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增加 49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為何被質疑(獨)得大奬?真相又是如何?'''==
當獲得拉斯克獎時,在中國國內引發的第一個疑問:「為什麼青蒿素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ref name="Tu-04"></ref><ref name="Tu-71">[http://news.ifeng.com/a/20151006/44786830_0.shtml 青蒿素制成后,屠呦呦被质疑不够淡薄名利]</ref>
對於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更有一些質疑她獲得此殊榮的疑問也都出來了<ref name="Tu-05"></ref>。
==='''是集體的貢獻,非一人的功勞?'''===
在過去很多年裡,許多報導都認為青蒿素的發現的發現是集體的貢獻,而非屠呦呦一人的功勞。例如:<br>
1)2011年《京華時報》的一篇文章敘述: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有30年,早期甚至「狀告」至國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其認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ref name="Tu-06">[https://kknews.cc/zh-tw/news/p58gm2j.html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為什麼不是院士?]</ref><ref name="Tu-71"></ref>
2)2011年,[[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寫到:「由於 “523” 項目是一項龐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全國各地不同單位的數以百計的人員參與其中,因而青蒿素的發現在過去很多年裏都被強調是集體成果。」<ref name="Tu-05"></ref>
4)2009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吳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顧文章中表示:「雖然30年后的今天,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從他們的字裏行間看不到 “523” 項目參加人員的協作奮鬥,但是這改變不了青蒿素是團隊協作成果的事實...」<ref name="Tu-05"></ref>
'''真相是:'''國際上有許多獎項是頒給第一個發現者或者是某個實驗的領導者,被世界公認國際最具權威性的諾貝爾奬即是一例,此奬雖然被批評為何得主限制在三人以下<ref name="Nobel_1">[https://kknews.cc/zh-tw/news/grap3pl.html 諾貝爾獎的規則該改一改了]</ref>,其評審委員或許體悟到一些事實:「若沒有第一個發現者,後面追趕上來的人就沒法源可依循;一個實驗團體若沒有領導者,在關鍵時刻就難以決定方向。」 另外,陪同屠呦呦領取拉斯克奖項的蘇新專博士也認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 “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ref name="Tu-71"></ref> 丁肇中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即是很好的例子,他所領導的實驗團隊發現"J"粒子,而他即是此實驗團隊的領導者<ref name="Tim-1"></ref>。而上面也提到了青蒿素的發現要歸功於屠呦呦<ref name="Tu-05"></ref>,她是她那個小組的組長,而她的小組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具有抗瘧性效果的團隊<ref name="Tu-05"></ref>。
==='''有人批判,有人讚賞'''===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