]發動[[潮州黃岡起義]],歷六日而敗,是為第三次起義。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將孙驅逐出境,不過送其路費6,000元,日本商人铃木久五郎送其10,000元。孫收款後,留2,000元作《[[民报]]》经费<ref>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ref>,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合計[[日本政府]]與[[右派]]人士共贈款2.3萬日元,相當於現今1千萬[[美金]]<ref>{{cite web|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nS07BAAAQBAJ&lpg=PT270&ots=W4nSnfAgXn&dq=%E5%AD%AB%E6%96%87%20%E9%85%92&hl=zh-TW&pg=PT273#v=onepage&q=%E5%AD%AB%E6%96%87%20%E9%85%92&f=false|title=日本近現代史の「裏の主役」たち:北一輝、大川周明、頭山満、松井石根……「アジア主義者」の夢と挫折|author=[[田原總一朗]]|date=2014-06-13|publisher=[[小學館]]}}</ref>。

6月,孫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惠州七女湖起義|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為第四次起義。秋末臨說

1907年7月6日,[[光復會]][[徐錫麟]]在安徽安慶起義,是為[[安慶起義]],失敗殉難。7月孫親赴[[廣西]],指揮[[黃明堂]]發動[[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是為第五次起義。

9月,孫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發動[[防城起義]],是為第六次起義。

12月,孙被[[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南下南洋之後,在[[胡漢民]]、[[汪兆銘]]等支持下,在[[新加坡]][[晚晴园]]另成立同盟會總部,后搬迁到[[槟城]]。

1908年 同盟會[[陶成章]]在新加坡《南洋總匯新報》發表《孫文罪狀》。指責孫文「謊騙營私」,在[[滙豐銀行]]有巨額存款,貪污兩萬[[銀元]]的革命經費,有「殘賊同志」、 「蒙蔽同志」、「敗壞全體名譽」等三種十二項「罪狀」,要求「開除孫文總理之名,發表罪狀,遍告海內外」。陶成章在1912年被[[陳其美]]命令部下[[蔣介石]]暗殺<ref>{{cite book|title=《蔣主席》|chapter=第八章〈槍殺陶成章〉|author=[[鄧文儀]]|publisher=勝利出版社|year=1945|location=上海}}</ref>。

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法屬印度支那]]率革命軍進攻[[钦州市|欽州]],發動[[欽廉上思之役]],是為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發動[[雲南]][[河口]]起義,是為第八次起義。

1908年11月,孙中山在泰国期间访问美国驻泰国公使馆,面见美国公使汉密尔顿·金(Minister Hamilton King),要求美国政府给他颁发一本“美国本土护照”。1909年3月11日,美国国务院向汉密尔顿·金公使下发这样的决定:孙中山没有资格登记为美国公民或申请美国护照,理由如下:“美国公民享有权利,但也有责任和义务,他非但没有尽美国公民的义务,反而是全力投入中国的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动反政府的领袖,而本國政府與[[中國政府]]有友好关系”。

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廣州新軍起義]],是為第九次起義。3月,孫抵檀香山,改組興中會為中國同盟會檀香山分會<ref name="非常言"/>{{rp|56}}。

=== 第十次起義: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 ===
{{main|黃花崗起義}}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趙聲、[[黃興]]等人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ref name="非常言"/>{{rp|66}}由於起义军和政府军力量懸殊,黃花崗起義很快失敗,大批革命黨被捕犧牲。<ref name="非常言"/>{{rp|66}}是役戰死者為被捕57人,被捕後就義者29人。<ref name="非常言"/>{{rp|566}}共為86人。<ref name="非常言"/>{{rp|66}}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是為第十次起義。

===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
{{main|辛亥革命}}
[[File:WuchangUprising.jpg|thumb|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图中远後方的红色建筑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在为[[辛亥革命博物館]],又称“红楼”]]

1911年,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具體執行、共同策劃发起[[武昌起義]]。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成功掌控武漢,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革命黨咸起響應,引發各省宣布獨立,終推翻清朝,導致[[溥儀|清帝]]退位。

11月11日,孫抵倫敦,就武昌起義成功接受《濱海雜誌》採訪<ref name="非常言"/>{{rp|57}},至11月20日離開<ref name="非常言"/>{{rp|58}}。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ref>[[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年4月12日</ref>。據[[唐德剛]]口述歷史研究指出,辛亥革命當時孫中山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 (科羅拉多州)|典華]]」的朋友的[[餐馆]]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ref>历史资料:[http://www.boxun.com/hero/200801/orthodox/6_2.shtml 成都血案、武昌起义、鄂州约法、民国公报-1911]{{zh-cn}}</ref>;但[[封從德]]據一封未经认证的郵件断言,辛亥革命之際孫中山正在美國[[猶他州]]小鎮[[奧格登 (猶他州)|奧格登]]持續其演說募款之旅<ref>历史资料:[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sunyaxian.htm 武昌起义时,孙文并非在丹佛打工]{{zh-cn}}</ref>。但孙长期以来一直为推翻清朝这一大事业募款,即便辛亥革命时孙亦在募款,这也只能说明孙当时在干他一直以来都在干的一件事,而不能说明孙当时对辛亥革命这一具体事件有详细的认知。

== 建立民國 ==
=== 籌款 ===
1904年底,孫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受到清政府全力追緝影響,自1907年起孫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1909年5月,孫中山自新加坡赴馬賽轉巴黎,在巴黎住了一個多月。<ref name="經緯"/>{{rp|95}}7月,孫抵布魯塞爾,馬君武前往迎接。<ref name="非常言"/>{{rp|54}}8月,孫自[[布魯塞爾]]抵達英國倫敦。<ref name="非常言"/>{{rp|52}}11月,孫自英國抵美國紐約。<ref name="非常言"/>{{rp|65}}至1911年期間,孫大部分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1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1911年2月,孫在[[加拿大]][[溫哥華]]設立「洪門籌餉局」為革命籌款。<ref name="非常言"/>{{rp|64}}5月3日,孫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後及再圖大舉等問題。<ref name="非常言"/>{{rp|67}}7月,孫到美國委陌林埠<ref name="非常言"/>{{rp|68}}。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進行募款活動而不在中國{{notetag|据[[唐德剛]]表示:據某私人記述,武昌起義成功後,當時接到電報的孫中山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城(今譯[[丹佛]])友人盧瑞連開的餐館中當「企檯」端盤子<ref>{{cite book|author=唐德剛|title=《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isbn=9573235153}}</ref>。但事實上,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不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而是在猶他州鹽湖城附近的Ogden,並用飯店信箋寫信給友人談募款之事。而他與革命黨人舊金山致公總堂的黃雲蘇在1911年10月10日(中國的10月11日)才到丹佛,並下榻知名的{{link-en|布朗皇宮飯店|Brown Palace Hotel (Denver, Colorado)}}(Brown Palace Hotel),該飯店現在仍保留孫中山當時的入住簽名簿,並展示在會議室與飯店[[Facebook]]專頁中。入住飯店後,孫中山才收到武昌起義的電報<ref>{{cite web|date=2011-10-14|editor=關春英|url=http://gb.cri.cn/1321/2011/10/14/5791s3403104.htm|title=透過文物說歷史: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丹佛市為革命籌募經費|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國國際廣播電台]]}}</ref>。}}。11月2日,孫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巴黎遊說西方政府與銀行團終止貸款給清政府與支持中國革命。11月10日,在國外得悉「武昌已經為革命軍佔領」消息後,孫抵倫敦開展外交活動<ref name="非常言"/>{{rp|70}}。孫在倫敦草擬《告世界書》。<ref name="非常言"/>{{rp|70}}

=== 民國成立 ===
====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
[[File:孫中山先生.jpg|thumb|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就職照片]]
1911年11月24日,孫从法国[[马赛]]启程,乘“狄凡哈号”邮轮,经停[[馬來亞]][[槟城]]、[[新加坡]]、[[香港]]。12月25日,孫到達[[上海]]<ref name="非常言" />{{rp|72}},偕[[胡漢民]]答稱:「我沒有一文錢。帶回來的只是革命的精神!」。12月26日,孫與黃興等在[[上海孫中山行館舊址|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行館]]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ref name="非常言" />{{rp|73}}。在南北和谈进行之际,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结果孫中山以16票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ref name="經緯"/>{{rp|96}}。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上10時,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ref name="非常言"/>{{rp|72}}。孫宣誓就任<ref name="非常言"/>{{rp|72}}。是年1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國會]])。但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对{{link-en|这次选举的代表|wikisource:The New York Times/1911/12/31/DR. SUN'S ELECTION IS NOT TAKEN SERIOUSLY}}的合法性提出疑问<ref>{{cite web|url=http://query.nytimes.com/mem/archive-free/pdf?res=990CE3DC123AE633A25752C3A9649D946096D6CF|title=DR. SUN'S ELECTION IS NOT TAKEN SERIOUSLY|publisher=《[[纽约时报]]》|date=1911-12-31|language=en}}</ref>。

「大總統誓辭」如下:
{{quote|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

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

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

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

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ref>孫文《大總統誓詞》,1912年1月1日</ref>

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孫文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孫文曾在選舉中舞弊?.png|thumb|1911年12月31日紐約時報報導,孫文的國會代表未得到普遍認可,質疑選舉的合法性
File:Xinhai Revolution in Shanghai.jpg|thumb|1912年元旦上海街頭懸掛著當時[[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
File: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_1912-1928.svg|thumb|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通過「[[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thumb|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通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軍旗
</gallery>

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均採用「[[五色旗]]」作為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

當時满清政权并未终结,袁世凯发起逼宫行动,最终[[临朝称制]]的[[隆裕太后]]于1912年2月12日以[[宣統帝]]名義,宣佈[[宣統帝退位詔書|宣統退位詔]]。这是中华民国真正成立的前奏。期间,袁世凯曾遭[[中国同盟会]][[炸弹]]暗杀,但行动失败,1月18日,孙中山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坐实南京临时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以公诸报端的方式将南北双方幕后谈判全部曝光,令袁世凯极其尴尬和不满,也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尽失颜面。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共和,根据南方独立各省及部分革命党人自始至终的意愿,孙中山提出辞职咨文,准备将总统一职讓位给袁世凯。2月15日,孫中山祭[[明孝陵]]時向文武官員講話<ref name="非常言"/>{{rp|88}}。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3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決議,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3月8日,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由臨時參議院通過頒佈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3月11日公佈實施。內容是改變[[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內閣代大總統對參議院負責,使大總統成為空有其名而無實權的虛職,試圖架空[[袁世凱]]。內閣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組成,法院為司法機關<ref name="用">{{cite book |editor=[[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title=《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location=香港 |publisher=現代教育研究社 |year=1993 |author=[[王爾敏]]校訂 |isbn=962-11-2588-X}}</ref>{{rp|4}}。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25日,袁世凱任命之內閣總理[[唐紹儀]]抵南京組織新內閣<ref name="非常言"/>{{rp|86}}。3月29日,孫出席臨時政府各部總次長、衛戌總督、各軍師旅司令官舉行餞別宴會<ref name="非常言"/>{{rp|82}}。

====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4月1日)====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親自去參議院宣布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一職。孫中山辭職後不再過問政治<ref name="用"/>{{rp|5}}。4月9日,孫應鄂軍都督[[黎元洪]]之邀抵武漢<ref name="非常言"/>{{rp|85}}。5月27日,孫抵翠亨村<ref name="非常言"/>{{rp|81}}。8月24日,孙应袁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

{{Wikisourceshas|授孙文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令|}}

====籌建國民黨(1912年8月25日)====
8月,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及國民公黨,改組成[[國民黨 (1912–1913)|國民黨]],推舉孫中山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實際黨務由宋教仁主持<ref name="用"/>{{rp|14}}。8月25日,孫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 (1912–1913)|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孫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1912年9月10日)====
9月10日,袁世凱「特授孫文以籌辦全國鐵路全國鐵路全權將擬築之路先與各國商人商議借款招股事宜」<ref>《任命狀》第360號,2012-09-10</ref>。孙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ref>{{cite web |editor=李寒 |url=http://www.cnr.cn/junshi/jszl/wjls/200908/t20090803_505419121.html |title=中国军史:1925年孙中山逝世 |publisher=中国广播网}}</ref>,希望透過開放外資,盡快完成建設中國鐵路,自认为有相當詳細之規劃<ref>《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1989年</ref>{{rp|257-258、800、816、825-826}}<ref>徐高阮:《中山先生的全面利用外資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5月</ref><ref>王爾敏:《孫中山與中華民國》,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品,2011年4月</ref>{{rp|137-151}}。1912年10月,孫委托[[王寵惠]]與英商簽定廣州至[[重慶]]及[[蘭州]]的鐵路線,袁橫加阻撓,不予批准<ref name=綱 />{{rp|416-419}}。

=== 討袁護法 ===
{{Main|二次革命|護法運動|中日盟約}}

1913年2月11日,孫赴日本考察,藉以籌措外資興建鐵路<ref name="非常言"/>{{rp|93}}。2月至6月,袁世凱提供巨額,誘使國民黨員另組政團,有國事維持會、政友會、超然議員社等從國民黨分裂出來<ref name="用"/>{{rp|6}}。3月4日晚,孫在東京設宴答謝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內閣閣員應邀出席<ref name="非常言"/>{{rp|98}}。3月11日,孫與[[宋嘉樹]]、[[戴季陶]]等參觀大阪《[[每日新聞]]》社<ref name="非常言"/>{{rp|91}}。3月14日,孫與戴季陶、[[馬君武]]、宋嘉樹、[[何天炯]]等出席[[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正支部長[[吳錦堂]]在寓所所設午餐會<ref name="非常言"/>{{rp|94}}。同月,孫與黃興等在上海橫濱正金銀行商討集資討袁<ref name="非常言"/>{{rp|96}}。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車站遇刺,兩天後重傷不治<ref name="用"/>{{rp|14}}。3月22日,孫在長崎獲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消息<ref name="非常言"/>{{rp|99}}。暗殺宋教仁的人,從查獲之宋案兇手與北京來往電文中<ref name="用"/>{{rp|14}},有观点认为主使行刺的是袁世凯<ref name="近代史">{{cite book|author=李守孔|title=《中國現代史》|location=台北|publisher=[[三民書局]]|year=1973}}</ref>{{rp|499}},而直接布置暗殺的則是國務總理趙秉鈞<ref name="辭海"/>{{rp|2936}}<ref name="年表">{{cite book|authors=[[陳布雷|陳-{布}-雷]]等編著|title=《蔣介石先生年表》|location=台北|publisher=[[傳記文學]]出版社|date=1978-06-01}}</ref>{{rp|6}}。也有观点認為凶手是[[陈其美]]<ref>{{cite book zh|author=张耀杰|title=《谁谋杀了宋教仁》|publisher=团结出版社|isbn=9787512606722|url=http://hb.qq.com/a/20120628/000311.htm|pages=327|year=201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24042313/http://hb.qq.com/a/20120628/000311.htm|archivedate=2014-09-24}}</ref>,还有观点认为孙中山的嫌疑最重<ref>{{cite web|title=楚望台:宋教仁先生是被谁刺杀的?|ur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article_201001203104.html|date=2010-01-20|publisher=[[共识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31245/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article_201001203104.html|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yes}}</ref>,以宋教仁被暗杀和善后大借款为借口<ref>中央政府與國民黨之問題,《[[大公报]]》,1913-06-01</ref>。

==== 二次革命 ====
1913年3月23日,孫參觀長崎[[三菱]]造船所後,下午即乘船返國<ref name="非常言"/>{{rp|99}}。孫中山力主興師討袁,但黃興認為兵力不足,主張循法律途徑解決<ref name="用"/>{{rp|6}}。提倡五权宪法的孙却反对法律程序解决,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是為[[二次革命]],开民国武力解决政治争端先河<ref name="二">{{cite web|language=zh-tw|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title=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url=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4_02}}</ref>。「二次革命」因勢單力薄,在兩個月內被各個擊破<ref name="用"/>{{rp|6}}。8月2日,孫由上海乘[[德國]]船舶潛逃至[[福州]],之後轉往台灣[[基隆]],隨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濃丸赴日本尋求援助。10月15日,袁以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孙及二次革命首要<ref>{{cite web|language=zh-tw |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title=国父生平事迹简表·民國2年|url= 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1_01}}</ref>。在[[日本內閣]]默許下,孫經[[門司]]、[[神戶]],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notetag|孫中山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原件內曾提出以二十一條相匹敵之條件,以換取聯日、討袁。該函件由日本學者松末英紀教授從日本戰前檔案中影印,並在1986年於孫中山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學術討論會中發表}}<ref>[[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 Martin Wilbur著作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內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證明。</ref><ref name="辭海"/>{{rp|2936}}。

==== 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1914年7月) ====
1914年7月,孫在日本召集國民黨員<ref name="用"/>{{rp|33}},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ref name="年表"/>{{rp|6}}。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ref name="二"/>。「中華革命黨」宣佈「以掃除專制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規定入黨者都要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中山,黨員人數最多時只500人左右<ref name="用"/>{{rp|33}}。並且將黨員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陈炯明]]等俱未有加入。7月8日,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在東京舉行,孫選任總理<ref name="非常言"/>{{rp|101}}。{{cn|7月}},[[蒋介石]]赴[[滿洲|東北]]策动讨袁军事時,孫中山对蒋表示,“日本人如果不将东北和台湾交还我们,并保护[[朝鲜]]的独立,我们国民革命运动是不能停止的,你要将这个意思告诉日本将领”。后在东北时,蒋将孙的话表达予「一位日本联队长」:“听了我的话大为不满,面红耳赤而去。第二天就请我离开东北。”<ref>{{cite journal|author=李云汉|title=〈蒋中正先生与台湾〉|journal=《近代中国》|issue=第109期|date=1995年10月}}</ref>{{rp|163}}

中華革命黨在各地組織活動,由於缺乏群眾基礎而屢遭挫折;1919年10月,孫中山又把中華革命黨改組成中國國民黨<ref name="用"/>{{rp|33}}。

=== 孫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1915年10月25日) ===
[[File:Sun-Soong wedding photo.jpg|thumb|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于[[日本]][[东京]]结婚]]

孫與盧慕貞分居多年,協議離婚。<ref name="非常言"/>{{rp|102}}1915年10月25日,孫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ref name="非常言"/>{{rp|102}}

=== 袁世凱稱帝(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帝位,改國號為[[中华帝国]],以明年為「洪憲」元年;前雲南都督[[蔡鍔]]潛離北京,繞道回雲南,於12月底聯同李烈鈞、雲南都督[[唐繼堯]]宣佈雲南獨立,組成「護國軍」,向四川、貴州、廣西三路出兵<ref name="用"/>{{rp|9}}。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ref name="非常言"/>{{rp|108}}。4月9日,孫、宋慶齡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小型聲討袁世凱集會(又稱「帝制取銷一笑會」)<ref name="非常言"/>{{rp|108}}。4月27日,孫為討袁大計,離日返國<ref name="非常言"/>{{rp|111}}。5月1日,孫抵達[[上海公共租界]]<ref name="非常言"/>{{rp|111}}。5月9日,孫发表《[[s:討袁宣言|討袁宣言]]》,號召推翻袁世凯。6月6日,袁世凱逝世<ref name="非常言"/>{{rp|112}}。7月17日,孫在上海張園舉行茶話會,與各界人士研討袁死後之形勢和建設方針<ref name="非常言"/>{{rp|112}}。10月31日,黃興逝世<ref name="非常言"/>{{rp|120}}。11月24日,孫與前來吊唁之友人在上海哈同花園<ref name="非常言"/>{{rp|120}}。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1917年6月,徐州[[張勳]]率軍5,000人北上,強迫[[黎元洪]]解散國會<ref name="用"/>{{rp|11}}。7月1日,張勳在北京重新擁立清廢帝[[溥儀]],歷時12天,史稱[[張勳復辟]]<ref name="非常言"/>{{rp|121}}。皖系軍閥[[段祺瑞]]乘機糾集舊部,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張軍敗退,溥儀再度宣佈退位<ref name="用"/>{{rp|11}}。段祺瑞起兵驅逐[[張勳]]後,控制北京政府,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华民国初年国会|國會]]<ref name="非常言"/>{{rp|121}}。黎元洪去職,由馮國璋繼任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命<ref name="用"/>{{rp|11}}。

=== 第一次護法運動「三次革命」(1917年7月6日-1918年)===
[[File:Hubei Military Government.jpg|thumb|中華民國軍政府在「紅樓」前合影]]
7月6日,孫等南下掀起護法運動<ref name="非常言"/>{{rp|121}}。孫中山即以維護臨時約法為號召,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組織軍政府<ref name="用"/>{{rp|11}}。時任[[廣東省]]省長[[朱慶瀾]]邀孙赴[[粤]],並派[[程璧光]]之獨立[[海軍]]載孫中山、[[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廣州]]。7月17日,孫抵達廣州<ref name="非常言"/>{{rp|121}}。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护法军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空軍[[大元帥]]<ref name="非常言"/>{{rp|122}}。9月10日,孫正式就任<ref name="非常言"/>{{rp|122}}。孫在廣州組織軍政府,並就任海陸軍大元帥,謀求[[北伐]]。蔣介石撰上對北洋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ref name="年表"/>{{rp|7}}。此計劃受到孫讚許。

孫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誓師[[北伐]]<ref name="二"/>。由於南方軍閥本無誠意護法,故不久即醞釀議和<ref name="用"/>{{rp|11}}。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旧桂、滇系軍人控制,孫實力有限,甚至「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大元帥府]])」。孫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5月,軍政府改組,實權掌握在軍閥手中<ref name="用"/>{{rp|11}}。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

[[File:Sun Yat-Sen's House.jpg|thumb|孫中山上海故居]]
孫中山見事不可為,惟有黯然離去<ref name="用"/>{{rp|11}}。孫抵達上海後,與先到之宋慶齡住進華僑捐贈之莫利哀路29號寓所(今香山路7號、上海孫中山故居)<ref name="非常言"/>{{rp|141}}。

== 繼續革命 ==
{{main|中國國民黨|陳炯明|六一六事變}}
=== 成立中國國民黨(1919年10月) ===
1919年10月,孫改組中華革命黨,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ref name="年表"/>{{rp|8}}<ref name="改">{{cite web|language=zh-tw|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title=改組政黨與北伐|url=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4_03}}</ref>。1920年,[[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率領粵軍從福建返廣東,打敗盤踞在廣東之桂系軍閥,重建廣東根據地<ref name="用"/>{{rp|33}}。陳炯明請孫中山重回廣州。11月28日孙从上海回到广州。

=== 第二次護法運動(1921年4月7日-1921年6月) ===
1921年初,舊國會在廣州重開,因不足法定人數,故稱國會非常會議,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ref name="用"/>{{rp|33}}。4月2日,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改總裁-{制}-為總統制。5月,孫中山宣佈就職,轄區僅有廣東,實權在[[陳炯明]]之手<ref name="用"/>{{rp|33}}。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7月24日,孫與宋慶齡在廣州出席「出征軍人慰勞會」<ref name="非常言"/>{{rp|137}}。1922年5月,[[直奉战争]][[直系]]获胜,恢复约法和国会。在粤国会议员纷纷北上。

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積極策劃北伐,[[陳炯明]]志在割據,多方阻撓<ref name="用"/>{{rp|33}}。陳炯明主张停战,实行[[聯省自治]],而孙主张继续北伐,最終產生激烈衝突。是年夏,孫自桂回粵,免陳炯明職<ref name="年表"/>{{rp|8}}。6月,陳炯明發動[[六一六事变|圍攻總統府]],孫中山登上永豐艦與之作戰,8月離開廣州往上海<ref name="用"/>{{rp|33}}。9月至12月,孫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國國民黨負責人[[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張繼]]、[[楊庶堪]]討論改組中國國民黨問題<ref name="非常言"/>{{rp|148}}。

=== 聯俄容共 ===
{{main|聯俄容共}}
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後,因沒有西方及日本金援支持,拒絕原因是不看好孫文政治資本,孫中山開始考慮與[[蘇聯]]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合作之可能<ref name="聯俄容共">{{cite web|language=zh|title=孫中山“聯俄容共”|url=http://www.rocidea.com/roc-892.aspx|author=三鑒齋}}</ref>。1922年8月,蘇聯政府秘密通過[[馬林 (共產國際)|馬林]]與孫中山聯繫<ref name="用"/>{{rp|33}};馬林和[[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與孫中山多次會晤,討論振興中國國民黨之問題<ref name="用"/>{{rp|29}}。

1923年1月,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到上海與孫中山會談,到月底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孫文越飛聯合宣言]]》,標誌確立孫中山「聯俄」政策,主要內容有:<br>1.蘇聯願援助中國完成統一大業;<br>2.蘇聯願拋棄沙俄對華之不平等條約,另行開始中蘇交涉;<br>3.中東鐵路問題由中蘇協商,暫仍維持現狀;<br>4.蘇聯無意使外蒙脫離中國,蘇軍也不必立時撤退<ref name="用"/>{{rp|33}}。

孫中山引入蘇聯金援改造中國國民黨、建立黨軍的政策<ref name="聯俄容共"/>。雙方發表聯合宣言,聲明共產組織及蘇維埃制度不能引用於中國,但蘇聯願意援助中國完成統一及取得完全之獨立<ref name="用"/>{{rp|29}}。孫越宣言俄方承認中國對外蒙古[[主權]],承諾不在中國進行共產革命,認為共產主義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ref name="聯俄容共"/>;孫則同意蘇聯在無意進行帝國主義侵略的前提下讓蘇軍繼續留駐外蒙古。

與[[共產國際]]合作後,蘇俄方面給予孫大量[[軍火]]和[[銀錢]]援助,並派出軍事顧問幫助孫中山創立黨軍北伐。孫中山派遣參謀長蔣中正率領代表團訪蘇,考察政治和軍事,又聘用蘇聯代表鮑羅廷為政治顧問,協助改組中國國民黨<ref name="用"/>{{rp|29-30}}。1923年8月16日,孫中山派遣蔣中正訪問蘇聯,向革命成功推翻俄羅斯臨時政府的蘇聯學習建立革命軍隊的經驗,隔年6月創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10月18日,孫以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名義,委任[[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鮑羅廷]]為中國國民黨組織訓練員<ref name="非常言"/>{{rp|160}}。12月29日,孫接受[[列寧]]和[[第三国际|共產國際]]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鮑羅廷到廣州作孫[[顧問]],以[[蘇聯共產黨]]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ref name="聯俄容共"/>。

對於中國共產黨黨員,孫願意容納於中國國民黨內,一來是為了爭取蘇聯援助,二來是為集中力量,壯大國民革命聲勢<ref name="用"/>{{rp|29}}。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孫力排中國國民黨內反共勢力干擾,堅持“[[聯俄容共]]”,并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ref name="聯俄容共"/>。大會主席團由胡漢民、汪精衛、李大釗等5人組成,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大會;大會確立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並決議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但須服膺三民主義及遵守黨綱黨紀;與會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國共產黨黨員<ref name="用"/>{{rp|30}}。同年,蘇聯支持[[外蒙古]]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未從外蒙古撤軍。孫中山認為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毫無衝突,民生主義已包括共產主義在內<ref name="用"/>{{rp|34}}。

=== 掃蕩軍閥 ===
{{main|國民黨北伐}}
1922年底,孫中山策動駐廣西之滇軍、桂軍及駐西江之部分粵軍趕走陳炯明,奪回廣州<ref name="用"/>{{rp|33}}。1923年1月16日,拥护孙中山的[[滇系軍閥|滇軍]][[杨希闵]]部、[[桂系|桂军]][[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合组西路讨贼军击败陳炯明部,陳炯明退守[[东江]]<ref>{{cite web|url=http://sun.yatsen.gov.tw/hero_detail.php?id=60|title=〈人物誌-陳炯明〉|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ref>。2月,孫中山回廣東,再任[[大元帅]],3月正式成立大元帥府<ref name="用"/>{{rp|33}}。3月2日,孫以大元帥名義,特任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朱培德]]為大本營參軍長兼大本營護軍司令<ref name="非常言"/>{{rp|165}}。當時陳炯明佔據東江一帶及潮州、汕頭等地,與孫成相持之局<ref name="用"/>{{rp|33}}。4月20日,孫督師北伐討賊,與參謀長[[蔣介石]]從廣州火車北上<ref name="非常言"/>{{rp|168}}。8月14日,為紀念廣州蒙難一週年,孫與宋慶齡同該艦官兵重登永豐艦<ref name="非常言"/>{{rp|161}}。11月9日,[[鄧澤如]]等人聯名上書孫<ref name="非常言"/>{{rp|170}}。

1924年1月1日,孫與宋慶齡在廣州大元帥府舉行慶祝中華民國成立12週年暨授勳典禮<ref name="非常言"/>{{rp|189}}。1924年6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第一期有學員600多人,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蘇聯派出多名軍官作顧問,並安排中國共產黨黨員入軍校就讀或任教<ref name="用"/>{{rp|34}}。軍校參照蘇聯紅軍制度實行「軍事與政治並重」之方針,學生除學習軍事外,還要學習革命理論,以提高政治覺悟<ref name="用"/>{{rp|31}}。
[[File:Whampoa3.jpg|thumb|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讲,台下身着白色西装的欧洲人为[[苏联]]代表]]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Whampoa-Sun.jpg|thumb|孙中山同[[蔣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File:孫中山與蔣介石.jpeg|thumb|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與蔣中正合影
</gallery>

[[File:Sun Yat-sen 1924 Guangzhou.jpg|thumb|孫中山晚年照(1924年),被引用在新台幣100圓紙鈔上]]

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在广州组建北伐討賊軍,以[[譚延愷]]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軍閥|直系]]”,准备北伐。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下旬直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率軍自長城前線回師[[北京政變|佔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錕]],馮玉祥部和胡景翼、孫岳部組成[[國民軍]]<ref name="用"/>{{rp|43}}。10月10日,广州发生[[陈廉伯|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回师广州击溃商团武装。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变。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分別致電孫,請他北上共商國是<ref name="用"/>{{rp|43}}。11月,孫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等作鬥爭<ref name="辭海"/>{{rp|2936}}。孫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之和平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民治<ref name="用"/>{{rp|43}}。11月17日,孫自北京抵達上海,與宋慶齡在上海寓所接見各界歡迎代表<ref name="非常言"/>{{rp|191}}。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宣稱「外崇國信」,承認一切不平條約繼續有效<ref name="用"/>{{rp|43}}。11月24日,孫與宋慶齡抵達日本[[神戶]]<ref name="非常言"/>{{rp|195}}。針對孫中山主張召開國民會議,段祺瑞宣佈召開善後會議,只限各省首領、各省區長官、有功勳及特殊資望者,不包括人民代表<ref name="用"/>{{rp|43}}。11月25日,孫在神戶與前來拜訪之[[頭山滿]]長談<ref name="非常言"/>{{rp|194}}。11月28日,在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ref name="非常言"/>{{rp|217}}。

12月4日,孫抵天津,受到盛大歡迎,因勞累並受風寒,身體感覺不適<ref name="非常言"/>{{rp|217-218}}。年底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葉劍英、惲代英等也擔任要職<ref name="用"/>{{rp|34}}。12月31日,孫扶病至北京,發表《入京宣言》,及對歡迎民眾之書面談話<ref name="非常言"/>{{rp|218}}。1925年1月,孫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ref name="非常言"/>{{rp|218}}。

== 逝世 ==
1925年1月1日,孫中山抵達[[北京]]後病情發作,入[[北京协和医院|協和醫院]]住院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肝硬化|全肝已堅硬如木]],癌細胞四處蔓延,無法割治;[[張學良]]說孫中山病重時,在天津見過一回,他對[[唐德剛]]說:「他的病,你知道怎麼來的?他就是因為見[[張作霖|我父親]]以後病的,冷的。他本來有病,見我父親的天很冷,大概在屋子裡很熱,感冒了;他病發了。」孫中山對張學良說:「現在國家的責任就在你們這些年輕人身上,而且,尤其是你們東北的年輕人,介乎這日、俄兩大之間,你們很難應付。」<ref>{{cite book|authors=張學良口述、唐德剛著|title=《張學良口述歷史》|location=台北|publisher=遠流出版|date=2009-03-01|edition=初版}}</ref>{{rp|317}}。

1925年2月,[[善後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共兩黨均激烈反對,4月善後會議結束,一無所成<ref name="用"/>{{rp|43}}。2月18日孫中山自協和醫院出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ref name="非常言"/>{{rp|218}}。在內憂外患中,孫扶病入京,苦無成果,終於病情惡化<ref name="用"/>{{rp|35}}。孫改以[[中醫]]治療,先後經由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共同診視。1925年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藥]],改回用西醫治療。此期間[[湯爾和]]與[[汪精衛]]對中西醫治療爆發爭論,湯爾和在《[[晨報]]》上發表〈關於孫中山病狀的疑問〉,對中醫治療加以指責。3月11日,孫中山在[[遺囑]]上簽名,稍休後説幾句話勉勵各同志:「……生死本不足念,但所抱定的主義,還沒有完全實現,總是遺憾。希望你們努力奮鬥,使國民會議早日開成,達成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目的,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ref name="劉"/>{{rp|251}}。孫中山呼吸愈來愈困難,精神疲倦,在重複說著:「和平」、「奮鬥」、「救中國」;醫生因病人説話太多,就請孫入睡<ref name="劉"/>{{rp|251-252}}。3月11日晚上6時半,孫中山手腳變冷,已不能再出聲說話,醫生説:已沒有脈搏,請大家注意逝世時間;第二天上午3時,孫又醒來一次<ref name="劉"/>{{rp|252}}。3月12日9時30分<ref name="非常言"/>{{rp|218}},孫中山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ref name="劉"/>{{rp|252}},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ref name="辭海"/>{{rp|2936}}。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Sun Yat-sen 2.jpg|thumb|孫中山先生遺像
File:Obituary of Sun Yat-sen.jpg|thumb|孙中山逝世发布的讣告
</gallery>

孫中山的確實死因,外界普遍認為是肝癌,近年根據[[协和医院]]存檔的病理檢查報告,認為孫原发[[胆囊癌]],癌細胞转移到[[肝臟]]並救治無效<ref>[http://big5.chinanews.com:89/shipin/2011/06-16/news40012.html 揭秘孫中山最後的日子:死於膽囊癌]</ref>。3月15日大殮,3月19日移靈於[[北京中山公園|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供各界瞻仰致敬<ref name="非常言"/>{{rp|218}}。沿路護送民眾有12萬人,3月20日開弔,民眾前去弔祭更有幾十萬人<ref name="劉" >{{cite book |title=《國父傳》 |author=劉中和編著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益群書店 |year=1984 |isbn=9575520858 |series=中華偉人傳記叢書 }}</ref>{{rp|253}}。4月2日出殯,由中央公園出發到北京西郊三十里之香山碧雲寺,幾十萬民眾把馬路填塞滿滿,直到北京[[西直門]];還有30萬民眾把馬路填塞滿滿,直到北京[[西直門]];還有2萬多人步行直跟到香山[[碧雲寺]]<ref name="劉"/>{{rp|253}}。孫奉厝於北京[[西山 (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ref name="非常言"/>{{rp|218}}。

===遺囑===
{{main|總理遺囑}}
[[File:国父遗嘱.png|thumb|總理遺囑的國事部分]]

1925年3月11日,孫簽字於汪精衛執筆的《[[總理遺囑|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上<ref name="非常言"/>{{rp|218}}。孫在彌留之際,由[[汪精衛]]代筆<ref>[http://book.sina.com.cn/wangjingweiyuchen/excerpt/sz/zt/2008-11-26/1702247809.shtml 執筆人汪精衛為何篡改孫中山先生遺囑?(圖)_讀書頻道_新浪網]</ref>簽署了兩份遺囑。孫弥留之际提到国事的遺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ref name="遺囑">{{cite web|url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0404/12214592.html |title = “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遗嘱全解密 |date = 2005-04-04|accessdate = 2007-10-13|publisher=中华网 |language = zh-cn}}</ref>。

5月16日,中國國民黨一屆三中全會決議接受先生遺囑<ref name="非常言"/>{{rp|218}}。

===輓聯===
孫先生逝世後,多人致贈哀悼孫先生輓聯:[[楊度]]:「英雄作事無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满目,半哭蒼生半哭公」;[[邵力子]]:「舉世崇拜,舉世仇恨,看清崇拜或仇恨是些什麼人,愈見先生偉大;畢生革命,畢生治学,倘把革命與治学分成兩件事,便非吾黨精神」;[[陳炯明]]:「唯英雄能活人殺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私情公義,全憑一寸赤心知」;[[北京大學]]台灣同學會:「三百萬台湾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国未竟事業,舍我辈其誰分擔」;[[熊克武]]:「與民国性命相依,討賊成功身速死;失吾黨創造先覺,枕戈待旦淚頻揮」。

===遺體===
孙中山生前曾说,自己死后,希望能像苏联领袖[[列宁]]那样,保留遗体供民众瞻仰。他病故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政府]]联系,希望帮助为孙中山作遗体防腐处理和定制安葬列宁时使用的那种[[水晶棺]]。但那时苏联人认为,列宁是不可比拟的领袖人物,其他人不可能再享受这种殊荣。因此未能提供防腐技术,但同意提供水晶棺。當時苏联政府赠送的水晶棺,现保存在北京碧云寺的中山纪念堂,供人瞻仰。孙中山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苏联用火车运来的水晶棺到北京后,发现孙中山遗体因初期防腐技术处理不好,遗体皮肤开始变黑,已不能长期保存生前的状态,使用水晶棺已无意义。同时专家认为苏联的水晶棺仅适用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在炎热潮湿的中国南方,遗体最多只能保存20年,所以最终未能使用水晶棺。孙中山的遗体最早安置在北京碧云寺内。四年后,南京的陵墓完工。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遗体从北京迁葬南京中山陵<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2_05/30/14926393_0.shtml?_from_ralated|title=遭李鸿章冷落孙中山失望下发起革命|publisher=多维新闻网|date=2014-06-10}}</ref>。中山陵的墓室室内是一座半球形,中央是直径约4.3米的大理石坑,深1.6米,[[大理石]]圹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坑的正中棺椁上安放着就是孙中山身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卧像与其真人比例大小一样,由[[捷克]]雕塑家高畦雕刻。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Hall of Sun Yat-sen Mausoleum.jpg|thumb|[[南京市]][[紫金山]]的[[中山陵]]
File:Sunzhongshan.jpg|thumb|南京[[中山陵]]國父墓室
</gallery>

== 思想與措施 ==
{{三民主義}}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TianXiaWeiGong.png|thumb|孙中山手迹,“天下為公”是他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
</gallery>

孫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將中國道統和[[西洋]][[歐美]]各家學說綜合整理而來,但是也有少部分見解是其所獨創。

孫文:“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汤 (商)|湯]]、[[周文王|文]]、[[周武王|武]]、[[周公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ref name="藍培綱">{{cite web | language = zh-tw |publisher=大紀元|title=植樹節憶孫中山先生|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8/3/11/n2040478p.htm|author=藍培綱|accessdate = 2010-11-18 }}</ref>

[[民族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ref name="三民主義">{{cite web|language = zh-tw |publisher =維基文庫|title=三民主義|url=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8%89%E6%B0%91%E4%B8%BB%E7%BE%A9|author=孫中山}}</ref>。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的「萬能政府」。

人民之權又稱為政權,有[[選舉]]、[[罢免选举|罷免]]、[[創制]]、[[公民投票|複決]]四種。

政府之能又稱為治權,[[立法部門|立法]]、[[行政部门|行政]]、[[司法部門|司法]]、[[考試院|考試]]、[[監察院|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自治地方|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曾說「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似是受到[[查爾斯·達爾文|達爾文]]進化論與俄國[[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

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罢免选举|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以前,孙之政治主张类似洋务派,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革新。失败后,认识到扶清抗洋行不通。只有改革制度,才能成功救中国,于是走上革命道路。

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畫]]。

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在哲學上,提出「知難行易」說,批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保守思想<ref name="辭海"/>{{rp|2936}}。

[[大同 (思想)|天下為公]]

孫中山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ref>{{cite web|language= zh|publisher=中華人網|title=俠客行-霍元甲|url=http://www.greatchinese.com/famous/xiake/huoyuanjia.htm|accessdate=2010-08-28}}</ref>。

== 宗教信仰 ==
{{main|孫中山與宗教}}
孫中山出生在一個信奉[[中国宗教|中國傳統宗教]]的家庭,主要信仰是[[佛教]]、[[道教]],幼名「帝象」,「帝」字乃親人為其請求「[[北帝]]」(真武玄天上帝)神護佑之意。後來孫中山就讀西方教會學校,14歲時在[[夏威夷]]讀書曾接觸[[基督教]]西方[[傳教士]],逐漸接受基督教,並且因為信仰緣故不惜放棄在檀香山學習。在香港拔萃書室开始信奉基督,並於1884年間(並非如一些史料所說之1883年)與[[陸皓東]]先後在[[美國公理會]]香港綱紀慎會堂[[受洗]]正式成为[[基督徒]]<ref name="hager17" /><ref name="hager18" /><ref name="hager22" /><ref>{{cite web|url=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284516|title=孫中山在香港加入基督教時的受洗名單,孫日新即孫中山、陸中桂即陸皓東}}</ref>。此時極為排斥[[中國民間信仰]]及其[[神祇]]如「[[北帝]]」、「[[關帝|關帝君]]」。但是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孙中山逃亡在[[马来西亚]]时,担任当地的[[洪门]]领袖,及宗庙领导人,曾经几次受到逮捕也是透过[[槟城]][[宝福社]]大伯公庙的密道逃跑。

以下為其早年對宗教之言論:

孫中山曾抨擊西方「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ref>《中國國民黨為九七國恥宣言》,民國13年9月7日。</ref>,有人從其言論中提出孫中山信基督教或不信基督教的各種說法。孫中山晚年指出宗教「[[迷信]]」的弊端,1923年的公開演講中說「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因為「科學的知識,不服從迷信,對於一件事,須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過細去研究,研究屢次不錯,始認定為知識。」<ref>{{cite book|editor=[[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title=《孫中山全集》第8卷|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81-08-01|page=316}}</ref>在政治上,主張[[政教分離]]、[[宗教自由]]。

孫中山論宗教和民族的關係:
{{Quote|「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像[[阿拉伯]]和[[猶太]]兩國,已經亡許久,但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至今還是存在。他們國家雖亡,而民族之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就是因為各有各的宗教。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猶太人]],散在各國的極多,世界上極有名的學問家,像[[馬克斯]]、[[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在像現在英美各國的資本勢力,也是被猶太人操縱。猶太民族的天資是很聰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雖流離遷徙於各國,猶能維持其民族于長久。[[阿拉伯人]]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也是因為他們有[[穆罕默德]]的宗教。其他信仰[[佛教]](誤,事實上是[[印度教]])極深的民族,像[[印度]],國家雖然亡到英國,種族還是永遠不能消滅。」}}

孫中山注意[[信仰]]的力量,以三民主義信仰團結革命同志。他曾說:「宗教之所以能夠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們有一種主義,令人信仰。普通人如果信仰主義,便深入刻骨,便能夠為主義去死。因為這個原因,傳教的人往往為本教奮鬥,犧牲生命亦所不辭。」「我們國民黨要革命的道理,是要改革中國政治,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我們的這種主義,比宗教的主義還要切實。因為宗教的主義,是講將來的事和在世界以外的事;我們的政治主義,是講現在的事和人類有切膚之痛的事。宗教是為將來[[靈魂]]謀幸福的,政治是為眼前肉體謀幸福的。說到將來的靈魂,自然是近於空虛;講到眼前的肉體,自然有憑有據。那麼宗教徒宣傳空虛的道理,尚可收到無量的效果;我們[[政黨]]宣傳有可憑據的道理,還怕不能成功嗎?!」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孫中山曾論及[[民族主義]]思想以及民族和[[信仰]]的關係:「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中國人]]黃色的原因,是由於根源黃色血統而成。祖先是什麼血統,便永遠遺傳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統的力是很大的。」

孫中山論“三民主義信仰”:
{{Quote|「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義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後完全成立。何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呢?因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於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其最后一任妻子[[宋庆龄]]回忆道:「孫中山明確地告訴我,他從來不信甚麽[[上帝]],他也不相信[[傳教士]](他們不是「偽善者」就是「受了誤導」)」<ref>1966年4月13日宋慶齡致[[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愛潑斯坦]]的信。見《宋慶齡書信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52頁</ref>宋庆龄认为,孙中山“从来没有感觉到耶稣教义和他自己的[[三民主义|主义]]之间有任何矛盾。对他来说,[[社会福音运动|社会革命]]就是把基督教义付诸实施。”<ref>《斯诺文集》第一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ref>

然而其元配夫人説:「孫中山過身前一日云:『我本[[基督徒]],與魔鬼奮鬥四十餘年爾等亦要如是奮鬥;更當信[[上帝]]。』」
且孫中山脫險後寫信曰︰
{{Quote|
       「弟被誘擒於­倫敦[[清使館]]十有餘日,

     擬將弟綑綁乘夜下船私運出境,船已賃運

     ,惟候機宜,初六七日內,­無人知覺,弟

     身在牢中,自為必死,無再生之望,窮則

     呼天,痛癢則呼父母,人之情也,弟­此時

     惟有痛心懺悔,懇切祈禱而已,一連六七

     日,日夜不絕祈禱,愈祈愈切,至第七日

     ,心­中忽然安慰,全無憂色,不期然而然

     ,自云此祈禱有應,蒙神施恩矣!」}}
* [[宮崎滔天|宫崎滔天]]所著《孙逸仙传》记载了孙中山自己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的回顾:“余于[[耶穌|耶稣]]教之信心,随研究[[科學|科学]]而薄弱。余在香港医学校时,颇感耶稣教之不合伦理,固不安于心,遂至翻阅[[哲學|哲学]]书籍。当时余之所信,大倾于[[進化論|进化论]]。”

* 孙中山认为科学优于迷信的宗教:“就人类的来源讲,基督教说世界人类是[[上帝]]六日造成的。近来科学中的进化论家说,人类是由极单简的动物,慢慢变成复杂的动物,以至于[[猩猩]],更进而成人”。“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人于神圣。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還有人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ref>[http://www.sunyat-sen.org:1980/b5/192.168.0.100/sundb/sundbzz/show.php?page=2&id=177 黃昌穀記: 《孫大元帥對全國青年聯合會演說詞》] 演說中只引述進化論說法,仍以神性為目的。</ref>

== 家庭 ==
*妻:
**第一任妻子:[[盧慕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1885年結婚,1915年離婚。育有一子二女。離婚後到澳門蟄居,1952年9月7日在澳門逝世,享年86歲<ref name="下"/>{{rp|206}}。
***長子:[[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長孫:[[孫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曾孫:[[孫國雄]](孫治平與[[謝秀琳]]之子)
******玄孫:孫偉仁
****次孫:[[孫治強]](1915年1月27日-2001年7月4日)
*****曾孫:[[孫國元]](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國升]](孫治強與林倫可之子)
*****曾孫:[[孫嘉琳]](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曾孫:[[孫國瑜]](孫治強與劉肇雲之女)
****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1月16日生)
****次孫女:[[孫穗華]](1925年3月18日生)
****三孫女:[[孫穗芳]](1935年3月19日生)
****四孫女:[[孫穗芬]](1938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
***長女:[[孫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3月25日)<ref name="autogenerated1">{{cite web|language = zh-hans | publisher = 中山網 | title = '''孫中山'''兩女名考 |url = http://www.zsnews.cn/Column/2006/03/22/551192.shtml | author = 中山政協| accessdate = 2009年7月}}</ref>
***次女:[[孫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ref name="autogenerated1"/>
****外孫:[[王弘之]](孫婉與[[王伯秋]]之子)
****外孫:[[戴永豐]](孫婉與[[戴恩賽]]之子)
****外孫女:[[王纕蕙]](孫婉與王伯秋之女)
****外孫女:[[戴成功]](孫婉與戴恩賽之女)
**[[側室]]:[[陳粹芬]](1873年-1960年),原籍福建同安,出生於香港[[屯門區]],原名香菱,又名瑞芬,貧,父母早亡,1891年認識孫中山<ref name="下"/>{{rp|207}}。為孫中山革命時的伴侶。二人在屯門[[青山紅樓]]租屋同居,曾與盧慕貞和孫科同在廣州一地<ref name="下"/>{{rp|208}}。孫與陳未有過正式婚禮。1895年和孫乘「廣島號」東渡日本橫濱同居,1907年「鎮南關之役」隨軍到前線作戰<ref name="下"/>{{rp|208}}。孫之兄長孫眉和孫之原配盧氏皆視陳為孫之妾。1911年離開孫,回到香港,與盧慕貞以姊妹相稱,孫家將陳以妾之身份收入族譜;1915年到南洋隱居馬來半島,領養一女嬰孫容,後改為蘇仲英(後為孫中山侄孫[[孫治乾]]夫人),後回香港居住,1960年10月21日逝世<ref name="下"/>{{rp|209-210}}。陳身故後亦下葬於孫家之家族墓園之內。
**第二任妻子:[[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1915年結婚,無子女。
**[[日本]][[籍貫|籍]]妻子:[[大月薰]](1887年9月16日-1970年),1902年同居,1904年7月在橫濱淺間神社結婚<ref name="下"/>{{rp|213-214}}。日本[[共同社]]報道,孫中山和此少女生了一個女兒,名叫宮川富美子<ref name=wmcc />;女兒出生後,孫中山離開日本,就再沒有相見,據說仍有書信往來<ref>《明報》副刊「問到底」,李察〈孫中山的三大興趣是什麼?〉,1996-06-24</ref>。先後嫁給靜岡銀行總裁弟弟三輪秀司及[[栃木縣]][[足利市]]東光寺住持實方元心,1929年誕下兒子實方元信<ref name="下"/>{{rp|214-215}}。
***女:[[宮川富美子]](1906年5月12日-1990年5月6日)<ref>[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w&Path=3105002231/09aw2.cfm 獨家專訪:孫中山外孫宮川東一追溯孫中山的日本婚戀與血脈 .毛峰]</ref>,1911年往橫濱宮川梅吉家當養女,1956年大月薰對女兒說:「富美的讀音就是漢字的文([[日語]]「富美」發音與「文」字[[訓讀]]相同),取名富美子,就是表明你是孫文的女兒。」<ref name="下"/>{{rp|214-215}}
****外孫:[[宮川東一]](1928年4月7日-)<ref>[http://wz.people.com.cn/BIG5/184394/11278317.html 宮川東一:孫中山82歲日本外孫]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32457/http://wz.people.com.cn/BIG5/184394/11278317.html |date=2016-03-04 }}</ref><ref name=wmcc />
****外孫:[[宮川弘]](1934年5月28日-)<ref name=wmcc>[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zhangshicolumn/20811-20160805.html?limitstart=0 我們促成孫中山孫女與日本外孫相認]</ref>
**妾:[[淺田春]](1882年-1902年),孫中山日本妾侍<ref name="下"/>{{rp|210-211}}。

== 紀念 ==
{{Main|孫中山紀念}}

=== 中华民国與臺灣===
==== 孫中山三次來臺灣 ====
孫中山當初便因[[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而加深其推翻[[清廷]]的革命決心。孫中山一生訪台四次(備註:孫中山1924年最後一次登台,只隨船泊港於[[基隆]],並未上岸),尋求[[日本]][[臺灣總督府]]幫助其所需的人力與金錢、[[軍火]],也曾被[[軟禁]]於梅屋敷<ref>梅屋敷旅社位於[[台北車站]]附近。</ref>,今日成為[[逸仙公園|國父史蹟紀念館]],連附近的道路一併改稱「中山北路」。

中華民國[[台北市]]的[[國立國父紀念館]],採用孫中山三次來臺灣的說法:

第一次到臺灣:1900年孫中山計劃在[[惠州起義]],本來想從香港內渡但不成功,於是折回日本,轉渡臺灣,擬由臺灣設法潛渡內地,當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十分贊同中國的革命,再加上義和團事變導致八國聯軍,中國北方已經陷於無政府的狀態。於是兒玉總督命令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與孫中山接洽,允諾起事之後,可以相助。孫中山於是一面擴充原有計畫,就地加聘軍官,一面令鄭士良即日發動,並更改原定計畫,不直逼省城,而先占領沿海一帶,多集黨眾,等待孫中山的到來,等到有武器的支援後,然後再行攻取省城。不料惠州起義後不久,日本內閣改組,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的對華政策,與前任[[山縣有朋]]內閣大為不同,禁止臺灣總督與中國革命黨接洽,又禁止武器出口及日本軍官投入革命軍,於是孫中山的計畫乃遭到失敗。孫中山在1900年9月25日,化名吳仲,從日本神戶搭3,450噸的客輪臺南丸來臺。同行的有清藤幸七郎、[[宮崎寅藏]]、[[內田良平]]、平岡浩太郎、[[平山周]]、尾崎行昌等人。9月28日抵[[基隆]]進駐臺北,與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會晤。10月8日在臺北新起町設立革命總司令部指揮所,在此策劃惠州起義。新起町在割歸日本以前稱新起街,是艋舺後起的主要街道,現為長沙街。惠州之役失敗,孫中山聞訊,於11月10日仍舊化名「吳仲」,乘橫濱丸自基隆啟航返回日本,後藤新平同行。孫中山在臺前後停留44天,也獲得[[菲律賓]]製[[中古]]武器一批,曾與[[楊心如]]、[[吳文秀]]等會面。該次會面,也為兒玉總督於同年出兵佔領[[廈門]]的遠因之一。

[[File:Yixian Park entry 20130709.jpg|thumb|台北逸仙公園 (國父史蹟紀念館)]]
第二次到臺灣:民國2年(1913年)討袁失敗後,8月5日孫中山化名汪國權,與胡漢民等隨員二人,搭信濃丸秘密來臺,由臺灣總督派員接待,住進御成町梅屋敷。梅屋敷是臺灣歷史悠久旅社,建於1896年,1900年由新竹州山中移來古梅木200株栽作梅林,先為一小屋,後增建「吾妻別館」兼作料理業。孫中山身著黑色洋服,由日人護衛村田省藏隨行,進入梅屋敷,由主人大和宗吉、藤井悟一郎及佣人村上百惠接待孫先生用餐。餐後孫先生,揮毫「同仁」、「博愛」橫幅相贈,署名「孫文」。民國35年(1946年)10月10日,因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李翼中之請,保留梅屋敷成立「國父史蹟紀念館」。民國43年(1954年)11月於紀念館中設立紀念亭,蔣中正親題碑文「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以為中國國民黨建黨六十年紀念。紀念館現由臺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管理。孫中山在臺期間,曾與翁俊明晤商但無活動。8月中旬孫中山仍搭信濃丸到神戶。2005年,台灣統派知名學者[[李敖]]曾以孫中山下榻梅屋敷的史實,質疑孫逸仙1913年的台灣之旅,有所謂嫖妓行為。該考證曾引起部分台灣[[榮民]]的嚴重抗議。一般學者則認為,該史實所稱的高砂族藝妓,應只是單純歌唱舞蹈表演的[[台灣原住民]]。

第三次到臺灣:民國7年(1918年)6月,孫中山辭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後,由廣州搭船,經過汕頭,然後搭乘天草丸由臺灣轉赴日本。7日下午4時抵基隆,胡漢民、戴季陶隨行,目的是想和臺灣同胞見面發表意見,宣傳主義,以喚起民族意識,但遭臺灣總督府阻擾,臺灣官憲只派員到船中招待,下午5時即改乘信濃丸前往神戶。

==== 臺灣紀念孫中山 ====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過世。消息傳來,台灣一些知識分子立即著手籌備孫中山的哀悼會,並且創作訃文、輓歌與弔文,準備在會上宣讀,不料台灣總督府得知以後,約談一些籌備會的成員,要求他們不要在會上發表演說、宣讀訃文與弔文、唱歌……極盡刁難之能事,所幸經過有志之士的周旋與妥協,哀悼會還是照常舉行。當時,一位重要的新文學作家[[張我軍]]使用中國[[白話文]]寫了一首〈孫中山先生弔詞〉<ref>這篇弔詞後來收錄在1965年3月1日《[[傳記文學]]》第6卷第3期,以及張我軍的相關著作。</ref>,原本打算在會上宣讀,卻因當局禁止而作罷。

1940年(民國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文「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或「中國國父」。

[[臺灣戰後時期|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臺灣各地也常見為了紀念孫中山“[[中山路]]”、“[[中山公園]]”、“[[中山堂]]”等名稱的街道或紀念建築,[[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為紀念孫文百年冥誕命而名為“[[中山博物院]]”。

至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依然尊孫中山為國父,並於主要[[公家]]機關及各級學校懸掛其遺像,臺灣民主化後,已無硬性規定,但不少的地方及公園仍有其銅像。

中華民國現今通行的新臺幣,拾圓、伍拾圓硬幣及壹佰圓紙鈔鑄印有孫中山肖像,[[中央銀行 (台灣)|中央銀行]]亦會發行孫文紀念幣。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Sun Yat Sen Memorial Hall in Taipei.jpg|thumb|台北[[國父紀念館]]
File: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5383832572).jpg|thumb|[[國立國父紀念館]]之孫文銅像
File:Dr. Sun Yat-sen and the COA of the ROC.JPG|thumb|[[中華民國總統府]]內大廳的孫文半身像
File: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amk.jpg|thumb|[[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牌樓上刻有「天下為公」
</gallery>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Guangzhou South Campus, Sun Yat-sen University.jpg|thumb|位于[[广州市]]的[[中山大学]]
File:The sculpture of Sun Yat-sen.JPG|thumb|[[深圳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石雕像。
</gallery>

[[File:孙中山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的合照.jpg|thumb|孙中山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的合照]]

孙中山于1912年卸任[[臨时大总统]]后,曾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合照。照片中,孙坐在前排正中,而参加此次会面的上沙孙族就有30多人。此照片至今仍保存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氏宗祠,可供游客观览。此外,还有两副昔日香山赠送上沙的对联(实物已不存)。

由於孫中山晚年對中国共产党採取聯合政策,以及在他過世之後、其遺孀宋慶齡更是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对共產黨支持,故孙中山亦為自1949年之後、在中國主流舆论中仍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國國民黨革命人士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先常見街道名稱“[[中正路]]”大多被改,而“[[中山路]]”和“[[中山公園]]”等常見名稱卻多保留至今。現今中國共產黨官方對孫中山評價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1989年1月26日,中国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立[[中国南极中山站]],该站是中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站中设有“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File:孙中山与人民英雄纪念碑.jpg|thumb|天安門廣場中特殊節日放置的巨幅孫文畫像]]
2005年起北京[[天安門廣場]]逢重大節日——[[勞動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被树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前方。

中國共產黨稱孫中山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ref>{{cite web|editor=余英杰|url=http://www.gov.cn/ldhd/2006-11/12/content_440200.htm|title=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publisher=新华社|location=北京|date=2006-11-12}}</ref>。

在孫中山140周年誕辰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指出,在孫中山組織領導和革命精神感召下,於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在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孫中山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建立歷史性功勞,復興中華民族,並盛讚他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ref>{{cite news|editor=余英杰|ur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12/content_5320326.htm|title=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在京舉行 胡錦濤講話|publisher=新華網|date=2006-11-12}}</ref>。

2015年11月8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通过《关于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的决定》,决定于2016年11月12日举行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活动<ref>{{cite news|title=全国政协:举办活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url=http://news.hexun.com/2015-11-08/180423718.html |publisher=新华网|date=2015-11-08|accessdate=2015-11-08}}</ref><ref>{{cite news|title=关于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的决定 |url=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8/content_2962509.htm |publisher=新华社|date=2015-11-08|accessdate=2015-11-08}}</ref>。

2016年6月9日,[[孫中山基金會]]、中華詩詞學會、與中山市公共外交協會等機構在廣東中山聯合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優秀中華詩詞徵集活動」。該次活動旨在緬懷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學習、繼承與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與進取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振興中華格律詩詞。因此,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誕辰150週年紀念日」<ref>紐西蘭,《鄉音》/第883期,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ref>。

====香港====
2009年11月,孫穗芳在[[香港科技大學]]演講時表示,計畫耗資700萬元,於三年內鑄造九尊孫中山銅像,豎立於香港的教育機構,寓意長長久久,並作為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ref>[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edu/0612go02.html 孫穗芳:斥七百萬鑄九銅像],[[星島日報]]</ref>。

2010年6月12日,香港媒體披露,[[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將銅像放置於儲物室近半年,引起孫穗芳不滿,斥責[[香港中文大學]]做法不尊重孫中山先生<ref>[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612/00176_018.html 孫穗芳:中大不尊重孫中山],[[東方日報]]</ref>。

2010年11月10日,幾經波折之後,孫中山先生銅像終於豎立於[[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逸仙樓前<ref>[http://www.cuhk.edu.hk/cpr/pressrelease/101110c.htm 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孫中山先生銅像揭幕典禮]</ref>。

=== 其他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ao Dai three saints signing an accord.jpg|thumb|越南[[高台教]][[西宁圣殿]]中的“[[三圣]]”画像,从左至右分别为'''孙逸仙'''、[[雨果]]、[[阮秉谦]]
</gallery>

孫中山與[[維克多·雨果]]、[[阮秉謙]]三人,被越南[[新兴宗教]][[高台教]]尊为“三圣”<ref>{{cite web |url = http://www.religioustolerance.org/caodaism.htm |title = Caodaism: A Vietnamese-centred religion |accessdate=8 May 2009}}</ref>。

== 評價 ==
{{main|對孫中山的評價}}{{detail|陶成章|黃遠生|湯化龍|宋教仁|程璧光}}
孫早年創立三民主義,為革命運動制定綱領。<ref name="五年級">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教師手冊)》,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1993年</ref>{{rp|39}}晚年復吸納新思想,賦予三民主義以新解釋,推動[[國民革命]]發展。<ref name="五年級"/>{{rp|39}}策劃反清起義,策動反袁、護法,致力打倒[[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獨立、自由和統一而奮鬥。<ref name="五年級"/>{{rp|39}}各界對他評價不一,特别是对于近代中国暴力推翻政权不断,独裁专制越发恶劣的趋势,部分学者以孙中山为始作俑者,转向 “告别革命”的历史新观。旅美政論家陳破空于2011年發表的文論反思了孫中山的一生,得出總結:“一个革命的促进者,蜕化为革命的绊脚石;一個共和的鼓吹者,異化為共和的攔路虎。这就是孙中山的道路。”

== 著作 ==
书籍:《[[三民主義]]》(1924年十六講版)、《革命方略》、《[[五權憲法]]》、《中國革命史》(1923年)、《中國存亡問題》(1917年)、《[[建國大綱]]》、《[[建國方略]]》、《[[民權初步]]》(1917年)、《[[孫文學說]]》(1919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一)、《[[實業計畫]]》(1920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ref name="非常言"/>{{rp|140}}

論文:〈中國法制改革〉(1897年)<ref>[http://www.sunyat-sen.org:1980/b5/125.92.250.161/sundb/sundbzz/show.php?id=27 中國法制改革(英譯中)]</ref>、〈中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義〉(1912年)、〈三民主義〉(1919年文言論文版)、〈八年十月十日〉、〈中國問題真解決〉、〈支那保全割和論〉、〈中國第二步〉、〈農功〉、〈我的回憶〉、〈自傳〉、〈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中國之現狀與未來〉、〈駁保皇報〉、〈民報發刊詞〉、〈論據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平時開口便錯〉、〈對外宣言搞〉、〈錢幣革命〉、〈平白的話〉、〈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內政方針〉、〈發揚民治說帖〉(1923年)。

其他:《[[倫敦蒙難記]]》(1912年2月)、《[[紅十字會|赤十字會]]急救第一法》(譯著)

最早出版的孫中山集錄有[[胡漢民]]所編的《總理全集》<ref>可參考[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284375 《總理全集》--中山檔案信息網]</ref>、[[黃季陸]]所編的《總理全集》、1958年國防研究院編的《國父全書》、與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50年編的《總理全集》12冊(後正名「國父全集」並由[[于右任]]題字),後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將孫中山著作、宣言、演說、電文……等加以整理並由蔣中正題「國父全集」四字,最早於1965年國父百年誕辰出版《國父全集》三冊,後於1973年再次以前一版為基礎補充近二分之一出版《國父全集》6冊,1985年出版《國父全集》補遺,1988年由[[秦孝儀]]為首組織「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將[[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現存資料、[[中國大陸]]的《孫中山全集》與公私立機關經考證為孫中山思想的資料,以1973年出版《國父全集》和1985年出版《國父全集》補遺為基礎全數整理編列為《國父全集》十二冊,並於1989年11月24日由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ref>可參考[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284378 《國父全集》--中山檔案信息網]</ref>

在[[中國大陸]]則有[[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孫文研究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合編,由中華書局於1981年到1986年分別發行的《孫中山全集》,全十一冊<ref>可參考[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284377 《孫中山全集》--中山檔案信息網]</ref>。而從2009年開始,由[[中國大陸]]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尚明軒]]主編,並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在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以16卷本的新編撰《孫中山全集》問世。<ref>[http://www.sszx.org.cn/xwbdView.aspx?id=3784 《孙中山全集》16卷本问世]</ref>

== 相關影視作品 ==
=== 電影 ===
*{{TW}}:《[[辛亥雙十]]》1981
*{{TW}}:《[[國父傳]]》([[林伟生]])
*{{CHNML}}:《[[黄埔军校|黃埔軍校]]》
*{{CHNML}}:《秋瑾》(石维坚)
*{{CHNML}}:《[[孙中山 (1986年电影)|孙中山]]》1986(刘文治)
*{{CHNML}}:《[[非常大总统 (电影)|非常大總統]]》([[孙道临]])
*{{CHNML}}:《[[夜明]]》2007([[赵文瑄]])
*{{CHNML}}:《[[辛亥革命 (電影)|辛亥革命]]》2011(赵文瑄)
*{{CHNML}}:《[[第一大總統]]》{{notetag|原名《国父孙中山》,2011年9月4日改为现名}}2011([[邱心志]])
*{{HK}}:《[[宋家皇朝]]》(赵文瑄)
*{{HK}}:《[[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张铁林]])
*{{HK}}:《[[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改編自漫畫[[鐵拳無敵孫中山]] {{notetag|此為以孫中山在推動二次革命期間為背景的虛構劇本電影,另有同名[[漫畫]],但此漫畫是以[[惡搞文化|惡搞]]為基礎的虛構劇情}}
*{{HK}}:《[[十月圍城]]》([[张涵予]])

=== 電視劇 ===
*{{TW}}:《[[台灣廖添丁]]》([[艾偉]])
*{{CHNML}}:《[[走向共和]]》([[马少骅]])
*{{CHNML}}:《[[辛亥革命 (電視劇)|辛亥革命]]》(马少骅)
*{{CHNML}}:《[[孫中山 (電視劇)|孫中山]]》(赵文瑄)
*{{HK}}:《[[清宮殘夢]]》(孫必勝:孫文長兄[[孫眉]]曾孫)

===紀錄片===
*{{CHNML}}:《[[孫中山 (紀錄片)|孫中山]]》
*{{TW}}:《[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HNeGR9IjQ 永不放棄-孫中山北上與逝世]》,臺北:國史館

=== 歌劇 ===
*{{HK}}:《[[中山逸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歌劇院]]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委約製作的原創大型三幕歌劇,由黃若作曲、莊梅岩編劇、陳薪伊導演,於2011年9月30日至10月3日期間於北京作世界首演,中樂團版本則於同年10月13日至10月16日於香港作首演。<ref>[http://www.operahongkong.org/SYS/Dr%20Sun%20Yat-sen%20Press%20Release%20CH%20August%205%202011%20 (HK).pdf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歌劇院委約創作《中山逸仙》],香港歌劇院新聞稿,2011-08-05</ref>

== 軼聞 ==
[[File:Photograph of Dr. Sun Yat Sen, "HB Sun Yat Sen, 40, XPl Korea 3-28-10, File no. 140-C." - NARA - 296447.tif|right|thumb|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的孫中山檔案照]]
[[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孫文喜歡下[[象棋]],但棋藝不精:“中山畢生不嗜[[菸]][[酒]],讀書之餘,間與人下象棋,然習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於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於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1905年)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香菱|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見仁見智的題材,用現代的用語來對歷史作成合理的發想,例如進行政治上的調查或訪談並無可厚非,所謂『入桃花叢,不一定要採桃花』,和民間幫派人士例如洪門的接觸也是。-->

1892年7月,孫中山畢業於[[香港]][[香港西醫書院|西醫書院]],並且在學成績滿分,第一名畢業,由教務長康德黎博士頒發畢業證書。當時有十三位學生入學,但到畢業時僅有兩位學生成績合格能夠畢業,孫氏及江英華。香港西醫書院在當時尚是草創,仍未能獲得香港當局的承認,無法取得香港的行醫執照{{notetag|見香港1892年教育年報(電子版載於http://sunzi1.lib.hku.hk/hkgro/view/s1893/1383.pdf),第13頁,20條,譯文大意:經過五年訓練,西醫學院的首兩名學生於1892年7月畢業。雖然他們的資格仍未為政府承認,但一班獨立的考官認可他們可以在藥物、外科及接生方面執業。}}。香港西醫書院成立初期,畢業生只能以華人醫生資格在港行醫(當時法例無規管華人醫生);並無法例上醫生資格。在當時的遠東地區仍屬比較有開拓性的醫學院,孫文畢業時,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有意將其延攬到其欲創辦的北洋西醫書院。<ref name="吳相湘"/>

許多反清革命家都持外國護照,尤其是有了倫敦遇難的經驗,孫中山在1904年3月14日(倡導革命時期)以出生在夏威夷為理由申請美國公民,但在1904年4月7日從夏威夷前往舊金山時,遭到美國移民局官員懷疑并扣留,孫中山聘請律師{{notetag|亦有說法是得到舊金山[[洪門]]致公堂保釋並代聘律師。}},找了親友作證並打贏官司<ref name="吳相湘"/>,保留美國國籍。美國此時正實施排華法案。中國人除政府官員,少部份留學生外,一律禁止入境。孫中山是以宣誓方式取得[[夏威夷]]出生紙後,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ref>{{cite news|url=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11/06/06/76.html|publisher=《光华时报》|date=2011-06-06|title=美在台协会首次出示文件证明 孙中山是美国人}}</ref>,申請得到美國護照入境,以免被遣送回大清帝国,並讓孫中山之後可到美國東岸尋求各国人民支持革命。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離家私奔,在東京由日本律師和田瑞作證,同孫中山結婚。宋慶齡之父[[宋嘉澍]]聞之大怒,不能諒解,宋嘉澍夫婦追到日本,據日本人士回憶:宋嘉澍在大門口叫喊:「我要見搶走我女兒的總理!」孫中山出來後,宋突然往地上一跪,磕了幾個頭說:「我不懂事的女兒就拜託你了,請千萬多關照!」之後轉頭就走。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與一些革命同志逃亡日本。當時有對前途失信心的人,想拿孫中山的八字去給命相師算一算,看將來是否有革命成功之日;換句話說,如果孫中山八字不好,那麼革命便不會成功,他們可能就準備要各奔前程,另謀出路了。但當他們去詢問時,孫中山罵他們不該這麼迷信,並且說:「若我八字不好,難道我們就不革命了嗎?」接著,他告訴那些意志不堅的人說,他的「八字」是「打倒軍閥,繼續革命」。

1923年2月20日,香港大學學生會請58歲的孫回[[香港大學]]做報告,在[[陳友仁]]陪同下乘汽車抵達母校發表演講<ref>[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7/8/5/10137851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378515 辛亥革命百年慶典 香港應積極參與],中國評論新聞網</ref>。有問到孫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由市政之研究進而為政治之研究。研究結果,知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蓋中國官員以貪贓納賄為常事,而潔己奉公為變例也。……於是覺悟鄉村政治乃中國政治中之最清潔者,愈高則愈齷齪。……中國對於世界他處之良好事物皆可模倣,而最要之先著,厥為改變政府。現社會中最有力之物,即為一組織良好之政府。……我既自稱革命家,社會上疑議紛起,多所誤會,其實一中國式之革命家究不過抱溫和主義,其所主張者非極端主義,乃爭一良好穩健之政府。……學友諸君乎!諸君與-{余}-同受教育於此英國屬地,並在同一之學校,吾人必須以英國為模範,以英國式之良政治傳播於中國全國。」<ref>{{cite web|author=孫中山|title=我之革命思想發源地為香港——在香港大學的演說|date=1923-02-20|url=https://bbs.powerappl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52866}}</ref>

據[[李敖]]引述[[陳鵬仁]]譯著《宮崎滔天論孫中山與黃興》一書記載,第29任[[日本首相]][[犬養毅]]有一次問孫中山:一生最喜歡什麼,孫毫不猶疑說:「Revolution」(革命),再問:那麼第二呢?孫笑而不答,一再追問,孫答說:「Woman」(女人),犬養毅於是拍着手說,很好,並問:再其次呢?孫答:「Book」(書)。

== 注釋 ==
{{NoteFoot}}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Reflist|2}}

=== 來源 ===
{{refbegin}}
*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2年,ISBN 978-957-612-075-6. {{zh-tw}}
*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勉爲其難的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80120-097-6. {{zh-cn}}
*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4年10月27日世紀版D4版. {{zh-cn}}
* 陳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報]]》,台北:中央日報社,2001-08-18. {{zh-tw}}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ISBN 978-957-32-3515-6. {{zh-tw}}
* [[陳破空]]:《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香港:[[開放雜志]],2011年,〈[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490#.WgkO2mhSzIU 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
*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日本《[[產經新聞]]》連載,中央日報社 譯.
*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與日本》.
* [[黃姓#黃姓名人|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 黃宇和:《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 黃宇和:《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三民主義思想探源》,台北:[[聯經出版]],2007年.
* 張緒心、Leonard H.D. Gordon 著,[[卜大中]] 譯:《孫中山未完成的革命》,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 沙培德:〈[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503.pdf 民權思想與先鋒主義:民國時期孫中山的政治主張]〉.
* C. Martin Wilbur([[韋慕庭]])著,楊慎之 等 譯:《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
* 韋慕庭:〈[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938.pdf 孫中山的蘇聯顧問,1920-1925]〉.
*李錫錕:〈[http://www.rchss.sinica.edu.tw/files/archive/147_d0775b8c.pdf 孫中山的權能區分理論與中國政治文化的連接關係]〉。
* 李金強:《[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LOlVGIZ2_sC&printsec=frontcover&dq=%E4%B8%AD%E5%B1%B1%E5%85%88%E7%94%9F%E8%88%87%E6%B8%AF%E6%BE%B3&hl=zh-TW&sa=X&ved=0ahUKEwjU3OCKj_3MAhWCkpQKHXGsDnIQ6AEIGzAA#v=onepage&q=%E4%B8%AD%E5%B1%B1%E5%85%88%E7%94%9F%E8%88%87%E6%B8%AF%E6%BE%B3&f=false 中山先生與港澳]》.
*村田雄二郎:〈[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403959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
*周一良:〈[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097827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日本]〉。
* 陳三井:〈[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246958 孫中山與近代法國]〉.
* 陳三井:《[http://taiwanebook.ncl.edu.tw/en/book/NCL-003108326/reader 中山先生與美國]》.
*陈三井:〈[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5568146 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
*田岛信雄:〈[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0537279 孙中山与德国——兼论“中德苏联盟”的构想]〉。
{{refend}}

== 外部連結 ==

{{Commons+cat|Sun Yat-sen}}
* [http://www.yatsen.gov.tw/ 国立国父紀念館 (台湾)]
* [http://www.sunyat-sen.org/ 孫中山故居記念館 (廣東省)]
* [http://sun.yatsen.gov.tw/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 [http://sunology.culture.tw/ 中山學術資料庫:國父全集12冊與國父年譜--國立國父紀念館提供]
* [http://szs.chinaspirit.net.cn/ 孫中山纪念馆]
* [http://www.sonbun.or.jp/japanese/index.htm 孫文記念館 (日本)]
* [http://www.56.com/u11/v_NDczNDk4MDg.html 孙中山原声录音]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0185610/http://www.iolani.org/wn_aboutiolani_100305_cc.htm 夏威夷Iolani School的校友網頁]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fsyA0xX1Ow 辛亥革命在香港]
* [http://sun.yatsen.gov.tw/learn/yatsen_taiwan/index.htm 孫中山先生與台灣]
* [http://www.greatroc.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47&fromuid=15 中山思想集錄]
* [http://www.dranthonylau.com/queen%E2%80%99s-college-145-cover/ 皇仁書院一百四十五週年孫中山先生紀念封]
* [http://sun1911.com/ 孫文學校]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31716/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35-36/page003_SunAndXinHai.html 封從德:孫文與辛亥革命]

== 參見 ==
{{Portal box|中華民國|政治|历史|人物}}
* [[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國民黨 (1912–1913)|國民黨]]、[[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
*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總理遺囑]]
* [[中華民國金幣券]]
* [[十次革命起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国民革命]]
* [[联俄容共]]、[[党治]]、[[训政]]、[[个人崇拜]]
* [[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歌]]、[[中山装]]
* [[孫中山紀念]]:[[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史蹟徑]]
* [[對孫中山的評價]]
* [[2014年台南市孙中山铜像破坏事件]]

{{-}}
{{start box}}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国家元首]]'''
|-
{{s-off|{{ROC-1912}}'''[[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國家元首]]'''}}
{{s-before|[[鄂軍都督府|鄂軍都督]][[黎元洪]]}}
{{s-title|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元首}}
{{s-after|[[袁世凱]]|rows=2}}
{{s-new|reason=[[中華民國|民國]]建立}}
{{s-title|[[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br /><small>第一任<br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small>}}

{{s-off|{{ROC-1912}}\{{ROC}}'''南方割据政权元首'''}}
{{s-new|reason=[[護法運動|第一次護法運動]]開始}}
{{s-title|[[護法軍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br /><small>(首次)<br />1917年9月10日-1919年5月21日</small>}}
{{s-after|[[岑春煊]]|(主席總裁)}}
|-
{{s-new|reason=[[護法運動|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br />自立中华民国非常時期政府}}
{{s-title|[[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中華民國非常(時期)大總統]]<br /><small>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small>}}
{{s-none|陳炯明叛變<br />政权中斷}}
|-
{{s-none|陳炯明被逐出廣州<br />重建政权}}
{{s-title|[[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br /><small>(三次)<br />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small>}}
{{s-after|[[胡漢民]]|(代理)}}
|-
{{s-ppo}}
|-
{{s-before|[[楊衢雲]]}}
{{s-title|[[興中會]][[中國國民黨領袖|會長]]<small><br />第二任<br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small>}}
{{s-none|興中會、華興會及光復會<br />合併為中國同盟會}}
|-
{{s-none|中國同盟會成立}}
{{s-title|[[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領袖|總理]]<br /><small>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small>}}
{{s-none|中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br />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br />和共和實進會等<br />合併為國民黨}}
|-
{{s-none|國民黨成立}}
{{s-title|[[國民黨 (1912–1913)|國民黨]][[中國國民黨領袖|理事長]]<br /><small>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small>}}
{{s-none|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
|-
{{s-none|中華革命黨成立}}
{{s-title|[[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領袖|總理]]<br /><small>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small>}}
{{s-none|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s-none|中國國民黨成立}}
{{s-title|[[中國國民黨領袖|中國國民黨總理]]<br /><small>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br />黨章永久總理<br />1919年10月10日-</small>}}
{{s-after|[[張靜江|張人傑]]|(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end box}}

{{孙中山}}
{{中國國民黨領袖}}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宋嘉澍家族}}
{{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Authority control
|NCL_URL = 009862821
|HKCAN_URL1 = 孫逸仙 |HKCAN_URL2 = 1866-1925 |HKCAN = 43295
|CALIS_URL = 2eed5526355f511287820d826c6b9037
|NLC_URL = 000155666
}}

{{DEFAULTSORT:Sun孫}}
[[Category:孫中山| ]]
[[Category:中華民國大總統]]
[[Category:中華民國政治理論家]]
[[Category: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中國國民黨主席]]
[[Category:中華民國國家象徵|父]]
[[Category:中華民國新教徒]]
[[Category:中国革命家]]
[[Category:辛亥革命人物]]
[[Category:二次革命人物]]
[[Category:广州政治人物]]
[[Category:澳門中外交流史]]
[[Category:廣東裔美國人]]
[[Category:拔萃男書院校友]]
[[Category:香港大學校友]]
[[Category:在日本的中國人]]
[[Category:罹患肝癌逝世者]]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亞洲硬幣上的人物]]
[[Category:高台教圣人]]
[[Category:归化美国公民的中国人]]
[[Category:香山县人 (中山)]]
[[Category:孙姓|Z中]]
[[Category:醫生出身的政治人物|S]]
[[Category:葬于南京]]
8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