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皮锡瑞

增加 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皮锡瑞 ''' 生于 [[ 道光 ]] 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850年12月17日)。12岁补县学生员。 [[ 光绪 ]] 九年(1883年)举人。以后多次参加会试皆落第,绝意科举,潜心讲学著述。因景仰 [[ 西汉 ]] 《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称为“师伏先生”。十七年任湖南桂阳州龙潭书院讲席。两年后任江西南昌经训书院讲席。 [[ 左宗棠 ]] 平定新疆后,皮锡瑞认为新疆是俄国垂涎之地,主张屯田,巩固边防。九年, [[ 日本 ]] 占领琉球、 [[ 法国 ]] 占据安南东京(今越南河内)后不久,他代好友云贵总督署任职的 [[ 王怀钦 ]] 作疏,请求政府收复琉球,援救安南,积极抵御外国侵略者。中日 [[ 甲午战争 ]] 后,他对签订《 [[ 马关条约 ]] 》极为愤慨。又先后读到 [[ 康有为 ]] 《新学伪经考》和 [[ 郑观应 ]] 《盛世危言》等著作,受到影响,开始倾向变法。认为当务之急“宜先靖内乱,严惩贿赂,刻绳赃吏,责帅以法,实事求是。且必先改宋明陋习。不必皆从西俗”。在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给 [[ 黄鹿泉 ]] 信中,极言变法不可缓,指出“中国局势如同病入膏肓,欲学医以治之,亦恐缓不济急,况尚有沮之者!”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 维新运动 ]] 兴起以后,皮锡瑞从江西回湘探亲,应 [[ 熊希龄 ]] 等人邀请,留湘赞助新政。次年春,在南学会主讲学术,指出“中国微弱,四夷交侵,时事岌岌可危”,政府当局应“深知变通以开民智,求人才为急务”,众人讲求“有体有用之学”,匡济时艰。他共讲演12次,自称“其大旨在发明圣教之大,开通汉宋门户之见;次则变法开智,破除守旧拘挛之习”。因其所讲,能贯穿汉宋,融合中西,沟通时事,深受听众欢迎。其讲义及问答,都刊登在《湘报》上。其子嘉祐又作《醒世歌》,有云“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居中央谁四旁”?南学会一些讲演,受到顽固派的诋毁攻击,王先谦、叶德辉等在《湘绅公呈》中尤指名说:“虽以谨厚如皮锡瑞亦被煽惑,形之论说,重遭诟病”。而皮锡瑞却态度自若说:“明知而不避者,以时急如救焚拯溺,即焦毛、濡手足,所不辞也。”曾往复辩论,驳斥叶德辉等所谓“附异端”、“悖正学”之说。四月,仍回南昌经训书院,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南学会停讲,他写信给陈宝箴和熊希龄等说:“宜以坚忍镇定待之”。五月,江西高安邹殿书创办经济学堂,设立励志学会。他应邀去讲学,又为江西顽固派所嫉。 '''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 (1898年9月21日), [[ 戊戌政变 ]] 发生,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江西顽固派御史 [[ 徐道焜 ]] 等劾奏皮锡瑞“离经畔道,于康有为之说心悦诚服”。翌年正月,清廷着江西巡抚将皮锡瑞驱逐回籍。又敕湖南巡抚将其革除科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此后皮锡瑞长期从事教学,历任湖南高等师范馆、中路师范、长沙府中学堂讲席,学务公所图书课长及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等职。 
皮锡瑞博贯群经,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尤深。所著《五经通论》,胪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尤为经学入门之作。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异,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又工诗和骈文。所著《师伏堂集》,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多收青年时代作品,计有骈文4卷、诗6卷、咏史1卷、词1卷。又著有《尚书大传疏证》6卷及辑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四月''' 
(1908年3月6日),皮锡瑞去世,终年59岁。葬长沙南郊冯家冲。
19,44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