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提摩太

增加 3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李提摩太'''<ref>[https://baike.so.com/doc/6105226-6318338.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字菩岳,[[英国]]传教士。毕业院校,哈佛福韦斯特学院.属于大英浸信会。1869年11月17日他离开英国,在1870年12月抵达上海,随后去山东烟台、青州等地传教,并同时学习佛教、儒家和伊斯兰教著作。1886年,李提摩太来到北京,发表了《七国新学备要》,介绍西方各国的教育情况,并建议清朝政府每年拿出100万两白银作为教育改革的经费。在戊戌变法运动中,他与 [[ 梁启超 ]] 、康有为建立了较好的个人关系。李提摩太以西方文化吸引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他和许多政府官员,如 [[ 李鸿章 ]] [[ 张之洞 ]] 都有较深的交往,因而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很大影响。
== 主要成就 ==
[[File:Liti1.jpg6.jpg|缩略图|左|[http://p3.pstatp.com/large/3b0a0000030359247395 原圖鏈結][https://www.toutiao.com/i6467498258984862221/ 来自今日头条 图片]]]
== 人物生平 ==
英国国教浸礼会传教士、共济会员、马耳他骑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生于英国南威尔斯,出身铁匠家庭。先后就学于斯旺西师范学校和哈佛福韦斯特学院。曾当过矿区小学教员。20岁时进入神学专科学习,加入 [[ 共济会 ]] 。23岁加入伦敦浸礼会后,自愿到中国传教。
1869年11月17日李提摩太离开英国,1870年12月抵达上海,随后在山东烟台、青州作为教士传教,并同时学习中文、[[佛教]]、[[儒家]]和伊斯兰教的异教著作。李提摩太的活动富有成效,先后在山东济南、青州、潍坊等地陆续建立了浸信会和共济会在山东教区的公开与秘密活动中心。(现在青州市建有纪念李提摩太之教堂,该教堂为当地最大基督浸信会派教堂。)
1886年,李提摩太来到北京,主要进行演讲和著述。其后在上海出版了《[[七国新学备要]]》,介绍西方英法等各国的教育情况,他在书中建议清朝政府每年应当拿出100万两白银作为教育改革的经费。
1886年11月,李提摩太移居北京,受 [[ 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委托,担任曽家私人教师,为曾氏子侄教授英文。
1890年,李提摩太应李鸿章之约,去天津任英文的《中国时报》的中文版主笔,该报经常发表呼吁和引导清朝改革的社论。
李提摩太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这些著作对当时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影响很大,在相当程度上引导了19世纪末的改革思潮。他的主要译著有:《在华四十五年》(回忆录)、《七国新学备要》、《天下五大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史揽要]]》、《新政策》等20多种。其中《泰西新史揽要》为英国马恳西所著,由李提摩太和蔡尔康(1851~1921)合译,1895年出版。内容是介绍19世纪欧美各国政治变法的历史,出版后风行一时,印行3万部。此书通过翁同龢推荐给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手边榻前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李提摩太的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他接受"利玛窦规矩",以中国士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布新教。重点是吸引中国知识分子和上层官员等社会精英。他和许多政府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都有较深的私人交往,张之洞曾拨款一千两资助广学会。李提摩太所结交的各界有影响的社会人物,包括如:李鸿章、张之洞、 [[ 曾国荃 ]] [[ 左宗棠 ]] 、[[康有为]]、 [[ 孙中山 ]] 等,都曾经与他关系密切。
在戊戌变法发生前夜,李提摩太在北京结识梁启超、 [[ 康有为 ]] ,并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李提摩太曾聘用梁启超担任他的私人中文秘书,并对其积极施加思想影响,甚至耳提面命,由梁启超撰写了大量影响很大的时论文章。梁氏《饮冰室文集》中许多热情宣传泰西政治经济制度的文章,实际都是受到李提摩太影响的。
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李提摩太积极活动于满清上层人士之间,多次建议将中国置于英国"保护"之下,聘请外国人参加政府。李提摩太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为英国政府收集和掌握动态,协调社会关系。李提摩太对19世纪末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及社会变动有很大的影响力。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