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5,16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本草纲目-虎 物种学史 ==
'''「释名」'''乌 (音徒 虎是由古时期食肉类进化而来 《左传》作于菟 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 《汉书》作乌KT )、大虫(《肘 贯穿各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 》)、[[李耳]] 一支是古猫类 时珍曰∶ 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 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灭绝 象其声也 古猫类得以幸存 [[魏子才]]云∶ 文从 从几 象其蹲踞之形 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 从人者非也。扬雄 《方言》云∶陈魏宋楚之间 后来 或谓之李父 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 江淮南楚之间 其后二者均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 谓之李耳 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 或谓之KT 关东西或谓之伯都。珍按∶李耳当作狸儿。盖方音转狸为李 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21世纪 儿为耳也。 南人 即此意也。郭璞谓 食物,值耳则止,故呼李耳,触其讳;应邵谓南郡李翁化 耳 皆穿凿不经 就是豹族成员 言也 《尔雅》云∶虎,浅毛曰 猫(音栈),白虎 音育),似虎而五指曰
'''「集解」'''颂曰∶虎,《本经》不载所出 因此 今多山林处皆有之。 时珍曰∶按《格物论》云∶ 要弄清楚 的起源 山兽之君也。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锯牙钩爪, 就必 健而尖,舌大如掌(生倒刺),项短鼻 。夜视 依靠颅骨化石 一目放光,一目看物。声吼如雷,风从 而 生,百兽震恐。《易 不再交,孕七月而生 物,随月旬上下而啮 首尾 是牙齿化石 其搏物 邱占祥(1998年)认为 三跃不 在中国已经发现的化石 则舍之。人死于虎 则为伥鬼,导 时代最早的 而行。 化石可能是古中华 食狗则醉 (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 狗乃虎之酒也。闻羊角烟则走 这个种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学家Zdansky所建 恶其臭也。虎害人 标本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 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 而 、鼠能制之 化石是当时在中国政府任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Anderson于1920年在河南渑池兰沟第三十八地点发现的 智 无大小也 这个地点的确切地质年代尚不清楚 狮、驳、酋耳、黄腰、渠搜能食虎,势无强弱也。《抱朴子》云∶虎五百岁则变 白。又海中有虎鲨能变虎,古有
'''「附录」'''酋耳 《瑞 但是据有关专家推断,其时代至少在距现代200万年以上,这是因为,第一,含化石的岩性是红土,据Zdansky记述,和中国华北各地典型的含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红土很接近,而不像时代比较晚的第四纪的比较松散的黄色或绿色的砂岩或黄土,这表明它的时代可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第二,在同一地点还发现过中华长鼻三趾马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发现于中国距今大约300万年至200万年的地层中,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残存至距今100万年左右。关于这个种是否 图》云∶酋耳似 该归入 绝大 科学界还有 食生物 同的看法。1967年德国科学家Hemmer著文详细讨论了这个种的性质。在很仔细地讨论了每一块骨头的形态特征并作了详细的测量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 它的绝大部分特征都和 郭璞云∶即驺虞也。白 更为接近,只是个体比 黑纹 尾长 而稍大 豹,因此应为虎的一个亚种(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
'''驳''' '''「附录」'''白。《说 苑》云∶师旷言鹊食 , 食骏 ,骏 '''黄腰''' '''「附录」'''又孙 云∶ (音斛),似豹而小,腰以上黄,以下黑,形类犬,食 ''' [[File:剑齿 骨''' '''「修治」'''颂曰∶虎骨用头及胫骨,色黄者佳。凡虎身数物,俱用雄虎者胜。药箭射 .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imgs1.com/sdr/400__/t01349df129ad9cd4bb.jpg 杀者,不可入药,其毒浸溃骨血间,能伤人也。 原圖鏈結][ ]]] 时珍曰∶凡用 真正的 之诸骨,并捶碎去髓,涂酥或酒或醋,各随方法,炭火炙黄入药 的材料首次出现于陕西蓝田公王岭 。  '''「气味」'''辛,微热,无毒。 之才曰∶平。  '''「主治」'''除邪恶气,杀鬼疰毒,止惊悸,治恶疮鼠 。头骨尤良(《别录》)。治筋骨毒 风挛急,屈伸不 化石发现 ,走注疼痛,治尸疰腹痛,伤寒温气,温疟,杀犬咬毒(甄权)。杂朱画 符,疗邪。头骨作枕,辟恶梦魇。置户上,辟鬼(陶弘景)。煮汁浴之,去骨节风毒肿。和 醋浸膝,止脚痛肿,胫骨尤良。初生小儿煎汤浴之,辟恶气, (孟诜)。追风定痛健骨,止久痢脱肛,兽骨鲠咽(时珍)。  '''「发明」'''颂曰∶李绛《兵部手集》有虎骨酒,治臂胫痛。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脚 虎胫骨酒方。 宗 曰∶风从虎者,风,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焉得不从?故虎啸而风生,自然 之道也。所以治风病挛急,屈伸不得,走疰,骨节风毒,癫疾惊痫诸病,皆此义也。 汪机曰∶虎之强悍,皆赖于胫,虽死而胫犹 立不仆,故治脚胫无力用之。 时珍曰∶虎骨通可用。凡辟邪疰,治惊痫温疟,疮疽头风,当用头骨;治手足诸风,当 用胫骨;腰 也。虎啸风 骨为胜。  '''「附方」'''旧十 ,新七。 健忘惊悸∶预知散∶用虎骨(酥炙)、白龙骨、远志肉等分为末。生姜汤服,日三服。 久则令人聪慧。(《永类钤方》) 臂胫疼痛∶虎骨酒治之,不计深浅皆效。用虎胫骨二大两(捣碎炙黄),羚羊角(屑) 一大两,新芍药二大两(切)。三物以无灰酒浸之,养至七日,秋冬倍之。每日空腹饮 段上颌和 杯。 若要速服,即以银器物盛,于火炉中暖养三二日,即可服也。(《兵部手集》) 腰脚 随,挛急冷痛∶取虎胫骨五、六寸,刮去肉膜,涂酥炙黄捣细, 盛酒一斗浸之,糠火微温。七日后,任情饮之,当微利便效也。又方∶虎腰脊骨一具,前两 脚全骨一具,并于石上以斧捶碎,安铁床上,文炭火炙,待脂出则投无灰浓酒中密封,春夏 七日,秋冬三七日。任性日饮三度。患十年以上者,不过三剂;七年以 完整的 者,一剂必瘥 (崔 元亮《海上方》) 白虎风痛走注, 膝热肿∶用虎胫骨(涂酥炙黄)、黑附子(炮裂去皮) 每服二钱,酒下,日再服。(《 件标本已 验后方》) 历节痛风∶ 胫骨(酒炙)三两 很难区别了 没药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日三服。(《圣 济总录》) 历节走痛∶百节皆痛不可忍。用 在大小上比 头骨 稍微大 具,涂酥炙黄捶碎,绢袋盛,置二斗清酒中, 浸五宿 随性饮之,妙。(《圣惠方》) 筋骨急痛∶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肚服半升。覆卧,少 公王岭地点的地质年代开始 汗出 效。切忌热食,损齿。小 儿齿生未足,不 与食 休息痢疾经时不愈∶取大虫骨炙黄焦,捣末。饮服方寸匕,日三,取 痔漏脱肛∶虎胫骨两节,以蜜二两炙赤,捣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凌晨温酒下二十丸 能只比周口店稍稍早一点 取效。(《胜金》) 肛门凸出∶虎骨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外台》) 兽骨鲠咽∶虎骨 中更新世初期 水服方寸匕。(《外台》) 狂犬咬伤∶虎骨刮末,水服方寸匕,并敷之。(《短剧方》) 汤火伤灼∶虎骨炙焦研敷,神效。(龚氏《易简方》) 月蚀疳疮∶虎头骨二两捣碎,猪脂一斤,熬膏涂之。(《集验方》) 小儿白秃∶虎骨末,油调涂之。(《普济》) 足疮嵌甲∶以橘皮汤浸洗,轻剪去甲。以虎骨末敷之,痛 距今大约60万年 (《便民图纂》) 胫烂疮∶以齑汁洗拭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刮虎骨末敷之。(《便民图纂》) 威骨 藏器曰∶虎有威骨如乙字 随着古地磁地层学的发展 长一寸 人们逐渐认识到 公王岭含化石层位落 胁两旁,破肉取 古地磁年表中松山反向期内的贾拉米洛正向事件 。尾端亦有 不及胁骨 其地质年代大约应该是距今110万年左右 令人有威 因此 带之临官佳。无官则为人所憎。  '''肉''' '''「气味」'''酸,平,无毒。宗 曰∶微咸。 弘景曰∶俗方言∶热食虎肉,坏人齿。 诜曰∶正月勿食虎,伤神。 时珍曰∶虎肉作土气,味不甚佳。盐食稍  '''「主治」'''恶心欲呕 以说 益气力,止 至少距今100 唾(《别录》)。食之治疟,辟三十六种精魅。入山, 万年前 见畏之(孟诜)。 '''「附方」'''新一。 脾胃虚弱∶恶心不欲饮食。虎肉半斤切,以葱、椒、酱调,炙熟,空心冷食。(《寿亲 养老》方)  '''膏''' '''「主治」'''狗啮疮(《别录》)。纳下部,治五痔下血(孟诜)。服之,治反胃。煎消,涂小 儿头疮白秃(时珍)。  '''「附方」'''新一。 一切反胃∶虎脂半斤切,清油一斤,瓦瓶浸一月,密封勿令泄气。每以油一两,入无灰 酒一盏,温服,以瘥为度。油尽再添。(《寿域神方》)  '''血''' '''「主治」'''壮神强志(时珍曰∶猎 就和人类的祖先——蓝田 李次口云∶热刺虎之心血饮之,能壮神志。又《抱朴 子》云∶三月三日,杀取虎血、生驼血、白虎头皮、紫绶、履组 麻子,即取此实种之。 辄一异,凡七种之 取其实合用,可 '''肚''' '''「主治」'''反胃吐食。取生者勿洗存滓秽, 到中更 瓦固 存性,入平胃散末一两和匀。每白汤 服三钱,神效( 珍。出《保寿堂方》)。  '''肾''' '''「主治」'''瘰 (时珍曰∶《千金》治瘰 雌黄芍药丸中用之。 肾悬于腹,象口隐于颐)。 '''胆''' '''「主治」'''小儿惊痫(藏器)。小儿疳痢,神惊不安 也就是从距今60万年左右开始 研水服之(孟诜)。  '''睛''' '''「修治」'''颂曰∶ 的化石较 须自获者乃真。 曰∶凡使虎睛,须问猎人,有雌有雄,有老有嫩,有杀得者。惟 至少在 毒自死者勿用之, 能伤人。虎睛, 国的东半部普遍可 生羊血浸一宿漉出,微火焙干,捣粉用 发现 时珍曰∶《千金》治狂邪 发现化石最多的 有虎睛汤、虎睛丸,并用酒浸炙干用。  '''「主治」'''癫疾(《别录》)。疟病,小儿热疾惊悸(孟诜)。惊啼,客忤,疳气,镇心安神 (《日 》)。明目去翳(时珍)。  '''「附方」'''旧二,新二。 虎睛丸∶ (去心)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为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温酒服二十丸。 小儿惊痫掣 ∶用虎睛细研,水调灌之,良。(《经验后方》) 小儿夜啼∶用大虫眼睛一只,为散。以竹沥调少许与吃。(姚和众方) 邪疟时作∶生虎睛一枚,腊月猪血少许,朱砂、阿魏各一分,为末。端午日取粽尖七枚 和,丸黍米大。每绵包一丸,塞耳中,男左女右 '''虎魄''' '''「附方」'''光即堕入地,得之如白石者 也。 宗 曰∶陈氏所谓乙骨及目光堕 在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产 之说,终不免于诬也。 时珍曰∶乙骨之说不为怪。目光之说,亦犹人缢死 ;而在华南 魄入于地,随即掘之,状如麸炭之 义。按∶《茅亭 此 虎之精魄沦入 '''「主治」'''惊邪,辟恶镇心(藏器)。 '''鼻''' '''「主治」'''癫疾,小儿惊痫(《别录》)。悬户上,令 云∶虎鼻悬门 在四川万县盐井沟裂隙堆积 一年,取烧作屑,与妇饮,便生贵子。勿令人及妇知,知则不验。又云∶悬 于门上,宜官,子孙带印绶。此与古者胎教欲见虎豹,皆取其勇壮之义同也。 '''牙''' '''「主治」'''丈夫阴疮及疽 (孙思邈)。杀劳虫,治 犬伤 在盐井沟 狂。刮末,酒服方寸匕(时 珍)。 系小儿臂,辟恶魅(《别录》。 时珍曰∶《外台》辟恶魅,用 现的 爪、蟹爪、赤朱、雄黄为末 化石 松脂和丸。每正旦焚之)。  '''「附方」'''新一。 白虎风痛∶大虎牙一副(四 据统计至少有46个 ),赤足蜈蚣十条(酒浸三日,晒干),天麻二两,乳香、 没药各一两,麝香半两,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下,一日三服。(《圣 爪 颂曰∶爪并指、骨、毛俱可用,以雄虎为胜。  '''皮''' '''「主治」'''疟疾(藏器)。辟邪魅(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应劭《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 恶病,烧皮饮之,或系衣服,亦甚验也。《起居杂记》云∶虎豹皮上睡,令人神惊。其毛入 疮,有大毒。  '''须''' '''「主治」'''齿痛(弘景。《酉阳杂俎》云∶许隐齿痛,仙人郑思远拔虎须令插之,痛即愈)。  '''屎''' '''「主治」'''恶疮(《别录》)。鬼气(藏器)。疗瘭疽痔漏。烧研酒服,治兽骨鲠(时珍)。  '''「附方」'''旧一。 屎白者,以马尿和之,晒干烧灰粉之。(《千金》) 屎中骨 '''「主治」'''为屑,治火疮(《别录》)。破伤风(时珍)。
'''「附 关于虎的历史起源,比较公认的观点是: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东亚(即现今华南虎的分布区),然后沿着两个主要 」''' 向扩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统进入亚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一部分最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向亚洲其它地域扩散和辐射适应的过程中,虎演化为9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由此可见,虎曾经广泛分布在西起土耳其,东至中国和俄罗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辽阔土地上。至20世纪中叶,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经灭绝。中国曾经分布有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南亚虎)、里海虎( 疆虎)(已灭绝)等5个亚种。由于生活地区的不同,以及个体大小、体毛的长短厚薄、毛色的深浅浓淡、条纹的多寡疏密、尾巴的粗细等形态上的 些差异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65/6725o6FwlyWIGeKwfMzOcG7LjZHKkFd2GeQ4darAwDqWjq-tL5R3U5qt1iVgMqsDkjCoVMJUPxkbCTBrcsZjuMBkQn4HT5jigo_YFsUoM6997aOIxh0 兽中之王—虎 ],北京科普之窗网[引用日期2014-10-09]</ref>
现代虎的祖先是一种叫做“中国古猫”的小型食肉类,大约是在距今300万年的更新世以后在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的出现时间较为接近,而且可能曾与人类的祖先——蓝田人一起生活过。由于气候的变迁促进了动物群的演变、分化和迁移,虎便从发源地向亚洲西部、南部等各地逐渐扩散,向西发展的一支经蒙古、新疆和中亚直抵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但没能过阿拉伯沙漠进入非洲,也没能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欧洲;向南发展的一支又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进入朝鲜半岛,受阻于朝鲜海峡,未能踏上日本列岛;另一个分支通过华北、华中和华南,进入中南半岛。到这里后,又分成两股,一股向西通过缅甸、孟加拉国,直抵印度半岛南端,另一股继续向南,沿马来西亚半岛南下,渡过狭长的马六甲海峡,登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岛屿。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65/6725o6FwlyWIGeKwfMzOcG7LjZHKkFd2GeQ4darAwDqWjq-tL5R3U5qt1iVgMqsDkjCoVMJUPxkbCTBrcsZjuMBkQn4HT5jigo_YFsUoM6997aOIxh0 兽中之王—虎 ],北京科普之窗网[引用日期2014-10-09]</ref>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目 || 食肉目 || ------||------
|}
== 物种学史 ==
剑齿虎
剑齿虎 [3]
虎是由古时期食肉类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贯穿各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灭绝,古猫类得以幸存。其中,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其后二者均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21世纪,现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员之一。
 
因此,要弄清楚虎的起源,就必须依靠颅骨化石,尤其是牙齿化石。邱占祥(1998年)认为,在中国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时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华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个种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学家Zdansky所建,标本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化石是当时在中国政府任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Anderson于1920年在河南渑池兰沟第三十八地点发现的,这个地点的确切地质年代尚不清楚。
 
但是据有关专家推断,其时代至少在距现代200万年以上,这是因为,第一,含化石的岩性是红土,据Zdansky记述,和中国华北各地典型的含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红土很接近,而不像时代比较晚的第四纪的比较松散的黄色或绿色的砂岩或黄土,这表明它的时代可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第二,在同一地点还发现过中华长鼻三趾马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发现于中国距今大约300万年至200万年的地层中,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残存至距今100万年左右。关于这个种是否应该归入虎,科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1967年德国科学家Hemmer著文详细讨论了这个种的性质。在很仔细地讨论了每一块骨头的形态特征并作了详细的测量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它的绝大部分特征都和虎更为接近,只是个体比虎小,而稍大于豹,因此应为虎的一个亚种(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
 
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现于陕西蓝田公王岭。化石发现得不多,只有一段上颌和一件不完整的下颌。这两件标本已经和虎很难区别了,在大小上比虎稍微大一点。公王岭地点的地质年代开始时认为可能只比周口店稍稍早一点,为中更新世初期,亦即距今大约60万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古地磁地层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公王岭含化石层位落在古地磁年表中松山反向期内的贾拉米洛正向事件之下,其地质年代大约应该是距今110万年左右。因此,可以说,至少距今100多万年前虎就和人类的祖先——蓝田人在一起生活。到中更新世时,也就是从距今60万年左右开始,虎的化石较多,至少在中国的东半部普遍可以发现。发现化石最多的,在华北是在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产地;而在华南则是在四川万县盐井沟裂隙堆积中,在盐井沟发现的虎化石,据统计至少有46个个体。
 
关于虎的历史起源,比较公认的观点是: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东亚(即现今华南虎的分布区),然后沿着两个主要方向扩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统进入亚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一部分最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向亚洲其它地域扩散和辐射适应的过程中,虎演化为9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由此可见,虎曾经广泛分布在西起土耳其,东至中国和俄罗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辽阔土地上。至20世纪中叶,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经灭绝。中国曾经分布有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南亚虎)、里海虎(新疆虎)(已灭绝)等5个亚种。由于生活地区的不同,以及个体大小、体毛的长短厚薄、毛色的深浅浓淡、条纹的多寡疏密、尾巴的粗细等形态上的一些差异。 [5]
 
现代虎的祖先是一种叫做“中国古猫”的小型食肉类,大约是在距今300万年的更新世以后在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的出现时间较为接近,而且可能曾与人类的祖先——蓝田人一起生活过。由于气候的变迁促进了动物群的演变、分化和迁移,虎便从发源地向亚洲西部、南部等各地逐渐扩散,向西发展的一支经蒙古、新疆和中亚直抵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但没能过阿拉伯沙漠进入非洲,也没能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欧洲;向南发展的一支又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进入朝鲜半岛,受阻于朝鲜海峡,未能踏上日本列岛;另一个分支通过华北、华中和华南,进入中南半岛。到这里后,又分成两股,一股向西通过缅甸、孟加拉国,直抵印度半岛南端,另一股继续向南,沿马来西亚半岛南下,渡过狭长的马六甲海峡,登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岛屿。 [5]
== 形态特征 ==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 相关虎的文化 ==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虎符'''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
虎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传达军事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65/ea26moSBBbiyxkxq6ijRLA_39IcA3H0igYD6_pSMj2YonQRN_yvhKD_6P2sN6ucwIH1Ofs5FmR2CmPQLtHQpDTkwHIr3VpeRhxQrfP5ivUJxZ3Svek_fRBrYhb-OK0u9 古代兵符——战国虎符],中国网[引用日期2014-10-11]</ref>
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
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民俗'''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 是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的避寅习俗。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称。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民将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风病时,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
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丰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同约会。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20]
虎撑在古时候,一些中国医生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传说药王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传说'''
 
老虎学艺在中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
 
'''图腾'''
 
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举足轻重崇拜,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中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中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森林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姓氏'''
 
《百家姓》中并无虎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也仅五例。在拥有约1300万人口的广州,姓虎者也少之又少。
虎氏名人:《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扮演“二嫂”而闻名全国的广州演员虎艳芬。
虎姓根据其来源不同读音也不尽相同,作为汉姓应该是读Hǔ,Māo音主要是少数民族中虎姓的读音。其来历如下:
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据古史传说,伯虎,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实际上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遂以虎为姓,称为虎氏,成为21世纪虎姓家族的重要来源。此来历读Hǔ。
2.出自回族中有虎姓: 据《回回姓氏考》载,虎(Māo音猫)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Māo)音。”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3.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部的克木人,以崇拜的图腾为姓氏,这种姓氏有的用动物作姓氏如虎氏、野猫氏、松鼠氏、水獭氏、白头翁氏、孔雀氏等6种;有的用植物作姓氏,有树蕨氏和细白花氏两种。每种姓氏都有它的来历和传说,如姓虎的人传说他们的祖先被虎所害,后人一方面畏惧老虎,一方面又崇拜老虎,因此,把老虎作为这个氏族的标志。克木人的传递方式也较奇特。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子随父姓,女随母姓。
4.虎姓在现代较为鲜见,云南省昭通地区的虎姓则是取祖上“虎威将军”封号的“虎”字为姓。生活在甘肃环县虎洞乡的虎姓人居多,自称自己的先祖是姬姓后裔。虎姓望居晋阳郡。[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65/8ec0BDr0W0rfUa_LsFKrAj6X53OCBq9dS9HCzta9Rpw9ntnSq-fGC29yPA7WsD_tlaMF0dKet7BOsIvTumPsRUerOJoT2JZZnGCJ6A 虎姓 ],字典通[引用日期2014-10-11]</ref>
 
== 十二生肖虎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
 
'''生肖虎相关的传说故事'''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三地支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晨中之=“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
 
  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殿前的虎卫士。
 
  天宫的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种不出名的动物。它从猫师傅那里学得抓、扑、咬、煎、冲、跃、折等十八般武艺后,成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它较量的,不死即伤。从此,老虎雄霸山林。后来,玉帝听说老鸦勇猛无比,便下旨传老虎上天。老虎上天之后,同玉帝的卫十较量,赢得胜利。从此,老虎便成了天宫的殿前卫士。
 
  准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飞禽走兽见无人镇管,开始胡作非为起来。给人间造成了灾难这事惊动了土地神,土地神连忙上报天庭,请玉帝派统勇天神镇住百兽。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要求每胜一次,便给他记一功。
 
  玉帝只求人间安宁,当然满口答应老虎的要求。
 
  来了凡间,老虎了解到狮子、熊、马是当时最厉害的三种动物。它就专门向这三种动物挑战。凭着老虎的勇猛和高超的武艺连接击败了狮子、熊、马。其他恶兽闻风而逃,藏进了无人居住 的森林荒野。人间欢声动地,感谢老虎为人世间立了大功。
 
  回到天上,玉帝因老虎连胜三伏,便在它的前领刻下了三条横线。后来,人间又受到东海龟怪的骚扰,大地一片***。虾兵蟹将作恶人间,老虎又来到凡间,咬死了龟怪。玉帝一高兴,又给老虎记一大功,在额头的三横之中又添了一竖。于是一个醒目的“王”字现在老虎前额。从此,老虎便为百兽之王,总管百兽。时至今天,虎额上也还可见到威风的“王”字。
 
  狮子的恶名传来天宫后,玉帝便决定除去狮子的属相头衔,补进了兽王虎。从此,虎成为了属相,狮子则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去了。当然,老虎也从玉帝的殿前卫士下凡间,永保下界安宁。今天也还有虎符、虎环、虎雕等除灾免祸的镇邪物。在农村,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为个咐,这不是图个趋吉避邪,吉祥平安。
 
  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是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为寅时同虎搭配。
 
  
 
  '''生肖属相虎的成语和故事'''
 
  成语中关于虎的大都是褒义词,如:
 
  虎踞龙盘:一般形容地势雄伟险要。亦作“虎踞龙蟠”。
 
  虎荡羊群:老虎冲进羊群中。通常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同“虎入羊群”。
 
  虎党狐侪:用来比喻那些凶恶狡黠之辈。
 
  初生之犊不畏虎:通常用来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虎视龙骧:形容人的气概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但由于老虎是食肉动物,性凶残,故带虎字的贬义性的成语也很多。例如:
 
  我国古代对虎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ref>[https://www.azg168.cn/shengxiao/shiershengxiao/shengxiao160803.html  十二生肖虎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祥安阁风水网, 2016-06-10 </ref>
== 视频 ==
ASK VC |BBC之虎-丛林中窥探:虎-丛林中窥探 (上)
{{#ev:youku|XNDc4ODc0NjU2|alignment=left}}
== 视频 ==
ASK VC |BBC之虎-丛林中窥探:虎-丛林中窥探 (中)
{{#ev:youku|XNDc4ODc1MzUy|alignment=left}}
== 视频 ==
ASK VC |BBC之虎-丛林中窥探:虎-丛林中窥探 (下)
{{#ev:youku|XNDc4ODc1NzI0|alignment=left}}
 
 
== 参考资料 ==
1,969
次編輯