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房宫

增加 12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阿房宫与 [[ 万里长城 ]] [[ 秦始皇陵 ]] [[ 秦直道 ]] 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前后役用人数达70万左右 。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长安区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车张村、后围寨一带,总面积15平方千米。
1956年,阿房宫被陕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阿房宫中心线一直向南,正对着秦岭北麓有名的峪口“沣峪口”。南至沣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宫所在地正是这条轴线上的最高处,与文献的记载意义相合。由此推断,阿房宫选址具有强烈的轴线意识,这条轴线有可能是秦始皇给统一后的秦帝国都城咸阳所定的轴线。
===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 。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
阿城因地近长安就往往成为屯兵的地方。“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冲据阿城。初,民谣曰:‘凤凰、凤凰,上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梧桐数千株于阿城,以待凤凰之至”( 《十六国春秋》)。
隋末, [[ 唐太宗 ]][[ 李世民 ]] 入关,自泾阳趋司竹,也曾经屯兵阿城 。颜师古说:“以其墙壁崇厚,故俗为阿城”。大约到了宋代,阿城被夷毁。宋敏求在《长安志》一书中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
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宋敏求根据实际踏查,最早揭示出阿城“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已得到了今日考古的验证。
===宫殿群===
 
[[File:Timg啊1.jpg|缩略图|居中|2800px|阿房宫]]
阿房宫前殿遗址东500米处,有一座高大的土台,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当地人称其为“始皇上天台”,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之一 。2006年12月18日,经过对阿房宫前殿遗址东侧30多平方千米近一年的考古调查、勘探与部分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传说的秦始皇上天台遗址实际上是战国秦时期营建的上林苑中的一处宫殿建筑群。
考古人员对高台建筑南面坡进行了解剖式发掘,以其为核心,东面、西面、北面均发现附属建筑,地下则发现了多处由陶水管道铺就的排水设施。高台建筑的南面没有建筑遗迹,但考古工作者在地下约1米处发现有沙层分布,据此推断:该处应是古代河道或湖泊,很可能是古人登高临水的园林景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认为,上天台遗址的核心是一座高台宫殿建筑,下为夯土台基,上为宫殿建筑,应是一座可分为底、中、顶三部的高台宫殿建筑。这与秦都咸阳宫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形制基本相同,是较典型的战国高台宫殿建筑。从考古学角度看,这处遗址是秦国在上林苑建造的一处以高台建筑为核心的宫殿群。
==文物保护==
2015年03月30日,陕西省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召开,会议研究旅游业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决定按程序颁布实施。
== 历史价值 编辑==秦阿房宫不仅是秦代建筑中最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更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记忆 。1992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同时,某种意义上说,劳民伤财的阿房宫也是秦灭亡的一个象征物。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前陕西省博物馆馆长周天游认为,阿房宫是秦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儒家的内敛不同,秦的价值观是外扩的,什么都追求极致,宫室要大,都城要大,疆域要大,而且要调动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秦帝国确实在短时间内奠定了很多历代延续的制度,但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承受能力。
[[ 杜牧 ]] 影响深远的《阿房宫赋》在最后指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的这篇文章,其实是对当朝的一种影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阿房宫的象征意义由此定型。
==争议==
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择名命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这样,人们就它称为阿房宫了。这座宫殿为何名叫“阿房”,历代记载分歧,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 秦王嬴政 ]] [[ 邯郸 ]] 城生活爱上一个邯郸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女。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
第二种观点: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主流观点认为应读ē páng gōng
[[ 《咬文嚼字》 ]] 主编 [[ 郝铭鉴 ]] 认为该读“ē páng gōng”。“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地方,“阿”读ē无异议。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长、训诂学教授宋子然认为:“阿房宫这三个字中的‘房’是个通假字,是旁边的‘旁’,应该读‘páng’。”
2010年11月,北大中文论坛发表的著名学者宋传伟的《“阿房宫”的“房”字正音考》 ,从多个角度支持读 páng的观点,国家语委委员、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音研究会主任 [[ 沈炯 ]] 也支持了 [[ 宋传伟 ]] 先生的论述。
认为应读ē fáng gōng
辽宁大学教授张杰,语文出版社副编审杜永道认为应该读作“ē fáng gōng”。 [[ 李行健 ]] 主编的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观点。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房"字只有fáng一种读音,第十版的新华字典中也相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采用此读音;而古代汉语词典中虽有páng的读音,但却只有房皇一词中读作páng。虽未见有哪部词典明确指出其读音,但fáng这个读音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认为应读ā fáng gō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刘庆柱 ]] 教授认为,在陕西话发音中“阿”(ā)字释义为“那个”,“房”(fáng)为陕西的一个地名,据《史记》记载,当年阿房宫开始修建时并没有起名字,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用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所以其发音应该为ā fáng gōng。
2015年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 [[ 乔攀 ]] 根据 [[ 《康熙字典》 ]][[ 《中华字海》 ]][[ 《辞海》 ]] 等字典及其他资料,从不同角度搜集论证,阿房宫的普通话准确读音为ō báng gōng,阿,乌何切,u huo 切。
===项羽焚毁===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